• 专题
  • 《了凡四训》之全息哲学简牍6

    时间:2017/10/17 浏览次数:1644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75




    《了凡四训》全息哲学简牍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译文:

    云谷禅师听完了凡先生的回答说道:岂止科举及第如此,世间能够享有千金资产必定是千金人物;享有百金资产者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阴阳规律只是因其自身福德大小而决定其福报大小,规律不会有丝毫自主决定贫富贵贱的意思。比如生子,如果宿命福荫有百世子孙绵延的福德必然有百世子孙,有十世福德者会有十世子孙,有三两世福德则有三两世子孙,如果没有后代说明其福德极其微薄。你现在知道将来科举及第不可能,如果能将不及第和无子嗣的相尽力改变了,务必要多集福德,心胸要开阔大度,仁善友爱和气,爱惜精神。以前的一切过咎已经过去就当自己已经死了,从此而后洗心革面比如重生,这就叫做重塑仁义道德之身相。血肉之躯当然有定数,而仁义道德之身,就可以改变定数。古代改过自新的太甲王曾经说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直译为:天地自然灾难尚可躲避,然人自己所做的罪孽则躲避不过惩罚报应)后人配了诗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直译为:顺应天地自然规律,自求多福)。孔先生预测你不能登第没有子嗣,这是因果规律之惩罚还可以规避。从今而后修身养性多做善事多积阴德,就是自己“求福”怎么会不能及第不能有子嗣呢?


    点评:

    佛家所谓“定业不可转”就是若依然固我不修身养性,一切都是定数。因果关系规律任谁也违背不了,就是“天作孽”。然如云谷禅师所言修“义理之身”则是自己为自己多求福报的措施。我们投胎人中,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福德口粮袋”要么大富贵、要么小福贵、要么饿死、要么长寿、要么短命、要么高贵、要么低贱……今生再如何努力于功名利禄都是枉费心机无济于事,因为“口粮袋中”的福德是定数。好比银行账户,透支就会被惩罚。但是如果能修身养性,则可以改变身心的物质、精神结构,所谓“道德慈悲扩容”,就可以承受更多福德了。多做慈善、多集福德就是与内外环境中一切有情、非情的“合气”和睦之行事方式,换言之获取更多精神信息能量,以补充自己的“福德口粮袋”。如果是为多得福报而做慈善比之悲天悯人而做慈善积累的福德就要就要小多了(佛家所谓不住相波罗蜜行)。





    上一条:《了凡四训》之全息哲学简牍5         下一条:《道德经》之全息哲学解读与养生81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