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
  • 《了凡四训》之全息哲学简牍18

    时间:2017/10/23 浏览次数:1570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71



    《了凡四训》全息哲学简牍

    《第三篇 积善之方》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


    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中峰令试言。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译文:

    嘉兴人氏包凭包信之,当时他的父亲做池阳太守,一共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入赘到了平湖袁氏家为婿,和我父亲是好朋友。包凭博学多识且非常有才华,可惜屡次参加科举都未能及第。此后对佛、道两家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天向东游览泖湖,碰巧路过一村庄,其村中有一寺院,包凭看到寺院里的观音菩萨安置在破陋的佛堂中,已经被雨水淋的斑驳陆离。于是从包里拿出十两黄金交给寺里的僧人,请其修缮佛堂大殿。寺僧回答说修缮工程大这点善财不够。于是包凭回家取出松布四匹并从衣橱里挑出七件新做未穿的衣裳送到了寺里还对寺僧说道:‘如果观音菩萨圣象无恙,我就算赤裸又如何?’寺里僧人感动垂泪:‘舍钱财、布施衣裳都不是难事,只是这片慈悲心的确难得。’后来寺里佛堂完工,包凭带着父亲一起到寺里游览参拜,晚上便在寺中住了下来。夜里做梦梦见伽蓝护法菩萨来表谢意并告诉他:‘你的儿子会享受官禄。’后来其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科举及第做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曾经是一名监狱的小官吏,在支立父亲所管辖的监狱里有一名囚犯被冤枉入囚并被判了死刑,这个犯人心情非常差想方设法求生,于是在其妻子来探监的时候对其讲:‘支公心地善良,可惜我无法报答,明天你把他请到乡下,用你的身子去服侍他,兴许支公答应,如果他帮忙,我有可能免去死罪。’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丈夫的要求,到了第二天支公被邀请到乡下囚犯家中,准备了酒饭,其妻子就将丈夫的话转告了支公,支公坚决不答应。此后支公尽力为该犯人平反昭雪,使其无罪释放。事后夫妻双双登门叩谢,感动地对支公讲:‘您的大恩大德无以为报,当今之世很少您这样的好人。知道您还没有子嗣,我们有一女儿,就嫁给您做妾,这样于理不悖总归可以吧。’支公勉强答应便备办彩礼纳入家中为妾。后来妾生了儿子支立,未满二十中了状元,官拜翰林院孔目(档案官),支立生子支高,支高生子支禄,都入贡做学官。支禄生子支大纶也科举及第。


    以上十个例子,所行尽管不同,但都是积德行善之举。如果再详尽点分析的话,行善有真心行善、假意伪善,有正直善、唯心善,有明善、暗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善、小善,有艰难之善、易行之善。如此种种,都应该深入辨析,如果做善事不明究竟,可能以为是善事,实际或许是造孽而枉费苦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什么是真、假善行?以前有几个青年学子拜谒中峰和尚,向老和尚询问:‘释迦牟尼佛说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天某一个人善良但是其子孙却不发达,而另外一个性恶但却家道兴隆。所以释迦穆尼所说属于无稽之谈。’中峰和尚答道:‘世间凡夫俗子执着世情,缺乏智慧法眼,认善为恶,指恶为善的情形往往很多,他们不忏悔自己的过咎却颠倒善恶是非还抱怨老天不公。’众学子问道:‘为什么会善恶颠倒?’中峰和尚让他们举例子。其中一学子答道:‘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和尚回答:‘未必尽然。’另一学子就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守志是善。’中峰和尚再次回答:‘未必尽然。’一干人说了好多,中峰和尚都回答未必尽然。于是众人请问为什么?和尚答道:‘如果是利益他人的就是善,如果只是利益自己就是恶。打人骂人如果为别人好则是善,敬人礼人仅仅为了自己就是恶。所以人们行善如果利益别人大公无私为真善,利己为私则为假善。如果发乎本心行善为真善,模仿善行非出自诚意就是假善。再者不抱回报期望行善是真善,希望得到回报而行善是假善。这些都应该弄清楚。’


    点评:

    了凡先生先后举出了十个典型事例来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其后对于善行更做了严密分析,以论证真假善行。真善以利益他人为目地,假善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为动机。这种分析与末学前面分析的关于“戒”、“律”之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行善就是利生,同样“戒”也是利生,所以“持戒”就是行善,而“护律”则未必是善行了。对于修行人而言无论信仰什么宗教,行善都是为了利益别人,这点是相通的。所以在很多国家,对于有信仰者的态度是接纳的信任的,因为有信仰者会用其所信仰的宗教教义约束自己的行为,犯罪率相对会低。如果没有信仰,别人都会敬而远之,缘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很难判断他的行为轨迹,通常被看作“危险人士”。但如果是宗教狂热甚至是邪教另当别论,因为这些比没有信仰更可怕。信仰教条主义和信仰真理又是两码事,真理可以涵括生活中任何人事物之理,教条则很多时候不能自圆其说。衡量智慧与教条也是看其道理是否讲透令人信服,说教很多时候道理不通,所以被智慧者所不齿。之乎者也亦是如此,人云亦云,甚至可能连之乎者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如果无理,则走遍天下只会到处碰壁,如果有理则可以遨游太虚。


    在所有的例子中都几乎涉及梦中神仙或者鬼神或者鬼话等等,俗话说“阴阳生死相隔”。其实不然,阴间与阳间乃“虚实一合相的”存在,如果生死相隔,人们是不可能感知鬼神的。只是我们的感知被“约束”了,如果没有被约束,随时可以感知鬼神。然这样会导致混乱产生,好比开了“天眼”者,驾驶一辆汽车,他所看见的究竟是人还是鬼神?是该刹车还是继续前进?是否会导致一切进入混乱状态?如同我们细胞之DNA选择性开放部分功能,绝大多数功能处于潜隐状态,我们的感知能力也是如此。为什么会有精神病患?为什么他们有幻视幻听等等?换一种方式理解是否可行?其实是因为他们“觉知了”了正常人不应该“看见”、“听见”的。至今在医学上关于精神病的成因没有定论,然精神病有家族史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末学自己的修行体悟,精神病无不关乎“鬼神”,这是末学还在高野山的时候差点在鬼神的强大压力下“死”或者成为“精神病”的当下而觉悟出来的。佛经中讲到“若人诽谤三宝、贤圣或者五逆重罪、或者违反三昧耶戒等,会被执金刚神用金刚杵碎顶”,佛法乃以慈悲为怀,怎么可能会“碎”有情头颅?当时方明白并非真实“碎顶”而是降伏有情愚痴予以惩戒,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精神病”或者器质性神经系统问题。执金刚神何也?几乎全部是大力鬼王。精神病患者为何有家族史?缘灵魂投胎有“物以类聚”倾向。因为佛乘密法的修行法门可以与鬼神“对话交流”乃至于“差遣鬼神”,是以规矩要求就非常严格,不能轻易传授,故而称为“密宗”。你给一个稚子一把宝剑,他可能不仅会自伤还会伤人,所以不可轻传!今日之有情很多人自以为是盲目持真言结手印,岂不愚哉!还记得“气功热”时期吗?很多人练得走火入魔精神不正常了,其实一个道理。气功与经络气血运行有关,而经络又是阴阳两界的“临界系统”,不正确的修炼结果便会“一只脚在人间,一只脚在阴间”,精神能不错乱?为何“会昌法难”之后汉传密教没有恢复?那个时候缺乏大德高僧吗?非也!因为三昧耶戒的关系!今日那些妄传妄修的有情切切注意了,如果觉得末学是危言耸听,那就去翻阅历史或者看看过去、今天没有资格而胡乱传授真言手印者以及违反三昧耶戒者的曾经的结局和现状吧!


    现代人很多抱怨命运不济,却不知道“我命我做主”的正确涵义,偏执愚妄地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决定自己的命运。正确的“我命我做主”就是真实的积德行善!那些不相信积德行善可以改变命运轨迹的有情迟早会觉悟到的,唯恐觉悟的时候已然两鬓斑斑了,那就太可惜了。



    上一条:《了凡四训》之全息哲学简牍17         下一条:《道德经》之全息哲学解读与养生81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