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
  • 《了凡四训》之全息哲学简牍19

    时间:2017/10/23 浏览次数:1390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70




    《了凡四训》全息哲学简牍

    《第三篇 积善之方》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此又一说也。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译文:

    什么是正直善、“唯心”善?今天我们看见有些人“唯心”地以自己的好恶是非观判断所谓善恶,不是根据利益他人而是根据自己的“自以为是”,这种情景下的善就是曲解善、“唯心”善。碰到这种情况,真正的智慧者宁可如济颠和尚狂放不羁也不会故作姿态。在“唯心”善者的眼里“你善我善大家都善”,其实乃是对善的严重曲解,这种世俗的善恶观与圣人的善恶观截然相反。故而分清正直善与“唯心”善就很重要。执行善恶报应阴阳规律的鬼神对于善恶的奖惩与圣人的善恶观完全一致,然与世俗的善恶观却大相径庭。所以要行善,绝不可以徇私心私情,只有从内心深处真实发起利益他人的善愿纯粹为了救济世间就是正直善。如果徇私有一丝一毫愤世嫉俗之心即是“唯心”善就是曲而不直之善。纯粹是尊敬他人之心行善即是正直善,若有丝毫玩世不恭之善即是“唯心”善、曲解善,因此不可不辨别清楚。


    什么是明善、暗善?如果做善事被别人知道了或者生怕别人不知道就是明善,做了善事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就是暗善。暗善属于阴德,必得神明褒奖。明善,则可以享受世人赞誉美名。名声乃自然规律之大忌,所以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民谚,世间人名不副实者多如过江之鲫,徒有虚名者多有奇祸。一个人没有过错而却被世人恶意诬陷背负恶名,其子孙往往会突然发力成为大富大贵之人,所以阴阳规律丝毫不爽昭然若揭!


    什么是善、非善? 春秋战国时候,鲁国有一规矩,如果鲁国人的臣子或者家眷被其他国家诸侯俘虏或者沦为奴隶,若是能将他们赎回来,就可以从鲁国诸侯府领取赎回报酬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后没有领取酬金。孔子知道了说道:‘端木赐啊(子贡全名),你错了呀!圣人的所作所为,能够影响民风世俗,教化引导百姓,而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如果领取赎回酬金就不廉洁,那何必去赎?以后谁还会去赎人?”后来孔子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报答子路的救命之恩送了一头牛,子路便收下了。孔子听到后高兴地说:‘鲁国从此一定会有很多愿意救落水者的人了。’按照世俗的观点,子贡不接受酬金是正确的,而子路接受了一头牛就错了。孔子则以理服人认为端木赐(子贡)没有收取酬金有过错,而子路收牛没有过错。所以人的善行,不是看具体什么情形而是看处于什么情势下,不是看一时而是看长久,不是看对一个人而是看对天下人的影响。现行看起来可能是善的,然依据当时的情势判断这种善行可能会导致更大危害,所以看起来似乎是善,其实乃是恶。现行看起来似乎不善,但其所造情势却可以最终救济他人,就是看起来非善,其实为真实善行。仅此一论。其他如非仁义却是仁义,非礼却是礼,非诚信却是诚信,非仁慈却是仁慈等等都应该仔细抉决。


    什么是偏善、正善?明朝宰相吕文懿公刚辞官回归故里,海内外人士都景仰赞叹,当时犹如泰山北斗。有一个乡邻,有天喝醉酒斥骂吕文懿公,他不为心动,对家仆说:‘他酒喝醉了别与他计较。’然后就回府去了。过了一年,哪个醉酒骂吕公的人因为犯了死罪被关押狱中秋后问斩。这个时候吕公才后悔了说道:‘如果当时与他计较一下,送去官府稍加惩治使其收敛恶性该多好。我当时存心仁厚原谅了他,没成想反而是害了他使其养成了恶习,以至于今天。’这就是善心做了恶事。


    看上去是恶心实际上为善,如某户人家是大富豪,正好有年赶上饥荒,那些受灾的难民白天公开在街肆抢粮。百姓告到了县衙,县官却不加理会,因而那些灾民变本加厉更加疯狂抢劫肆虐。于是这户人家便私下将抢劫者捉来囚禁起来加以惩罚,这样百姓才安定下来,要不然还会更乱。大家都明白善是正,恶为偏,如果以善心作恶事看起来是正实际是偏,反之以恶心而做善事看上去偏实际乃正,故而不可不知。


    什么是半善、满善?《易经》有教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大意是善行不积累不可能成名,恶行不积累还不至于灭亡。古书也写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奸商恶贯满盈,好比将财物储藏在器皿里。勤俭而善于积累则会丰裕,懈怠而不积累则会乏匮。古代有一女子入寺拜佛,想要做些供养、布施,身上仅有二文钱。她就将这二文钱捐了出去。主持和尚亲自为她作忏悔。后来此女子因缘凑巧进了皇宫而且成为贵人,有天她带了几千两金子来到寺院再次拜佛礼忏,而这一次主持和尚仅仅让她自己作了回向。于是该女子就很疑惑问:‘为什么我以前才捐出二文钱师父亲自为我作礼忏,今天我捐了数千两金子,师父怎么不为我作回向?’主持僧回答:‘以前财物虽然很少,但你供养、布施之心非常虔诚,所以老僧不亲自为你作忏悔回向不足以报答你的布施、供养恩德。今天你捐出的财物虽然非常多,但布施和供养的心不如以前虔诚,所以让别人代你忏悔足够了,不必老僧亲为。’在这个公案中,捐出千金即是半善,而捐出仅有两文钱却是满善。这是一种善行半、满的判断。


    八仙中的钟离权赐他所炼神丹给吕洞宾,此神丹可以点铁成金用于救济世人。吕洞宾问他:‘最终会变化吗?’钟离权回答:‘五百年后,所变的金子会变成原来的铁。’吕洞宾一听就说:‘我不要这劳什子,会害人五百年。’钟离权此时说道:‘修仙飞升要积满三千件功德,仅你刚才的话就已经三千功德圆满了。’这个典故也是对善行的判断。


    做善行然心不住于相,随所行事皆得成就善行。如果着相于行善虽然终身勤行仅仅是半善而非全善。比如用财物救济别人,不着相于自己也不着相于他人更不着相于所施财物,就是三轮体空即无念、无住、无相善行,方得一心清净,如此即使一斗米之布施也可以积累无穷无尽福德,一文钱之供养可以消除千劫罪孽。如果不能做到无念、无住、无相,虽然赈济他人以黄金万两,善行福德也不会圆满。这又是一种善行判断。


    什么是大善、小善?从前有个叫卫仲达的人,在朝廷的翰林院做官,有一天被牛头马面执到了阴曹地府,阎王让小鬼呈上此人的善恶簿。小鬼奉上善恶簿,阎王一看不得了,这个人罪孽实在大,罪录卷轴能装满一屋子而善录仅仅一个筷子大小的卷轴。然后阎王令小鬼拿来功德称衡量,结果满屋子罪恶卷轴反而不如仅仅一卷轴的功德重。卫仲达自己辩解:‘我年龄未满四十,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罪孽?’阎王答道:‘起心动一恶念就是罪孽,并不是说犯了罪才算。’卫仲达觉得奇怪就问阎王,功德卷轴种都记录了什么?阎王说:‘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要修三山石桥,你进谏劝阻,这是当时进谏的草稿。’卫仲达解释道:‘我虽然上书进谏,但皇帝并未采纳,也于事无补,力量仅限于此。’阎王说道:‘朝廷虽然没有采纳你的进谏,然你已经为天下万民用心了。如果皇上采纳了谏言,你的功德更大。’所以如果善行天下虽然小也是大善,行善仅为自己即使大善也小。


    什么是难行之善、易行之善?早期的儒家大夫都认为克制约束自己欲念需从难处着手,孔子论议为仁德,也叫先难。例如江西的舒老先生,施舍两年的全部教授私塾收入代替一对夫妇偿还欠衙门的税赋;邯郸的张老先生施舍自己勤俭积累了十年的银子代人归还拖欠的典当金而救活别人妻子,这就是所谓难舍处能舍。再比如镇江的江靳老先生虽然年老无后,心中不忍以邻家幼女为妾,还于其父母,这就是难忍处能忍。所以如果是天命赐福必然厚重,而世间有财有势者修德束身其实很容易,容易归容易可惜他们不愿意做,这就叫自暴自弃。无论贫富,积德行善都困难,如果知难而上,就是非常可贵的。


    点评:

    行善积德,今天人们谓之曰“正能量”。真心发起为善念头,身心细胞及精神都会为之一振,瞬间感觉很多纷杂的念头如木屑、灰尘一样纷纷披落,身心顿然清爽。若能行之,无论住相住念与否心头都会升起一丝喜悦。若三轮体空行善,则愈加心月澄明灵台肃静。若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而获得名声,则内心会窃窃自喜同时担心别人不知道亦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那就不是真心行善了,福德会大打折扣。至诚之小善胜过非至诚之大善,为救众人行恶胜过害人之善。前面了凡居士详细论述了立命之说、改过之行,此篇训诫为劝善篇,罗列许多行善得报之事迹。行之在我,报在子孙,正是承接祖荫,俗话“大树底下好乘凉”大约就是这个意思。行善正是将已经洗涤干净的身器盛满阴德的过程,行善越大,子孙的福荫就越绵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很多人会说,我也做好事行善,怎么命运还没有改变?而那些十恶不赦的为什么还光鲜地活着?这个问题就和宿命发生了关联,宿世的善恶也因好比一家功德银行,每个人在这个银行都有一个户头,宿世积累福德多的,户头上的数目就大,宿世积累福德少的,户头数目必少,而福德不足以抵偿罪孽的,户头就是赤字。我们今生要享受健康富足高贵顺畅,户头上就要有足够的积累。如果户头是赤字,尽管现在行善改过了,所做功德先要抵消户头的赤字,盈余的数额才是可以享受的。作恶者能够依然光鲜是因为其原来户头上余额较大,而其现在行恶乃是挥霍,挥霍尽了福德,户头会被透支,这个时候就是该受惩罚的时候了。所以不必担心“恶无报应”,难不成执行因果报应的鬼神都是“吃素的”?





    上一条:《了凡四训》之全息哲学简牍18         下一条:《道德经》之全息哲学解读与养生81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