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
  • 《了凡四训》与全息养生——谦德篇

    时间:2014/8/24 浏览次数:2079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422

                    

                        《了凡四训》与全息养生——谦德篇


    《第四篇 谦德之效》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简牍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辛未(公元1571年)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


    费曰:「何以见之?」

    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

    及开榜,丁果中式。


    丁丑(公元1577年)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


    壬辰岁(公元1592年),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公元1594年),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老道回答:「相公文必不佳。」


    张怒曰:「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老道回答:「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老道回答:「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张畏岩说道:「既是命,如何转变?」

    老道回答:「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张畏岩说道:「我贫士,何能为?」


    老道回答:「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公元1597年),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 曰:「此今科试录。」


    问:「何多缺名?」

    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译 文:

    《易·谦》中写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意思,自然规律使一切处于平衡状态而谦卑,大地承载万物使之生生不息而谦卑,鬼神奖善惩恶使福德之人谦卑,人伦道德厌恶自满而欣赏谦卑。所以《谦》卦中六爻的精神信息都是吉祥积极的。


    古书教诫:‘自满招福德损减,谦卑使福德增益。’我很多次和各位大人一起参加科考,如果一个人将要发达,必然能看到其谦卑之神态可掬。


    辛未(公元1571年)我们一同赴试,我们嘉善参加科考的大约是十人,其中一人名叫丁敬宇宾,年令最少而且极其谦虚。

    费公当时问我:‘你怎么看我们这次参加考试的人?’


    我回答:‘只有丁敬宇因为谦卑当有福报。贤兄您观察我们这十个人,有没有另外一个人规规矩矩,不敢先人像敬宇一样的?又恭恭敬敬小心谦畏像敬宇一样的?受到屈辱不吭声,听到诽谤不辩解像敬宇一样的?一个人能做到着这个程度,天地鬼神都会护持保佑,怎么能不发达?’


    到了发榜,丁敬宇果不其然考中。


    丁丑(公元1577年)年 我到了燕在京,与冯开之相处了一些时日,发现他开始谦虚收敛了以前的狂放,完全和幼年的时候不一样了。有一次李霁岩心直口快,当面就责难冯开之的诸多缺 点,却见冯开之面带微笑点头称是,没有反驳一句。然后我告诉冯开之:‘福报有福报的肇始,灾祸有灾祸的先机,你的心性已经谦和,上天必然或照应你。’


    赵裕峰字光远,山东冠县人氏。童年的时候多次参加乡试都没有考中。他的父亲父做了嘉善县衙的文书官,于是全家迁徙到了嘉善。因为仰慕钱塘的明吾,赵裕峰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谒。而明吾看都不看将其文章扔在地上,赵裕峰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知道自己文章太差而心服口服,回去后就更努力于学业了。


    壬辰岁(公元1592年), 我入京朝圣,会晤了夏建所,见此人非常气和谦卑,令人无地自容。返回后我对友人说:‘如果上天要让某一个人发达,没有发其福德之前,会先发其智慧;智慧一开发,则原来性格中的肤浅也会转变为踏实,狂傲也会收敛。夏建所的温良已经到了这个境界,这就是预兆。’到了开榜,果然中举。


    江阴的张畏岩,学习勤奋文章也不错小有名气。甲午年(公元1594年)赴 南京参加乡试,考完试住在一寺院中等待揭榜,开榜后名落孙山,就破口大骂监考官都瞎了眼睛。碰巧旁边一老道士看了就笑。张畏岩便迁怒老道。老道也不生气只 是随口说:‘你的文章肯定没写好。’张畏岩依然愤怒说:‘你又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没写好?’老道回答:‘我听说写文章,最要心气和平,今日听你破口大骂,说明心气非常不平和,文章怎么能写好?’张畏岩听完心服口服,然后就恭敬请教道士。老道回答:‘考中要有考中的命,命里不该中,文章写得再好也没 有用。想要考中就必须自己改变命局。’张畏岩说道:‘既然是命,如何转变?’老道回答:‘命是注定的,然我命我做主,如果能努力积德行善,广积阴德,就没 有什么福德求不到了!’张畏岩说道:‘我一介穷秀才贫士,该怎么做?’老道回答:‘积德行善积累阴德,由心而起,常存此善心,就会功德无量。必如要做到谦虚就不必花钱,你怎么不知反省反而骂监考官呢?’ 张畏岩自此以后就勤加诫勉一改往日心气不平之浮躁,善心与阴德日渐加深。于丁酉年(公元1597年), 一夜做梦梦见来到一处高大的房子,看到一本考试名册,其中缺了几行。于是问旁边的人,那人回答:‘这是今年参加考试及第者名单。’接着问道:‘为什么缺了几行名字?’回答:‘科第考试在阴间三年一次,必须积了阴德且无罪孽,才能记录在册。像前面所缺的几行,都是过去考试及第,但因为又新造了罪而被删除名字 了。’这人最后指着一行说:‘你这三年来,修持谨慎,或许会补上名字在这里,最好再接再厉。’当年考试果然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由此看来,举头三尺必然有神明。而是否可以逢凶化吉,完全取决于与我们自己。我们就必须约束自己的言行思,不能丝毫得罪神明,虚心谦卑让鬼神时时刻刻照应我 怜惜我,方有可能享受福德。而心浮气傲者,注定干不成大事,纵使发达也没法享受成功。所以稍微有些见识,绝不会自己让心量狭隘而拒绝福德。何况谦卑恻隐仁善者能不断学习提高,向善无穷,这尤其是学人所必不可少的。


    古人教诫:‘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一个人发愿且志气高洁,好比大树之根,坚定不移,一旦定下目标就必须年年谦虚谨慎,行行慈 悲方便,自然可以感动神明而获得期望的福报。今天那些希望登科及第者,开始未必很真诚,可能只是一时兴起,兴趣来了就努力,兴趣过去了就嘎然止步了。


    孟子说过:‘大王如此爱好音乐,是否齐国已经治理好了?’我对于功名利禄也是如此态度(我如此好功名,是否自身修为已经能够承受功名利禄了?)。



    点评:

    《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就是君子行事要谨慎谦卑,唯有谦卑才不会招致祸患。人生也是如此,任何恃才傲物自以为是者,都会到处碰壁,世间功名利禄等等福报很多时候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回顾我们的教育历程,几乎没有接受过诸如《弟子规》、《三字经》等等对于品德、人格培养和完善非常重要的内容,而这些正是传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更有甚者, 文革十年那个荒谬的时代提倡的是“斗争”哲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夫妻、父子关系都可以成为敌对斗争关系。在宣布“消灭阶级”之后,教育的内容还是没有改变,空洞的主义、崇高理想等等依旧,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再次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产业化给教育可以说套上了走向毁灭的枷锁……


    斗争不可能谦卑,斗争不可能和气,斗争不可能发展!


    一个人好斗,其人际关系必差;

    一个家庭好斗,其邻里关系必然不睦;

    一个民族好斗,必然与其他民族纠纷甚至战争不断;

    一个宗教好斗,那就必然产生分裂和极端主义;

    一个政党好斗,……

    一个国家好斗,……


    就个人而言,谦卑而不自卑,勇敢而不蛮勇,理性而不疯狂,善良而不邪恶,那么世间的功名利禄都会如愿,必然朋友多,受人爱戴。


    《了凡四训》围绕积德行善和世间功名利禄以及子孙顺畅、绵延而展开,而这些对于普通百姓人来说是最期望的,也是最实惠的。但是毕竟欠缺一种群体善行,而这是我们当今社会所欠缺的。


    当前社会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如何让诚信、仁慈、友爱、感恩等正能量的的价值观重新恢复和倡导起来。这也是全民族的全息养生问题,如其不然,这个民族的明天堪忧。


    现代人很多会以为《了凡四训》中的故事是袁了凡居士为了教育儿子搜罗的的没有考证仅流于传说的民间故事或者神话故事,如果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鬼神是精神生命,是物质实证主义手段所不能监测的,至于世界上其他地方有些有情利用现代化仪器探测鬼神基本上都不靠谱。精神生命属于精神现象,只能是依靠具备“临界系 统”的人身来感知,或者量子物理学寻找到了真正的突破口或许可以得到解决,然彼时的量子物理学必然将精神因素作为其考量的内容了。试图证实鬼神的尝试用一 个比喻来描述就是“骑驴找驴”。


    末学再次从全息哲学科学理论上尝试解释这个问题:


    生命由物质与精神“一合相”构成,换言之由物质与精神完美“一合相”地地组成;


    肉体要健康生存就必须与体内的病菌协同平衡地共生,如果我们机体内的细菌和病毒稍微“骚动”一下子,机体是否会生病?比如大肠菌群失调?比如外来病菌打破了我们机体病菌与肉体的共生平衡关系?


    既然肉体共生有细小生命体,那么理论上灵魂是否也可以“共生”其他灵魂?应该有,佛家所讲的“冤亲债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与我们灵魂共生的其他灵魂—— 精神生命,一旦“骚动”是否会引起我们精神系统的疾患?一旦有外来“灵魂”影响到我们灵魂与共生灵魂的平衡状态?鬼上身、鬼剃头、噩梦等等难道仅仅是因为 劳累、营养不良、睡眠体位不当?


    佛教的某种特殊修行方式能使机体呼吸和心跳停止后肉身不坏,就是讲机体内的病菌与我们机体细胞之间的关系被驯化成了人类与狗的密切关系(请参阅末学文章:肉身不坏的全息哲学科学阐释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85dea010118z7.html)。

    那么从理论上,与我们灵魂共生的灵魂之间是否也可以建立更为密切合作的关系?


    我们与人交往,是否慈悲、谦卑人际关系会更和谐?那么及于鬼神,慈悲谦卑是否可以与之更“合气”?


    我们真实地从内心景仰一个人是否基于对其品德修为的认同而非因为其显赫的功名利禄?那么如果我们修身养性具备良好的品德,外环境的精神生命是否也会“景仰”我们、认同我们?


    如果物质、精神的辩证关系真实不虚,那么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对应是否逻辑上也成立?


    我们的“他心通智”没有开发能知道别人内心世界吗?不能!那么我们能“听见”、“看见”、“摸到”精神生命吗?不能!但如果我们的精神系统出现障碍则很有可能,比如精神病患者的“幻视”、“幻听”等等。


    修慈悲心、感恩心、积德行善,就是完善我们的物质、精神“场”,如此才能与内环境、外环境的一切物质、精神生命更好地“和睦相处”,也就传统意义上的“风水”之“合炁”了。如此一来世间功名利禄大约易得,出世间成就也更可期。


     

    感恩、祝福一切有情、非情!


    感恩诸佛菩萨慈悲加持!


    感恩一切圣灵!


    末学真圆甲午初春虔诚简牍于京城唐密精舍

     





    上一条:《了凡四训》与全息养生——积善篇         下一条:《道德经》之全息哲学解读与养生81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