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佛法之息灾与养生——饮食篇

    时间:2014/8/12 浏览次数:1281 作者:释真圆 点赞:250

      食素是培养慈悲心和守护我们身心健康的最佳方式。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我们身体的基本构成元素乃是C、H、O、N即碳氢氧氮,这些基本元素组合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氨基酸和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等,也构成人和动物、植物的基本物质成分,这也是有情平等的本基。而我们身体每日所需的主要营养成分简单言之是蛋白质、脂肪、糖、维生 素和微量元素等。于是乎现代人类杀生食肉获取蛋白质、脂肪似乎就顺理成章,因为现代医学如此教育了我们,也因为我们的饮食习惯向来如此。
      然现代医学完善吗?人类生命体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其健康的维护必须是整体维护,而不是哪里有洞补哪里。现代医学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是 将人类机体分割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就局部组织或者解剖结构的研究结论固然正确,但若将系统整合起来观察,其很多结论都是盲人摸象。因为局部的机能不可 能是脱离大系统而孤立的,全身的机能是整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况且人体的精神系统是更为复杂的,任何组织的作用都会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物质性和精神性。
      比如因为阑尾炎做了切除术,依照现代医学观点,阑尾是人体“无用的”零件,是否阑尾在生命整体中还有未被认识的作用?即便没有物质性作用,难道 也没有精神性作用?即便没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作用,那么一次手术的创伤是否会对整个生命系统带来不良影响?手术创伤的消极影响是否会影响将来的健康状况?难 道“蝴蝶效应”原理不适合人体身心?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 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 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 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归纳为:系统的一个微小因素的变化都会导致系统结果的巨大变化。
      打台球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当系统的全部因素相同时,系统必然产生相同结果。然因为时间、用力、风向、球的摆放位置、出杆的角度等等无数因素之一发生变化,击球之后的结果便会产生无数排列。
      如果“蝴蝶效应”也适用于人体身心,那么现代医学对于人体的很多消极影响可能在理论上也就必然存在了。
      在2010年春天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其中一个议题是中医的临床效果评价。虽然末学不是很了解中医,但却明白中医乃我们祖先数千年智慧的结晶,就自己阅读《黄帝内经》的体悟感觉到她是一部非常宏观完美的人体、环境协同作用的综合的、全息的哲学理念体系。
      而现代科学的新贵们执着于“经验积累”之上的所谓科学之狭隘定义,红口白牙地诽谤“中医是伪科学”。东北人有句口语“牙长齐了没有?就开口咬人?”现代科学新贵们动辄批判中医的缘由主要是中医的效果不可鉴定。
      就人体而言,系统效果如何定量观察?即使高度科技化的现代医学也不可能对任何药物的效果作标准的定量观察,缘于人体是物质精神一合相系统。只考 虑物质作用忽略精神作用必然得出“谬之千里”的结论。这也就是为何今天“科研”认为对人体有益的,明天就会被同样的科学研究否定之缘由所在。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精神,无论一元论还是二元论,其实都承认物质与精神是矛盾统一体,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那么有形的可见的物质如何转化为无形的不可见的精神?反之精神如何转化为物质?如果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不能轻言中医是“伪科学”。
      研究物质,现代科学的方法无疑是正确的,所以必须遵循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可重复等一些基本规则。
      研究精神,也用研究物质的办法可行吗?比如梦是精神活动,再操作一下重复一个同样的梦可能吗?故而研究精神不能用研究物质的套路。精神是靠我们的心感知和作用,简言之我们的意念活动。
      科学应该是通向真理的探索,如果将“科学”定义狭隘化了,就变成不折不扣的教条了。
      当我们不仅一分为二看问题也能“合二为一”看待问题时,那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所谓合二为一就是将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中医正是既 兼顾物质也兼顾精神的完美全息哲学理论体系,而宇宙万物中最有意义的生命是动物,任何动物无一例外不是物质与精神的“一合相”体,除外星智慧生命以外,人 类目下乃是最高级的智慧动物,因此关于人类的健康问题的相关理论也应该是物质与精神“一合相”的,这样才是真正全息哲学科学的态度。
      在2010春天的香山科学会议上,末学曾经问过与会专家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描述中医中的“经络”,在座的专家都是国内目下首屈一指的中医专家,这个问题无异于小儿科,但回答这个问题则不是小儿科了。
      末学还是以自己的修行体悟自答自问:肉体和灵魂和合乃为我们完整的生命,肉体即物质,灵魂即精神。既然物质和精神可以互相转化,那么肉体如何与 灵魂转化?或者肉体与灵魂如何相互影响?我们不可能用刀将身体一分为二,这半片是物质,另外半片是精神?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假设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存在一个 “临界状态”。肉体和灵魂的“临界”状态如果要描述那就是“经络”。临界状态具有双向特征,物质与精神的临界状态就应该具有双向特征即物质性和精神性,经 络能够调整人体的功能就是其物质性,而经络不存在物质基础就是其精神性。在这个推理的基础上延伸,一切超自然现象都是发生于物质与精神“临界状态”上。
      这个解释还是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同,同时也为主管中医的卫生部领导认同。在和一个著名院士交流的时候,他老人家就肯定了末学提出的“精神性”即他认为的“神性”。
      现代医学的最大不足是其失去了“精神性”换言之“神性”的内涵,如果通俗理解即缺乏了“人文因素”。因此在现代医学的医患关系中,病人就是医生 面对的一个被完全孤立起来的“物质体”,医生将病人看成一个完全的、未考虑其精神因素的研究对象。传统中医则不同,医患关系是“一体”的,真正的中医面对 病人是将病人和自己完全“相应”起来,病人的疾苦感同身受,所以在望闻问切中充分体现了慈悲和关爱,这也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具体体现。不仅如此,中医 理论的最美妙处乃是其物质与精神的“一合相”宏观考虑,所以诊治和处方也是宏观大局性的,在配药、炮制过程中充分融入了“关爱慈悲”,所以能针对个体“药 到病除”,而现代化的制药工艺流程中如何体现“人文”因素到其产品中?当然并非现代的中医们能够达到这种要求。
      这个问题或许有人有异议,那么就请看《水知道答案》一书,或许能得到启迪。
      既然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那么对治的“药物”也应该是“复杂的”而非“单一”的,所以中药的药材无不是复杂物质即药草、矿石乃至动物机体的部 分。如果单一的药物,能治疗疾患吗?比如我们知道人体所需的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那么天天“喝氨基酸”会有什么结果?大约是“离死将近”,如此性命尚 且须臾遑论健康。
      传统的中医理论充分体现了宇宙全息宏观的“天人合一”精神,所以简单地否定中医其实是很幼稚的。至少动辄要求精神现象“证实”给人们看的论调属于哲学逻辑幼稚的表现。
      人类的食物是复杂的,以植物为主辅以动物尸体,因为人类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如果我们仅仅将身体作为物质看待,那么显然补充蛋白质、脂 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应该是合理的,但设若我们结合精神因素分析,那么上述的补充可能是欠合理的。因为人类所食的动物甚或植物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动 物,会记忆“恨、恐惧、忿怒”等等,这些精神因素不可能和其物质之身的脂肪、蛋白质等分离,故而人类在摄取动物尸体的时候也在摄取其蛋白质和脂肪中记忆的 “恨、忿怒、恐惧”等精神信息。
      因为病从口入,那么我们以为鲍鱼鱼翅熊掌等是上味美餐佳肴,其实或许正是“毒药”也未可知,至少已经有动物实验证明当宰杀一头动物让另外的动物观摩时,其他的动物体内会有“毒素”产生,此其焉非精神的物质化作用表现?
      在佛教,不杀生主要是为了培养慈悲心,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对一切有情的平等尊敬。在《佛说师子素駄娑王断肉经》云“又念:过去阿僧祇劫,释提桓 因处忉利宫,以于过去食肉余习,变身为鹰而逐于鸽。我时作王,名曰尸毘,愍念其鸽,枰身割肉代鸽偿命。尸毘王者,我身是也,后当作王名曰闻月;其时帝释化 为鹰者,后当作王师子素駄。释试我故尚生恶道,况余众生无惭专杀,食噉血肉无止足时。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靡不曾作父母亲属,易生鸟兽,如何忍食?夫食肉者,历劫之中生于鸟兽,食他血肉展转偿命。若生人间专杀嗜肉,死堕阿鼻无时暂息。若人能断一生食肉,乃至成佛无由再食。”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追捕一只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到盘旋于菩萨顶不去,并凶 恶地对菩萨说:“你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饿死吗?”菩萨问鹰说:“你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 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于是菩萨自己将身体全部放在秤盘上才正好和 鸽子重量相当。
      秃鹰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丝悔恨。”为使秃鹰相信又继续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
      誓愿刚毕,身上肌肉完好如初。
      原来秃鹰乃释提桓因所化,菩萨乃释迦牟尼佛因地身。因为释提桓因试验菩萨所以还曾经流落恶道,而今众生杀生果腹无有惭愧岂不更要遭受恶报。于六 道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曾经和我们为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因为转生投胎做了鸟兽我们就吃他们岂不过分?食肉者命尽之后还堕在禽兽道中转身为猎食者或者被猎食 者。冤冤相报,杀与被杀无有穷尽。而在人中,食肉死后身堕阿鼻地狱。
      这段经文在今天的纯粹物质实证主义者看来或许不能理解,但若我们以全息哲学科学观看待则其意义完全契合自然之理。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提倡不吃肉,那么人体的蛋白质和脂肪如何补充?岂不是会营养不良?诚然在物质实证主义此论必然,但若结合进精神因素,这种疑 问就不成立了。缘于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我们身体所缺乏的营养可以由意念转化补充。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好比只知道鼻子可以呼吸不明白皮肤也会呼吸一样。
      没有动物脂肪蛋白质难道我们就会营养不良?其实不然,是我们的意念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场”即必须摄取动物蛋白和脂肪,否则我们就会如何如何营养 不良。照这种观点推理,食草动物肯定都会营养不良。实际上呢?兔子和偶蹄类动物牛、羊、马、猪、象等只要草料充足总会膘肥体壮。当然我们也可以简单认为食 草动物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源于充裕的草料,那么我们的身体所需蛋白质和脂肪为什么就不可以来源于果蔬素食?难不成我们还不如食草动物?当然会有人用所谓“现 代科学证据”证明食草动物体内具备某种代谢酶而人类不具备等所以食草动物可以消化草料中的某某成分而人类不能。或许研究结论确实如此,但难不成人体只需要 消化那种成分?
      人类食肉的习惯并非为了简单补充蛋白质和脂肪而是轮回六道中畜生道时捕猎与被捕猎的习性使然,是无休止的杀与被杀的“恶性循环”。
      “病从口入”,言外之意很多疾病是吃出来的。这就说明吃的东西要么有问题,吃的方式要么有问题。
      五谷杂粮其实不是杂粮乃是蕴含天地精华灵气之产物,在一个类似世外桃源的地方种出来的庄稼比一个贫瘠甚至盐碱地种出来的庄稼肯定要品质优良,前 者对于人体的健康必然有益,后者对于人体的健康未必有益。为什么我们总言“地灵人杰”同时也会有“穷山恶水出刁民”之说?大概就是环境的综合作用。撇开其 他因素,单就“地灵人杰”处多数粮食丰作,“穷山恶水”处庄稼则很少丰作。丰作处的五谷蕴含天地之灵气——健康的精神信息,欠作处的五谷则可能蕴含天地之 恶气——消极的精神信息。同样的人吃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食物,其健康和行为必然表现有很大差异。
      记得几年前回家看望父母,母亲很开心问我要吃什么。我说想吃“饺团”,今天人们称为“水围城”。小时候很穷,种的麦子几乎全部上缴国家,剩下的 几乎全部是粗粮所谓高粱、玉米、谷子等。“饺团”是用玉米面做成的,因为小时候吃习惯了,所以母亲问起来时,就想吃“饺团”。母亲说那我就用小麦精面给你 做。我一听很奇怪,饺团怎么用麦面做?要吃就吃是玉米面做的。结果母亲告诉我,玉米现在只用来喂猪。
      这并非可笑的故事,六零前后出生的人几乎全部经历过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岁月。现代的孩子能明白吃了一顿高粱米后一个礼拜大便不出的痛苦吗?
      这里提起过去的饮食是说明曾经的“穷山恶水”现在已经地灵人杰了。
      五谷杂粮不是单一的吃,我们祖宗特别讲究搭配着吃。各地的饮食文化中都可见五谷杂粮搭配的传统。搭配实质乃是“营养补足”的一种措施,难道这不是祖先的智慧?
      炎黄文明为什么能延续超越五千年不中断?现代科学新贵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缘于炎黄文明的核心“天人合一”的全息哲学观。“天人合一”就是要求物质与精神协同发展。在我们的传统饮食文化中也充分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智慧。
      “天人合一”中的“合”非常重要,看似简单其实蕴含很深奥的哲理。比如“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因为汉字“和”“合”通假,不“和合”则一切免谈。
      “和气生财”这个成语三岁稚子亦耳熟能详,大众化的诠释就是好脾气才能带来利益。我们开着个门面但如果整天面孔凶巴巴的大约不会有几个顾客上门,自然生财也无从谈起,无论我们是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如此。因此我们的祖宗总结出了“和气”方能“生财”的妙理。
      然我们祖宗之睿智仅仅如此大众化解释未免失之肤浅,仅仅面带笑容就一定能发财?可能未必。在汉字“和”通假“合”,“气”乃道家和儒家之术语, 简释之就是所谓“气场”,用五行术语描述就是五行场。因此“和气”的深层次涵义就是我们自身的“气场”与外环境中一切人事物的“气场”相合,换言之所谓顺 应“风水”,顺风顺水,如此外环境才能为我身心所用,故可“生财”。故而“和气”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智慧总结。
      修行就是使我们的身心渐渐同圆一体,当烦恼转化为菩提之时,就是我们身心清净之时,清净意味着我们的物质肉身与精神灵魂处于一种浑圆平衡的状 态,外环境中的一切五行或者说五大因素均不会再对此身心产生大的消极的影响,即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也正所谓“和气”。我们每日六时身心无不 处于与外环境的精神能量交流交换过程中,慈悲喜舍六度万行正是让我们自身心与外环境“和气”的最佳途径,亦是我们自性与法界真如智慧“和气”的必要方式, 若然必然“法财”逐渐具足。
      饮食健康的核心亦是“和合”,就是我们身心与外环境一切物质、精神的和谐。五谷杂粮正好体现了“和合”换言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大鱼大肉,因为蕴含“杀生、仇恨、恐惧”的不和合精神因素,所以食之不得健康则不足怪也。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由于人类的健康不仅和物质环境、遗传等有关,还与流落六道的三业恶因有关。当人们不明此理,身患疾患就只能求医问药,当药石无效,便会听信江湖郎中的各种“蛊惑”,所以风生水起,各种“养生大师”“就应运而生了。
      要健康首先我们必须约束好自己的“口腹”!
      附国内常见疾病死亡率排行榜:
      1、恶性肿瘤(就是癌,其中肺癌居首)
      2、脑血管病
      3、心脏病
      4、呼吸系统疾病
      5、损伤、中毒
      6、消化系统疾病
      7、内分泌 , 营养代谢系统
      8、泌尿、生殖系病
      9、精神病
      10、神经病
      就整个世界的统计:
      1、心脏病,是北美、欧洲、大洋洲主要的疾病,特别是老年人所受的此病威胁最大,仅美国每年就有75万人死于此病。
      2、恶性肿瘤(癌),在百余种不同病变的痛症中,至今尚未发现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3、脑血管病变(亦叫中风或脑溢血)对老年人危害严重。
      4、胃肠炎(包括痢疾)此病在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死亡率很高。
      5、流行性感冒及肺炎,无特殊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发病于世界各地,尤其是智利和墨西哥等南美国家的死亡率较高。
      6、支气管炎(包括肺气肿和气喘),吸烟,尘埃、空气污染以及环境中的致敏因子,促使着该病的发生和发展。
      7、糖尿病,多见于发达国家,无根治的办法。
      8、肝硬化,病因至今奠衷一是,与过量饮酒及某些维生素的缺乏有关。
      9、结核病,19世纪曾危及全球,目前虽能控制,但仍有回升。
      10、感染性疾病及外伤,特别在不发达国家,儿童在此类疾病和外伤中死亡率较高。
      上面的统计仅仅是表相的东西,现代人的研究也给出了很多原因,然实质因素乃三业之因果使然。至少在今生,主要缘于人类自己的“口腹”之欲。
      就饮食文化来看,疾病的主要原因乃是酒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只是一句自欺欺人的空头禅。试问我们能否消除因为“酒肉”而带来的恶果?换言之我们的功德能否转化酒肉的消极作用?
      梁武帝时,有一位志公禅师,他每天要吃两只鸽子。厨子以为和尚不吃肉,既然这个僧人吃鸽子,那么这鸽子一定很好吃,他就偷吃掉了一只鸽子的翅 膀,因为鸽子被切碎了他以为志公禅师看不出来。志公禅师吃完了这两只鸽子,就说:“你为什么偷我的鸽子吃?”厨师否认“没有啊!”“没有?你看一看!”志 公禅师把口一张,从口里吐出两只鸽子,一只就飞了,另外一只没有翅膀。“如果你没有吃,这只翅膀怎么会没有呢?”
      禅师的功德可以超度鸽子,我们自问具备这样的功德能力嘛?真正的如法如仪精勤修行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此例便是。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量力而行。就饮食,欲求健康我们的口腹就应该“量自身的功德力和智慧而行”。要“消化酒肉”我们的身、心必须具备转化其消极精神信息的能力。
      饮食文化文绉绉点就是“料理”文化。自然说文解字就是“料——食料”和“理——烹饪之术”。关于食料,既然求健康就以五谷杂粮为主辅以蔬菜瓜果足矣。至于“烹饪之理”在中华传统料理的传承中非常讲究。
      此处不是为了探究“烹饪之理”,而是简单说明烹饪之智慧。
      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动手做饭的经验,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母亲身体不好,所以大约七岁左右我就已经学会做饭,关中人饮食中的食物几乎能全部能做出来。
      做饭的“心情”非常重要。怀着喜悦与怀着忧愁做饭,食用的人则会被传染喜悦或者忧愁。我们喜悦或者忧愁,我们身体的水分子就会表现出“喜悦”抑 或“忧愁”的变化,同样我们身体的细胞机能器官功能也会有相应“积极”抑或“消极”的变化。我们的心情不仅影响我们自身,还影响外环境中一切人、事、物。 当菜蔬被感染“喜悦”或者“忧愁”,饮用的人就会接受“喜悦”或者“忧愁”。我们自己静下心来想想,在心情开朗的时候会觉得饭菜特别香,而在心情郁闷的时 候则有食不甘味甚至食不下咽的感觉?其实乃我们的心意对于饮食的影响。或者说是“不和气”的作用,我们在不知不觉间就将自己的情绪在做饭菜的过程“输入” 到了菜肴中,如果是积极地健康的情绪心念,饮食者将获得积极健康的精神信息,否则便是消极不健康的精神信息。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在做饭菜的过程中如果带着感恩、喜悦,长此以往饮食者的健康就有了一层保障,这也就是“干什么吆喝什么”的智慧所在。
      因此就健康而言,吃什么和如何吃就很有意义了。粗茶淡饭能成上味,山珍海味能成病因,完全取决于厨师和饮食者的心态。
      就饮食者而言,无论谁做的饭菜,在吃前我们应该先感恩。在学佛者,如果是素食先起恭敬心运心供养三世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圣众,同时也平等供养十法 界一切有情。接下来则应该感恩种庄稼的,感恩风调雨顺,感恩阳光,感恩运输的,感恩加工的,如此便有念念不断的感恩,这种感恩心态就是与所感恩对象的全面 “合气”。即便粗疏也会因为感恩变成佳肴,这也就是为何释迦牟尼化缘所得任何食物入口都能味同甘露的道理所在。因为感恩,即便食物中有消极精神信息也会被 转化为积极的于健康有利的。
      故欲饮食健康,带着感恩心做,带着感恩心吃!

     

    上一条:佛法之息灾与养生——饮食篇下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