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人类的灾难、疾患与对治(八)

    时间:2014/8/25 浏览次数:1181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98

    净行即梵行,为僧俗二众的清净行为,因它种生命体——梵天为断淫欲、离淫欲者,故其所行无有淫欲即称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广义言之,在 佛教中,以不邪淫、守护戒律称为梵行,经典中则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四无量行、六度万行等为梵行,通俗体解行十善道即是梵行。

     

      人类的身口意之过患,不仅危及自身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对外环境造成了不可逆性损坏,人类与动物、与神鬼之关系都处于严重失衡之中,可是有 几个清醒认识到过患的根源?人类物质欲望的无节制、语言的狂傲不羁、行为的极端自私、精神追求的极度萎缩等,正在将人类的文明推向毁灭的深渊。现代人受狭 隘的现代科学观念的影响,丧失对于神明、祖宗的敬畏,正在用高度技术化的物欲“茧子”封闭着一切可能摆脱毁灭的出路。

     

      是该清醒思考的时候了,我们必须对人类的文明和延续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全息哲学科学思想的佛法体系最终才是拯救人类各种灾难、过患的唯一途径。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第七》云:“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言:佛子!云何菩萨不染身、口、意业,不害身、口、意业,不痴身、口、意业,不退 转身、口、意业,不动身、口、意业,应赞叹身、口、意业,清净身、口、意业,离烦恼身、口、意业,随智慧身、口、意业?云何菩萨生处成就,姓成就,家成 就,色相成就,念成就,智慧成就,趣成就,无畏成就,觉悟成就?云何菩萨第一智慧,最上智慧,胜智慧,最胜智慧,不可量智慧,不可数智慧,不可思议智慧, 不可称智慧,不可说智慧?云何菩萨因力具足,意力具足,方便力具足,缘力具足,境界力具足,根力具足,止观力具足,定力具足?云何菩萨善知阴界入,善知缘 起法,善知欲、色、无色界,善知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菩萨修七觉意,修空、无相、无作?云何菩萨满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 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慈、悲、喜、舍?云何菩萨得是处、非处智力,过去、未来、现在业报智力,种种诸根智力,种种性智力,种种欲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 定解脱三昧垢净智力,宿命无碍智力,天眼无碍智力,断一切烦恼习气智力?云何菩萨常为诸天王守护,恭敬供养;龙王、鬼神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 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天王等守护,恭敬供养?云何菩萨为众生舍,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灯,为导,为无上导?云何菩萨于一切众生 为第一,为大;为胜;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答智首菩萨曰:善哉!善哉!佛子!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惠利一切,安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菩萨成就身、口、意业, 能得一切胜妙功德;于佛正法,心无罣碍;去、来、今佛所转法轮,能随顺转;不舍众生,明达实相;断一切恶,具足众善;色像第一,悉如普贤大菩萨等;成就如 来一切种智;于一切法悉得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尊导。佛子!何等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

     

      佛子!是为菩萨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人及非人、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这段经文的全息意义不仅仅在于奉劝佛子守护身口意,对于面临各种生态环境威胁的人类更意义非比寻常。设若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熄灭一切贪 嗔痴,善念存于一切言行思,那么我们和它种生命体的和谐共生关系才能平衡健康,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才有保障,环境生态的维护才能落实。慈、悲、喜、舍之心 念念相续,人类居住的地球才可以长保不坏。因为我们的精神信息与环境中一切有形无形生命体在进行着不曾停息的交流,良好的交流感应,必然是健康、长寿、风 调雨顺,灾难不生。

     

      古代一居士入山拜见一老僧,见面叩首请安,便开门见山咨问老僧:何谓修行?老僧闭目低吟:吃喝拉撒!居士愕然。老僧微开眼睛,缓慢言道:若人能 于衣、食、住、行此四事中,谨守十善业道,落实慈悲喜舍,就是修行。居士闻听,心扉豁然为开,恭敬顶礼老僧而归。此诚上段经文要义之妙释!


    于衣、食、住、行中念念善愿、善行!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舍离家难,入空法中。”当我们安处家室,心念一切有情能知离开家庭的不幸和困难,居安思危,知悉家宅非能长保,作如禁锢 想,生起出离三界火宅之信念。若人不修善,“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关起门来起恶念、做坏事、开恶口,以为人不知鬼不觉,焉不知“隔墙有耳”、“举头三 尺有神明”,独处之善诚真善也,缘善心乃真实道场。对于在家修行人,是念念祈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于佛法智慧中找到归处。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养,永得大安。”“百事孝为先”,人无孝心,不如猪狗畜生。孝敬父母,也应该孝敬天下一切父母,并祈愿天下父母各 得赡养守护,颐养天年。自己今日年青,明日也将垂暮,设自己今日不孝顺父母,他日子女能孝顺自己?自己只孝敬自己父母,不孝顺配偶父母,自己的媳婿焉能孝 敬于自己?不孝敬长辈,今生得安乐似乎不可能,死后灵魂也不会安息,缘于鬼神将我们之所行“记录在案”了。尊老同时还应该爱幼,这样我们的爱心就为鬼神所 感应,家庭和睦的同时,风水也顺畅了。宇宙的本然秩序是长幼有序阴阳有别,设若不尊老就是对秩序的破坏、使阴阳错位,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行为者自己。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令出爱狱,无恋慕心。”夫妻恩爱,是世人梦寐以求的,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爱情和婚姻总是令人向往。然当明白爱是缠缚, 是一切烦恼的起因。在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的同时,当心愿天下有情不为蹉跎的婚姻所羁绊,不为背叛的感情而悲伤,更愿他们明了爱是苦难煎熬的烦恼。即便自己觉 得幸福,也能祝愿天下有情幸福,便是以喜悦心回向供养一切有情。更能以智慧转化夫妻贪爱,便不被爱束缚而得清静。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舍离贪惑,功德具足。”所谓五欲即眼、耳、鼻、舍、身之感官需求,若得需求满足,自然快乐。然沉湎快乐则为贪欲,修行之 人应该心生舍离贪欲之念,无贪欲则品德会逐渐完善起来。是故古人云“无欲品自高”。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一切自然灾难、人祸的发生都和欲念息息相关。 没有贪着之心,则行为不会功利,与人相处也会更融洽,与环境的精神信息能量交流也会更和谐。知足常乐,得理安心。

     

      “若在伎乐,当愿众生,悉得法乐,见法如幻。”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喜欢热闹,因此娱乐场所总是人头攒动。然这些娱乐仅仅博得一时的快乐,并不 能获得长久安逸,再者沉湎于娱乐,人们的价值观都会着相于表象,会为表象所驱使,心则难得安宁,并不能真正解脱烦恼。娱乐好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 愁更愁”,日复一日人们便会忘记责任、义务,最终便是积重难返之听天由命了。所以每处娱乐,都衷心祈愿一切有情得智慧法悦,这样娱乐便是对于其他有情的供 养。一切佛悉皆因缘而生,缘有生灭,法无自性。设若于之中悟出“一切如幻如阳炎泡影”,则伎乐亦是菩提。

     

      “若在房室,当愿众生,入贤圣地,永离欲秽。”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是 在万般无赖的情况下的一种美好祈愿。如果我们安处家宅,可避风雨,可挡寒暑,则当生起感恩心,感恩自己拥有的头顶这片瓦,感恩脚下这块地。切莫以为我们今 生拥有的是应该的,尽管是我们劳动所获,然若有战争、饥馑、疯狂的自然灾害,这一切都可能朝不保夕。我们将家宅收拾干净,自己便有一份好心情,此时当发愿 一切有情,处清净处,家国安泰和平,安居无忧。在当下,更祈愿房地产市场从银行、开发商的互相拱抬中走向需求理性化,使绝大多数工薪有情有能力买得起房 子。更愿有情入于大丈夫道中,最终获得彻底的清净。

     

      “着宝璎珞,当愿众生,舍离重担,度有无岸。”璎珞是财富的象征,是庄严的表达,然为生活衣食所苦之有情则不可能拥有如此奢侈,他们要为生活而 劳苦心力,肩负着沉重的负担。故当我们富足,当思念贫穷有情,乐于施舍,祈愿他们不再为生活重担所压,更愿他们离八苦寒热泥犁,出离轮回,登于涅槃彼岸。 设身处地为其他有情着想是一种关爱,也是菩提心之慈悲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使有情明白今生“荷负”重担的前劫恶因,从俄日息恶从善。

     

      “若上楼阁,当愿众生,升佛法堂,得微妙法。”成语高瞻远瞩就字面意思理解乃高处放眼量之义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人生的境界高大, 则多具备拯济有情出离苦难之情怀,然若理想、境界与现实脱节则登高处别有凄凉在心头,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 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僧宝,登楼昔时本义指登藏经阁,亦即阅览经藏获取智慧,内怀悲 心祈愿天下有情能入如来智慧法海,则得微妙法旨可解世间一切忧悲疾苦。廊庙之士理该祈愿天下和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菩萨是一切有情的公仆,共产党是人民 大众的公仆,故愿一切政府官员心念行如菩萨!

     

      “布施所珍,当愿众生,悉舍一切,心无贪着。”布施是供养的慈悲表达,难舍能舍,则心念不复纠结贪着。在布施抑或为灾难众生发起募捐的同时,内 心当祈愿有情离苦得乐,彻底转换三毒烦恼为智慧。世间的感情、义利纠纷、人鬼的冤仇间隙,无不缘于贪心不足而损人利己。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然大众在布施供 养三宝之时多数大方愉悦,然几曾大方慈悲地布施供养神鬼?小市民心态在家中有尊贵客人来访则好茶好酒笑脸相迎;若穷亲戚来,则粗茶淡饭横眉竖眼。何故?贪 心使然!生活中贪心重者几曾有德?《论衡·问孔》云“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孔子集语·六艺下》“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 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劝勉?”《史记·田叔列传》云“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 祸积为祟。”布施是对治贪欲的良策,也是长治久安之道。能长治久安,健康、长寿则有保障。

     

      “若在聚会,当愿众生,究竟解脱,到如来处。”聚会非仅指娱乐,昔者“聚会”乃文人高士择山水胜处或宜居佳地云集而品评时事、填词赋诗、交流感 怀之活动,如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伽蓝“聚会”则有大德升座“击法鼓、吹法螺”宣说真如理趣之殊胜 法筵。聚会,总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能开阔眼界,也不失为人际关系交流改善的良策。当聚会时,祈愿一切有情能予会如来海会,开发真实智慧,彻底解脱。然今之 聚会多少有些炫耀成功之内涵,比如大学昔日同学聚会,因各自酸甜唯有自知,但恐人洞悉,总难免要“装饰”门面。依照佛法的全息哲学科学理趣体解,今之有情 昔日均曾予会灵山法宴,惜于红尘中忘却,不可谓不遗憾。故佛子当愿一切有情和睦共处,安住如来智慧法海之灵山盛宴中。

     

      “若在危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无所罣碍。”人生从生到死处处如履薄冰危险不安,个中谁人明白?且由于众生小人心态,在他人遭遇“危难之时” 多有“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之势,更有乘人之危谋人财物之宵小。雪中送炭者鲜见,锦上添花者芸芸。我们处身危难,总不免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设若得到助 力,则会生起感恩戴德之心,也会由衷祈愿其他有情不再遭遇危难挫折。帮人总是在帮自己,为人添堵也是在自绝生路!在修行佛子,更当宏愿一切众生得大自在, 无有挂碍。《心经》云“无挂碍故,无忧恐怖”,方能“远离颠倒梦想”。地藏菩萨的“地狱之苦我独挡,一切有情得清凉”境界就理该是我们佛子追求的目标。

     

      “以信舍家,当愿众生,弃舍世业,心无所著。”因为信佛而舍家入于空门修行,如果修行人耽着红尘名利,那充其量是狮子身中虫。故出家修行当祈愿 一切有情不再沉湎于三界烦恼妄想中,并祈愿世间有情于世间行中行十善道,世间利益、出世间利益双得。然现实中,从文革开始对于佛教的冲击,虽然改革开放后 在恢复中,如今很多道场都已经非常庄严辉煌,但是问题是很多僧众,缘起乃是因为贫穷为了口饭吃而进入寺院,不是因为真正追求解脱而出家,这些出家人文化层 次很多连高中都不具备,仅为谋生焉能体解佛法的智慧?而且这些人之中信佛的比例也并不很高,受经济大潮的起落影响,很多以赚钱为目的,更有些著名的山林, 因为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故财源滚滚,佛法的弘扬懈怠了,赚钱的途径拓宽了,这一切是否导致了很多居士们不愿意去寺院?代表行世佛陀的僧众如果也职业化、商 业化了,岂不是佛法莫大之悲哀!真正出家修行之人、当发大菩提心,祈愿一切丛林行者不再耽着世间名利财色,做好“行世佛陀”的表率示范。须知,诸佛如来慈 眼观察三界,善恶之业如影随形,一念善心至诚三千感应赞叹。

     

      “若入僧坊,当愿众生,一切和合,心无限碍。”僧坊、伽蓝乃殊胜道场,是诸佛菩萨加持的胜地、护法世天护持的圣所,理应安宁、和睦,是四摄即布 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典范,然实际呢?小人心态的“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人不说”现象亦非常严重,拉帮结派,是非纷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人有训“地狱门前 僧尼多”。所以当我们朝拜诸佛菩萨道场、僧众伽蓝之时,祈愿“行世佛陀”们以身作则,和合敬爱,更祈愿一切有情和睦相处,人鬼各安!“鸡犬不宁”在世间、 出世间法中都是应该力绝之事。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开方便门,深入法要。”世间一切教授之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当然必须是善业教授者。因为人生是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所以 孔夫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有长处之人的尊敬犹如对于有生养之恩父母的孝顺。因为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也就有生活的形形色色职业,每一 种职业都必须有“敬业”精神,即“干什么吆喝什么”。形形色色的行业教授者引导人们掌握谋生的技能,故我们当心念形形色色的老师能让我们解脱烦恼,获得真 理智慧,即掌握“谋死”的能力。“道法自然”“理通天地”,行行有般若,事事蕴智慧。惟愿一切有情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获得真如智慧,彻底解脱生死。

     

      “求出家法,当愿众生,得不退转,心无障碍。”家在追求解脱生死的道路上属于“羁绊”,然在俗世意义上是避难挡风的安所。出家就是追求彻底解脱 生死轮回之念、行。碳原子由杂乱无章的原子排列之简单燃料变成原子完美排列的金刚石,需要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同理解脱生死轮回求证佛道的修行也需要艰苦 卓绝的努力。修行中因为遭遇逆缘不能克服,由大菩提心之大乘、佛乘退回小乘、甚至放弃佛法的追求、出家众还俗等都是退转表现。在诸多佛经广明出家功德,故 我们设若出家便当祈愿有情在追求真如智慧的道路上永不退转勇猛精进。


    上一条:人类的灾难、疾患与对治(七)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