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全息养生的内涵——心、眼养生(一)

    时间:2014/8/29 浏览次数:1568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84

                                    

     

    全息养生的内涵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简识

     

    色、声、香、味、触、法,通过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受而形成认知。全息养生也必然是通过调整眼耳鼻舌身意之“身心”感知状态而采取最具建设性的语言、行为方式。

     

    心眼的全息养生


     眼睛的养生,除了保护视力,保持眼睛适悦不疲劳,关于这方面有很多具体可操作的眼保健方法可供选择。然于全息养生中,眼的养生,除了这些生理学上的保健养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我们的“眼睛”认识世界并调整我们身心更好地适应世界。


    全息养生的根本是人类身心与整个内外环境的的和睦相处,也就是“合气”,我们的眼睛怎么看事物、看人、看动植物、看一切有情非情,就至为重要了,所见有所思,于是便有了分别、喜欢、厌恶等等情感活动,这就无不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用慈悲、感恩的心眼看世界,则世界是美好的一切都会乐观,反之则世界是令人 厌恶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悲观。


    孩子刚出生,第一眼看这个世界的事物是陌生的,所以父母就要通过各种形状色彩的玩具让孩子培养“眼力”,对于世界的认知自此开始,心眼的培训也就要在此过程 中注重起来,这才是幼儿护理的养生内涵。在成年人,已经能够认识外环境中的几乎全部人事物,并且带着经验、感情来判断所见,因此便在身心引起要么漠然,要 么喜悦,要么厌恶的情绪,比如同样用“眼”看花,花朵在盛开时和凋零时的情绪就完全不同,看见鲜花心生喜悦,看见萎花心起愁绪。无论是喜悦或者冷漠或者愁绪都会在我们的身体产生系统性影响,必然导致生理的积极抑或消极应对反应。


    同样是“看”,带着感恩、欣赏、赞美的心态与带着轻蔑、成见、挑剔的心态,产生的身心反应是截然不同的。看见同样的人,前者心生欢喜,后者心生不悦;看见同 样的画,前者随喜赞叹,后者可能挑肥拣瘦;看见同样的动物,前者会赞美大自然的完美,后者则可能暗笑动物低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眼见为实”,其实我们看见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实质未比如此。因为任何表象的深层都有其根本的因果关系规律,因为我们不究竟其内在因果,通常便因“见”而定 性、评判。如果是积极地定性、评判似乎无可厚非,若是消极地定性评判则会使我们产生厌恶或者喜悦的情绪,这便是“眼力”给我们带来的困惑,从全息养生角度看则非养生。俗话说“眼不见心不乱”并非让我们视而不见或者熟视无睹,而是让我们先冷静地观察其内在因果关系,明白一切发生的都是受其因果报应原理作用, 我们如果评价判断就是徒然让自己增加烦恼。若我们之“见”因为“见性”便能坦然面对。“见性”则无烦恼,心无涟漪。


    一见钟情,是因为我们在六道轮回中所结爱情因缘之今日果化,在瞬间有灵魂震颤心生欢悦,从养生角度至少在瞬间是愉悦欣快的,然若不得结果则会郁郁寡欢,于身心不利。比之见猎心喜,则更积极一些,后者更多引起贪欲,因为贪心身心机能便会高度紧张,言行思则会有些急功近利,祥和安宁则不可期,养生远矣!


    见贤思齐,则是一种完善人格的合气行为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大系统中,对于贤能的尊重培养我们的恭敬心,对于天地君亲师的恭敬心则是“合气”一切有 情、鬼神的得宜途径。唯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秩序才不会紊乱,社会安宁才得以维护,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和谐宁静了,养生才有外在保障。


    见微知著,是带着探索究竟的心态,或者具有比较明显的洞察力,能够举一反三,观察全局。这种“眼力”是生活经验的总结,非冒冒然而草率结论,于是可以逻辑明确地找到相应应对措施,属于智慧的能力范畴。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件负责的态度,更是一种养生的方式。


    司空见惯,是眼睛所见成为常态,在积极者会不加评论深谙因缘,消极者则不以为然漠视或见怪不怪。因见而产生惰性,对于养生而言则非积极心态。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没有两颗相同的沙粒,正是这种差别才显示大自然的完美。是以当我们见惯了某种情境,稍加内省,知其因缘错综复杂,只 是表象类似而已。如果因见惯而不究深层次因缘,渐渐便会有些麻木不仁,这便是养生的疲态,非健康于身心。


    见义勇为,是一种无所畏惧于邪恶行为的应对方式,是公力不能救济时的一种自力救济,是值得提倡的行为方式。因为这种救济,可以使公私财物或者他人性命免遭破 坏或戕害。但此“见”此为应该适度,如果为救财物而丧失或者伤害到自己身命则性命健康不保何谈养生?如果因为救济他人性命而牺牲自己性命也非养生心态。故 而见义勇为应该是在不伤害自他健康性命的程度上进行,这才是一种全息的负责态度。再者任何事物或者现象的发生都有其自身因果,见义勇为就是介入其他人事物 的因果关系中,换言之要共同承担其他人事物的因果关系,适度、积极的行为可取,过度、消极的行为就不可取了。


    一针见血,言语道断中肯洞察力明晰,是对人事物行为逻辑的准确判断。缺乏必要的心智,显然不可能一针见血,人云亦云更不可能一针见血。然这种明澈的洞察力, 在人事物的行为无有大碍的情况下就显得小题大做,会引起不必要的消极应对情境。全息健康的心态是适可而止,没有必要使得人事物出现消极对立情境,这样我人身心都可适悦,此正中庸之道之养生养心真谛。


    见异思迁,如果从认识和发现新鲜事物美好的角度言似乎可取,然因为对于新的人事物的喜欢而抛弃旧的人事物就不可取。因缘法告诉我们,我们现今的现状乃缘于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大系统中全部的人事物因素的影响,我们必须用感恩的心态珍惜和爱护,故而有“敝帚自珍”的成语。珍惜旧的人事物并非贪欲而是他们曾经带给 我们成长进步获得经验的各种境遇,故而用感恩报恩的身心态度对待,我们才能渐渐身心安宁。因为抛弃旧的人事物,心中会留下遗憾、失落,对于被抛弃的人事物则造成巨大伤害,乃有“忘恩负义”之骂名。如此情境于自他身心皆不利益,养生无从谈起。如果是满足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也未知可否,只是别因此而生起烦恼为佳。


    见仁见智,是我们个体身心的特殊性差异性在对待同样人事物时产生的不同应对反应。从因缘法的角度看,这是智慧型措施。好比真理是只苹果,不同的人尝它,因为个体味蕾细胞的差别,所以尝出来的感觉就有酸、涩、甜、木、淡等等,设若不能如此,人云亦云就落入教条主义窠臼,对教条者而言全息养生则无可能。设若因为自己非要力排大同而显小异,可能会适得其反,贻笑大方,于养生无益。故而俗谚“是非皆因强出头”,就是让我们量力而行,自知自明。


    见风使舵,是基于个体对于环境中人事物形势的判断而选择利于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从自身角度言可以暂缓身心压力有助于养生,然如果有背信弃义墙头草之嫌,则会背负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导致身心健康被这种行为选择而损害。全息养生不仅在于自己养生而且也应该满足环境和其他人事物的养生,在此大原则基础上“见风使舵”无伤大雅。


    见风是雨,是个体因为所见而展开联想,属于逻辑推断,如果是理性的则是养生的,非理性的则望文生义的主观臆断。臆断与现实情境和人事物发展的趋向通常背道而驰,在身口意便会适得其反,从而产生消极不养生的后果。因此全息养生中个体中肯智慧的定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遭遇事件跟风扬碾子,就是典型的盲目跟风, 结果会因为大相径庭而产生不愉悦的身心忧患。无论政策制定、计划安排、乃至于衣食住行都见风是雨,长此以往身心损害以及对于家庭、社区的养生都会带来消极后果。


    相形见拙,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然如果是因为财富、地位、名声、权利而比较,不免会生起羡慕嫉妒恨。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背着自己的口粮袋,其中的功名利 禄因为往昔的三业因缘而已经成为定数,设我们今生不积德行善,不修身养性,超越了自己干粮袋的功名利禄都会成为负担,从而出现高位堕马、横祸、健康受损、 心理强迫、名声扫地等等消极结果。目下社会攀比之心严重,攀比相貌、攀比房子、攀比事业、攀比地位、攀比财富等等,其实都是不明因果就里的愚痴心态。如果 要攀比,那就攀比健康、攀比自在、攀比智慧。相形见绌的积极养生意义就是激发我们的意志,锲而不舍地努力。这种努力不是让自己身心紧张疲惫,而是更适悦轻 松。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不失为一种完善人格品质的全息养生方式。


    见利忘义,是不择手段追求利益者多数时候的行为,从结果看似乎对自己有利,然丢弃了道德伦理则意味着人品出现明显瑕疵,也就是说心理上趋于不健康了。获得利益的同时势必损害到他人的利益,故而长远效果既不利己也不利人。这种行为多数时候带着六道轮回的习气,对于修身养性最是不利,故而若要健康快乐,我们就必须戒除这种行为,通过恰当的互惠互利的方式争取利益,在获得利益同时亦不损害人伦道德为代价。当今我们的产业化教育就是国家不养生的见利忘义行为。


    见多识广,俗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让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不断“眼见”而历练,如此便能达到博学多识。如果我们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隘的环境中, 缺乏历练势必面对环境挑战时不能正确应对,不能正确处理可能对身心都产生消极的影响,用感恩大自然感恩国家感恩世界的心态去历练,我们便能从中不断积累经验,此过程中我们的心智也会渐渐开发,对于人事物的态度不再过分执着,并由经验体悟人生及自然“合气”之理,做到能够坦然、诚实、大度对待人事物,如此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息养生,于人于己双得利益。


    见死不救,眼见别人处于危难自己有能力帮助而不予以帮助,无论从道义角度还是养生角度言,都是人类不屑的行为。我们和一切有情非情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系统中, 好比是条海上漂流的船只,因而同舟共济乃为基本策略。尽管其人之“死”有自身因果,然被我们所见,就关系到我们的因果。慈悲心同情心是养生的基本心态,不具备起码的同情心,那么只会孤独地老死,遑论养生。就社会适应而言在别人危难处我们能伸出援手雪中送炭,意义远远大于在别人风光时锦上添花。


    路见不平,是一种侠士精神,是对弱者的仗义执言,至少表象上如此。人类有时确实需要这种精神,比如在波士顿的犹太人死难纪念碑上有这么一段话:“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尽管世间一切显现都是因果关系规律在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然我们存在的意义在必要时必须表现出勇敢面对过分不平等的境遇。在养生,路见不平就是对于不养生的言行思及时予以纠正,换言之对于身口意中杀盗淫的戒止,对于恶口两舌妄语绮语的劝阻,对于贪嗔痴的教化。在这种情形下,路见不平就非“多管闲事”了,而是人际之间全息养生的内涵了。


    云开见日,是迷茫得以消除,阴暗得以驱散,紧张得以缓解,困难得以克服等等时候的真实身心体验,是一种身心放松的轻缓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云开见日时心情多数是愉悦的,愉悦必然是养生的。此“见”乃心之所见,不仅仅是“眼见”,是小自在“见”。比如疾病的康复、工作瓶颈的突破、思想压力的释放、父母的安养、子女的孝顺、经济的宽裕、环境的改善等等无不有云开见日的心得,是以全息养生是用努力换来的,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一己之见,在言者是一种谦卑和对人事物透过表象而做的主观判断,在听者则是一种对言者意见孤陋寡闻的批评。我们于生活现实中所见,多数时候人云亦云,能持己见难能可贵。然如果己见缺乏智慧内省,则属于固执的知见,是愚痴的表现,愚痴并非全息养生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对人事物心怀感恩,则“见”中会透着慈悲, 充溢着正能量,于人我、鬼神都有益而无害。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似乎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表象而纠结或者偏执于一点不及其他,显然这种“见”是局部观非全息观。局部观会导致我们的言行思流于教条主义 的刻板、机械、愚钝,于身心调养肯定无益。无论生活学习工作中哪个方面,如果我们不能全局统筹,势必会因为没有预见的因素而导致所行功亏一篑。比如现代人 讲究所谓营养均衡,只一味地从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强化,孰不知我们的机体是灵肉一体,当我们不能顾及精神养生的时候,这种所谓的营养均衡都 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行为方式。现代科学在健康心理卫生等方面几乎全部属于这样的偏执逻辑思维。


    见景生情,当人们旧地重游或者回到故乡或者睹物思人都会将记忆中的欢乐痛苦重复一遍,如果昔日的辉煌归于破败则会失望惋惜,设若昔日的苦难不再则会感慨万千。无论是忧伤抑或欢喜的情绪反应,都是对昔日人事物的重温。有些人会后悔当时该如何如何,有些人则对当时的抉择感到满意。然根据因缘法或者说蝴蝶效应原理,我们的今天正是过去生活环境中一切人事物共同影响的结果,过去系统的因素有积极也有消极,如果我们今天对于自己的状态满意则必须感恩昔日的全部无论积极与消极因素,设若我们对目前自己的状态不满意,那就是对于系统过去的因素不满意,也就意味着对于过去系统的积极因素失却了感恩心,那么便是忘恩负义。唯有感恩的言行思才是全息养生的心身活动方式。


    不堪入目,触目惊心,疮痍满目,人们常说现实是血淋淋的是惨不忍睹的,诚然如此否?当人事物的现状超越人们的身心承受能力便会由衷地感慨而引起身心的不适 悦,如血淋淋的杀戮、脏乱差的极致、突破道德底线的色情、灾难发生的现场,都会让我们的身心震颤令人发指、惋惜抽泣、厌恶、心如刀绞。然而现实中这种情景不时发生,而且它们的发生都是内在因果关系规律的作用结果,这正是检验我们大悲心、同情心和道德伦理水平的时候,如果此刻眼不见为净则属于冷漠和不近人情,如果过度情绪表达也非正常状态。全息养生的视觉乃从事件中看到深层次因果,同时因为事件激发人们的相互关爱或者唤醒了人们的良知,都是值得感恩地看待 的。比如看见虐待小动物如猫狗,场面惨不忍睹,人们会愤怒会责骂,然从人们的愤怒责骂声中我们应该看到大家的良知没有泯灭,悲心没有冷漠,爱心没有减弱就 会缓解我们身心的不适。再如看到故意的跌倒而冤枉搀扶的好心人,在为受冤者叫屈鸣不平,在为恶意讹诈者吐口水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人们的善恶观还没有完全 丧失,同时感悟如今的教育之失败并督促人们反省和重新教化人们基本的道德和重新人格培养。


    光彩夺目,是对人事物之美丽、庄严、风采、绚丽之所见,内心由衷地流露着赞叹、恭喜和仰慕。不仅仅是对人事物表象而抒发情怀,更是对表象下潜藏的内质的评价,没有内质不可能光彩,没有绚丽不可能夺目。有些人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漂亮,见不得比自己富有,见不得比自己事业兴隆,见不得别人有地位等等,这些都是狭隘的小人自私心理作祟,加之漂亮者自以为是,富有者财大气粗,事业发达者趾高气扬,地位崇高者目空一切,所以眼下社会现实是仇官仇富等等。两种对立方都非健全心态,缘双方都没有认识到因果报应原理,今生的贫富、贵贱、尊卑、夭寿、美丑都有深层次的因果,一切都是我们在因地所修福德所作罪业的因果显现,既不 能怨天尤人,亦不能顾影自怜,正确的心态乃是坦然接受。学会用忏悔、慈悲、感恩心看待权利、财富、地位、名声和美丽。这种心态会为我们自己培植福报,故而 是养生心态。


    横眉怒目,对于人事物的言行极度反感的行为表现,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愤怒,一方面也隐含行为者言行的侵犯性。横眉怒目不可能心平气和,不可能身心适悦,更不可能与人交好,是严重的“不合气”,于己人身心悉无益处。缘我们今生的一切遭遇乃前世宿因之果报,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曾经施之于人的今日别人如数奉还而 已,好比欠债就必须还钱,难不成杨白劳比黄世仁更有理?俗话说无债一身轻,今日的一切所缘都是还债,只是我们不明因果,所以动辄“小人”、“仇人”、“骗 子”、“恶棍”地埋汰指责别人,这也是冤冤相报无了期的根本原因。古人有训冤家宜解不宜结,此其智慧也,亦是养生之智慧。“横眉冷对千夫指怒向刀丛觅小 诗”并非一种养生心态而是“牢骚过剩”害己人“肠断”的损生态度,故而不值得提倡。


    举目千里,是一种超越狭隘的眼界,至少看问题具有比较大的全局观,通常可以提纲挈领。很多时候人们面对一个问题只是纠结于当下,而不能展开横向或者纵向效果分析,以至于束手无策。若能历史地看问题,找到问题形成的原因或者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天高云断,深夜星空,打开心扉感受大自然的博大胸襟无私,感叹人类的渺小,珍惜当下。感恩山川大地日月星辰,感恩阳光雨露四时节气,感恩大自然的一切恩赐!


    目瞪口呆,因为目睹某种场景具有通过眼睛对心理的冲击作用,以至于思绪凝滞大脑活动短暂处于停滞状态。见到不该见的,见到意想不到的,见到难以置信的,见到不可思议的,都会有这种反应,而且从养生角度看也确实不养生。待到缓过神来,我们先应该使自己心情平静下来,理清思路,谨慎选择语言、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世界中,所以出现这种情景应该属于正常,然当我们的反应可能影响我们身心的平静状态时,就不养生了。大约要通过应急训练 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似乎也不可取,最可取的策略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才关乎养生。教育、人格塑造、知识背景、社会阅历等都有助于提高心理养生能力。


    目不斜视,是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除了长久目光集中引起的视觉疲劳,通常还意味着身心高度紧张,在身心紧张状态下,身体的运动大脑的思维都会出现协调性问题 或者逻辑性问题,显然并非养生状态。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古板教条的行为者,教条者缺乏智慧,更非全息养生的内涵。当我们在圣所朝拜、祭祀天地、施恶鬼等时则 必须具备行为庄严性,这是对于天地神明的敬畏也是自身心庄严的基本要求,也是全息养生“合气”鬼神的必要措施。


    目酣神醉,由于对人事物的痴迷贪恋而使得自身心处于一种迷离状态,思维逻辑、语言措辞、行为举止都会与正常时大相径庭。此时我们的眼力不可能明晰洞察事情的因缘,只是为其所迷惑而神志不清。神智迷茫对于身心健康而言有害无益。故而我们应该减少贪欲,少了欲念身心就不会轻易迷离,言行思就不会出错,内外环境的 “合气”就易于达到。故而有古训“无求品自高”。品格培养亦是全息养生的一个重要内涵。  


    目空一切,对于所遭遇的人事物很不以为然,愚痴地将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进行比较,盲目自信而形成的一种“伪优越感”,这种行为倾向的人总是给人以傲慢不可一世的感觉,即使有真才实学也会到处碰壁,故社会适应不可能良好。如果他将自己的恃才傲物和遭遇的挫折归于别人不赏识不重用而不检视自身的问题,其人生将会一塌糊涂,而最终形成反社会的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缺少谦卑的人品瑕疵,也是难以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自性障碍,久而久之身心健康、生活质量都会越来越不如人意,显然这是与全息养生背道而驰的。


    鼠目寸光,看待人事物只顾眼见不及长远,有些急功近利,结果便会贪小便宜吃大亏。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以这种人不在少数。由于缺乏智慧甚至少见寡闻才会如 此,所以人们谓之曰“小农民”、“小摊贩”。这是由于在六道中轮回时在畜生道停留太久以至于积习难改投胎为人依然固我。故而全息养生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逐渐提高我们的智慧觉知,以便在对待人事物情境时有全局的、长远的布局打算。患得患失,担心夜长梦多等等都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古训“该是你的毕竟谁也拿不 去,不该是你的持有只会招致灾祸。”世人热衷的功名利禄亦是如此。因为我们宿世三业的罪福已经决定了我们今生的财色名食睡“口粮”。故而全息养生提倡“吃亏是福”。


    眼见与否,眼不见与否,无不关系我们眼之接受心之感知,身体心情于是受到积极或者消极影响。如果我们有慈悲心,有同情心,有博爱心,有大度的胸怀,多数时候可以将人事物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不见棺材不下泪,不见兔子不撒鹰,当人们对于环境或者事件过分执着,或者对于人事物不能确定的时候,多数不会轻易表态,这种心态尤其是面对挫折、失恋、灾 难、破产、横非等时,一方面表示不愿意相信已经发生的,或者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事实,因为不安、恐惧、不确定会在心理上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直到残酷的现实将此屏障粉碎。实质上我们的身心在即将发生不可预测事件之前或者同时都会有觉知,只是我们太过注重物质,精神的领悟力益发弱小而木知木觉而已。全息养生 就是通过提升我们身心的效能,提升我们的精神感知力。


    眼不见为净,是一种置若罔闻的无视心态,以便屏蔽外环境中对于自己身心不利的因素,从而保持悦乐心情。现实中,我们不愿意见某人如冤家仇人或者自认为是小人 的人物,不愿意见某物比如会因睹物思情,如此等等。从身心健康的角度看,似乎是一种豁然大度,甚或超然物外的自在,然如果仅仅是规避而非直面其影响,这种 影响会一直存在并随时可能触及我们的神经而引起不悦。养生的心态是坦然接受,体察其中的因果关系,该承受的就以感恩心和还债一身轻的态度对待,这种养生观 是从因果关系上彻底解决烦恼的根源,此乃智慧养生。


    夫子言“非礼勿视”,就是对我们眼见的行为要求,不符合道德伦理,不能与天地万物“合气”,不能得三才和睦之行为都应该加以约束,从而能使我们身心更愉悦安宁,也使环境中一切有情、非情更和睦友邻。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系统中,正是系统中全部的事物促使我们成长,所以因“见”我们增加了经验阅历,开阔了视野,从此意义上讲,我们应对“所见”生起感恩心,从容于心才能淡定于行,这便是“眼”之全息养生真谛。


    全息养生不仅培养我们眼见的敏锐力,同时提升我们眼见心知的精神感知力,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禅坐可以提升我们的“眼力”,内视身心烦恼根源,悉知如幻如影,静听自己的心跳呼吸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物我两忘,澄心极虑,脑海一片光明升起,通体舒泰安宁。闭目养神,就是让我们暂时放下眼见,让眼睛和灵魂得以短暂歇息,换言之身心系统的紧张度降低,故而是养生的。


     

    上一条:全息养生之序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