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全息养生内涵——心、耳的全息养生(二)

    时间:2014/8/29 浏览次数:121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97

                                         

    心耳的全息养生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简识

     

    耳朵是我们通过声音感知外部人事物的途径之一,如果因为听力差,或者听闻不仔细,往往会造成很大烦恼。因此耳的养生也相当重要,不仅要耳听明晰同时还要心辩仔细,关于耳的保健此处不多赘述。此段旨在探讨如何“听”如何“不听”,从而使我们身心更适悦,与内外环境的更“合气”,这才是全息养生的重点。


    夫子言“非礼勿听”,就是告诫人们不符合道德伦理的话、诲淫诲盗的话、道听途说的事、空穴来风的传闻等等莫入于耳。缘有所听便有所心思,便有不平静,身心会受到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同时如果没有事实根据便会以讹传讹误伤他人而影响“合气”。


    掩耳盗铃,以为不听就不存在其实是现代人的通病。现代人受偏颇的现代科学严重洗脑,以为只要自己有限的感知所不能觉察的“现象”就不存在,实质无异于掩耳盗铃。神鬼是一种精神生命,依照哲学的基本逻辑便可以推知,而且精神现象不可物质实证,只能通过我们的身心感知。然当我们醉心于财色名食睡便使身心感知机能 更弱小,是以当灾难发生、疾病出现、挫折临头依然木知木觉。以为做什么说什么只要没有人看见听见就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大错特错!举头三尺有神明,隔墙有耳,故而守护我们的耳、善用我们的心耳就是健全我们身心的重要养生方式。


    耳濡目染,多听、善听会使我们渐渐熟悉我们不曾认识的人事物获得不曾有的知识而做到熟能生巧。于现实生活中只有不断积累知识才能萃取出其中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智慧,智慧的人生便通畅顺利。如果我们不了解不熟悉人事物,不积累相关经验,那就很难与之“交流合气”, 在遭遇陌生的人事物时,我们可能措手不及,于身心造成紧张,就产生了不养生的遗憾。


    充耳不闻,有时候我们的固执己见会将别人的劝谏忠告拒之门外而不加采纳,或者因为我们内心生起了不悦而不愿意接受明知是正确的意见,结果可能会导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陷于困境。“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然人类脆弱的自尊心有时就是不愿意直面“忠言、良药”,却以为是长辈、他人、同事等对自己的刁 难。俗谚“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也表达的是这层意思,而且我们不接纳还会找到理由“他有那么好心吗?”。其实生活中把别人的善意奉劝当做驴肝肺的大有人 在,这多数时候缘于产业化教育对于人性、人格培养的彻底失败。比如佛乘密法的三昧耶戒规定“一切真言手印必须从有传承资格阿奢黎亲受”,无知之徒就会诽谤 等等。无论是好意的抑或恶意的,我们没有听完就不该急于下定论,是以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智慧总结。多听,方能玩味出所听到的话语是否积极、消极。即 便是带有恶意的话语,我们如果能承受并平静地不起烦恼,那才是智慧的养生态度。


    洗耳恭听,是一种对于言者的恭敬,是聆听他人对于事件的分析判断并虚心接受其中合理的部分以便纠正自己不全面的判断。恭听非盲听盲从,而是用心揣摩言者的逻辑推理、因果关系的分析,如果因为是长辈或者大师或者官高位重者而不加拣择听命行事,难免会成为权力、财富、名声的奴隶失却人性或者导致教条主义泛滥。自古至今凡奴颜屈膝者要么是身心残疾的太监要么是权力者的附庸奴仆,很少他们的身心是健康快乐的,或者因为如此获取了物质生活的优先权,然精神生活则苦不堪 言。故而养生的聆听技巧,首先对于言者表达必要的尊敬,不要轻易打断他人的话题,在没有听完之前不要轻易判断。在听完之后对于未听明白的可以再问,然后吸收对自己有益的论点,或许我们所恭听到的可以利益我们终身,故而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赞叹。所以养生的聆听,是先培养对于言者的感恩心。


    俯首帖耳,是奴颜婢膝的惟命是从,没有主心骨,没有主见,只是一味奉命行事。结果可能对于自己和他人都产生不利益,显然是不养生的。如果我们对于宇宙和人生 的真理俯首帖耳说明我们对于宇宙万有的恭顺,反而是“合气”宇宙万有。然现代人因为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精神萎缩,以至于对于金钱、权利、名声等俯首帖耳。当稍微清醒的瞬间感觉活的不像人,然迷茫中又会重复醉生梦死的拜金主义生活。我们的自性就是佛性,如果不能认识自性,而受外境驱策,则永远不能出离生死轮回,这便不是全息养生了。全息养生的结果是脱离轮回成就金刚不坏的法身。


    耳聪目明,是赞美他人机灵聪敏或者对于年事高的长辈之精神健康状态的恭维。“耳”要聪,重要的不是“耳朵尖”,而是心耳相通,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没有心智的智慧基础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我们放下愚妄蒙昧,才可能做到耳聪。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会听”,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于听也一样。因为我们的五官和身体心智不是割裂的,故而听是全身心的关注。不仅听明白话中之理,还要善于听出话外之音。如果是长辈、恩师、尊者的教诲,就必须恭恭敬敬地聆 听。2500年前人类最伟大的智慧者、慈悲者证悟了宇宙和人生至极真理,于是言传身教,我们就必须谦卑而恭敬地听从并实践,缘佛法中的一切法门都是最佳全息养生之道。


    耳根清净,则是不该听的少听甚至不听。喋喋不休絮絮叨叨者很多时候是心智不守一的自言自语,如果多听就会内心起腻。面对这种情境,我们可以少听、不听,或者加以安慰,同时带着感恩心觉知他们的痛苦之因果,警策自己守护身口意。耳根清净必然是非少,然世人习性“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人不说”,管不住自己口耳,于是便不断纠缠于理不清的是非烦恼中。全息养生就要善护耳根,约束自己的好奇心,保持内心的宁静祥和,否则会“好奇害死猫”,这也是“非礼勿听”的另 一层意思。乐于听诲淫诲盗,意念语言和行为便会趋向淫秽;乐于听八卦,则自己的生活便成为别人的八卦;乐于听是非,自己的生活便不断成为是非的漩涡。


    清心悦耳,是一种意境,是养生的境界。如何才能清心?首先必须悦耳,然拍马屁的言辞听时悦耳最终受苦受难,唯有美妙的歌声、音乐、庄严的经唱和梵呗才能清心。然当我们执着于这种悦耳则难得内心清净了,感恩曼妙动听的声音,明白时间一切音声无论是鸟语、流水声、雷雨声、风声、都在传输一种物质抑或精神信息能量并且遵循成住坏空的规律,只管约束我们的心猿意马,于声音中体验安宁,享受声音中蕴涵的自在。“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入耳达心悉皆法音。


    耳不旁听,是精神专注于人事物,耳朵只聆听言者的声音。其实这是一种选择性定向聆听,因为同时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因为选择的缘故而忽略了其他音声。夫子曰 “非礼勿听”亦是耳不旁听的另外一层意思。另外当我们缺乏主心骨缺乏主见耳根子软的时候就会“病急乱投医”而“道听途说”,徒增心身不安。如果是正确的安 宁身心的,就坚信不疑而不听闻那些胡乱的说教。人们常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多如过江之鲫,没有正见正信势必很难捡择而受到蛊惑。对于佛子而言“深入经藏”方是正途,别老“大师说”“上师说”,如果其人所言并究竟真如智慧,只会导致教条主义泛滥,无异于邪师说法,去全息养生远矣!


    如风过耳,有些人对于别人所言皆当耳旁风,尤其在孩提时代当父母多说几句的时候。天底下绝少有害自己孩子的父母,都是以一片苦口婆心,不懂事的孩子或者在少年烦恼成长期会因为父母的言语规劝而形成逆反心理。还有些成人乃因为固执己见,所以亦会将旁人的好言相劝当成耳边风。如果他人的出发点是好的善的,至少我 们该怀感恩之心。出彼之口入于我耳,就该感恩聆听,因为众人皆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至于说的对错与否全在其次,对的虚心接受,错的含笑应承不伤大雅, 人际关系必然和睦,对于养生而言有利无害。闻过则改不失为完善人格和增加人格魅力的良好策略。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诚然如此吗?未必!然眼见毕竟比之耳闻更可靠,但当言者妄语、两舌的时候而且言之凿凿,我们很容易被忽悠,要不然怎么会有调侃“傻子太多 骗子不够用呢”?言者在彼,听者在我,观察其神色举动大约应该可以明白一二。演戏的都很逼真,但毕竟是做戏,当不得真的,否则上当受骗后悔莫及何谈养生? “听景不看景”大约是因为描绘的人言过其实,听者听过作数罢了,如果真去观光可能扫兴而归。


    姑妄听之,是听者抱有一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态度,并非真心要听,而是是试试看言者葫芦里能倒出几只饺子的心态,尤其当听者自觉可能对于所言已经成竹在胸的时候,听听无妨大约也就是这个意思。即便我们对于人事物已经完全熟悉了,也应该抱着对于言者的尊敬态度勉为其难地听听。或者言者非言说听者已知之事,或许只是诉诉苦,那么我们就予以安慰;或者是发发牢骚,我们就宽解几句;或者遭遇了不幸,我们则应该尽力帮助。当人们财大气粗了、官位显赫了、名声震耳了的时 候大约很少能听进去别人的话,都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良好自我感觉,直到破产了、跌落了、名声扫地了方始后悔当初该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可惜亡羊补牢悔之已晚。


    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一种比较中肯的对待言者的态度,任尔舌灿莲花我自心如金刚。通常一个人所言未必是其内心真实想法,可能是顾左右而言他,作为听者,在不明确表示赞成与否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其言行是否一致,当然是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之时,若是根本无关,那就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人活在世诚信为要, 故而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之教诫,然食言自肥者大有人在,比如结婚的时候信誓旦旦,离婚的时候则咬牙切齿。即使学佛修行之人,发菩提心愿,也有因为受到 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而退失菩提心,更遑论普通人。我们发愿学佛修行,一切护法金刚大力鬼神就会“监督”我们的言行思,故而努力精进方为上策。俗话云“应人事 小误人事大”就是没有能力别轻易答应什么,因为答应意味着承诺,承诺没有遵守无异于背信弃义,故有古训“诚为至本一生用之不尽,心作善田百世耕作有余”。 无上佛乘的三昧耶戒亦是如此,既然蒙师灌顶就该尊师如佛,否则便是和护法大力鬼王们过不去,那样必然出现器质性或者精神性障碍,养生无从谈起。


    闻一知十,没有博学多识,就不可能举一反三。多闻是一种好学上进的良好态度,然所闻设若仅仅是逸闻趣事,缺少了智慧成分,最多是个记忆机器而已。智慧与知识 有天壤之别,比如知识是一桌菜,智慧乃我们吃掉一桌菜所能摄取的营养。能因为听到一件事推理出其他事件则需要很深厚的生活学习工作经验作为基础。一个博学多识的人未必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者必然博学多识。


    朝闻道夕死可矣,全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利用智慧调适我们的身心以及与内外环境的平衡,闻道即是获取智慧,这种智慧可以使我们的烦恼彻底解脱,身心的尘世束缚不再,故而古人感叹如此。然闻道与行道还是有差别,释迦牟尼佛证悟至高宇宙与生命之道并行于世间积极流布弘扬,而至今传入中土已逾2000年, 问道者芸芸,修道成道者寥寥无几,何以故?闻道未必悟道,悟道未必行道,行道未必证道。大道至简然行之甚艰,没有坚毅不拔的毅力和恒心很多人会半途而废。 现代人思想比较肤浅,尤其接受现代科学的偏颇灌输,宁愿相信朝令夕改的现代科学结论,也不愿意于佛法智慧多作精进,养生如此、教育如此、几乎各种行业都是如此,此岂不悲伤乎?全息养生则强调物质养生与精神养生兼顾,如此人类的精神才能常保不衰,文明延续才有可能。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虽然耳听,然因为某种缘由拒绝接受或者听而不闻。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人事物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如果是消极的就不愿意甚至不听,如果是积极的,则很容易采纳相信。全息养生旨在身心与内外环境的一切有情非情“合气”,从此意义上言,我们应该放弃成见,以感恩的心态接纳一切人事物,从而使自己心平气和,使与环境的关系和睦融洽,如此可以转化所谓消极信息能量为积极信息能量,此诚佛教中“灭罪生善”的实证实修,功不唐捐!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无论言者说什么,无论其言语真实与否、善恶与否,如果我们用感恩的心聆听,采纳其中可能关乎我们人生的观点,所谓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故古圣人于《易经》乾卦云“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此其意也。今日有情唯有在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上面还有些真实功夫,至于居安思危则因为可以买保险而变得松懈。真正的居安思危是我们用慈悲善良作为甲胄,警惕我们身口意中些微的恶,努力奉行衣食住行中些微的善,积少成多,福德增加,如此便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在人际关系中,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何说如何听都很重要,我们的目的旨在全息养生,调适身心以及与内外环境一切有情非情和睦交好,故而慈悲感恩的聆听之 心尤为重要,无论是现实中他人所言,圣典中古圣所言,睡梦中鬼神所言,都是对我们的警示、教诫和训导,如果我们依教奉行,便能一帆风顺,个人身心愉悦、家 庭和睦幸福,邻里团结友好,环境和谐安宁!

    上一条:全息养生的内涵——心、眼养生(一)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