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佛家的三皈依与全息养生

    时间:2014/8/31 浏览次数:1289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04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简识

     

    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皈依僧,当愿众僧,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按照全息哲学科学的逻辑,物质生命链最顶端是人类,那么精神生命链顶端则是与人对应的佛。佛家的十法界可以理解为物质命链过度到精神生命链。地狱、饿鬼、 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畜生、人两界包涵全部物质生命,地狱、饿鬼、阿修罗是精神生命中的消极信息能量体,天、声闻(罗汉)、缘觉 (辟支佛)、菩萨、佛乃逐次“场能”增加的精神生命体。


    “佛” 是一切有情各种善恶因缘之果报灭净后最终的归宿,是解脱轮回的智慧法身,是与物质宇宙全息等容的精神宇宙。佛有三身:应身、报身、法身。应身如释迦牟尼, 于世间成就之身;报身即释迦牟尼佛发愿于他方世界救度众生之身即如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如来等等;法身即一切有情成佛其自性法身犹如众流归海浑然一如即法界法身或曰大日如来或曰毗卢遮那佛。世间有情并非全部修行佛道,有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等,《妙法莲华经》中云观音菩萨有三十二身,然全息体观音化身解何止尘沙之数可记?其中《普门品》云“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 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 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一切有情皆可成佛,无论如今信仰为何,最终万流归 宗。全息体解这段经义,当有如下领悟:若众生应以基督身得度者,观音菩萨即显基督身;若应以穆罕默德身得度者,观音菩萨即显穆罕默德身;应以老子身得度者,观音菩萨即显三清贤圣身……佛法传入中土能够三教合一,大约正是这种大乘般若思想指导的结果。如此宗教的分歧可能会减少很多,宗教的互相排斥或许会不再那么尖锐了。从这个角度言是否属于宗教的全息养生或者说信仰的全息养生?!


    “皈依佛”全息体解,就是将我们的身心安置在如来三身的加持中,时刻观照自身言行思,以便我们的身心“合气”于宇宙的精神,这点在全息养生中至关重要。“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其实诠释的就是这种“合气”之感应道交。“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而体解为精神宇宙大约不会离谱。“当愿众生发无上意”,唯有发愿,方才能打开我们身心与宇宙物质、精神信息能量场的通道。至于其他宗教中的归命天主、真主等等全息意义上相通,故而无论何种宗教要养生都必须虔诚归 心。


    佛法,即阐述宇宙物质、精神以及二者辩证关系的真实理趣之智慧,换言之佛法是揭示宇宙、生命本然规律和秩序的真理。释迦牟尼证悟了这一真理,但并非创立、发明了这一真理。无论释迦牟尼证悟与否,宇宙真理恒常一如。正因为释迦牟尼证悟了宇宙至极真理,故而后人称赞释迦牟尼为“本师——根本导师”。佛法的根本乃是因缘法,道家始祖老子在某种意义上也体悟了这一真理,然区别在于老子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自业自得,所以就“骑牛出函关”了,而释迦穆尼则不同,体悟到世间一切都是自业自得,然我释迦牟尼能证悟此至极真理,我所在时代的全部有情、非情都是助缘,故而应该感恩报恩,所以反而行于世间教化流布智慧以便有情都获得 解脱。其实这也正是辟支佛与佛的差别。老子属于辟支佛(缘觉),因缘凑巧证悟真理,但没有觉悟其他有情,而释迦牟尼真正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


    “当愿众生,体解大道”,便是体解宇宙、生命的本然秩序和规律,放下“小我”,置身于宇宙的“大我”,当下明了“三千大千”悉皆纳于行者身心,且宇宙万有与行者别无二致,一体相应,同气连理。此理正是全息养生中“合气”天地万有的根本,也是祖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实践。“大道”即是至理、真理,是真理首先应该没有教条主义的成分,在佛法传入中土早期迄今,学人中教条主义泛滥成灾,其中“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公案就是最典型的对于教条主义的批判。缘“佛陀没说一阐提可以成佛你道生和尚敢说一阐提也可以成佛岂不是欺师灭祖?”于是乎道生大师被逐出山门流落在外乞讨度日。佛经中言“三大劫后弥勒菩萨降生承接佛祖衣钵袈裟”,那么在三大劫中“谁敢成佛?”,伟大的龙树菩萨觉悟到了小乘佛教的教条主义所以才有大乘佛教的诞生。如果佛法是释迦牟尼创立的,那么不能改动可以理解,然佛法是释迦牟尼证悟的非发明创造的,任何有情按照此法修行必得成佛有何疑问?若有疑问,那岂不是佛法不能自圆其说了?如此《六祖坛经》是否也要被小乘教条主义批判了?逾两千年间成就者寥寥无几,这大约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佛经中未曾提到佛陀“如厕”,那么是否佛陀不大小便了?所以教条主义害人不浅,今天的唧唧歪歪的学人中依然很多这种现象。“大道”是至理不是教条,任何理不究竟的所谓“佛法”都是对于佛法的诽谤!“佛一音声演说法众生随类而得解”,言外之意各随根机各得所悟。好比一只苹果,因为佛祖吃了说是甜的,我们如果吃出了酸味、涩味、甚至苦味就不对了?若真是只吃出了甜味才大错特错 了!凡教条主义或者讲经说法理不究竟,其信徒多数会流于偏执甚至极端。小乘的偏执以及学者们的教条于是乎便有“大乘非佛说、密法非佛说”的谤佛言论流行起来。理不明,就会被“跳大神”的忽悠!


    全息养生中,因为个体的身心差异,所以就因人施教,不可能有模式。比如中成药不管如何由中医炮制变成药店制作,已经模式化了就必然不如中医当下处方更有效道理一样。现在基础养生中的香道、茶道、花道、瑜伽等等都可以作为全息养生的形式。全息养生如果有统一的模式,那就是守护身口意!至于个人则必须根据自身心的具体情况、环境等等量体裁衣了。


    “发无上意”,便是“誓证无上菩提,救度无量众生”的大弘誓,亦即本然意义上的“持戒”。“戒”的梵文本义乃“誓愿”,为了实现“誓愿”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方是“律”。本为利益有情,故“持戒”若无利益有情则非然。随喜有情、利益有情,就是与有情“合气相应”,就是“无上意”之体现。今天学人其实很多并不明白“戒、律”的区别,只一味用“戒律”衡量修行者,请学人们细细品味“马郎妇观音”的大乘般若理趣或许会明白个中真如法味。教条主义、非理性主义都是修行和全息养生中所应避免的。



    传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 观音菩萨欲教化陕右(关中渭河流域),故化为一个美女,来到陕右地区劝化。陕右之人突见有一美女来到,皆为她的绰约风韵所倾倒,纷纷前来送礼,欲与之结成婚姻。化作美女的观世音菩萨对众人说:“我已到了婚配的年龄,也想找位称心如意的郎君。只是求婚的人太多了,我只好出道题目,谁最终考试合格我便嫁给谁。 我这儿有部《妙法莲华经》,其中一品叫《普门品》,若有人能在一个晚上背会此品,我就嫁给他。”此话一出,那些求婚者便立即对照经文背诵起来。到了第二天黎明,能够通背《普门品》的竟多达廿余人。观音菩萨又说:“我不能嫁给你们所有的人,没办法,只好再请你们背《金刚经》,有谁能于一夜之间全部背熟,我便 嫁给他。”二十几位求婚者于是又背起《金刚经》。到了第二天早晨,能通背《金刚经》的仍有10余人。观音菩萨遂拿出七卷法华经,约以三日,让大家再去背诵。三天之后,能通此经者仅有一位姓马的少年,观音菩萨便答应了这位少年的求婚,令他备办礼物,准备婚姻大事。马氏少年欣喜万分,准备完毕,遂在一派喧天锣鼓声中将观音迎到了家中。贺客盈门,少年想把新媳妇领出来相见亲朋好友。化作美女的观音说:“我现在身体不舒服,过一会再去见客人吧。”少年怜爱心切,不敢强求,自己出房应付客人去了。过了一会,客人催促少年再次请媳妇出来相见。少年回到房中,发现他那刚过门的媳妇已经死了, 身体已经开始烂坏。马氏少年痛哭不已,喜事改作丧事,为新媳妇料理了后事。几天之后,有一老僧来到马氏家中,问那美女的去向。马氏少年告知原委,逐领老僧来到墓地。老僧以锡杖掘地,挖开坟墓,只见尸体已经化尽,唯有锁子骨尚存。老僧以锡杖挑起骨头,对众人说:“这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他怜悯你们,故化作美女前来教化。你们应该善思因果,免堕轮回苦海。”言罢,飞空而去。自此之后,陕右一带信奉佛教的人才逐渐增多起来。后来,泉州粲和尚听知此事,以诗赞曰—— 丰姿窈窕鬓欹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这个故事中观音菩萨以色相诱人入道,那么教条主义学人是否要嗤之以鼻“观音菩萨”破色戒了?!戒的本义乃利益有情的大愿至此应该无有疑问了吧!这个故事与陕北延安宝塔的典故如出一辙。


    《续玄怪录》之《延州妇人》记载:古代延州忽来一女子,年方二十四五,甚有姿色。此女白衣夜行于城内闾左,遇少年男子即与之戏昵玩耍,后裸衣交媾。一女激起千层浪,一传十,十传百,延州男子不分富贵贫贱共逐之,求之,与之合欢共枕。每每交合完毕,此女匆匆离去,分文不取。一时间,延州百姓皆知此淫女。更有他乡男子闻此快事,慕名求合而来,此女不拒反迎。几年以后,此女积劳成疾,一命西逝。延州男子闻知,无不为之悲惜!女无家,又无亲人,故将之葬在大路旁,供路人鄙视!唐大历年(776-779),有一西域僧人远道而来,途经此地,忽见此女之冢,即敬礼焚香,磕头跪拜,一连多日颂经不 休!延州百姓甚感奇异,问曰:此墓乃藏一淫荡女子,诸人皆可为其夫,大师为何对她如此这般恭敬?胡僧答道:此冢主人,实乃大圣!那黄金锁骨菩萨的人形即在这里。此圣一生舍己为人貌似淫欲卑贱,其行,实是渡不良男子成佛耶!众州人皆不信。胡僧仰天大笑:早闻中土愚鲁短视,今见如是不虚!可以开棺为验。此必有 一俱黄金锁骨骷髅!开棺验尸,果如胡僧如言,棺内果然有一俱黄金骷髅,再看其状,骨骼钩结皆如锁状!州人无不惊异之极,倒地跪拜。后设大斋,在此建延州宝 塔,以作永久留念。这就是延安宝塔的来历。


    “法” 是方法,是认识宇宙、生命本然秩序和规律或言宇宙之“理”的途径。“皈依法”就是顺从宇宙、生命本然规律,遵从宇宙万有秩序。宇宙的规律和秩序是恒常的, 然认知的方法却非一成不变的,是以“法法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有情,从不同的角度所获认识就完全迥异,然最终成佛,识转智便是“色空不 二”的圆满真如。全息养生中一切守护身、口、意的方法都是“法”,唯有守护身口意,所言、所思、所行以利益众生为第一,也就是积阴德,换言之集聚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以完善身心。于修行中择一法门勤行精进必然见果,于养生中则围绕守护身口意可以任意法门,只要适合自己身心,同时能体现感恩、仁慈即可。


    “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释迦牟尼及古来先贤大德将自身修证中对于宇宙、生命本然秩序和规律认识的最高智慧结晶归结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只要摄取吸收,便能与我们本具之如来藏——蕴涵于有情自性中的宇宙本然规律之理相应而开发为行者自身的智慧。不深入经藏,行者苦思冥想,难行苦行,俨然“磨杵成针” 之举,非智者所为。全息体解佛经乃强大的精神信息能量体,如果能做到放下万缘,一心一意读经就是摄取精神信息能量的过程。读什么内容的书身心便会认同什 么,这点乃基本常识,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读经的全息意义就无需赘言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佛陀圆寂后其弟子集结佛陀在世所说法教即是今天南传上座部佛教 (小乘佛教),佛陀圆寂后大约200年大乘经典由后来的大成就者诸如龙树菩萨等于三昧耶定中与法身如来对话交流流通出来,至于再其后的佛乘密法亦是由龙猛(龙树菩萨)菩萨入定由“南天铁塔”诵出而流通。南天铁塔在于何处?一切有情的藏识田是也,然今天还是有些愚痴有情企图在印度通过所谓考古学找到 “南天铁塔”。三藏十二部经典涵括宇宙与生命的一切智慧,在古代由于经典流通困难所以能够“阅读”一部经典对于修行人来说非常难得,是以行者们也非常珍惜,所以成就者比较多。至于当代佛经流通已经普遍化,所以有情就缺乏珍惜和恭敬心了,缺乏恭敬心要摄取佛经的精神信息能量,那么护持经藏的大力鬼王们可能就会“吝啬”起来。今天学佛者中很多有情居然持“无神论”实在是可惜!佛经对于行者而言当极为恭敬收藏和阅读,切切!我们现在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很多有情只一味听上师、法师如何如何说,如果上师、法师体悟不究竟是否会被耽搁慧命?故而三皈依要求学人“深入经藏”,说明其重要性,且我们回顾历史,古代大德有几个轻易阐释经典?难道他们智慧不及今天我们这些有情?非也,是古德生怕体悟不究竟而贻害后来学人。再比如会昌法难之后佛教其他流派都陆续恢复了为何汉 传密教(唐密)没有恢复?是那个时代缺乏大德?非也,乃三昧耶戒之根本要求和传法阿奢黎的资格以及坛场等仪轨相当严格,如果能随便阅读密教经典,然后所谓 开悟,然后立派那就违反三昧耶戒了,必然后患无穷。今天的“讲经说法”之辈很少有真实“见性”的,还有那些搞“佛教研究”的有情更是只做文字功夫,于真实见地就不敢恭维了,对于这些有情“敢于”研究的大无畏精神还是随喜吧 ,或许他们的诚意已经感动了护持经藏的大力鬼王们!


    “皈依僧”,僧乃佛陀涅槃后之法相住世的代言人,是混沌中建立规矩、秩序的表率,僧的主要使命便是将如来法教发扬光大,将智慧传达于有情并觉悟有情,故而应该尊敬。行有行规,唯有遵守规矩,社会才不会乱套,秩序才能保障。尊师重道会加强我们身心与内外环境的有情、非情“合气”。


    依照佛乘密法理趣,世间一切有情悉皆法身大日如来等流身,是以相互供养相互尊敬就是必须的了。如果世间有什么显现是我们认为“不清净”的,那是我们没有究竟因果,或者我们自性尚未清净使然!


    “皈依”是“怖魔”,三皈依如果理解为与积极健康精神信息能量相应的话,消极的精神信息能量便被逐渐转化,亦即“怖魔”也。消极精神信息能量转化为积极精神信息能量正是全息养生的目的!那么在养生中是否意义重大就不言而喻了。


    不同信仰的有情对于其所信奉宗教中真理的崇尚就是真实“皈依”,而偏执于教条主义则非真实皈依了,那就是不养生了!

    上一条:全息养生——儒家的五伦五常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