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全息养生——喜心

    时间:2014/8/31 浏览次数:125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97

                                                    


    喜心与全息养生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简识

     

    喜获敬爱。喜是高兴、快乐、适悦,是某种心念或者欲望得到满足的情绪表达,既然满足即便是短暂的也是养生的。“人逢喜事精神爽”,碰到值得庆贺的事情如婚 嫁、乔迁、升迁、中举、中奖等等,都会兴高采烈,相反如果碰到挫折、失败如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被强拆、土地被强卖、失业、名落孙山、破财等等便会郁闷、憋气,甚或走向消极极端如自虐、自残、自杀。喜的情绪有极大的精神信息能量,而且具有很强感染性。看见一张笑逐颜开的面孔人们似乎也会莞尔会意,相反 看见一张愁眉苦脸的面孔心理上顿时会感觉天气阴沉了起来。分享到喜悦的人精神压力会顿然减轻,被感染了忧伤则也会心中郁闷起来。


    在喜悦状态,人类身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之机能全部处于“小压力”的放松状态,因此机能效率相对而言处于较高程度。这点不需要“物质实证”,因为“精神爽” 本身就说明了机能的高效率。喜悦状态下,个体的应急能力相对也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此时都似乎能找到感觉,作家会才思泉涌,画家会笔下生神,表演家会幽 默风趣,演说家会妙语连珠,病人感觉痊愈加快,老师对学生更耐心,家长对孩子更关怀,医生、护士对病人更呵护……下雨会觉得雨在吟诗,下雪会感觉雪在起舞,暑天不觉热,冷天不觉寒……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事事都令人皆大欢喜,因为个体的需求差别,往往某甲喜悦的事情某乙则未必欢喜,正所谓“众口难调”。然于养生中则尽力追求皆大欢喜,对于 个体而言就要将自己的需要降低,尽可能地让他人满足方能做到,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布施或者供养,结果会大家身心适悦,如此群体矛盾也就减少,人际关系可以良好发展。


    菩萨行之“随喜众生”就是让有情感觉适悦开心,不是盲目投其所好,不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而是理性、清净地随喜,是有让有情分享智慧以降低贪心、嗔恨和愚 痴,并因此分享清净无染的快乐。“授人以兰,自手留香”,是随喜众生的最好写照。随喜,直白地讲就是随喜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随喜真话、实话、善语、 理性智慧之语,随喜智慧、知足、和善。看见钓鱼随喜无异于杀生,参与酒会就是随喜癫狂,奉承贪官就是随喜盗贼,追逐声色犬马就是随喜诲淫诲盗,杀性因为默 许而炽盛,癫狂因为陪伴而无制,盗贼因为奉承而跋扈,淫邪因为追逐而蔓延……如此不仅个体不养生,甚或连带家庭遭遇不幸。


    有一则笑话:一个人因为嫖娼被治安拘留,其朋友打电话给嫖娼者妻子:嫂子,你说我哥这人傻不傻?昨晚我们哥几个喝酒,他喝高了,我们劝他晚上别回家,他嚷嚷 着说不能让嫂子在家孤独一人,结果开车被查了醉驾,关了进去。醉驾那是要遭刑事处罚的,弄不好要坐个一年半载牢的。我们想方设法托人才弄了个“嫖娼”的行 政处罚,也就缴点罚款拘留七天。女的听后连声道谢:谢谢你呀大兄弟,你们真是好人啊!这是个黑色幽默,嫖娼者所谓朋友尽管很狡黠,然是恶意随喜邪淫,还要 冠冕堂皇说谎,似乎很幽默,孰不知却与邪淫、妄语沆瀣一气了,于己于人悉非养生之策。稍不注意我们就与十善道的全息养生背离了,所以心念就非常重要,每一 丝念头,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会产生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


    “喜欣”的人比“忧郁”的人更有人缘,因为其带来的是轻松愉悦,所以就更讨人喜欢。“喜”的精神信息能量通过语言、身体的举动、面部表情等,被他人感知到,在 瞬间会有“压力”释放的感觉。如果身心压力哪怕短暂释放,也会使身心机能得到缓和休息,其实也就是身心机能的变相提升,缘于压力的释放被制约的细胞、组 织、器官机能得到休整,被绷紧的神经得到松弛,也就是养生了。


    街坊邻居有喜事大家都会道贺这是随喜,然就养生而言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如果虚情假意,其实对自己养生有害而无益。别人家孩子高考高中发自内心真实地随喜赞叹 等等,这样大家才能打成一片,即真实“合气”。随喜邻居生孩子,随喜友人结婚,随喜他人升迁,随喜乔迁新居,如此等等都是一种快乐情感的体验分享,快乐只 有在分享时才更有意义。一个人没事偷着乐,迟早会精神系统出问题,真的有开心事就让大家分享。然不是所有有情都能做到,羡慕嫉妒恨随时随地可见,这就要求 我们谨慎言行思,如果开心的事情会引起别人嫉妒,就低调行事,一旦高打高举,可能适得其反不欢而散。快乐但不张扬,张扬就会神憎鬼厌。所以说养生是门毕生所修的艺术,诚不为过。


    他人言语真实有理就该随喜,他人戒杀食素就该随喜,他人洁身自好就该随喜,他人奉公守法就该随喜,他人不昧不义之财就该随喜,医生救死扶伤就该随喜,教师诲 人不倦就该随喜,法官公正裁判就该随喜,警察奋不顾身就该随喜,士兵戎装庄严就该随喜,官员廉洁清正就该随喜,法师讲经说法就该随喜……在 随喜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养生正是需要这种心态。《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云“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法华玄赞十》曰: “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修忏要旨》云“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胜鬘经》云“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 随喜心。”随喜有情就是真实饶益有情。


    喜心不是强作欢颜,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随喜。强作欢颜是虚伪,对于自己身心毫无益处。因为我们遭遇了尴尬唯恐别人知晓,所以就会掩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喜 也就不自然了。尴尬是因为自己错了就发心忏悔,掩饰于事无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善的言行思必然是养生的,虚伪就是对自己身心内外有情的欺骗,最后结果是“骗子骗自己”而遗祸自身甚至家人。


    在佛家修行,随喜是对光明、智慧、功德的分享。最大的随喜莫过于种福田之随喜,即随喜法师说法、随喜法会讲经、随喜修建伽蓝、随喜印经等,故《法华经——随 喜功德品》云“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 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缘一切供养之中,法供养最高,故而随喜“法喜”之功德更大。然当现代教育破坏了传统的 师道尊严,时下的所谓佛子是否会真实随喜法师不得而知,很多大约自以为是,因为某种表象的“不合理”而对伽蓝丧失了信心。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法师“不务 正业”忙于经营、赚钱、与官僚勾肩搭背,无德无能却因善于逢迎拍马而谋得住持之位,甚至更糟,那就是宗教的不养生了。干什么不吆喝什么那就真会骗子满街 跑。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随喜袈裟之功德,随喜福田之庄严,随喜伽蓝之静谧。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云“菩萨见人愁忧时,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莫复愁忧。菩萨见人乐时,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乐喜深经。”如此便是“念”随喜,若能 念念随喜功德,则渐渐得心清净。不能学会知足常乐,就多数时候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不仅不会随喜反而会想方设法加以破坏。下面的笑话或许就是对这种心态的 最佳描述:


    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还有一个中国人走在大沙漠中,走着走着看到一个瓶子,打开瓶塞后飘出来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神仙,我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三个愿望! 美国人第一个抢着说:我第一个愿望是要很多的钱。神仙说:这个简单,满足你!说说第二个愿望吧。美国人说:我还要很多的钱!神仙满足他的愿望后,美国人又 说了他的第三个愿望:把我弄回家。神仙说:没问题。于是美国人带着很多的钱回了美国。神仙又问日本人。日本人说:我要美女。神仙给了他美女。日本人又说: 我还要美女。神仙也满足了他,给了他美女。日本人最后说到:把我送回国。神仙问中国人要什么。中国人说:先来瓶二锅头吧。神仙给了他。问他第二个愿望是什 么。中国人说:再来一瓶二锅头。神仙问他第三个愿望是什么。中国人说:我挺想日本人和美国人的,你把他们都弄回来吧。


    日本人和美国人气的不得了,但又无可奈何,三个人只好继续走。走着走着又看见一个瓶子,打开塞子后又冒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刚才那个神仙的徒弟,法力 没他高强,所以只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两个愿望。日本人和美国人合计合计认为先让中国人说为好,免得一会又被他弄回来。于是中国人说:那就先来瓶二锅头吧。神 仙满足了他的愿望。日本人和美国人催促中国人赶快把第二个愿望说出来。中国人喝完二锅头后不紧不慢地对神仙说。行了,没事了,你走吧。


    美国人和日本人气呼呼的跟着中国人继续跋涉,走着走着又看到一个瓶子,打开瓶塞后又飘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那个神仙的徒弟的徒弟,我只能满足你们每个 人一个愿望。美国人急忙抢着说:我再也不想见到那个中国人了。神仙说好的。然后转头问日本人:你的呢?日本人急忙说:我也不想见到那个中国人了。神仙说: 好的。然后转头问中国人:你的呢?中国人说:他们说的都不算。


    于是乎美国人和日本人咬牙切齿的跟着中国人,走着走着又看到一个瓶子,打开瓶塞后又飘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那个神仙的徒弟的徒弟的徒弟,我只能满足你 们三人一个愿望。美国人和日本人异口同声的喊道:那个中国人说的什么都不算。那个人说:好的。于是乎转头问中国人:你想说什么?中国人说:让他们都回各自 的国家吧,别跟着我受罪。


    抛开民族偏见、仇恨,从这个笑话中我们悟到了什么?这个笑话是在赞美中国人智慧呢,还是在埋汰中国人的自私狭隘?生活中很多时候,有情的心态就是如此,见不得别人开心快乐,你好了他就想方设法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仇官仇富心理也是如此,其实这种心态并不养生。


    《十住經卷第一歡喜地》云“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是欢喜地。多喜多信。多清净多踊悦。多调柔多堪受。不好斗诤。不好恼乱众生。不好瞋恨。诸佛子。诸菩萨。住 是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心。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摩诃萨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所行故生欢喜心。念诸波罗蜜清净相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与众殊胜故 生欢喜心。念诸菩萨力不可坏故生欢喜心。念诸如来教化法故生欢喜心。念能为利益众生故生欢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萨所入智慧门方便故生欢喜心。诸佛子。菩萨 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界生欢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欢喜心。远离凡夫地生欢喜心。近到智慧地生欢喜心。断一切恶道生欢喜心。与一切众生作依止生欢喜 心。近见一切诸佛生欢喜心。生诸佛境界生欢喜心。入一切诸菩萨数生欢喜心。我离一切惊怖毛竖等生欢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得欢喜地。所有诸怖畏。 即皆远离。”喜心的世间最高境界乃是如此,位同欢喜地菩萨。喜心具足便具备正信,精进而不懈怠,性格调柔,人所乐见,难忍能忍,言辞谦和,不令他人不悦, 无恼无嗔,这才是全息养生所追求的。


    对于众生而言,喜悦只有在利益均沾的情况下发生,利益不等必然产生诸多不平,表现在言行思就有怨气、嫉妒、嗔恨等等。养生者则努力使利益均沾,己人皆得满 意。在行者,将体悟佛法的喜悦感染到有情就是“修法利益的”平等分配,不仅是物质有情也包括一切冥冥中的鬼神、神明等等,正是“平等性智”渐开渐圆的过 程。行者身心住“欢喜地”,一切怨亲债主亦能体会到“欢喜”的光明智慧,怨结得以开释,皆大欢喜。不欢喜的根源是“竞争”,如果利益平等何来竞争?这就要 求我们克己复,先天下之忧而忧了,至少我们努力使利益均衡,如此方是养生。


    欢喜心多,忧愁便少,烦恼亦少,烦恼少就是“远离怖畏”。娑婆世界名曰堪忍就是因为其中充满苦恼,学会忍耐,便可“苦中作乐”而得自在。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那么在当下就让自己用喜心面对一切人事物,至少先用喜心对待自己的亲人。


    行者坐禅三昧强调放松身心、调节呼吸平和匀称、澄心极虑住念一处,如此才能渐渐深入体悟宇宙“色、空”实相。“喜”既然能降低“压力”,自然有助于禅观。静谧中有法喜,相应中有法喜,光明中有法喜,当法喜归于寂静,澄空无念,三昧耶境便在当下。


    作为佛子,所言、所行、所思,当带给有情快乐,如果连快乐都不能“布施”,谈法施就是奢论了。每日三省,检查自己是否维护了身口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佛子的全息养生。


    喜必须是健康的喜,如果因为损人利己而喜,则去“喜”远矣。唐代僧人寒山有诗句“顺情生喜悦,逆意多瞋恨。”你顺着他的心思,他会喜悦,反之如果不顺他的心意,他就不悦了。又不能委曲求全怎么办?那就不违心、喜心对待。 “随喜有情”,随是顺从之义,喜作动词使之欢悦义,心悦方能诚服。教化有情就是令其信而行,诚服就不可或缺了,否则就会变成教条,失去智慧的摄受意义。


    《大集经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如是菩萨随法师时,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谨心承事不得违教,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 事,于法师所发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贤护,彼菩萨于是法师阿阇梨所,能生如是敬爱心已,若当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乃至听闻是三昧者终无是事,唯 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业时已熟定堕恶道业不净耳。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 斯经典久住不没。”在佛法修行,弟子对师之顺从就是随喜师父,如果连师父都不能随顺,也几乎不会随顺父母。父母生身,师父则开启以智慧。即使离开师父也应 该感恩念恩并图报恩,这就是人性品德的基本要求,连这点也做不到,那就继续在泥淖里打滚吧!


    自己“喜”使有情“喜”是行者培植福德,反之自己“忧”则会使有情“忧”损减福德。要做到随喜有情,不行身口意十善道显然是不可能的。


    杀生不能随喜有情,在钓鱼、屠杀动物、捕猎等等获得满足的同时也种下了“不合气”的恶因,恶贯满盈的时候报应就来到眼前,要么老来浑身疾病痛苦难安;盗窃不 随喜有情,无论公私财物,无论以非法或者“貌似合法”的手段攫取,都是侵夺有情养身护命之物,无异于杀生;邪淫不能随喜有情,只会缠缚于欲望消耗精气神, 且对自他人际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养生中都是应该戒止的不良行为。


    恶口不能使有情开怀,在恶狠狠地脏言脏语时,自己身心也被消极精神信息能量“脏污”;妄语不能使有情适悦,诳话、大话其实和骗子性质差不多;两舌不能使有情 心安,破坏人际关系,黑白颠倒唯恐天下不乱;绮语不能使有情明理,近似于精神病患者的语言哪个乐意听闻?故而养生中口四恶业的戒止才是语言养生。


    愚痴不能让有情获得法喜,只会让有情更加糊涂。贪婪不能让有情获得利益,只会增加有情烦恼。嗔恨不能让有情和睦,只会更加“不合气”。要想获得身心健康、家庭、事业顺遂如意,就该不断转化贪嗔痴。


    落实“喜无量心、喜无量行”就必须行十善道,这才是真正的全息意义上的养生!因行十善道而喜,因喜而和睦,因和睦而获敬爱,因敬爱而长幼有序,因有序而大统有继!

    上一条:全息养生——悲心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