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26)

    时间:2014/9/2 浏览次数:1201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15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 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 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 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曰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 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 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歧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 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 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译文:


    黄帝问道:针刺之法,必然有章法有规矩,那么法则是什么?


    岐伯回答:以天地之本然规律为法则,“合气”日月星辰昼夜之阴阳。


    黄帝说道:请国师现讲解。


    岐伯回答:大凡针刺行法,必须等候日月星辰安详,四季节气正常,八方之风和煦,亦即身心内外气定神安方才施针。天气暖和太阳晴明,人体精血流通顺畅,卫气 亦外浮于体表,故而针刺易于宣泄精血瘀滞,通顺气机;若天气寒冷、云气遮日,则精血凝滞,卫气亦沉下体表。月亮初牙,血气开始逐渐正常运行,卫气亦开始周 流全身;待到月圆,人体气血变得坚实,肌肉亦坚强有力;若月缺,则肌肉乏力,经络气血亦虚,卫气不布,形体无卫护。所以针刺法要根据天时来调节气血。因此天气寒冷不行针,天气温暖用针不迟疑。月初牙针刺不泄,月圆针刺不补,黑月不施针。这就是因时针刺调理。因为天地阴阳二气盛虚随星转斗移迁流变化,故需根 据日影正斜,以定四时八正之气机。所以说,月初牙时针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圆而补,使血气盈溢于表,以致络脉中精血留滞,就是重实(脉、征俱实);黑月用针,就会紊乱经气,即乱经。导致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反使病邪深入加沉,外则卫气虚弱,内则气血紊乱,阴阳失衡疾患发生。


    黄帝问道:星辰八正判断什么?


    岐伯回答:星辰,制约日之升沉月之圆缺。八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判断八风之正邪,以确定时令阴阳盛衰。观察四时,分别春夏秋冬气候,以便顺应时序来调养身心,并避免受到八方不当气候的侵犯。假如身心虚弱,再遭受不当气候的侵袭,便是内外虚虚相感,风邪就会侵入骨髓,进而 损害五脏六腑。良医明晰此理,而能及时救治患者,使之不受外邪伤害。故而天时宜忌不可不知。


    黄帝说道:非常好!关于效法星辰的道理,我明白了,请国师再释如何效法古圣。


    岐伯回答:效法古圣,须先知晓《针经》。《针经》所述,于今天验看,须先知道太阳之寒暑时节,观察月之盛虚盈亏,以判别阴阳二气升降浮沉,对应之而调理身 心,确实有立竿见影之效。观于冥冥,即良医凭借微妙感觉来判断并无形象之气血荣卫,根据太阳之寒暑,月之盛虚盈亏,四时阴阳二气之升降浮沉,相互参照调理 身心,所以良医能超越外象而明晰内奥,其理通达无穷,故而可流传于后世,这就是良医异于常人之处。气血盈亏并不具象于外,不可眼见,不可味觉,只能神识, 所以说玄冥,仿佛神明。虚邪,即四时八方之风影响到人体才谓之邪。正邪,如身体过劳出汗,皮肤腠理(汗毛孔)打开,外风入侵即是。这种情形影响较小,故而 人不自觉,也无形象可凭。良医于风邪侵入的萌芽阶段予以诊治,先分辨三部九侯之气血,全局加以调理而救治于气血未败之前,故为良医。庸医则不能于病邪萌芽 之时辨别,只能于气血已经败坏时治疗。缘其不知三部九侯气血得失,延误救治时机使病情加重。欲知悉疾病之内外部位,就必须诊察三部九侯的脉象并进行早期治 疗。故而掌握三部九侯好比看守门户,虽然外象似乎无病候,而医者已经通过门户知道疾病的雏形。


    黄帝说道:我听了针刺补泻的名词,然还不得究竟。


    岐伯回答:针刺宣泄要用“方”。所谓方,就是时间分寸的把握,于气血方盛时,月方圆满时,日方温暖时,身心方安定时,方呼气而下针,再等到患者方吸气而转 针,再等到呼气而慢慢引针,所以说宣泄把握“方”,即是经气运行的时间分寸。补气须用“圆”,所谓圆,就是运动、移动。下针必须于气盛行处,且出针于患者 吸气时。圆与方,非针之形状。要安养气血,必须了解患者身形肥瘦和气血荣卫的盛衰。精血精气乃人身心之要,故而须谨慎护养。


    黄帝说道:国师之论甚为绝妙!“合气”人体身心于五行阴阳四时,以调理气血虚实,微妙玄远,如果非国师您,没有人能够通达此理。国师多次提到形与神,什么是形?什么是神?请国师当下明释!


    岐伯回答:先说形,形即可以具象表达的形态,就是望闻问切。望患者之精气神所知寥寥,闻其所述情形轮廓,问其衣食住行,切脉了然其病候。望闻问切不得要领就不能明察患者病情,望闻问切所得即是形。


    黄帝问道:什么是神?


    岐伯回答:所谓神,不可具象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独具慧眼方能觉察,看似昏昏,心中昭昭,犹如轻风抚云不着痕迹,即为神韵。能以三部九侯气血虚实为本,则九针法可不必拘泥。



    点评:


    “法天则地,合以天光。”若全息体解翻译为“以天地之本然规律为法则,‘合气’日月星辰昼夜阴阳”更为妥帖。


    “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全息体解即是望闻问切要旨的形而上表述。


    “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医患“天人合一”状态下,医者身心对于患者身心的观知觉照。


    “形”、“神”二词在文学修辞、艺术鉴赏中运用最多,几乎已经融汇成一个独立的词。从全息哲学逻辑上辨析,形为物质性的,神则属于精神性的。形可以通过五 官感知判断,眼见、耳闻、舌尝、鼻嗅、身触,神唯有通过我们的心灵感知识别。在中医,患者之形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判断,患者之神则必须医者身心感知,亦即天 人合一的“相应”感知。这点,在今天完全依赖临床技术检测手段的西医则是望尘莫及的,并非西医的技术手段有过错,而是操作技术的医生、检查者已经被完全物质化了,除了机械的唯物实证逻辑分析,灵性的感知力已经贫乏到了极致,患者的“神”性也被扼杀,于是乎变成物、物的对撞,不再有精神性的交流,效果不如人 意就见怪不怪了。仅仅在所谓双盲实验中还有所谓的“心理暗示”在似有似无地发挥点作用。其实西医“安慰剂”的作用已经或多或少得到证实,孰不知此乃“神” 性的积极效应,或者解释为精神对于物质的反作用。中医的经络、气血理论可谓最完善的物质、精神全息理论。


    中医理论中唯一欠缺的是未能含纳“宿世”之因,着重在于“今病”之诊治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24)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