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27)

    时间:2014/9/2 浏览次数:1382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72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大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 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甚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 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 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 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 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锥,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腑,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 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 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法有九篇,国师又将其发挥为八十一篇,读后我已经通达九针法妙旨。九针法所言气血盛衰,左右周流,取上部以调下部,取左侧以调右侧, 气有余而泄,气不足而补,补泻在荥穴输穴之间,我亦明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荣卫的流动、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侵入经脉而发生的问题。我想知道邪 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该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古圣大德起数用度,必然顺应于天地规律,天宇有星宿规度,大地有河流,人体则对应有经脉。设若天地时序正常、阴阳温和,则大地河流安宁;设若天 寒地冻,则河流必然冰冻凝滞;天暑地热,则河流泛滥;突起风暴,则河流波涛汹涌甚至泛滥。风邪侵入经脉,若为寒邪则气血凝滞不通,若为热邪则气血泛溢于 表,此两种情形下,虚邪乘机侵入机体,好比狂风之泛滥搅动河流,经脉之动也因而犹如波涛汹涌,气血行于经脉势力浮沉明显,于寸口凭触则脉象时大时小,脉象盛大表明邪气盛,脉象细小表明邪气平缓,虚邪在人体内游走无定,所引起的气血阴阳亦无定规,故而须侦察三部九侯之脉象,凭触有觉,及早用针以止虚邪。于患者吸气时下针,莫使气血忤逆,静以待针,阻止虚邪不令流布;患者再次吸气时转针以候得气至,待呼气则出针,呼气结束针出,盛气得出,所以叫做泄气法。


    黄帝问道:气血不足要济补,该如何做?


    岐伯回答:首先循经按穴,然后切压穴位,轻揉穴位周围肌肤,再指弹穴位,令脉络舒张,左手捏拿,右手轻抚取穴,并循经脉外延至门穴,按压闭其气血。在患者 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待气行到。犹如款待侍候尊贵,不觉时日,待感觉气至,患者吸气时出针,使气不外泄,在穴位部位按揉门穴,令精气神 住,真气内存,就是补气。


    黄帝问道:如何候气?


    岐伯回答:风邪从络脉侵入经脉,渗入气血中,致使气血寒暑交战阴阳不谐,气血运行如同波浪,时来时去失序,游走不定。所以说,等脉气来时,按压止行而取穴,及时下针泄气,不要等到正邪交战再宣泄而致气血亏损。真气即经气,如果经气虚弱,凭触难得,故而说经气来时不可用针宣泄,就是此意。所以如果判断邪气 不当,经脉大气已过,下针泄气则会导致真气虚脱,虚脱不能恢复,邪气再来,疾患加重,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此意。不能挂针以待邪气发至, 而是邪气到来迅速下针发泄,下针或先或后,都会错失时机,血气已经去尽,宣泄不能,疾患则不得治疗,所以说知道该下针时机则如扣动弩机般迅疾,不知道该下 针者犹如手握锥子不知是处,故而知晓时机和技巧者不能挂针待发,不知时机者握针不刺,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问道:该如何补泻?


    岐伯回答:补泻之法乃为攻克邪气。迅速下针以泄其气血中邪盛,复原经血真气,因邪气新感,游走经血无有定处,推则延经脉前行,下针引则邪气止步,逆邪气之向针刺,出其瘟血。瘟血出,疾患痊愈。


    黄帝说道:很好!但是如果真气邪气已经混合,且无正邪相斗的脉象,该如何诊脉?


    岐伯回答:凭触三部九侯脉象虚实而决定。诊查左右上下部位脉象有否不相称或者衰弱之象,审察脏腑之脉象以推断。不能知晓三部,就不能辨别阴阳,也不能分别人体之天地。须知地部脉象以判断人体下部,天部以判断人体上部,人部以判断人体中部,结合胃腑胃气而判断三部征候。所以古德教诫:针刺不懂三部九侯,虽然 有大邪为害,然医者却束手无策。惩处无过错者,会造成大混乱,同理反乱了大经脉气血,真气受损不可恢复,错判虚实,误邪气为真气,针刺则失去意义,反而为伤损气血之贼,伤损正气,逆乱阴阳,致使气血荣卫散乱无序,真气耗尽,邪贼滞留,必然致人入死,添他灾祸。不知晓三部九侯,不可能延人性命。不懂得顺应四 时节气、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好比助纣为虐,涂炭患者性命。病邪刚侵入人体,尚未定住一处,助之征候加剧,正确制约邪气则疾患不发,适当时机针刺泄之,疾患 很快痊愈。


    点评:


    针刺治疗疾患的机理,无非补泄。气血不足针刺补之,气血盈盛针刺泄之。人体的穴位好比汽车轮胎的进气孔,进气、放气都由此孔完成。人体则是一个最为 复杂的灵肉体系,人体的穴位全部可以与体外进行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交流,交流的结果就是经中所言之补、泄。实质也是“合气”,满则损之,亏则益之。不假药 剂、刀斧之功,却臻造化神奇之功。其理论基础正是全息哲学之物质精神依存转化影响之理。


    此段美中不足之处,乃是未能兼顾患者精神状态之积极消极对于针刺效果的协同抑或制约作用。 故而传至今日,在某种意义上针刺法就变成了机械的实证主义的形式。因为医患关系是双向的、“天人合一”的,故而双方的身心状态都关乎诊治效果。再者人体有 自动修复痊愈机能,针刺法是在患者不能主动调整或者启动“自愈”机能或者“自愈”机能不复作用的情形下的被动治疗方式。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25)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