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38)

    时间:2014/9/2 浏览次数:1421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75

                                                 

     

    咳论篇第三十八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 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何以异之?

    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阳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

    歧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 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腧;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令人咳嗽,为何?


    岐伯回答:五脏六腑气血受损都会令人咳嗽,并非仅仅肺脏致咳。

    黄帝说道:请国师阐述!


    岐伯回答:人体的皮肤汗毛之气血与肺脏相通合;如果皮肤汗毛先感受外邪,必然影响到肺脏。饮食寒冷入胃,寒邪循手太阴肺经上达肺脏致使肺寒,肺寒与皮肤汗 毛感受之外邪汇合客留于肺脏,便会导致咳嗽。五脏都在其五行当令时节感受病邪,若非其时感受病邪则会相互传感。人体阴阳与天地阴阳相类。五脏于其当令季节 感受寒邪便会生病,如果寒邪轻微征候为咳嗽,寒邪较重征候为腹泻腹痛。秋季肺脏先受寒邪,春季肝脏先受寒邪,夏季心脏先受寒邪,长夏太阴主令脾脏先受寒邪,冬季肾脏先受寒邪。


    黄帝问道:有何差别?

    岐伯回答:肺脏引起的咳嗽征候,咳嗽带喘,呼吸有声,严重则会咳血。心脏引起的咳嗽,咳嗽伴随心痛,喉咙如有物堵塞,严重则咽喉肿痛麻痹。肝脏引起的咳嗽,咳嗽伴随两胁疼痛,严重则转身困难,转身感觉两胁胀满。脾脏引起的咳嗽,咳嗽伴随右胁下疼痛、隐隐牵扯肩背疼痛,严重则身不能动,动便剧烈咳嗽。肾脏引起的咳嗽,咳嗽伴随腰背牵引疼痛,严重则咳嗽痰涕。


    黄帝问道:六腑引起的咳嗽如何?是如何得病的?


    岐伯回答:五脏久病致咳嗽,就会转移到六腑。脾脏引发咳嗽不愈,转移到胃腑,胃腑致咳伴随呕吐,会呕出蛔虫。肝脏引发咳嗽不愈,转移到胆囊,胆囊致咳伴随呕吐胆汁。肺脏引发的咳嗽不愈,转移到大肠,大肠致咳伴随大便失禁。心脏引发的咳嗽不愈,转移到小肠,小肠致咳伴随放屁。肾脏引发的咳嗽不愈,转移到膀 胱,膀胱致咳伴随小便失禁。如果久咳不愈,转移到三焦,三焦致咳伴随腹部胀满,不思饮食。以上的咳嗽,病邪都会聚留于胃,并影响到肺脏,患者多痰鼻涕唾 沫,面部浮肿,呼吸不畅。


    黄帝问道:该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如果是五脏引发咳嗽,针刺五脏腧穴;六腑引发咳嗽,针刺合穴;如果伴随浮肿,针刺相应经脉。

    黄帝说道:很好!



    点评: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类比天地环宇的系统,于环境中有蝴蝶效应时刻发生作用,人体亦然。风邪可以看做产生连锁效应的“扇动翅膀的蝴蝶”,各种可能的连锁效应都 会发生。连锁效应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在人体疾病和征候也必然有规律可循,诊治也就有理有据了,这便是全息哲学的中医思想,其哲学逻辑顺应生命与宇宙的本然规律,即是所谓“道”,诊治则是顺应“道”的规矩之“德”了。


    在现代医学,“风邪”只局限于“微生物”所谓“病菌”,叫“病菌”其实是人类缺乏感恩心的表现,试设想如果没有大肠杆菌人类能生存吗?没有我们身体内外的微生物我们能生存吗?惟有当微生物与我们机体内外所建立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才有可能导致疾病,其时方为“致病菌”也就是中医理论的“风邪”。然中医理论的 “风邪”还有一层含义,用现代医学的名次可以勉强称为“精神性致病因素”,实质乃是和现代物质实证主义忽视了的“鬼神”有关。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37)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