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47)

    时间:2014/10/6 浏览次数:136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79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

     

    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鑱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故曰疹成也。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骱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

     

    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

     

    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腧,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帝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

     

    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道:妇人有孕在身至于九月不能说话,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因为子宫的络脉不通之故。

     

    黄帝问道:该如何理解?

     

    岐伯回答:子宫之络脉联系于肾脏,足少阴肾经贯穿肾脏达于舌部,子宫络脉不通故而不能言语。

     

    黄帝问道:该如何诊治?

     

    岐伯回答:不用治疗,到了孕期十月时会自然恢复。《刺法》论述道:气血之不足不能泄,气血强盛不能补,否则会引起病征而不得不诊治。气血之不足不能泄,指怀孕而身体羸瘦,不能用鑱石;气血强盛不能补,缘有身孕,若泄气血,会损伤精气,即便有些微邪气存留于内也会导致病征。

     

    黄帝问道:病征胁下胀满,气逆,两三年不愈,这是什么疾患?

     

    岐伯回答:疾患名为息积(气分病),此病不影响饮食,也不能艾灸针刺,须用导引法疏通气血,结合药物慢慢调治,若单靠药物不能治愈。

     

    黄帝问道:有人身体髀部、大腿和小腿全部肿胀,而且环绕肚脐疼痛,这是什么疾患?

     

    岐伯回答:疾患名为伏梁,以邪风为病根,病邪之气渗透到大肠,且波及肓膜,肓膜起源于腹内肚脐下,所以引发环绕肚脐的疼痛。不能按摩,按摩会导致小便不利。

     

    黄帝问道:有人尺脉频且盛,青筋外凸(筋脉拘急),这是什么疾患?

     

    岐伯回答:病名为疹筋,此人腹部必然拘急,若面色发白或者发黑,征候加重。

     

    黄帝问道:有人患头痛多年不愈,这是什么病?怎么得的?

     

    岐伯回答:患者曾经感受严重寒邪,寒邪侵入骨髓,脑为骨髓司令,寒邪由骨髓逆上于脑,所以头痛,牙齿也痛,病名为“厥逆”。

     

    黄帝说道:很好!

     

    黄帝继续问道:身体有疾患口中发甜,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

     

    岐 伯回答:因五味的经气上溢所致,病名脾瘅。饮食中五味入口,藏纳于胃,脾脏运行胃胃腑之水谷精华,津液停留在脾,脾气向上泛溢,就会口中发甜。缘于肥甘美 味所引起的疾患。此病患者,必然经常吃甘美肥腻的食物。肥腻产生内热,甘味使人腹中中胀满,胀满且热则气上溢,转成消渴征。本病用兰草治疗,以祛除郁积之 气。

     

    黄帝问道:身体有疾患口中发苦,针刺阳陵泉依然口苦,是什么病?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回答:病名胆瘅。肝脏为五脏护卫之脏,依靠胆囊运筹,咽喉部为外使。患者遇事犹豫不决,胆虚且胆汁上泛,所以口中发苦。针刺取胆募、胆腧,《阴阳十二官相使》中记载有针刺之法。

     

    黄帝问道:有癃病患者,一天小便数十次,说明气血不足。同时身体发热如炭火,头颈和胸部发硬,人迎脉躁动急数,呼吸喘急,肺气上逆,此为邪盛。寸口脉微细,亦是气血不足。这种疾患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病呢?

     

    岐伯回答:病邪在足太阴脾经,热邪炽盛于胃,征候偏重于肺,病名为厥,属于死征,这就是所谓“五有余、二不足”征候。

     

    黄帝问道:什么是“五有余、二不足”征候呢?

     

    岐 伯回答:“五有余”即五病之气有余,故有外在征候。(《宣明五气篇》云: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 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二不足”即病气致使机体内部气血不足故脉象细弱。患者外部显现五病邪气有 余征候,内部因病邪致使气血不足,表里不一,即是死征。

     

    黄帝问道:出生以后就患有癫痫病的,病名是什么?是怎样得的呢?

     

    岐伯回答:病名为胎病。在母腹中所得,缘其母亲妊娠期间曾受到巨大惊吓,气(惊恐)逆于上而不调达,精血随而上逆,气滞血凝波及胎儿,故生下来就患癫痫病。

     

    黄帝问道:有疾患面目浮肿,好象充水,凭触脉搏大且紧,身体无痛楚,形体亦不消瘦,但无食欲,或者吃的很少,这种病叫什么呢?

     

    岐伯回答:这种疾患为肾脏问题,名叫肾风。肾风患者无食欲,易惊易诈,若受惊后心肾气血不能恢复则为死征。

     

    黄帝说道:很好!

     

    点评:

    在妊娠期间稍微的感冒或者其他非健康情境都不能轻易用西药比如抗生素之类,这已经是现代西医的共识,而我们的智慧先祖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这点,所以 强调“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旨在妊娠期间维护气血阴阳之平衡防止气血阴阳紊乱对于胎儿的消极不利影响。

     

    现代人读中医,直观感觉中医理论太抽象、太不具体,所以兴趣就索然而减,诚然如此!炎黄哲学思想具有全方位考量的特性,非孤立、简单的点、线、面关系,是具 体的和抽象的完美结合,换言之是物质性、精神性的完美结合,好比汉字既象形又表意。要明白中医的哲学思想,首先必须明白中医的哲学逻辑以及中医哲学思想 的主要内涵——精、气、神即物质与精神。如果简单地认为中医哲学思想是“唯物辩证”依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医是既“唯物”亦“唯心”是“全息辩 证”,所以对于多数现代世界观仅仅停留在“唯物”的有情而言,中医的哲学思想“不啻天书”或者索性武断地、低能地否认为“伪科学”。

     

    中医的哲学思想:人体与天地环宇相似,天地之运行规律可以比拟于人体的活动;人体是物质、精神的完整体,故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含纳物质、精神两个方 面,表现在精、气、神;人体通过九窍、皮毛无时不刻与外环境进行“信息交流”;物质能量与精神能量在人体的运行前者是具象的后者是抽象的;物质能量与精神 能量通过人体的“经络”实现转化。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46)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