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48)

    时间:2014/10/8 浏览次数:1701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75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骱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肝脉鹜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濇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 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 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 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腧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 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 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译文:

    肝经、肾经、肺经盛满脉搏俱实,即会发为浮肿。肺脉盛满,会喘息伴两胁胀满。肺脉盛满,两胁胀满,睡眠易惊醒,小便不畅。肺脉盛满,胁下至少腹部胀满,两小腿显粗细不同,髋骨、小腿致使行走颠跛不稳,且易发生偏瘫。

     

    心脉盛大,致癫痫抽搐筋脉拘挛等症。肝脉小急,亦致癫痫抽搐筋脉拘挛。肝脉急促浮乱,是由于受了惊吓,如果凭触不到脉搏或不能言语的,安静脉通即可自愈。

     

    肾、肝、心三脉细小而急促,筋不外露,腹中当发瘕(结块)。

     

    肾脉和肝脉均见沉脉为石水(水肿),均见浮,为风水(风疹类),均见虚脉为死征,均见小、弦之脉会发生惊征。

     

    肾脉、肝脉沉大急促,均为疝征。

     

    心脉搏动急疾滑利为心疝;肺脉沉搏击有力为肺疝。

    太阳脉急促为瘕,太阴脉急促为疝,少阴脉急促是痫厥,阳明脉急促为惊骇。

     

    脾脉沉筋鼓动,是痢疾,日久自愈。肝脉小而缓慢为痢疾易治愈。肾脉小搏击沉,是痢疾伴大便下血,若血热身热为死征。心肝二脏所发生的痢疾伴便血,如果是两脏同病的,可以治疗。若其脉都小沉而涩滞为痢疾,兼有身热的,如连续发热七天以上,多为死征。

     

    胃脉沉、鼓、涩滞,胃脉筋鼓大,心脉细小坚硬急促,属气血阻隔不通会半身不遂。男子发病在左侧,女子发病在右侧,若说话正常,舌头可灵活转动,能治愈,经过三十天可以痊愈;若伴随语言障碍,需要三年才能痊愈。如果患者年龄不满二十岁,则不出三年死亡。

     

    脉象搏动有力,鼻衄血身发热,为死征。若是脉象浮钩悬,为常见脉象。脉象喘急,突然昏厥为暴厥。暴厥不能言语。脉象如身体热盛而显频数,为受到突然惊吓,过三四天可自行恢复。

     

    脉象如浮波聚合,且数频,呼吸间搏动十次以上,是经脉之气不足前兆,从初显此脉象起,过九十天死亡。脉象如燃薪之火,迅疾强盛,是心脏的精血将尽之相,患者于秋末冬初野草干枯的时候死亡(火墓在戌)。脉象如叶片散落之浮乏,是肝脏精血将尽,患者于深秋树木落叶时死亡(木墓在未)。脉象涩滞且筋鼓,如客旅之艰涩困顿,是肾脏精血不足之相,患者在初夏枣花落时死亡(水墓在辰)。脉象如泥丸硬而涩,是胃腑精气不足,在春末夏初榆荚枯落时死亡。脉象如横格阻滞,是 胆囊精气不足,到秋后谷类成熟的时候死亡(金旺木败)。脉象悬紧如弦如丝,是膀胱脉的精气不足,若患者言多,霜降时死亡。若患者静而不多言,可以治疗。脉 象缠杂不清,时左时右,从脉象初显三十日死亡。脉象如涌泉浮而有力,搏动于肌肉中,是太阳经精气不足,患者气短,春天韭菜初割时死亡。脉象如腐士,虚而无 力,凭触不到,是脾脏精气不足,若面发黑(土败水侮),到白垒(通假蘽,藤)发芽时(木旺土衰)死亡。脉象如悬雍而浮,凭触益发洪大,是十二腧穴的精气不 足(十二俞均属太阳膀胱经),在冬季结冰的时死亡。

     

    脉象如仰上刀刃,浮小而急促,凭触则坚大急促,是五脏郁热而寒热独并于肾脏,病人只能卧不能坐立,立春死亡。脉象如弹丸,滑而凭触不得,是大肠的精气不 足,在枣叶生时死亡。脉象浮柔如草木之花,患者易受惊,坐卧不宁,行走或站立时会因疑心偷听别人的谈话,是小肠的精气不足,到秋季节死亡。

     

    点评: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否类似于现在西医的“精神疾患”?我们的先祖认为人体是灵肉一体不可分割的,所以在疾患的征候的表述上 并未区别开来所谓“生理性抑或精神性疾患”,统而论之。即使我们观察现代西医的各种疾患分类,如果要严格区分生理性疾患和精神性疾患也是不可能是。精神性疾患不可能脱离生理疾患的基础,生理性疾患无不涉及精神性内涵,故而是全身心性的表现。

     

    在先前的点评中余归纳“经络”为人体物质与精神转化的“临界系统”,所有“外邪”无论物质性抑或精神性的,要影响人体阴阳五行气血的平衡必然是通过“临界系 统”发生作用,也就是“外邪”必然波及诸经或者络脉,结果便是物质性的征候表现如寒热虚实,同时也有各种精神性征候表现如喜怒哀乐悲恐惊。

     

    中医的哲学思想是全息一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其中“合”字的意义就非常重要。“合”者,相应、合气、遵循、一致之谓,当“外邪”通过“临界系统”导致的是各种“紊乱”就“不合”了,换言之“不合气”,于是乎各种征候表现出来。这里借用的“气”乃是“炁”之通假,为便于理解,余诠释为“物质、精神信息能量 场流”,人体之“炁”与外环境之“炁”相生相合相应,机体“临界系统”的表现就是平衡的、健康的;反之,人体之“炁”与外环境之“炁”相冲相克不相应,机体“临界系统”的反应结果就是平衡的紊乱、非健康的征候发生。从此意义上言,中医的哲学思想就是一切望闻问切诊疗手段都是为了“合气”!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47)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