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全息养生——避免修行的教条

    时间:2014/10/26 浏览次数:171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84

                                                                                        



      
    教条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必然是不养生的。不特修行,在正常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中亦复如此。


    释迦牟尼证道之后开始带领弟子进行修行,起初的僧团并没有律,僧俗二众都是靠所发的菩提心大愿——誓证佛果救度无量众生即“戒”而自律,随着僧团的庞大,开始出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于是才有“律”的制定。对于修行的行者而言“戒”、“律”实质无异于“德”,故而僧德乃由戒和律来体现。这也就是成语“德高望重”的真实意义,没有对“戒——大愿”的承诺和对“律”行为准则的遵守,不可能有“德高”之说,没有智慧拘泥教条就焉有“望重”之誉。


    不能兑现“戒”之承诺,仅仅拘泥于“律”是不可能成就的。要满足“戒”就必须遵守相应的行为规则“律”,如果本末倒置,只守“律”未兑现“利生的承诺——戒”,犹如煮沙为饭,愚不可及!


    全息养生乃是世间利益、出世间利益双赢的践行,“戒”和“律”对于佛子而言就非常重要。然很多有情却堕入“律”的误区而遗忘“戒”的大宏愿。比如自己坚决食素,在家中另备一套锅碗瓢盆尚可理解,也应该随喜赞叹。然,自己食素了,父母是否也茹素了?很多父母都是受新社会教育的,对于佛教视为迷信或者精神寄托,他们并不相信佛菩萨也就不可能茹素。甚至现在有些家庭有好几种宗教信仰,拘泥教条还不天天吵架,你外道他外道地推来挡去?


    那么该以什么态度对待父母的食荤、不同宗教等等问题?


    有些有情坚决不理父母的饮食要求我行我素,有些则对父母进行说教,还有一些努力劝父母信佛......对于不同宗教信仰是排斥还是接纳?宗教的本旨都是教人向善、平等友爱,如果这也排斥,那就无语了!


    我们学佛发愿“誓证无上正等菩提,成就佛果,救度无量无边有情”乃是“戒”的本义,印度梵文之“戒”即誓愿也,今天“戒”的本义保留完全的就是“戒指”,婚姻中男女相守相爱不离不弃的誓愿之指环。换言之“戒”即利生的誓愿,父母在利生的有情之列,而且还必须放在首位,因为学佛之人先要报父母之恩!


    父母对你说:你帮我去买只黑鱼,我想炖汤喝。作为子女的应该如何做?如果因为守“律”连父母这点愿望都不能满足,何以护“戒”?报父母恩从何言起?不能为自己的亲养背点“孽债”,而要“成就佛果,利益无量众生”可信度有几何?


    还有些有情因为要守“不邪淫”之“律”,居然夫妻不同房,结果家庭关系一塌糊涂甚或离婚......


    哪本佛经里讲了夫妻之间的房事为“邪淫”?其实这些有情都是佛经读得太少或者仅仅读过几本,就“我执、我见”起来了!佛经里没有任何记载佛陀如厕,那是否佛陀不如厕?佛经里没提“全息哲学科学”,余今提出是否和佛法相悖了?在“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公案中余就教条主义作了批判,然修行人的教条主义比比皆是,这也是佛法在印度灭亡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教育教条主义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也怪不得有情,衣食住行中各种缺乏智慧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吃什么补什么”吃鸽脑补人脑?鸽子的福德智慧比人高?如果可以“补”,就好比低浓度的液体可以提升高浓度液体的浓度一样滑稽。穿戴必须名牌?名牌能让我们身体内75%结晶变得更美丽?还是徒增我们的优越感?太优越感了人际关系该多么艰难?房子越大越好,一家就三两口人,在超大缺乏“人气”的住宅能养生?没有交通工具就不出门,腿脚、肢体、腰背还不要僵化了?


    切切:我们的身心无时不刻与内外环境进行着各种信息能量交流,积极正向的交流有益于身心及和养生,消极负向的交流必然不养生不利于身心健康!


    上一条:全息养生——养儿好?养女好?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