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24

    时间:2021/11/20 浏览次数:373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106




    十四、儒家的五伦五常与全息养生

     

    传统儒家文化之哲学思想比如儒家的五伦五常之智慧真谛亦无外乎养生,社会、民族、国家养生则必须重新弘扬儒家文化中的慈悲、友爱等精神。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乃儒家哲学思想的具体行为落实。


    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的是五种人伦关系,父子之间有骨肉之,君臣之间有上下,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约束三业的行为规范


    仁者,仁义、慈悲、关爱。个体于社会大家庭能做到人际关系融洽和谐,邻里相互关照,同事相互帮衬,同学相互促进,同僚相互督促,即为仁。凡是设身处地,不独利益自身同时也应该利益他人。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怀恻隐之心,宽以待人。如果能努力做到这些就是我与他人共同养生,慈悲心、感恩心就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的精神文明才能真正提高,礼仪之邦的美名才能重树。果能如此,医生将会真正救死扶伤,警察将会真正除暴安良,法官将会真正公正裁判,官吏将会真正廉洁奉公,专家将会真正出言有据,慈善机构将会真正行驶其扶弱济贫的职能如此我们的社会才是养生的、健康的!大约不会有沸腾的民怨,也不会有公然的黑社会老大混行于肆了,那些无论大小的老虎都会龟缩在动物园的一角而不会衣冠禽兽地充斥和涂炭人间,嗡嗡乱飞的苍蝇也只好在垃圾桶周边作祟了。


    义者,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责任、义务。处事待人接物能明辨是非,正直善良且表现在言行思上就是义。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矩,实质就是德行,自己的言行思循规蹈矩,则人际关系、人神关系和睦。设若违反规矩,轻则被人轻贱,重则受到舆论谴责甚至于受到法律的制裁,显然对于个体、家庭都是不养生的。全社会重拾道义,将不会再有人昏倒了大家见死不救,碰瓷的骗子也就减少了,商家便会公正买卖,各种形式的盗贼也就数量骤减,饭店也不会使用地沟油了,食品生产者也不会掺假掺毒了,桥梁大约也就不会被爆竹炸塌了


    《论语·里仁》中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者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之流,小人者自私狭隘罔顾伦理之辈。


    然于佛家,设若将有情别为君子小人则流于菩提心之分别甚或我见之流觞,而是以智慧愚痴来判断有情之身心福慧状态。


    者道义、礼仪廉耻之说,自然涉及哲理思辨和智慧;者财色名食睡之谓,莫不涵纳短视和肤浅。能以晓喻者必是可教之有情,惟有动心者多属蒙昧之萨埵。

    然世事成、住、坏、空,君子未必不会堕落为小人小人何尝不可以升格为君子,由此看来所谓宁可得罪君子绝不得罪小人似乎似是而非了,宁无谬乎?


    从养生角度言,有情悉皆未来佛,我人何以执君子小人之标杆厘清有情大度、小器之胸襟?言君子必是合诸一己口味,咄小人莫非与己之道相殊!


    人际关系乃全息养生之内涵,关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故而有训诫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冤家少堵墙,然则世人皆唯朋友真君子,莫不冤家属小人,宗概而言以我之知见言表象之征候,脱离因果关系而属妄自菲薄了。


    《道德经》云大道废,有礼仪,即言大道荒疏惟有礼仪可以约束庶民之行径,设若人人遵道,礼仪岂非多余?


    礼者,对于天地君亲师恭敬的行为规范或者说秩序。长幼有序家庭伦理才会被遵守,家庭和睦才有可能;尊卑有别社会秩序才会井然,风气才能良好。然尊卑有别并非指不平等地对待人事物,而是心怀感恩、仁慈然有自知之明从而量力而行量力而言,如此才不会引起身心的不愉悦。能处于尊位必然其福德深厚,至于是否有智慧另当别论,就其福德我们也应该恭敬,若能同时惭愧自省且努力善行当不失为提升我们自己福德的一种途径。比如师徒之礼,如果失序,徒弟可能会骑在师父头上,如此道统何以传承?这些无不是文革的陋习所致。若我们还有这种习气,那就迅速改正,因为父母再无能孩子也不能骑在父母头上,那是忤逆不孝,无异于畜生。就养生而言,循规蹈矩确实非常必要,并非要唯唯诺诺,而是对于约定俗成的规矩之遵守能为人天所赞叹,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和子孙培植福德,自然属于养生的内涵了。即使师道存在瑕疵,然当念师曾经有一饭一哺之恩德也不能因其瑕疵而怀恨,不能以怨报德,这也是做人的起码要求,如果这点做不到那就无异于非人了,也就不养生了。自然,如果属于精神病患者之列就该另当别论了。权且看看中国的精神病现状:


    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现在,神经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20%。换句话说,我们每打交道的二十人中至少一个精神有问题,这些有情其实很可怜,只缘曾经六道轮回的恶业尤其是诽谤贤圣天地君亲师三宝等今生有如此果报,在予以关怀同情的基础上守护我们自己的身口意才能避免以后自己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


    目前,全国的重症精神病人有1600万之多。关于精神病人伤害人或者被伤害的报道也是层出不穷,近几年来,每年有1万多人次肇事肇祸事件是由精神病人引起的,精神病患者的肇事率为10%,给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和危害非常大。这也就是说,社会养生就必须对这些人群有特殊的帮助安置等措施以加以保护这些有情也在同时保护我们自己!


    《中国民康医学》2007年第19卷第5期《对81例流浪精神病人的调查报告》对收治的流浪精神病人的诊治分析,伴发严重肢体疾病的占42%,其它还有发热、下肢坏疽、子宫脱垂、小脑萎缩、糖尿病、怀孕等多例。但是不管人们用什么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这个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已是让人避无可避,精神病人需要我们关注起来,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众生的功业之显现,所以每个人都有义务帮助他们,尤其是政府职能部门必须切实作为起来,仅仅将多余的三公消费的资源用于对这部分人群的关注大约就会有很大效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青海、宁夏的精神科医师还不足30人,西藏更是没有一张精神科病床。关于这点还有些意思,仅仅是因为青海、宁夏、西藏人口少所以精神病患者也少?还是仅仅因为经济条件差?青海、宁夏、西藏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要信仰区,大约不无关系。犹记得在假牛羊肉混迹于市的时候,百姓多言要买牛羊肉就到回民的店里,这大约不会不说明些问题吧?其实以末学自己的理解乃西藏、青海、宁夏民众绝大部分崇信佛教或者伊斯兰教,民风淳朴,至于经济条件好坏姑且不论,他们中绝大多数安分守己、敬畏所供奉的神明。由此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宗教信仰者中精神病患者比例相对低。如果有关精神病专家对此有兴趣可以做个相关的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当然邪教或者正统宗教衍生出的极端教派除外,因为邪教、极端主义宗教本身就是精神病群体。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卫生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精神疾病在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重性精神病患病率由20世纪50年代的2.7‰70年代的5.4‰,上升到80年代的11.4‰。到了90年代,1993年国内抽样调查显示,发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1800万精神疾病患者。《精神卫生法》孕育了二十多年,却迟迟没有结果,主要的原因还是资金的投入没有着落,也难以落实。总之,我国的精神病现状堪忧,随着精神病群体越来越大,相应的配套设施和医护人员不足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差距之大确实给精神病人的管理,救治带来的难以调和的问题。如果社会不能养生,贪官污吏不能减少,法制不能公正,舆论不能明辨是非,那么这个数字只会越来越大,后果不堪设想。比如因为各种原因而上访很多人被地方衙门精神病是否也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精神信仰者本身就是精神养生,那么除了现实的困难,是否可以对宗教尤其是佛教、道教等大开方便之门呢?或许不失为降低精神病发作的一条既节约成本又能安民的方便途径。你让民族民众没有信仰,却高喊提高精神文明建设那岂不是自欺欺人!


    如果宗教信仰真的可以使社会人群精神病发病率下降,那么司职宗教、统战的官吏们是否该深入到信众中,积极协助他们弘扬慈悲良善的心念?,是否会带动社会民风好起来?

    如字,就是接受礼品。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无论贫富贵贱都有过收到礼物的时候。礼物是祝福、感恩、酬答等等意思表达。

    我们的传统有礼尚往来的约定,故有来而不往非礼也者作为名词为礼物、礼仪规范,作为动词则有送礼、回礼、尊敬、承诺的兑现等等。在炎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更有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涵义,礼为在释、道、儒都有严格规矩,在今天更是人们加强感情交流的一种表达方式。


    当一个社会无德也就跟随者变相了,受贿、卖官、教师医生接受红包等等所接受的就已经与相去万里了。


    古人有云礼轻情意重表达的是一份超越物质礼品价值之外的精神之,而且传统文化中我们要送礼给别人就应该送自己认为最好的,如此才能表达感恩、祝福等等,这才是的规范。接受礼物则必须深怀感恩,不能嫌弃之优劣。如果是远道而来的、长辈的、久别的亲朋好友的礼物更要殷勤感恩、铭感五内。古代交通困难的情况下有千里路上不捎针的教诫,远道之礼就更显其精神价值之贵重,来自长辈的礼物更是一种关爱、褒奖和鼓励,来自久别的亲朋好友的礼物会让我们一下子回忆起过去的很多感人的患难与共的动人情节如果有求于人的时候送礼,总脱不了黄鼠狼给鸡拜年的消极意义


    我们接受无论什么礼物,都应该感恩戴德地接纳,不能因为居于尊位、财大气粗、名声显赫就表现的很随便,那样便是无礼了,也就是我们的不经意或者傲慢,降低了送礼者的祝福、随喜、赞叹,善心殷重的都会发自内心地表达感恩会说您太客气了等等。

    在佛乘密法中,无论送礼还是接受礼品都结献花印,受礼者接礼后应该双手举到额头表示,送礼者也是先顶戴再送给别人以表达至诚。然后在招呼客人或者被接待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感恩,作为受礼者更应该将礼物贡献于供案上这就是养生的礼数

    待客之道亦是礼。即接待客人的养生礼仪。待客与做客自然有主宾之别,待客、做客之道都会显示一个人的修养、人品。


    60年代出生的人都有个七大姑八大姨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出生的孩子就少了很多亲戚,甚至今天的孩子有些连表堂关系都搞不清楚。小时候家乡穷,待客就是一件家家户户为难的话题,然而对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做客则是十分开心的事情


    记得上高中时候,有天一个同学因为去他亲戚家有事情,他的亲戚据说还是省里的什么当大官的,被他拖着就去了。那个时候城乡差别非常严重,城里人几乎瞧不起乡下人,吃商品粮的比种田的不知要高贵多少了。由于同学的亲戚家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城里人,内心的恭敬和小心翼翼就可想而知。然而其亲戚的傲慢确实让余小小的心灵遭受严重打击,更有甚者同学想在其亲戚家蹭饭,我也就蹑手蹑脚地跟随,大家想象一下接下来的情境:其家似乎有保姆,保姆端出了两碗面条,一碗似乎很干净,另一只碗看上去好像是刚喂过狗的食盆仓促盛饭端出来的,同学很不客气地端起了干净的饭碗,而我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地端起了另外的一碗

    这件事情其实在内心一直隐隐作痛,那个时候才体会了什么叫狗眼看人低。做律师的时候带女儿回老家,告诉她老爸小时候吃的不如今天猪吃的待到学佛了才释然,只有现在写来才有感恩和热泪没有了那种羞辱和痛


    有句谚语吃百家饭得百家福,至少那饭碗是我曾经吃过的一家,那就必须感恩!读大学的时候只要回老家,我会家家户户去闲晃悠拉家常,所以谁家的饭菜都要蹭吃一口,等母亲喊我吃饭的时候,我已经吃撑了。因为他们是我小时候生活环境中的全部因缘,那种感情不是用语言表达的。这些年偶尔回老家,内心即便对一鸡一犬、一草一木都深怀感恩更别提父老乡亲们了


    我们能待客,至少说明还有人惦记我们,当我们的人品、修为贫穷地沦落到贫居闹市无人问,其时想待客哪个会来?再者,人无一世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襟!

    待客就要有主人的气度和修为,如果是穷亲戚、落魄朋友,请给他们最起码的尊严和关爱,别一副嫌贫爱富的嘴脸,因为他们也是我们大系统中一员,撇开高深的因果关联,或许当我们急难的时候就是他们伸出援手!


    如果是达官贵人,可以殷勤但不能夸张地殷勤,坦诚以待,礼数无亏。因为太过殷勤就会被人看轻了,就属于作践自己!《墨子·七患》中所描述的民力尽於无用,财宝虚於待客。大约就是国家打肿脸充胖子去豢养其他小流氓国家的行为,就属于国家不养生了

    至于待客之物,用感恩心量力而行,酒菜不必贵,气氛须热情!

    我们供养天地君亲师和佛菩萨就是待客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人际关系交往中,两人如果一见投机,便会无话不谈。然而随着交谈的深入,时间的延续,话题就渐渐少了,缘互相发觉投机话题谈完之后,几乎剩下的都是不投机话题了。爱情如此、友情如此

    投机者,因缘际会之谓,此处全息体解即是合气不投机者,因缘欠缺之谓,亦即不合气。机者,繁体大约是将麻、线、丝等梳理再经纬成帛之义,投机乃具有穿梭本义,因此更接近契机——因缘一义,故而投机即是投缘了。今人将投机发挥为思维、语言和行为倾向于机会主义的潜台词,已经失去了投机之本义,引申为趋利避害的一种利己主义。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也就是由合气不合气的渐渐转化。

    物理学、化学中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之原理,在论交之初,投缘是因为能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呈现的是异性相吸,所以必然无话不谈,然等两个人的渐渐趋同,无所取无所补时,便表现出同性相斥来,同行相轻,大约也是这个意思。

    今天人们的人际关系大都如此,火热过后便是冷淡、疏远甚至反目成仇。


    设若相见亦好,久住更佳,没有修身养性的真实功夫很难做到。菩萨行即是努力与一切有情相见亦好,久住更佳。佛家的六波罗蜜行就是增加我们与一切有情合气的程度,随着心量的增加,智慧亦越来越开显,于是便能包容一切,才有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地藏王菩萨精神之增长。

    是以小河不可纳洪流,大海方能容百川!

    大道理人人懂得,践行起来确实难上加难。因为我见、我执顽固不化也。


    我们能视一切有情为未来佛不?大约没有几个能做到,所以合气程度还有很大的上涨空间,待真能视有情——物质的、精神的生命为未来佛,何患自身心不可成佛?

    人类社会目下最需要的是和衷共济的协同、互助、友爱精神,共生才能共存,才能共荣,这就需要真实的身、口、意的合气行,此即全息养生之旨趣也!


    智者,智慧,离贪欲、嗔恨、愚痴是也。智慧的梵文单词汉音为般若。简单说智慧就是面对情境分析,判断善恶、正邪并能做出积极建设性应对的身口意能力,这种能力是由累积所得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中提升出来的。知识是我们在生活中、课堂中不断学习获得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间接的比如路在嘴上,不耻下问或者通过书本努力学习就会获得;直接的就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亲身实践获得。


    汉字既是象形文字也是表意文字,而且汉字中潜在的意义只有对汉文化有深刻了解才能更好把握。智者,从日取光明遍照意,本义聪明,智力强。者,从心,由内而出之意。本义聪明,有才智。智慧是属于超越知识的理性真理思维。可见乃中发非由外来,则兼外,乃之体。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难上加难

    一个人聪明与否非后天习得而是宿世福德显现,故而属于天生,才有天才之说。糊涂则是宿世福德欠缺,投胎人中略显愚鲁,惟勤奋努力方可补拙。


    聪明不等于智慧,世人的烦恼大约将聪明智慧混为一谈了。聪明会使人看到血淋淋的现象,而智慧则警觉人们现象之深层次的因果,现象总是令人悲伤、痛苦、无奈,而因果则会坚定人们向善、修心、正身。

    聪明难,宿世之因已定,今生之习亦艰,欲由愚鲁变聪明诚不易,故曰难。再者,古训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即言聪明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必然会导致非横、灾难,是以聪明而缺乏智慧之人多难。


    糊涂难,生而糊涂是六道轮回福德资粮欠缺,糊涂之人一生诸事磨难,即宿世因之今生果,怨不得天尤不得人。另外一层意思便是,世事如棋局错综复杂,看得太清楚痛苦烦恼则多,缘聪明之故。设若糊涂便能睁眼闭眼地过活,而不至于烦恼痛苦。然分明看得太清楚,欲不生烦恼就必须忍辱,要忍辱则非常难,于是就有糊涂难之感叹。

    人生的酸甜苦辣,使得郑板桥在其届六十而耳顺之年居然不由自主地感叹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即使连郑板桥这样的豁达之士也只能做到当下心安,可见难得糊涂是多么地难。


    世人角逐功名利禄必然要耍尽聪明手段,看看那些贪官污吏、沽名钓誉之辈、无德掘金之主儿,哪个不是削尖了脑袋让聪明变成狡黠、残忍、不仁?他们着实乐此不疲,却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约更不明白黄雀之后还有猎人被浓缩的聪明并非智慧,大约只能归结为饮鸩止渴的偏激吧!

    世事因循,脑子用得太精,身口意对系统的平衡性就破坏地严重,当系统重新恢复平衡机制时,就必然呈现对过分活跃的身口意因素的强烈制约。社会大系统唯有趋于平衡才是最稳定的、可持续的。社会的平衡维护就必须依赖守德实现,亦即法律、道德伦理、文化传统、风俗礼仪等等的严格遵守,亦即身口意的有序化良性发展。


    涉及到养生,亦是如此,人们受偏颇知识的忽悠,自作聪明地以为健康和养生的维护要依赖外在物质和技术等等,焉知人类机体自身之细胞和精神具有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之功能。

    全息养生之须以智慧为内涵,之言教以遵道守德为主线、之举动以发挥直观能动性而维护身心大系统的平衡为要!

    让现代聪明人变得糊涂点该是多难?糊涂到有点智慧更是难上加难了!


    我们的民族有着超越六千年以上的文化历史,其中积淀的智慧非常之多,比如《周易》体系、老庄哲学体系、中医《黄帝内经》体系和《儒学》体系。我们更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再是文革的时代,仅仅发掘弘扬传统文化就足以提升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明!


    《道德经》中曰圣人不出于门,知天下事;所行弥远,所知弥少。行只增加知识,而不增长智慧。智慧靠思考,佛家所谓坐禅、三密相应,道家所谓练气,儒家所谓慎独是也!此诚全息养生之最佳法门。历史上著名的三国神相诸葛亮,出隆中前可曾周游过?那么他如何能对当时的天下形势料事如神?这就是我与宇宙全息一统,欲认识宇宙万有,只要认识自性即可,天人一体的全息哲学思想的实践而已。


    佛家教诫的正见就是智慧的表现。何为正见?佛教中的八正见可谓对五伦五常在出世间角度的高度概括。《三藏法数》云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盘,故名为道。简言之,首先理是通的非教条的,所以是正其次能够达到出离轮回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所以是正道。

    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修无漏道,实质就是转烦恼为菩提,没有烦恼即无漏。四谛分明就是智慧无碍的意思,知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悉皆当断,知一切恶业之聚集当散,知无余涅槃之乐故无生无灭当证,知本然规律而当顺行。于个体的身心健康中烦恼越少身心越适悦是显而易见的,至于狭义养生仅仅指身心健康、功名利禄,而广义养生则包含出世间涅槃。


    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守护我们的慈悲恻隐,顺应正见而思维,念念增长智慧增加,即全息养生之思维。

    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即言语要由衷且正直、善良、理性,远离恶口、两舌、绮语、妄语。全息养生就是自利利人的修行。

    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即不杀生、不邪淫、不偷盗。


    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在全息养生中即守护身口意之有情,无论在家出家,无论信仰何种善良宗教。而示现神通者,自夸自赞者,占卜算命看风水者,利用其名声或者地位蒙混貌似庄严者,贪图名闻利养者等等,都非养生者,而是鱼目混珠者。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和果报,请问算命先生、风水先生帮助你躲过了灾难,那么本应该承受的果报就凭空消失了?比如法官甲某和乙某是铁哥们,乙某因杀人本该处死,然甲某法官枉法裁判仅仅判其18年有期徒刑,那么本该致死的果报就必然是法官甲某和乙某共同承担了。世间有情若明白这个道理,大约就会真正开始守护身口意了。介入他人因果关系有消极、积极之分,前面的举例就是消极介入,而积极介入就是劝善止恶。正因为此老子证道而骑牛出函关不消极介入众生的因果关系中(然没有报恩因缘,故属于缘觉),释迦牟尼证道而行于世间宣扬佛法觉悟众生即积极地介入有情的因果关系中。


    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念念相续如如不动守护身口意才是全息养生。如同修行择一法门专精深入,持之以恒必有丰厚果报。养生亦然心存慈悲恻隐,努力于生活学习工作中从一丝一毫善念善行做起,努力不懈必然集积福德使自己和他人身心适悦。

    愚公移山的故事或许在全息养生中可以借鉴: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盘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即心思散乱就数息集中一念、贪欲心重就作不净观、嗔恨心重当培植仁慈恻隐、愚痴者晓之以因缘果报、障难多有情多念佛观佛。心念端正,语言行为才会良性,对于自身、家庭、社会才能有所裨益,否则则有害。


    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摄护身口意不因情境而退失菩提心。

    然佛法传入中土逾2000年,每个时代学佛者成千百万,然迄今为止成就者却寥寥无几,何故?猴子扳包谷一地包谷扳完了胳子窝里只夹着一只包谷。缘心性不定,读经修法礼佛瞬间很精进,可是不做功课时遭遇情境贪嗔痴旧情复燃,前面功德尽毁。每日都是建设、毁坏,建设、毁坏,不断重复,没有将建设持之以恒之故。养生亦然,必须坚定信心持之以恒,方才能于世间身心健康知足常乐,且出世间悉地易得。

    信者,诚实正直,言出必践。人无诚信,就是百姓所讲的不靠谱,这种人很少有真挚朋友,几乎个人、家庭生活、工作都是一塌糊涂,无一例外地成不了气候。是以《道德经》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没有诚信,欲在世间立足难上加难,何况养生!商人没有诚信最终走向破产,官吏没有诚信最后走向下台,舆论没有诚信最后沦落八卦,教育没有诚信最后毁灭民族,政治没有诚信最后毁灭国家

    温良恭俭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五伦五常必须是现代教育所具备的内容,如此孩子的心性、品格才能以利于民族国乃至世界的方式塑造。设若于教育中切实注重了这些内容,当孩子们成长并走上社会后,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将是积极地健康的。小至家庭大至世界都会从这种教育中获益。

    四维,即礼、义、廉、耻。

    ,是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尊重、谦让地约定俗成之规范涉及上下、尊卑、长幼、贫富、男女等等关系的行为秩序;

    ,是责任、义务,涉及个体、家庭、社区、城市、民族、文化、宗教、政治、国家

    ,是简洁、质朴、节俭、坦荡无私清正、无贪,是对个人品质的要求;

    ,是对于人事物的善恶、美丑判断标准之底线约定,即对于恶心的言行思之羞愧与修正。

    八德,八种基本品德,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百行孝为先孝乃万善之源,是每个人对于父母所必须承担的奉养、恭敬、顺从之行为要求孝如树无根,如水无源。父母养子成人,恩深似海,情重于泰山。为人子者须当知恩报本,孝即是养生。如《千字文》所云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悌,兄弟姊妹同气连枝手足之情,是家道传承的纽带,是其利断金的力量

    忠,是不欺不骗,如《千字文》所云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不作亏心事光明正大,无愧天地神祗,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兄弟妻子,对有情问心无愧就是忠

    信,诚实守约重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便是心口如一

    耻,同前所述

    能够依照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严以律己,就是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的全息养生。

    这便是全息养生教育,是人类正常有序发展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


    全息养生中的是大我,非自私自利的小我,是胸怀身心内外一切有情的大丈夫情怀。任何有情佛性一律平等,一切有情与佛菩萨平等,然平等只是理论上的平等,是有情藏识中如来法性的平等。如同修行,我们必须放下我见我执我慢我欲等妨碍智慧增长的烦恼贪嗔痴,才能敞开心胸接受一切积极善良的物质、精神信息能量,而与内外环境合气

     


    上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23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