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1

    时间:2021/11/20 浏览次数:457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143




    九、人类价值观体系的重建是全息养生的根本

     

    对于人类而言,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善业,远离一切恶业是行为中心。菩萨行是利益众生之行,故惟有善业可以对有情、环境带来积极、有利影响。身口意恶业,在个体导致疾病、夭折、挫折、家破人亡,在群体则体现为众生共业之天灾人祸。要改善个体乃至群体以及环境就必须修正身口意,否则菩萨行就是一句空话。即便可以背诵经典、舌绽莲花,若回家和家人关系不睦,和邻居关系紧张,在单位和同事不和,在大堂诵经很虔诚离开寺院马上恢复到嫉妒、怨恨、尖酸刻薄习气中,都非真修行。非真实修行能带来利益似乎是不可能的,故能真善行则可以肩负如来家业,否则非菩萨行。


    所谓善业首先体现在不仅自利也能利人,一味利己不可能利人,而利人则体现在行为、语言、思想上都是利人才是真实利人。言、行、思不一,即便表现出的是利人然其效果就比之一心一意利人有很大差距。恶业则是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亦不利己,身、口、意充满真诚慈悲,事实上造成于人不利并非恶业;事实上利人,然身、口、意充满怨恨、罪恶则依然非利人。心有嗔恨,眼前的植物也会颤栗,这就是为什么心怀慈悲喜悦的人养花鸟鱼虫容易得活的道理所在。心有怨恨,庄稼难以丰作,业绩难以提高,学业难以进步,职位难以提升,赚钱难以付现,爱情难以获得,家庭难以幸福,子女难以孝顺,人缘难以维持,好事不成,坏事不断。


    现实生活中利己无可厚非,但原则是不损人。然大多数众生心态,利己者第一位,利己而兼顾利他则非常之困难。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自己不好亦见不得别人好,因此损人之事常有发生。爱财就自己努力,不强取豪夺,更不杀人越货,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以正当方式获取,自身获得利益同时能体恤其他有情能予支持帮助,就非常难能可贵,就值得赞美。


    如果学佛或者有精神信仰,就更应该明白世间善恶恩怨都是因缘聚会,是因果报应使然。一切有情都曾经是人类六道轮回中的父母姊妹兄弟子女,这样以悲悯心予以利益就顺理成章了,在这个意义上,利益其他有情亦是报众生恩。


    佛法不悖世间法,将佛法与世间法完全对立起来的有情,是对佛法一知半解,好比了解小乘佛法就排斥大乘佛法,甚至排斥佛乘密法,如此等等都是大海中的水是水,云雨中的水、河流湖泊中的水非水的井底之见。佛乘密法乃真正全息意义上的养生之法!


    佛法的本旨乃是利益一切众生,体现在世间利益则是有情之平安、健康、长寿、富足、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体现在出世间利益则是愚萨埵转烦恼为菩提成金刚萨埵、智慧萨埵,彻底解脱轮回之因,证得三世无障碍智,究竟涅槃不生不灭。


    欲利益他人,没有自利的本钱则是奢谈。自利就必须深入经藏不断汲取智慧,就应该落实到生活不断慈悲喜舍积累功德资粮。一个囊中羞涩的人能否予人一餐之食?一个智慧贫乏的人能给予他人经验教誡?一个江湖郎中能给予他人养生之术?所以要雪中送炭也必须具备可以馈赠的资源,要教书育人必须先具备深厚的学问,要治病救人必须具备娴熟的医药技能。自利方有能力利他,否则就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佛经故事中,菩萨行施舍身体发肤乃是积累功德资粮的利他而自利的慈悲事业。


    佛陀感恩无明,缘于一切智慧悉由无明转化而来。六波罗蜜就是利他而自利的智慧。比如忍辱,一个人被别人辱骂肯定不会开心,然若在菩萨行则以不仅忍辱更以感恩心待之,何以故?缘菩萨行乃慈悲利益有情之行,故菩萨被羞辱、诽谤,是有情沾沾自喜的获利表现,亦即因为诽谤菩萨,有情获得开心,就是利益有情。再者,被诽谤、羞辱乃缘于有情心目中的菩萨不完美,故被诽谤、羞辱则成为菩萨完善大丈夫人格的鞭策、激励,如此不仅不会因为被诽谤、羞辱而生嗔恨,反之会生起感恩之心,这便是忍辱的自利。其次,受辱是结果,必有前因,故而受辱是酬债的自利利他。即便非菩萨行,明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能息事宁人和气致祥。


    若明世间一切活动,顺心的、违愿的、开心的、悲伤的等都是宿世三业之因果报应,则应该生起酬偿宿世孽债之念,亦即了缘,如此则应生起感恩心。故从生到死乃是不断报恩的过程,当知恩图报。然我们流落六道,造作无数罪孽,根本忘记报恩,是以不断轮回,出离无期。知恩感恩报恩,才是真实菩萨行。知恩不报、恩将仇报都是小人行径。不思报恩教育自己的老师,不念报恩养育自己的父母,不行报恩教导自己的师父等悉是行者所不取,若为拯济有情、和顺四季,则应念念感恩、报恩。


    富裕,看见穷苦人予以布施,就是造活命之功;

    智慧,看见顽劣愚痴布施佛法,便是造慧命之功;

    勇敢,看见胆怯者若能予以鼓励,就是造施无畏之功;

    开心,看见忧悲者予以喜悦,就是造供养之功。


    一切有情佛性平等无别,贫穷缘于宿世吝啬于布施财物,愚痴缘于宿世吝啬于智慧,胆怯缘于宿世不曾施以援手,忧悲缘于宿世少行供养。


    因此今生修行,以自利利生为本愿,予他人、它种生命体以快乐为原则。如果有慈悲利益有情的身、口、意,必然能产生积极的响应和回馈,于利他中自利。


    而欲利益有情,五戒十善就必须奉行。一个宣称有爱心的有情设若日日不离大鱼大肉、生猛海鲜,那其爱心就是有瑕疵的,至少善待一切有情的慈悲心不具足。爱不仅是善待家人亲戚朋友,还要善待邻居同事陌生人,善待一切动物,善待一切植物,善待环境,善待鬼神。没有爱就是不具备慈悲心,性情必然是冷酷的,生活工作也必然是机械单调的,环境效应也必然是无情的。食素不杀生,就是利益一切动物,利益动物则能感动鬼神,鬼神随喜,生活工作必然顺畅。慈悲心是的核心,没有慈悲心欲生财,几乎是不可能的。


    手不伸错口袋,说易行难。在饿鬼道曾经沉沦的有情,看见他人、公共财物,都有据为己有的私欲,于是乎有盗窃、贪污、侵占他人财产的恶劣行为。不予取他人财物义同剥夺他人养命之源,因一切有情皆可成佛,故有杀佛、出佛身血之恶。侵占、偷盗他人财物的人不但害己而且连累子孙后代,无功德之荫子孙如何得神鬼庇护?


    身不睡错床,在理论上人们完全理解接受,可是现实中呢?一个成年子女和父母睡一张床总归失去体统,自己睡在别人家的床上,配偶也可能邀请别人睡你家的床,子女也会效仿乱睡别人家的床。结果家庭秩序紊乱、邻里关系不睦、社会关系混杂、人际关系难调、人神关系失和,最终必然是疾病、分床、人祸、甚至丧失性命。睡错床者是自己为自己安装定时炸弹,要么被别人引爆,要么自己失手引爆。


    古训知者为知之不知者为不知是知也,就是告诫别乱说话,别不懂装懂。不知言知乃是妄语,不懂言懂乃是愚痴,不是言是乃是黑白颠倒,不明就里乱开口是绮语。如此之人,在北方百姓谓之曰二百五,在南方有情谓之曰十三点


    父母不懂装懂子女教养就会出问题,老师不懂装懂就会祸延学子,医生不懂装懂就会害人性命,僧侣不懂装懂就会残害有情慧命。算命先生摇身一变居然能成为法师,气功师一包装居然伪称是佛法传人,跳大神的一忽悠居然能成为活佛,没有传承的僧侣居然能妄言佛乘密法,如此都是贪图闻名利养戕害有情慧命,并为自身和有情种下赴向地狱的罪因,而罪莫大过害有情慧命也!为何如此?贪心名利财色之欲望太过强烈罢了,并非真懂佛法,只是假借佛法招摇撞骗更容易些。


    人类的世界观价值体系则应该破除偏执的唯物或者唯心价值观而以释道儒的全息哲学思想为基准!

     

    十、于衣、食、住、行中念念善愿、善行

     

    正常人不仅仅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家庭、社区、乃至国家、乃至世界活着,因此承担责任就理所当然,承担责任就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学佛者更应如此。其实权力担当者、社会名流、财富拥有者都应该自觉自愿于社团、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责任、义务,这样方为实至名归!


    人类是个大家庭,因此人类个体的生老病死忧悲苦就关乎整个人类的发展与延续。


    《真圆台球规律》告诉人们,人类群体的任何一个微小因素即个体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大系统结局。个体的因素是消极悲观的,系统的最终结局亦是消极悲观的。因此全人类健康、智慧地生活、学习、工作、繁衍就是每个人类个体责无旁贷的义务。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第七》云: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言:佛子!云何菩萨不染身、口、意业,不害身、口、意业,不痴身、口、意业,不退转身、口、意业,不动身、口、意业,应赞叹身、口、意业,清净身、口、意业,离烦恼身、口、意业,随智慧身、口、意业?云何菩萨生处成就,姓成就,家成就,色相成就,念成就,智慧成就,趣成就,无畏成就,觉悟成就?云何菩萨第一智慧,最上智慧,胜智慧,最胜智慧,不可量智慧,不可数智慧,不可思议智慧,不可称智慧,不可说智慧?云何菩萨因力具足,意力具足,方便力具足,缘力具足,境界力具足,根力具足,止观力具足,定力具足?云何菩萨善知阴界入,善知缘起法,善知欲、色、无色界,善知过去、未来、现在?云何菩萨修七觉意,修空、无相、无作?云何菩萨满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慈、悲、喜、舍?云何菩萨得是处、非处智力,过去、未来、现在业报智力,种种诸根智力,种种性智力,种种欲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垢净智力,宿命无碍智力,天眼无碍智力,断一切烦恼习气智力?云何菩萨常为诸天王守护,恭敬供养;龙王、鬼神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天王等守护,恭敬供养?云何菩萨为众生舍,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灯,为导,为无上导?云何菩萨于一切众生为第一,为大;为胜;为上;为无上;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答智首菩萨曰:善哉!善哉!佛子!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惠利一切,安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菩萨成就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于佛正法,心无罣碍;去、来、今佛所转法轮,能随顺转;不舍众生,明达实相;断一切恶,具足众善;色像第一,悉如普贤大菩萨等;成就如来一切种智;于一切法悉得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尊导。佛子!何等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


    佛子!是为菩萨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人及非人、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这段经文的全息哲学意义不仅仅在于奉劝佛子守护身口意,对于面临各种生态环境威胁的人类更意义非比寻常。只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能熄灭一切贪嗔痴,善念存于一切言行思,那么人类和它种生命体的和谐共生关系才能平衡健康,人类自身的健康才有保障,环境生态的维护才能落实。慈、悲、喜、舍之心念念相续,人类居住的地球才可以长保不坏。因为人类与环境中一切有形、无形生命体在进行着不曾停息的物质能量、精神信息能量交流,良好的交流感应,必然是健康、长寿、风调雨顺,灾难不生。


    古代一居士入山拜见一老僧,见面叩首请安,便开门见山咨问老僧:何谓修行?老僧闭目低吟:吃、喝、拉、撒!居士熟读世间文章,于佛法亦有修持,乍闻于耳,顿时愕然。老僧知其迷惑,遂微开眼睛,缓慢言道:若人能于衣、食、住、行此四事中,谨守十善业道,落实慈悲喜舍,就是修行。居士闻听,心扉豁然为开,恭敬顶礼老僧而归。此诚上段经文要义之妙释!


    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十善道方是真正的修行,也是真正对人类文明延续的助益。人类的明天、地球的维护需要人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净行品第七》之清净偈可谓行者三业清净行的明鉴,也期望道教、儒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有情能相似行之,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繁衍将不再有疑问障难!


    经中菩萨,可以设想为任何希冀全息养生的有情自身。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舍离家难,入空法中。

    当人们安处家室,心念一切有情能知离开家庭的困难和不幸,居安思危,知悉家宅非能长保,作如禁锢想,生起出离三界火宅之信念。若人不修善,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关起门来起恶念、做坏事、开恶口,以为人不知鬼不觉,焉不知隔墙有耳举头三尺有神明。独处之善诚真善也,缘善心乃真实道场。对于在家修行人,念念祈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于佛法智慧中找到归处。当我们在家安处,总会关心不在家的亲朋好友,此乃常情;如果能关注那些与己无关的人们,便是有爱之人;希望一切有情居于安处无有障难,便是大慈大爱者。关心的目标多寡,所具备的精神信息能量也高下悬殊,与外环境物质、精神的合气程度必有大小。能体味此中旨趣,全息养生效果泾渭立判。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养,永得大安。

    百事孝为先,人无孝心,不如猪狗畜生。孝敬父母,也应该孝敬天下一切父母,并祈愿天下父母各得赡养守护,颐养天年。自己今日年青,明日也将垂暮,设自己今日不孝顺父母,他日子女能孝顺自己?自己只孝敬自己父母,不孝顺配偶父母,自己的媳婿焉能孝敬于自己?不孝敬长辈,今生得安乐似乎不可能,死后灵魂也不会安息,缘于鬼神将我们之所行记录在案了。尊老同时还应该爱幼,这样我们的爱心就为鬼神所感应,家庭和睦的同时,风水也顺畅了。宇宙的本然秩序是长幼有序阴阳有别,设若不尊老就是对秩序的破坏、使阴阳错位,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行为者自己。于无始六道轮回中,我们与其他一切有情曾经互为父母兄弟姊妹子女,能兴此念,便得无量关怀回馈,养生易行也。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令出爱狱,无恋慕心。

    夫妻恩爱,是世人梦寐以求的,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爱情和婚姻总是令人向往。家庭、妻与子女乃是每个有责任心的丈夫之牵挂,然当明白爱是缠缚,是一切烦恼的起因。在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的同时,当心愿天下有情不为蹉跎的婚姻所羁绊,不为背叛的感情而悲伤,更愿他们明了爱是苦难煎熬的烦恼。即便自己觉得幸福,也能祝愿天下有情幸福,便是以喜悦心回向供养一切有情。更能以智慧转化夫妻贪爱,便不被爱束缚而得清静。宠溺子女,多有过患。若能在今天对孩子一切正面教育而不是只追求成绩突出,更重视孩子的品格培养,或许未来的他们会给我们身为父母者、社会更多惊喜、安慰。故而,对于家人的态度也属全息养生范畴。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舍离贪惑,功德具足。

    所谓五欲即眼、耳、鼻、舍、身之感官需求,若得需求满足,自然快乐。然沉湎快乐则为贪欲,因贪欲则会耽误责任乃至颓废。修行之人应该心生舍离贪欲之念,无贪欲则品德会逐渐完善起来。是故古人云无欲品自高。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一切自然灾难、人祸的发生都和欲念息息相关。没有贪着之心,则行为不会功利,与人相处也会更融洽,与环境的精神信息能量交流也会更和谐。知足常乐,得理安心。若我五欲快乐,祈愿一切有情亦五欲快乐,我及有情感恩快乐而不沉湎五欲,同至清净自在!


    若在伎乐,当愿众生,悉得法乐,见法如幻。

    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喜欢热闹,因此娱乐场所总是人头攒动、喧哗吵闹。然这些娱乐仅仅博得一时的快乐,并不能获得长久安逸,再者沉湎于娱乐,人们的价值观都会着相于表象,会为表象所驱使,心则难得安宁,并不能真正解脱烦恼。娱乐好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日复一日人们便会忘记责任、义务,最终便是积重难返之听天由命破罐子破摔了。所以每当身处娱乐,明白这种快乐非真实愉悦而短暂,同时衷心祈愿一切有情得智慧法悦,这样娱乐便是对于其他有情的供养。一切法悉皆因缘而生,缘有生灭,法无自性。设若于其中悟出一切如幻如阳炎泡影,则伎乐亦是菩提。见伎乐是伎乐,见伎乐不是伎乐,见伎乐依然是未来佛的伎乐,而无喜厌是则养生。


    若在房室,当愿众生,入贤圣地,永离欲秽。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是诗人在万般无赖的贫寒窘迫情况下的一种美好祈愿。如果我们安处家宅,可避风雨,可挡寒暑,则当生起感恩心,感恩自己拥有的头顶这片瓦,感恩脚下这块立足地。切莫以为我们今生拥有的是应该的,尽管是我们劳动所获,然若有战争、饥馑、疯狂的自然灾害,这一切都可能朝夕不保。我们将家宅收拾干净,自己便有一份好心情,此时当发愿一切有情,处清净处,家国安泰和平,安居无忧。在当下,更祈愿房地产市场从地方政府土地的肆意兜售、银行、开发商的互相拱抬中、从政策的非理性中解放出来走向需求理性化,使绝大多数工薪有情有能力买得起房子。当下有情有房有车就觉得生活比较安稳,设我拥有亦祈愿其他全部有情拥有,于安稳后,守护三业正命,渐具智慧,更愿有情入于大丈夫道中,最终获得彻底的清净。


    着宝璎珞,当愿众生,舍离重担,度有无岸。

    璎珞是财富的象征,是庄严的表达,然为生活衣食所苦之有情则不可能拥有如此奢侈,他们要为生活而劳苦心力,肩负着沉重的负担。故当我们富足,当思念贫穷有情,乐于施舍,祈愿他们不再为生活重担所压,更愿他们离八苦寒热泥犁,出离轮回,登于涅槃彼岸。设身处地为其他有情着想是一种关爱,也是菩提心之慈悲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使有情明白今生荷负重担的前劫恶因,从而息恶从善。任何炫富而不行慈悲布施的有情都会被人类、鬼神所鄙视!网络上那些炫富的有情,其实很可怜,因为其精神世界空虚,只好以物质来弥补。财富如果不加善用,就会造孽,就成了负担。故而,富足的有情若能捐济贫寒,则是三业的全息养生。


    若上楼阁,当愿众生,升佛法堂,得微妙法。

    成语高瞻远瞩就字面意思理解乃高处放眼量之义,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人生的境界高大,则多具备拯济有情出离苦难之情怀。然若理想、境界与现实脱节则登高处别有凄凉在心头,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僧宝,登楼昔时本义指登藏经阁,亦即阅览经藏获取智慧。内怀悲心祈愿天下有情能入如来智慧法海,则得微妙法旨可解世间一切忧悲疾苦。廊庙之士理该祈愿天下和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切有情脱离愚痴,开发智慧,便是积极地全息合气养生之道。


    布施所珍,当愿众生,悉舍一切,心无贪着。

    布施是供养的慈悲表达,难舍能舍,则心念不复纠结贪着。在布施抑或为灾难众生发起募捐的同时,内心当祈愿有情离苦得乐,彻底转换三毒烦恼为智慧。世间的感情、义利纠纷、人鬼的冤仇间隙,无不缘于贪心不足而损人利己。一切众生佛性悉皆平等,大众在布施供养三宝之时多数大方愉悦,然几曾大方慈悲地布施供养神鬼?小市民心态在家中有尊贵客人来访则好茶好酒笑脸相迎;若穷亲戚来,则粗茶淡饭横眉竖眼甚至拒之门外。何故?贪心使然!生活中贪心重者几曾有德?《论衡·问孔》云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孔子集语·六艺下》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劝勉?《史记·田叔列传》云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无德之人富贵不可能长保。布施是对治贪欲的良策,也是长治久安之道。能长治久安,健康、长寿则有保障。故而,富贵者养德护身,就是全息养生。


    若在聚会,当愿众生,究竟解脱,到如来处。

    聚会非仅指娱乐,昔者聚会乃文人高士择山水胜处或宜居佳地云集而品评时事、填词赋诗、交流感怀之活动,如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伽蓝聚会则有大德法师升座击法鼓、吹法螺宣说真如理趣之殊胜法筵。聚会,总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能开阔眼界,也不失为人际关系交流改善的良策。当聚会时,祈愿一切有情能予会如来海会,开发真实智慧,彻底解脱。然今之聚会多少有些炫耀成功之内涵,比如大学昔日同学聚会,因各自事业、家庭、经历乃至今日之社会地位名誉悬殊,自卑者酸辣唯有自知,但恐人洞悉,总难免要装饰门面。依照佛法的全息哲学理趣体解,今之学佛有情昔日均曾予会灵山法宴,惜于红尘中忘却弘誓而于世间功名利禄中营营碌碌,不可谓不遗憾。故佛子当愿一切有情和睦共处,安住如来智慧法海之灵山盛宴中,悉皆因缘成熟,实践无上正等菩提。


    若在危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无所罣碍。

    人生从生到死处处如履薄冰危险不安,个中谁人明白?且由于众生小人心态,在他人遭遇危难之时多有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之势,更有乘人之危谋人财物之宵小。雪中送炭者鲜见,锦上添花者芸芸。人们处身危难,总不免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设若得到助力,则会生起感恩戴德之心,也会由衷祈愿其他有情不再遭遇危难挫折。帮人总是在帮自己,为人添堵也是在自绝生路!在修行佛子,更当宏愿一切众生得大自在,无有挂碍。《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方能远离颠倒梦想。地藏菩萨的地狱之苦我独挡,一切有情得清凉境界就理该是全部佛子追求的目标。君子不居危地,愿我及有情克服恐惧,得大无畏。


    以信舍家,当愿众生,弃舍世业,心无所著。

    因为信佛而舍家入于空门修行,如果修行人耽着红尘名利,充其量是狮子身中虫。故出家修行当祈愿一切有情不再沉湎于三界烦恼妄想中,并祈愿世间有情于世间行中行十善道,世间利益、出世间利益双得。然现实中,从文革开始对于佛教、道教、儒教的冲击,到文革结束,华夏社会赖以为价值体系的释道儒理念近乎被彻底毁灭,虽然改革开放后逐渐在恢复中,如今很多寺院、道观、孔庙都已经非常庄严辉煌,但是问题是有些僧众、道士等,缘起乃是因为贫穷为了口饭吃而进入寺院、道观,不是因为真正追求解脱、自在而出家,这些出家人、道士文化层次很多连高中都不具备,仅为谋生焉能体解佛法的智慧?焉能体解老子的无为大道之博大情怀?焉能真实落实五伦五常?而且这些人之中信佛的、真正修行的比例也并不很高,加之如今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很多以赚钱为目的,更有些著名的山林、道观,因为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故财源滚滚,释道儒精神的弘扬懈怠了,赚钱的途径拓宽了,这一切是否导致了很多居士、信众们不愿意去寺院、道观?即便去也是临时抱佛脚性质的索求。代表行世佛陀的僧众如果也职业化、商业化了,岂不是佛法莫大之悲哀!真正出家修行之人、当发大菩提心,祈愿一切丛林行者不再耽着世间名利财色,做好行世佛陀的表率示范。须知,诸佛如来慈眼观察三界,善恶之业如影随形,一念善心至诚三千感应赞叹。


    若入僧坊,当愿众生,一切和合,心无限碍。

    僧坊、伽蓝乃殊胜道场,是诸佛菩萨加持的胜地、护法世天护持的圣所,理应安宁、和睦,是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典范,然实际呢?在这些本该肃穆庄严的场所,本该清心寡欲之士修身养性的地方,如今却是乌烟瘴气。小人心态的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人不说现象亦非常严重,拉帮结派,是非纷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人有训地狱门前僧尼多。一个伽蓝即使只有一个能够真正精进的沙弥,伽蓝方圆很大范围也不会有重大灾难。当我们朝拜诸佛菩萨道场、僧众伽蓝之时,祈愿行世佛陀们以身作则,和合敬爱,更祈愿一切有情和睦相处,人鬼各安!“鸡犬不宁在世间、出世间法中都是应该力绝之事。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开方便门,深入法要。

    世间一切教授之人都是值得尊敬和感恩的,当然必须是善业教授者。因为人生是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获得教授便缩短人们的磨砺时间。所以孔夫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有长处之人的尊敬犹如对于有生养之恩父母的孝顺。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也就有生活的形形色色职业,每一种职业都必须有敬业精神,即干什么吆喝什么。形形色色的行业教授者引导人们掌握谋生的技能,故当心念形形色色的老师能让我们解脱烦恼,获得技艺乃至真理智慧,即不仅掌握谋生能力也掌握谋死的能力。道法自然理通天地,行行有般若,事事蕴智慧。惟愿一切有情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获得真如智慧,彻底解脱生死。


    求出家法,当愿众生,得不退转,心无障碍。

    家在追求解脱生死的道路上属于羁绊,然在俗世意义上是避难挡风的安所。出家就是放弃五欲,追求彻底解脱生死轮回之念、行。碳原子由杂乱无章的原子排列之简单燃料变成原子完美排列的金刚石,需要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同理解脱生死轮回求证佛道的修行也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修行中因为遭遇逆缘不能克服,由大菩提心之大乘、佛乘退回小乘、甚至放弃佛法的追求、出家众还俗等都是退转表现。在诸多佛经广明出家功德,故我们设若出家便当祈愿有情在追求真如智慧的道路上永不退转勇猛精进。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解道修德,无复懈怠。

    脱去俗服换上粪扫衣披上袈裟,在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被视为神圣之举。然脱下俗服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能决心出家就值得赞叹,三藏十二部经典中很多论及出家的真实功德。佛经有云大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广度诸众生,被奉如戒行。涅槃是证道者最终休息处,是最安逸处。晚上休息,常识是脱去衣服,就是为了能充分休息。穿着衣服、行头睡觉,几个能睡踏实?当人们就寝前,祈愿一切有情能入安适处,祈愿三恶道有情能脱离苦海到极乐处。祈愿一切有情能体解无上智慧真理并勤修功德彻底摆脱小人习气,完善大丈夫品德,积累福慧资粮。


    除鬀须发,当愿众生,断除烦恼,究竟寂灭。

    出家修道,作为象征三千烦恼丝的头发自然要剃除,表断一切贪染缠缚。出家不仅为自己证道安乐,更为一切有情之救度做难行苦行,即愿代一切有情受苦,愿一切有情获得安逸快乐。当我们获得智慧,也愿一切有情能得智慧光明的温煦。大乘、佛乘的真如理趣乃佛法能度一切难度之人,如果今日还有人持佛法不度无缘之人诸如此类的言论,那就是智慧比较贫乏。因一阐提也可成佛故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我们在理发、美容的时候也能祈愿他人身心更加美丽善良,亦不失为养生的理念。

    在道言道,在商言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有烦恼。权高位重的管理者有兼览天下之患,商业运筹之士有失先机之虞,为人师表者有后学顽冥不化之苦,农人有桑麻欠作之忧,如此等等。设若我们有智慧,一切忧患都能迎刃而解。故在佛子当祈愿一切有情汲取智慧不复忧患。因为具备智慧,在遭遇问题时可以很方便很妥当地找到对策予以解决。


    受着袈裟,当愿众生,舍离三毒,心得欢喜。

    袈裟是一切诸佛菩萨之所慈悲、是一切龙神夜叉诸天所护卫拥戴,是远离一切天灾人祸的伞盖,没有深厚福报焉能身披庄严肃穆的袈裟?然身披袈裟者也应该惜福,不要为世间功名利禄缠缚,反而不得出离。身披袈裟身相端庄,令众生钦慕。若不积功德不开智慧,则令人遗憾。贪、嗔、痴、慢、疑恼乱身心,不能为有情之楷模,则入地狱速疾也。故当身着袈裟时,当思诸佛如来如在身侧,一切菩萨且为同侣,诸善知识天龙夜叉等卫护,更祈愿一切有情远离颠倒梦想,清净祥和。我们如此念,环境及其它生命体便如此感应。众生的安稳快乐健康、天气的风和日丽、时雨顺节、环境的安宁则会有了相应保障。


    若我们着衣整洁,自然心情适悦,更祈愿他人亦整洁清爽,便是全息养生理念。


    受出家法,当愿众生,如佛出家,开导一切。

    生人中难,生中国难,闻佛法难。我们今生幸而得人身,没有出生在边荒蛮地,又能闻持佛法是多么幸运,因此就该倍加珍惜。也祈愿一切有情,能学道修行,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救度众生。我们学习技能知识,当祈愿一切有情脱离愚痴;我们遵守法律,亦祈愿所有人都能作守法良民。佛法不悖世间法,故世间的一切善法门都可以令我们开发智慧,是故我们当祈愿一切有情于其领域开显智慧,人生愉快。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佛是觉行圆满的智慧者,是与物质宇宙全息一合的精神信息能量体,皈依并进入佛法中,精进勤行便能获得精神能量的加持。拥有精神能量便可以影响物质世界的状态,因此众生的健康长寿、环境的少灾少难都自然而然了。故佛子祈愿一切有情入于佛法,身体力行体解宇宙至极真理,如此华夏平安可保,世界安泰有望,娑婆世界和谐亦可期。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佛法是掌握宇宙精神信息能量的锁钥,是一切智慧的瑰宝,当我们拥有智慧便不再贫乏,拥有精神信息能量便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三藏十二部经典部部是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能深入经藏汲取智慧。


    如今市面上各种阐释佛经的书铺天盖地而来,而其中有几许真正体解了如来真如旨趣?古之先贤大德轻易不著书立说,乃缘于体解不完善会引导有情走弯路,故而慎之又慎。今日沽名钓誉之辈动辄扮演佛教家的面孔,如果真诚地作研究也罢了,我们随喜赞叹,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约是白日做梦而已。慈悲心不足智慧欠缺的研究者总呈现歪瓜裂枣的面相,设若发心虔诚于研究,面相必然和蔼亲切。何以故?相由心生!智慧虔诚者不假言辞一举一动也向人们传达着慈悲、智慧。故佛子祈愿一切有情不再愚痴于己见,于经藏中汲取智慧,于生活中精进落实。


    自归于僧,当愿众,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僧宝是行世佛陀,肩负着如来智慧法藏,使命乃是传达智慧于一切有情,换言之众生的导师。导师者,依《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佛法,导师还有引领、率领之义。

    因此我们应该衷心祈愿一切僧宝都能干什么吆喝什么,因为僧宝关系着佛法的兴衰。关系着有情慧命的生灭。如今的现实如何?算命先生、气功师和神棍摇身一变也能成为大法师,如此之类在引导有情走向解脱还是步向地狱?确实是值得每个有情深思的问题。遑论智慧具备与否,甚至少数慈悲也不具备。两千五百年来佛陀没有忽悠有情,但愿如今的行世佛陀们也不忽悠有情!精诚专念护戒的僧宝其言行举止都有之功效,于有情健康、环境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具备功德法力。


    受持净戒,当愿众生,具足修习,学一切戒。

    戒律是开发人体本具一切潜能和智慧的保障,是誓言和清净的行为准则。对于行者而言守护戒律如救头燃、如护眼球,对于有情而言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十善道的最起码要求就是有情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如果我们都能亲身躬行,人际关系、人鬼关系、生命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该是良好有序的,否则难免天灾人祸


    受行道禁,当愿众生,具足道戒,修如实业。

    行有行规,这正是现实社会可以逻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出家修道,既然是至高无上的追求,其道德禁忌也就相当严格,行为规则则不同在家之人。俗话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来是天人师两足尊,乃因地难行苦行积累无量功德智慧资粮故。道德禁忌可以约束我们的心猿意马,收摄我们散乱的情志,而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进步。我们当至诚祈愿所有众生遵纪守法,如此社会才能良性发展,相互尊敬,和谐共生。


    始请和尚,当愿众生,得无生智,到于彼岸。

    祈请和尚说法,乃是向智者问道。设若僧宝不具备智慧,众生岂不问道于盲?僧宝应该以智慧和戒品为世典范,这样众生方能生起信心。我们诚心祈愿一切有情智慧开显,到达安适之地。如果人类不为缺少智慧成分的知识填充了大脑,不被今天科学证明有用,明天被科学承认有害的所谓科研所左右,给精神和灵魂一个智慧的喘息空间,人类才能渐渐开发本具智慧,惟有智慧能带领人们到达清静之地。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得胜妙法,成就方便。

    出家受戒有三种即菩萨戒、沙弥戒和比丘戒,戒律是保证行者摄心静意的誓言和行为守则,是成就戒体——开显行者本具清净法身的必要条件。戒律之功德归纳之为三即摄善法戒成就自性法身,摄律仪戒成就报身,饶益有情戒成就应化法身。依照全息哲学观,我们要开发本具的智慧、潜能,就必须严格守护戒律。戒律是促进我们的凡夫肉胎向不坏金刚身发展的保障。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能不断开发智慧,于世间出世间所行愉快。


    若入房舍,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得不退法。

    当人们旅途劳顿,走到可以休息的驿站就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当人们翻新旧宅,走进新家便有满意舒适的感叹;当人们厌倦高楼大厦,走进草堂茅舍便有如释重负的心境;当人们离开缱绻难舍的豪宅,走进古朴肃穆的庙堂,便有庄严神圣的心念;当人们远离红尘的纷扰,走进清幽的山水便有归宿之适悦;当人们放下知识,具备智慧,更会法喜盈身。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能入佛法之庄严殿堂,熏陶清洗三毒缠缚的灵魂,智慧地完成生死的延续。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敷善法座,见真实相。

    家中来了客人,我们会客气礼貌招待,让座上茶,这是起码的礼仪。如果得遇德高望重的善知识,我们就应该恭敬供养。设若我们被让座让茶,就理应感恩他人,并祈愿一切有情和睦敬爱,更祈愿众生能登如来智慧法座,畅演真如至理,利乐有情。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佛道树,心无所倚。

    威仪具足的僧宝令人肃然起敬,道德高深的大德无不被仰慕拥戴。故当我们坐禅、读经、修法都理应端心正念,一方面是对于诸佛如来的恭敬,同时也是为感恩那些曾经呕心沥血的先贤们远涉千山万水携赉如来智慧经藏并翻译成今天我们能阅读的文字。同时也祈愿一切有情做如此感恩想,恭敬赞叹一切美好、一切智慧、一切良善。更祈愿行者们如佛陀成就于菩提座上,于三世十方恒转智慧法轮、击大法鼓,救赎一切有情出离水深火热。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一切经音义》卷八云结跏趺坐,约有二种,一日吉祥,二日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从左趾押右股,此即右押左,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若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跃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来,常安此坐。我们在幼稚的年龄段很自然可以跏趺坐,然到了长大跏趺坐则是训练出来的。行者的心性真的调柔了,跏趺坐的功夫也就差不多了。诸佛身份肢体之举动皆是如来密印,无不包涵殊胜意义。在修行实践中,末学自己的体会,跏趺坐、跪坐乃是经络气血运行之最佳姿势,也是对治懈怠疲倦的良方。是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身心坚固,成金刚身。


    三昧正受,当愿众生,向三昧门,得究竟定。

    《大智度论》卷七云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即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的坐禅密观法。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要人们保持没有杂念似乎要求太高,就算没有对于名利权色的奢望,毕竟还要为衣食住行费心,所以免不了要劳神,然能知足则得常乐。修行则必须尽可能放下任何贪欲、杂念,这样才能反观自性,彻照有无之本源。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对于忙于奔命的匆匆过客自身而言,在行者则要力争时时,这里的闲更有安谧宁静的意义。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只要我们能冷静下来总会找到妥善的方法加以解决,因此冷静就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大智慧者最终的境界是六大寂静的无余涅盘,则理应时刻能安于三昧耶中。故祈愿一切有情,心得清净,少有是非,便是生活三昧。如如不动具足圆满方能利乐诸有情


    观察诸法,当愿众生,见法真实,无所罣碍。

    诸法因缘生,此乃一切佛法之真相,生灭者因缘,无生灭者诸法实相。金刚经有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其为正等觉之境界,我等凡夫俗子,尚在泥淖翻滚,故出离苦海之法还必须凭借以渡。然正度需要正法,心念有魔,正法亦邪,故万法唯心。痴迷于法,法不为法,此则要求菩提心清净,诚《大日经》如实知自心之要求。于一切权实显现,悉不住心作十缘生观,便易得清凉寂静安逸。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无明缠缚的智慧藏开显,如实知自心。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知诸行性,悉归散灭。

    跏趺坐三密禅观结束,不再执着于禅定之法喜。人生亦应如此,当我们获得一些成就,则不能自满于小小成就,因为一切皆成过眼烟云。能如此则能心安理得,长久快乐。醉心于成就者将不再进步,痴迷于获得者将失却本性。就现实生活的有情心态而言,赚钱好、权利好、美色好,可是一旦因为醉心赚钱、专权、好色,变成金钱、权利和色欲的奴仆,本末倒置也就开始人性丧失了,结果很多会变得丧心病狂,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跏趺坐在修行人好比权位、财富,舍跏趺坐便是不痴迷也。因为权利、财富、美色都不可能带进棺材。是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知三界变化不实,无有恒常,惟有涅槃无有生灭。


    下床安足,当愿众生,履践圣迹,不动解脱。

    佛乘密法行人于生活三昧中自观我身即是萨埵金刚,足下步八叶莲花云云,即是与本尊相应之自我祈愿。明白善良美好祈愿可以改变三界之格局,变秽土为净刹,灭罪业于瞬间,念念不断之善愿就非同寻常地有意义了。当我们从睡眠中醒来,当祈愿一切有情脱离痴迷;当我们下床着地,当祈愿一切有情得如来大地;当我们洗脸漱口当祈愿一切有情能获清净;当我们穿衣打扮,当祈愿一切有情威仪具足;当我们燃香供佛,当祈愿一切有情相互礼敬;当我们展卷读经,当祈愿一切有情体解真如,如此等等。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才能真正不忘失菩提心


    始举足时,当愿众生,越度生死,善法满足。

    举手投足念念向善,则能感动周围一切花草树木土地神明,若心怀忿恨、忧郁、嫉妒、贪婪,则草木为之变色山川为之颤栗。当人们怀有嗔恨,则巴不得冤家出门被车撞、被领导教训、被别人泼脏水、被非难等,其实人们嗔恨的同时也在怨恨自己,个中道理几人明白?故我们当祈愿一切有情脚下安稳、前途光明、人生顺畅,圆满地走完生死历程,并能超升极乐世界。





    上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0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