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2

    时间:2021/11/20 浏览次数:53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149




    被着衣裳,当愿众生,服诸善根,每知惭愧。整服结带,当愿众生,自检修道,不坏善法。次着上衣,当愿众生,得上善根,究竟胜法。


    衣服不仅是遮风挡雨御寒的,还是文明人的象征,是遮羞布。成语文质彬彬通假为花纹好比服饰,则是内在的气质比之品德修为。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以善良服饰心灵,文质彬彬,对一切恶念悉皆忏悔,彻底摆脱流落三恶道时集积的恶劣习气。更愿有情摆脱浮华虚饰,用智慧妆点心灵。当僧宝着衣时,当祈愿一切有情得善法护持,不堕三恶趣。


    着僧伽梨,当愿众生,大慈覆护,得不动法。


    僧伽梨即如法衣,今日之袈裟是也。佛法从印度传来中土,故僧伽梨也仿照古印度佛陀时代,但已经有很大改变,在上座部和下座部袈裟如今差别明显。僧伽梨比丘三衣之一,新称僧伽胝,义为重衣或合成衣,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名。比丘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须穿着僧伽梨故也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为上品。袈裟是诸佛菩萨加持之福田衣,是诸天金刚夜叉护持之如来三昧耶身象征,即大慈悲智慧之庇护衣。当我们着袈裟,理该祈愿一切有情安顺、健康、人格完善,安住如来智慧大地为法王子。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


    杨枝赞偈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没有酷暑凉风习习自然身清凉,没有烦恼诸事顺遂自然心得清凉。心清凉之唯一办法就是具备智慧,然有情流落六道三毒覆蔽妙明真性智慧不得开显,几乎被烦恼折磨心灵痛苦没有间歇。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入佛法智慧,百事顺遂,清净快乐。


    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

    嚼杨枝为古代印度及隋唐以前僧人清晨净口的一种方式,磨齿刮舌之木片,为佛制比丘十八物之一。啮小枝之头为细条,用以刷牙齿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朝嚼齿木条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其齿木者……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牙齿健康也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标志,口气清净总会令人愉快。调服牙即金刚牙齿,在佛乘密教有金刚牙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护法夜叉。故祈愿一切有情口气清香、言辞和雅,牙齿健利,得一切诸天龙神夜叉卫护。


    左右便利,当愿众生,蠲除污秽,无淫怒痴。

    大小便是身体废物的正常代谢,能够正常大小便应该说身体健康,如果不能则难有舒适可言。正常代谢则有舒适通畅之感,如释重负。环境之正常代谢也必须有规可依,比如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等也会引致环境的拥塞蹇滞,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解脱一切贪嗔痴污秽缠缚,于佛法藏中得清净自在。


    已而就水,当愿众生,向无上道,得出世法。以水涤秽,当愿众生,具足净忍,毕竟无垢。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上妙手,受持佛法。澡漱口齿,当愿众生,向净法门,究竟解脱。

    清晨起床,净水是必需的,用于洗漱和清洁。当我们取来閾珈水,首先感恩水的养命之恩,其次心愿一切有情得佛法之般若水,入于正信正行之无上菩提道中,出离一切垢秽过患,健康富足、获取世间和出世间利益。水能洗涤一切垢秽,能让我们手、面干净,干净是人身庄严的形式,我身庄严即佛身庄严,我身、手清净则一切有情清净,更祈愿有情于佛法智慧中汲取精神信息能量,得心清净,心清净则所在之处无不是净土。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净施会,见道如实。

    《毗奈耶杂事》中云锡杖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用。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得道梯橙锡杖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诸佛执持锡杖,未来诸佛执持锡杖,现在诸佛亦执是杖,如我今日成佛世尊亦执如是应持之杖。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教诸弟子,亦执锡杖。是以我今成佛世尊,如诸佛法,以教于汝。汝等今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彰显圣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圣人之表式,贤士之明记,趣道法之正幢,建念义之志,是故汝等咸持如法。在佛教中,锡杖多数时候于行道、化缘时执持。故我们手执锡杖,祈愿一切有情悉得上味精美供养,体解真如至道。


    擎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这里应器指饭钵。这个世界不是每天所有众生都能饱食,饿鬼道中众生即便食物在眼前也无福消受。手持饭钵盛饭或者化缘,先作感恩想,饭食滋养我们的身体,成就我们此身成佛为大丈夫器,祈愿一切有情先能饱食,再祈愿一切有情都能克服小人秉性向大丈夫努力,直至成佛受一切世间、天人供养。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菩提,究竟解脱。若已在道,当愿众生,成就佛道,无余所行。涉路而行,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路在脚下,迈步,当愿一切有情脚下道路平坦,无有险难曲折,无有灾眚,所遇吉祥。健康、和谐、菩提之路在我们的身口意行中,故我们祈愿众生善护三业趣佛菩提性海,最终解脱。


    见趣高路,当愿众生,升无上道,超出三界。见趣下路,当愿众生,谦下柔软,入佛深法。若见险路,当愿众生,弃捐恶道,灭除邪见。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得中正意,身口无曲。

    走在上坡路上,祈愿有情能入于如来无上道;走在下坡路上则祈愿有情谦虚谨慎心性调柔;行在险难则愿有情不堕三恶趣;行在坦途,则祈愿有情守中持正心性耿直。此诚菩提心之慈悲念念相续也。


    见道扬尘,当愿众生,永离尘秽,毕竟清净。见道无尘,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润。见深坑涧,当愿众生,向正法界,灭除诸难。

    路上灰尘飞扬,旅人心情难有舒畅;路途破砖碎石,路人行走不畅;路途坑坑洼洼,行路战战兢兢。故我们祈愿,一切世间、出世间大道坦荡平整,无有灰尘杂染,众生所行愉快,终至安处。


    见听讼堂,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人不和则会争斗,是为讼诤,世间的一切不愉快都缘于纷争,言辞的、利益的、权色的。修行人先自清净心田,看见争讼当力劝解,更祈愿一切有情和睦相处,互相利益。佛法是世界和谐的根本精神价值体系,人际关系和谐、国际关系和谐,则世界安泰,自然环境也相应会少了灾难。


    若见大树,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后汉书·黄琼传》亦云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生活中众生心态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内心总有些不自在,所以才有竞争,而竞争必然意味着不和谐,不和谐的结果便是被或者被污。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各擅胜场,互相赞美互相供养,没有间隔纷争。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一切敬礼,天人师仰。

    丛林此处乃指寺院,看见寺院里面雕刻或者绘制精美的佛菩萨形象,总令人生起庄严肃穆的恭敬心。恭敬佛菩萨乃恭敬我们自身,犹若对一切有情之恭敬,人际关系必然和谐,和谐就不会有纷争,则天下太平也。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得无上善,莫能见顶。

    《诗经·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高尚的品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道行令人坦荡。三界惟有如来受一切人天景仰,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都能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巍巍。


    若见刺棘,当愿众生,拔三毒刺,无贼害心。

    荆棘是长满小刺的植物,见之令人畏缩何况碰触令人手脚难安,如芒在身,浑身不得自在。而众生流落六道,为各种烦恼煎熬贪嗔痴毒刺令之坐卧不宁,如来以大智慧开众生慧眼,拔苦与乐,始得痛苦消停令至安处。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不被红尘权、色、名、利所害,行十善道,终至成佛。


    见树茂叶,当愿众生,以道自荫,入禅三昧。见树好华,当愿众生,开净如华,相好满具。见树丰果,当愿众生,起道树行,成无上果。

    菩萨行是随喜众生之行,故见有情有优点便出言赞美,自身功德、优点好比大树之阴凉能令旅人身心愉悦。故我们祈愿,一切众生以智慧功德庄严自身,心境安逸。


    见诸流水,当愿众生,得正法流,入佛智海。若见陂水,当愿众生,悉得诸佛,不坏正法。若见浴池,当愿众生,入佛海智,问答无穷。见人汲井,当愿众生,得如来辩,不可穷尽。若见泉水,当愿众生,善根无尽,境界无上。见山涧水,当愿众生,洗濯尘垢,意解清净。

    看见水流,知一切无常,是以夫子《论语》中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惟愿有情入于如来正法流中,解脱生死。见池水时,祈愿有情不为物欲所动,于红尘之中古井不波,于真如智慧中安谧寂静。若进浴池,但愿有情于真如智慧中洗去烦恼垢弊,清净自在。逢见清泉,但念大地山川之慈悲,祈愿有情能饮如来无涸之智慧源泉,去除烦恼,身心自在。


    若见桥梁,当愿众生,兴造法桥,度人不休。

    桥梁是跨越河川、涧谷的捷径,看见桥梁先起感恩,感恩造桥人,也许为了建造桥梁方便后人他们有些甚至牺牲了宝贵的性命。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云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然众生心态,受恩未必酬报,而且还可能恩将仇报。比如你帮助他人九次,一次没有帮助,那在他眼里前九次的帮助都无足轻重了,何以故?小人之贪婪使然。宋代无名氏词话《永遇乐》柏颂才过,梅妆方试,六秀蓂荚。恰是今朝,白花岩里,一佛生时节。前身再现,金城桃熟,千岁莲花重发。更一念、善根常在,作个在家菩萨。活饥好事,造桥阴骘,乐施常开金穴。瑶籍儿孙,玉京夫妇,庆聚神仙窟。从今生旦,三千纪算,常对昙华优钵。华严会,彩箱庆满僧宝骨。就强调了良善和造桥修路的功德,所以我们感恩就是对于他人功德的赞美。故祈愿一切有情深入经藏体解智慧,于现实生活中处处人生关隘造智慧之桥,安度有情越过蹇滞、蹉跎。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耘除秽恶,不生欲根。

    看见园苑,我们不禁会想到良莠不齐,《说文》莠,禾粟下扬生莠。《诗·齐风·甫田》惟莠骄骄。《诗·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苗圃中杂莠总是令园丁头疼,人群中有也令众人闹心。坏的品德、言辞、行为总是令人难得自在。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恶心不生,三业清净。惟有三业清净,健康才有保障,长寿才有道理,生态和谐才有可能。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心得欢喜,永除忧恼。见好园池,当愿众生,勤修众善,具足菩提。

    无忧树,每年春月间开花,花盛时状如金色花盖覆着整个树冠,远眺仿佛一座金色的宝塔。佛经最早的无忧树描写是佛陀诞辰之日,《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云十月满足,於二月八日日初出时,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华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脇出。《酉阳·贝编》云无忧树,女人触之花方开,亦兰称待女花之类。顾名思义,无忧林是快乐无忧的象征。故我们不惟看见无忧林,但凡看到一切美好的山水园林树木花草,都祈愿有情心情适悦,品德无,行为无害,没有忧患。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小人心态是见不得、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好看、整洁,这是嫉妒心理,是流落三恶道的习性使然。每每生起嫉妒心的时候,就想想,我真不是人,怎么还有饿鬼、畜生、地狱之心态?当然愿意继续流露畜生、饿鬼、地狱的样子也是自己的选择,别人干涉不了。然菩萨不舍慈悲,悲眼普观世间总会在有情危难之时权实显现予以帮助,使其知惭知愧而改正之。我们去别人家做客如果衣帽不整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在外拼搏若干年事业有成回归故乡也才有衣锦还乡之说,故见相貌端庄衣着得体之人,我们祈愿有情各得庄严身相,品德光明炫目。


    见素服人,当愿众生,究竟得到,头陀彼岸。

    素服即俗谓白色衣,《礼记·郊特性》素服,以送终也。看见他人披麻戴孝,心怀如丧考妣之痛,则人神共敬。并祈愿亡灵能超升极乐世界,未亡人能知生死速疾,幡然醒悟。


    见志乐人,当愿众生,清净法乐,以道自娱。

    《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志乐人此处指爱好丝竹管弦琵琶箜篌之士。水分子听音乐,结晶因为音乐的快乐与否会表现为美丽或者杂乱。优美的音乐总能令人心旷神怡,悲哀的曲调如三潭印月总令人禁不住泪眼汪汪。故我们祈愿一切音乐皆美妙动听,一切音乐人皆大爱无私,一切有情能得闻观音菩萨之海潮音,于佛法中欢悦自恣。


    见愁忧人,当愿众生,于有为法,心生厌离。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不幸,几个能开怀?首先若能感恩忧愁,明白忧愁之缘由,忧愁中复能出生智慧。《汉书·司马迁传》云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如此我们焉能不感恩给我们困蹇、使我们忧苦的因缘?佛陀尚且感恩无明之恩!故,见有情忧悲凄苦,当愿早日离苦得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得无上乐,澹泊无患。

    快乐、喜悦是能够传染的,好比忧愁也能传染,其实一切情绪都可以传染,实质就是精神信息能量的传播。见有情快乐,当衷心祝福并随喜赞叹,更祈愿他们于大智慧中得无上乐。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灭除众苦,得佛智慧。

    苦恼即为苦所恼,人生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世间一切有情为此八苦所恼,于是不得健康、不得长寿、遭遇横灾、纠结于是非、不得财色权,于是乎就成就了今天的千姿百态众生相。佛陀乃有情中之果、菩萨乃有情之华,一切众生乃根茎枝叶,是以我们先应感恩,然后祈愿有情无有苦恼,智慧开显,于无上正法中快乐自在。


    见强健人,当愿众生,得金刚身,无有衰耄。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解脱众苦。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言外之意健康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强健的体魄就是每个有情之所愿。然强健与否除了今生的锻炼、保养,还有宿世三业罪报之因果使然。体弱多病者总羡慕身体强健者,但却不明就里强健的宿世功德。或许不杀生就能强健,可是体弱多病者会相信吗?他还要大鱼大肉鱼翅燕窝地滋补,其实是饮鸩止渴。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行五戒十善,得金刚不坏之身,不生不灭。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欢喜恭敬,诸佛菩萨。

    我们的相貌受两方面因素决定,一者遗传基因——得自父母的遗传,俗话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二者灵魂于六道轮回的三业记忆。首先我们能成就人身就该感恩,并非想做人就能做人,除非积累了足够成就人身的功德。谁都希望相貌端正,可是未必谁都能有足够的幸运生就端正的相貌。然在佛家修行,慈悲心可以转化相貌,因为真正的修行慈悲心会不断扩容故,诚所谓相由心生。设若一个人声称自己修行很精进,而相貌要么歪瓜裂枣要么惨不忍睹则不用言辞就否决了其自吹自擂。智慧、福德、慈悲都可以改善相貌,犹若意念改变水分子结晶。现代时兴的整容职业大约就是应景儿的,整形相貌变得姣好了,设若心相依旧,则不几日又将恢复昔日素颜,所以在整容的同时更要整心。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就是说心性改变是多么困难。老祖宗给我们留下《麻衣神相》之类财富乃非常有道理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先整容后整心还是先修心后整容,都应该是值得随喜赞叹。就怕相貌端正貌似潘安,心地险恶犹若秦桧。故我们看见相貌端正之人,应该赞叹,因为不仅是其父母给了他们优秀遗传,也是他们宿世曾经擦拭佛像、打扫殿堂积累了端正的资粮。并祈愿一切有情都能精进不断慈悲日增相貌益发圆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远离鄙恶,以善自严。

    《德道经》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缘美丑因为人类的视觉系统建立了对照鉴别系统。没有善何来恶,没有美何来丑?相貌端庄灵魂丑陋的,面相也会越来越走形;相貌丑陋灵魂慈善的,面想也会越来越和蔼。丑者视觉效果不佳之谓,陋者贫瘠、肢体有暗疾或者残缺之谓。见到形貌丑陋者,我们理该先为他们惋惜,并尽可能软语安慰,而不是敬而远之,并祈愿他们早脱丑陋远离一切鄙吝邪恶,修善积德,死后超生极乐。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常念诸佛,菩萨恩德。

    人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应该报恩,父母生育我们,老师教育我们,邻居关心我们,同学帮助我们,同事支持我们,医生护理我们,农民种粮食我们吃,工人提供我们生活必须日用品,战士守卫我们的边陲,警察维护我们社区的安宁,清净工维护我们的环境……我们生活在一条必须感恩的生命链上,若不知感恩是因为愚昧无知。别说父母养育我们是天经地义的,别说老师教育我们是应该的,别说邻居关心我们是因为我们有钱有势,别说同学帮助我们是捧我们台面,别说同事支持我们是看好我们以后可以做领导,别说我们是花钱看病医生护士应该如何,别说我们有钱就可以买任何食品,别说我们家都是知识分子或者官员,别说警察维护治安因为我们纳税了,别说战士冒着性命危险守卫边陲是他们的职责,别说我们缴纳了物业管理费……因为一旦我们说了、想了,就是缺了感恩心,没有感恩、感情的人际关系会让生活中的一切变成金钱商品的交易。带着感恩心去看、去赞叹,我们会人格越来越完善。学佛者报四恩——父母恩、国王恩、四种恩、三宝恩,实际是感恩一切有情,不论亲疏,不论贵贱,不论夭寿,不论人、非人。


    依照真圆台球规律,系统的当下是最佳的,就必须对系统过去的、当下的及未来的全部因素感恩!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常见贤圣,不作众恶。

    《魏书·萧宝夤传》云背恩忘义,枭獍其心。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的东郭先生与狼,都是警示世人恩将仇报、忘恩负义之教训。然世间一切皆有因缘,今日之恶遇,缘于前世我们施人以怨;今日之被横刀缘于曾经的夺爱;今日的被诽谤缘于宿世的无中生有业;今日的被挫折缘于往昔的挫折他人;今日的被冤屈,缘于宿世的屈枉事,如此等等。故见背恩之人事,也生感恩想,先缘为了消除宿世之恶业,次缘令我们开智慧。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寂静调伏,究竟无余。

    见沙门、梦沙门都是殊胜之事,《宝箧印陀罗尼经》云若与此人,往过道路,或触衣风,或踏其迹,或唯见面,或暂交语,如是等人,重罪咸灭,悉地圆满。缘沙门乃荷担如来智慧法藏之行世佛陀,袈裟具如来巍巍光明功德。同样见到有德之士、梦到有德贤圣也是吉祥之事。看见沙门,心生恭敬,则为恭敬一切如来。出家为沙门乃宿世之福报因缘,故无论何种原因出家,若处身在僧众之中,即受诸天龙神夜叉金刚卫护,设若于三藏中精进不辍,则功德无量。在隋唐时代出家是十分重大庄严的事情,甚至需要皇帝审批,缘于法师为一切世间导师,故学识修为人品都须上乘。《出家功德经》云若赦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譬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盘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边。又如起七宝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功德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云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离六千六百六十岁三途苦。《华手经》云自乐出家亦劝助他人令其出家,转生当作善来比丘,莲花化生,现增寿命。《心地观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永不退转,得值诸佛,受菩提记,坐金刚座,成正觉道。《智度论》云出家之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莲花色尼因色解脱、醉婆罗门因醉得度等(大智度论卷十三云如《优钵罗华(莲花)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政,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难与剃头,着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出家之人高超俗表,为世福田,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应受人天恭敬供养。是故,剃发着袈裟已,至于君父尚无设礼之义,况余人乎?故我们若见沙门当起恭敬心,并愿一切有情能得寂静。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得真清净,离一切恶。若见仙人,当愿众生,向正真道,究竟解脱。见苦行人,当愿众生,坚固精勤,不退佛道。

    撇开古印度阶级等级不论,这里婆罗门指有身份有地位有社会影响的人,仙人乃得道飞升乐于清幽修行之人,苦行人则饥来食果渴来饮泉以苦难磨练自身的行者。人们看见长辈总应心怀恭敬,因为他们具备更多的人生历练经验,所谓吃的盐、过的桥比我们多,因此我们祈愿有情具有真实智慧;看见仙人总会羡慕,因为他们自由自在,他们的故事美丽动人,故我们祈愿有情真实解脱;看见苦行者我们总禁不住感慨赞叹,因为他们具有坚强的毅力,故祈愿有情于正法精进不退。触目所见皆从善行,随耳所闻悉生善愿,无时不刻传达美好的意愿,就是菩提心之念念相续。


    见着甲冑,当愿众生,誓服法铠,得无师法。见无铠仗,当愿众生,远离众恶,亲近善法。

    甲胄乃战争中士兵护身的盔甲,于修行中护身的盔甲便是慈悲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和自身开发的智慧福德。铠仗指武器如刀、枪、戟、剑,在佛法降服一切愚痴、顽劣和烦恼的武器便是代表智慧三昧的金刚剑和金刚杵。看见兵器,我们首先祈祷没有战争,众生安处和平宁静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中,其次祈愿一切有情以真如智慧武装自己,远离一切不善,行十善道。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得无上辩,摧伏外道。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威仪不异。

    论议是分析剖白义理的辩论活动,是五明之一的因明之延伸,因此要求严格的逻辑推理、明确的论点和充分的论据,广义言之亦是一种智慧思辨活动。生活中有种人我们称之为茶壶里的饺子肚里有货嘴巴吐不出就是说有学识却不善言辞之人,当然八面玲珑的伶牙俐齿也未必是众人喜爱,更遑论不学无术者,故我们祈愿有情于如来正法中辩才无碍,以正思维摄伏一切外道邪见之辈。正命人通俗讲就是遵守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之人,在佛教则指离开一切邪见严守戒律深入经藏之行者,所谓勤行戒定慧,努力闻思修之行者。比如我们看见《百家讲坛》的诸位大家侃侃而谈,就先为他们祝福,感恩他们能使我们分享历史、人生知识,其次祈愿有情悉能获得智慧;看见正直善良之人则祈愿一切有情悉皆善良互相敬爱,关系和睦。


    若见帝王,当愿众生,逮得法王,转无碍轮。见帝王子,当愿众生,履佛子行,化生法中。

    在佛法的轮回理念中,帝王乃大福德之因业果报,是转轮圣王应世,佛法中感恩国王大约就有尊敬福报深厚人之义。人人皆望子成龙,但不是人人都能当国王,因为治理国家需要雄才大略和大智慧,若换成刘阿斗,则万民遭殃也。至少我们可以祈愿有情个个有智慧,事业顺利、辉煌。王子是帝王胄裔,好比沙门是如来家眷,我们不可能出生在帝王家,但可以祈愿一切有情成为如来眷属,于佛法中成为法王子,荷担如来家业。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永离爱欲,深解佛法。若见大臣,当愿众生,常得正念,修行众善。

    我们应该尊重领导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辈,这是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之必然,尊重他人才能被尊重和爱护。在大学毕业前,有位很慈悲的长者就曾经谆谆教诲人生中有三件事必须努力做到:一不能和领导对着干;二手不伸错了口袋;三不能睡错了床。其实这也是生活的智慧,确实受益匪浅。东方的价值观念中,宇宙的本然秩序是阴阳和合然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否则必然天下大乱失去章法。如今有些地方无知少识的居士居然对出家人吆五喝六,一方面因为出家人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佛群体尊卑之序失当,出家人理该受到在家人最起码的敬重。即便父母无能,是否子女就该骑在父母头上?道理相同,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互相供养、互相礼敬,于佛法的宇宙至极真理中获得自我庄严和解脱。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金刚身,心不可沮。若见王都,当愿众生,明达远照,功德自在。

    城市之外的人们总向往城市之内的繁华歌舞,一个个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都渴望在都市放牛,在城市的现代化氛围中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能抛弃鄙陋邪见,于如来智慧中开阔眼界,于法王圣城得真自在逍遥。


    若见妙色,当愿众生,得上妙色,天人赞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眼见美好的人、事、物,我们总会赞叹喝彩乃至羡慕,即便贪财爱色,也要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好色,纳之以礼之古训。惟有大丈夫品德之端庄是无以伦比的,三藏之财富珍贵过世间一切财宝,佛法智慧的殊妙亦超越世间一切美妙之物,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成就佛果,具庄严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受三界所恭敬顶礼。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古代僧侣以化缘为主要饮食来源,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僧侣以托钵方式乞食结缘有情,并开方便教化之门。如今化缘已经演变成募化,而不是托钵行乞随缘度化众生了。换言之募化成为让有情自觉或者被动种福田的庄严功德活动。无论是募化修建伽蓝的功德钱款还是流布佛经的功德赞助,都祈愿有情能真实入佛法中,沐浴智慧光明的法喜。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总持门,见诸佛法。入人堂室,当愿众生,入一佛乘,明达三世。

    无论去别人家拜访还是求人,总要充满尊敬和诚惶诚恐,求人的太理直气壮就是要挟了,拜访的行为太随便就失去了恭敬。进别人家房间总要换鞋子,不应该泥足践踏人家干净的地板。学佛修行应该更恭敬,拜师则必须怀着十分虔诚,必要的得体的供养礼品总是应该置办的,毕竟佛法是一切智慧中之最高最妙,若能凭借入门则会获福无量。众生求法拜访师父觉得师父传法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师父没有传法便怪罪师父吝法,焉不知你给孩子请个家教也要支付酬劳?习惯性礼节人们去别人家总不好意思空着手去吧?能够入于佛法密藏乃是非常殊胜的福缘,一窥真如堂奥将受用无尽。


    遇难持戒,当愿众生,不舍众善,永度彼岸。见舍戒人,当愿众生,超出众难,度三恶道。

    难以持戒或者舍戒悉有大罪过,《大智度论》中有详尽描述。我们惟当虔诚忏悔,力争护戒而不舍一切善法,否则出离是不可能的。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饭钵空了,自然要洗漱干净了,设若我们洗净了一切烦恼缠缚也必然得心清净。饭钵满着,转则祈愿我们具备智慧,一切罪障悉灭,一切所愿圆满无缺,一切善法精进不辍。


    若得食时,当愿众生,为法供养,志在佛道。若不得食,当愿众生,远离一切,诸不善行。

    每顿饭前,都虔诚思维,先行运心供养一切圣众、十法界一切有情,然后带着感恩心,并默念为了求证佛道,我珍惜此身。如果没有吃饭,则祈愿一切有情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业,修一切善。


    见惭愧人,当愿众生,惭愧正行,调伏诸根。见无惭愧,当愿众生,离无惭愧,普行大慈。

    人是文明动物,因为有能力知惭知愧,如果没有惭愧心,那和低等动物就没有区别了,尽管有情佛性是平等的,但人毕竟不能和猪狗同流合污吧?惭愧心是良心的发现是对恶言行思的反省,惭愧而改之则善莫大焉。故见惭愧之人亦应忏悔自身,因忏悔而摄伏不良的言行思,调服心猿意马。见无惭愧人,先生悲悯,无惭愧之人犹如厚颜无耻之劣等动物,有幸身披人皮,不知珍惜,其后还堕三恶趣。故祈愿有情,知惭知愧,每日忏悔业障,勤行十善。


    得香美食,当愿众生,知节少欲,情无所著。得不美食,当愿众生,具足成满,无愿三昧。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得粗涩食,当愿众生,永得远离,世间爱味。

    如今美食似乎是一种时尚,你可以没有权利、财富,但你不能不知道京城有簋街。是否美食,取决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然当血腥残忍成为美食的主题内涵,则美食不复为美食。若素食清蔬,可能在很多人无法下咽。然一个修行人通过努力任何食物入口都会口中自生甘露变成美食。从菩萨行的角度,见美食,则祈愿有情能够节制无休止的贪欲,见粗陋食物则祈愿有情得甘美饮食,色身精力俱佳。心念非常重要,心念食物是美味,食物自然能滋养我们的色身,心念粗陋则食物就成为色身中的垃圾。带着感恩心用食,久之饭食自成甘露。故美味与否全在心念,知此将不再贪恋世间所谓美食


    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食杂味,当愿众生,得佛上味,化成甘露。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

    能够咽下饭食,就说明我们身体还健康无恙,若是连饭菜都不能下咽,则要么为痛苦忧伤所困要么为病魔所缠,悉不幸也。我们下咽饭菜先祈愿饿鬼道中众生能得充分饮食,得清凉出苦海,愿世间有情饱腹无虞,更愿从智慧中品味甘露,法喜盈身。吃完饭则祈愿有情身色俱佳,品德殊胜,成就是来十力。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深达佛法。退坐出堂,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讲经说法是非常庄严的修行实践,然佛经不能以文字相理解,否则便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听闻法师说法或者我们自己说法,都祈愿其智慧泉涌辩才无尽,深解真如旨趣,有情听闻之后心生皈依三宝之心。讲法结束退堂则祈愿有情深体如来无上法味,驻于佛智,脱离三界之缠缚。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深入佛道,等达三世。澡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光明无量。

    入水沐浴,则愿有情入佛法智海,身心清净。


    盛暑炎炽,当愿众生,离烦恼热,得清凉定。隆寒氷结,当愿众生,究竟解脱,无上清凉。

    心静自然凉,此话不无道理。心情烦躁即便数九寒天也会热恼不安,心情舒畅即是烈日当头也有清凉在心。故我们祈愿有情得如来真实智慧,于时时事事处处心得清凉,无有烦恼缠缚。


    讽诵经典,当愿众生,得总持门,摄一切法。若见如来,当愿众生,悉得佛眼,见诸最胜。谛观如来,当愿众生,悉覩十方,端正如佛。

    一人读经,有缘众生悉蒙利益,一处诵经,三千大千处处响应。读经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如来法教汲取智慧,故我们祈愿有情入佛法总持门中,究竟一切善法。三昧禅观亲见如来,做十缘生观,同时祈愿有情佛眼悉开,洞察三界如观掌指,观念诸佛如来,祈愿有情悉得圆满佛身光明巍巍。


    见佛塔庙,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敬。敬心观塔,当愿众生,尊重如佛,天人宗仰。顶礼佛塔,当愿众生,得道如佛,无能见顶。右遶塔庙,当愿众生,履行正路,究畅道意。遶塔三匝,当愿众生,得一向意,勤求佛道。

    佛塔是佛身象征,其中要么封藏佛陀舍利、佛经、法器,要么有高僧大德遗骸,故是非常吉祥之物质化精神信息能量场。见塔诚拜并祈愿有情品德如佛如塔,受人敬仰。绕佛塔就是获取精神信息能量的经行,必得佛菩萨慈悲护持。


    赞咏如来,当愿众生,度功德岸,叹无穷尽。赞佛相好,当愿众生,光明神德,如佛法身。

    赞叹诸佛菩萨即是赞叹自身,即是赞叹一切有情,亦是随喜,亦是供养。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得四神足,究竟解脱。

    洗脚是为活血化瘀通畅经络,便于安寐。故祈愿有情身心健康,夜能安眠,日行自在,开发智慧,渐具神通。


    昏夜寝息,当愿众生,休息诸行,心净无秽。晨朝觉悟,当愿众生,一切智觉,不舍十方。

    能够在一天的劳顿后安然入睡是件幸福的事情,不幸的是白天很劳累,夜晚还要被梦魇所困扰,烦恼不息。故祈愿有情烦恼熄灭,不复苦恼。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早晨能醒过来先感恩,感恩又能呼吸新一天的空气、享受多一天的阳光、祈愿有情个个于三界火宅中觉醒,发勇猛心出离六道。


    念念善愿,我们的每个细胞都会处于机能最佳状态,细胞的高效能也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善念被外环境中一切有情——有形的、无形的生命体所接受到,便会产生善良的联动和累计效应,这样天灾人祸发生的概率必然降低。


    上面的《华严经》经文虽然是针对佛子而言,然在一切有情都能适用,这也正是佛法平等利益的表现。


    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唯一途径就是身、口、意之十善道!



     


    上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1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