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7

    时间:2021/11/20 浏览次数:63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183





    四、情志与全息养生

     

    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活动,是人类以及动物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是内在真实思维的具象化表达。


    人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都会产生影响。


    成语心平气和,言心情安适,神态、言语才能祥和。心平就是情绪不波动、欲念淡泊、诚恳、平等之谓。气和,简言之指四大(小乘地、水、火、风,大乘五大地、水、火、风、空,佛乘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协调平衡,换言之五行(土木水火金)平衡,就是个体与外环境的一切人、事、物之和谐相处。如此个体与外环境的交流就祥和,顺风顺水,健康和长寿就有了保障,同时也能致风调雨顺。


    人类的情绪活动和眼、耳、鼻、舌、身、意即所谓佛家六根之觉识无不相关,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闻,舌头所尝,身体所触,意识所思都会引起一系列情绪反应,从而表现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持不同心情,即便所听、所闻、所见、所触、所思相同,情绪反应则完全不同,这也是三界唯心的另一种诠释。故而在修行,反复强调大菩提心即大慈、悲、喜、舍心的意义正是首先要合理调控人们的情志。


    传统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俗谓七情。其中将怒、喜、思、忧、恐表述为五志,而五志与五脏六腑之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历代医家于养生学中强调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的旨趣所在。


    人类不是孤立的生命体,就本身而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构成,然结合外环境则更为复杂纷呈。抛开外环境单独讨论人类的健康等问题,属于还原法的幼稚思维,比如离体心脏的活动和在正常身体内部的心脏活动区别相当大。完善的方法应该是在环境的综合因素中考察人类的各种物质机能和精神情绪反应。现代医学的片面性就在于将人体作为一个孤立的物质进行研究,几乎完全忽略了环境的影响,尤其环境中它种生命体的影响,所以在解剖学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医学就身体的局部机能而言,研究可能是正确的,设若一旦综合环境因素后,许多结论都很难成立,因为结合环境因素后机体的任何机能都将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七情六欲,不仅人皆有之,所有的动物无不例外也有。因为无论胎生、湿生、卵生抑或化生的生命体都存在于三界之中,三界中的有情形形色色无不和人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抑或积极抑或消极,故而与色、欲相关之烦恼、适悦就不可避免,情志的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按照对于健康的影响效果划分,情志活动大约可以分别为正常与非正常两类。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反之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机能紊乱,从而身心百病丛生甚至疯狂或者夭折。


    在修行,如果要身体力行六度万行,必然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如此才能安心守意,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工作如意顺畅。自己一切不顺利,利益别人就是一句空话。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怒会损伤肝脏。愤怒时刻气血喷涨,眼睛会有烧灼感,同时肝脏因为代谢活动的突然加剧而转呈肝火旺盛的状态,表现在身体有头晕目眩,心情则烦躁不安,血压升高,胃肠活动由于供血减少而处于非正常状态,消化不良胃病等很容易相继发作。


    怒火攻心,就思维而言,丧失条理性和逻辑性,慌不择口,怒不择言,行为很可能过激而造成恶性的结果,人、我两伤。何况怒气与完全背道而驰,不能气,则神鬼不安,鸡犬不宁。


    在修行人,必须控制自己不愠不怒,保持心境畅和。要想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同事相助,就必须克制怒气。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身心健康更是如此。能够控制怒气也是修为的表现,怒气重的人,慈悲心不足,所以不仅身心有问题,而且家庭不睦,单位同事关系紧张,邻里关系也失谐。


    经商怒气重,发财是不可能的;做官怒气重,升迁是不可能的;求名怒气重,名声是不可能显达的;养生怒气重,长寿是不可能的;做任何工作,怒气重都不会顺心如愿。怒气重者,家庭风水失和,环境风水不谐,如此无论身心内外都失和,也就意味着健康、事业都会失去天时、地利、人和。


    然若慈悲心不足,忿怒就是愚痴至极的表现。在修行,内心清净,嬉笑怒骂皆成如来事业,内心还没有清净,慈悲心不具足,那嬉笑怒骂就是轻率、愚痴的表现。


    大喜、狂喜伤心。人在情绪亢奋的状态下,气血流通加剧、身心会过度松弛,虽然易于恢复身心疲劳,但欢喜太过,则适得其反。大喜的状态,心情激动难以平定,一方面思维、语言、行为都会相应过度,过度则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透支,必然不利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可能不假思索,言语、行为就冒冒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可能造成他人的身心不适。比如生活中有因狂喜而中风的、猝死的,同时也有很多因为高兴时刻口不择言造成人际关系恶化。故而伤心,一伤自身心,二伤他身心。在日常生活中大喜当有特指,结婚喜庆、升官发财、乔迁新居、喜得麟儿等,是以大喜之事仅仅是瞬间性的,如果持续大喜,则身心因持续疲劳而必然产生烦恼。适度的喜悦可以使人类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应激状态,过分必然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在修行人,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兴奋,保持心绪平和,才能更好地获得世间和出世间的利益。


    如果是悟道之喜则是恬淡静谧之悦,不同于大喜、狂喜,而有利身心。狂喜,顾名思义有之义,非正常者、过度者谓之。《说文》云狂,狾犬也。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状态和近似疯癫如疯狗状态。成语乐极生悲则是另一种因为大喜狂喜而招致的消极结果。


    思伤脾。脾脏与消化系统功能关系密切,传统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毫无疑问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机能正常,从而影响睡眠和作息习惯,使得精、气、神消耗过度,这样食欲不振、形容憔悴、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都会随之发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理性的思考会理顺我们的头绪、语言和行为,但若思虑过度,则可能有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感觉。而得解,则思有积极健康的意义,百思不得其解则身心因而被累及。过度思虑状态脑部的供血增加,其他身体组织器官的供血就会相应减少,肝脏供血减少影响正常代谢,消化道供血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肾脏供血减少影响体内废物的排泄,久而久之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随之产生。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枕上愁吟堪发病,府中欢笑胜寻医诗句,千百年来演变成了人们养生的至理名言。其实原诗本义并非养生,而是诗人在听闻好友卢尹举行夜宴,然自己抱病在床不能参与,遂戏作——带着自嘲的口吻此诗以为来日张本也”——即为下次友人请客的预酬。


    诗人首先感叹荣闹兴多嫌昼短,衰闲睡少觉明迟,兴头正浓若未尽兴就嫌日短,和身体衰弱时睡眠少觉得天亮得太迟而形成鲜明对照。诗人对于友人夜宴的羡慕却因抱恙不能予会也跃然纸上当君秉烛衔杯夜,是我停飧服药时,你喝酒作乐我却停食吃药。于是乎才有诗人对于健康和养生的感言枕上愁吟堪发病,府中欢笑胜寻医,诗人不甘寂寞,于是自勉明朝强出须谋乐,不拟车公更拟谁,诗中的车工大约是诗人同时代以宴乐闻名的某位豪绅吧。


    后人因为白居易乃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诗人,于是就将其诗歌来个掐头去尾,独留下枕上愁吟堪发病,府中欢笑胜寻医,俨然成了十足的养生名言警句。撇开诗人作诗的缘起,独此二句确实堪称养生箴言。


    愁吟遑论卧榻,即使无病、无事呻吟也会逐渐病魔缠身,就是消极情志加持的消极结果。家中欢笑声多,说明喜悦弥漫,即使身体有恙也会很快康复,积极的、乐观的精神因素可以作用于疾患状态的肉体而促使其痊愈。


    养生中,乐观大度的情志培养看来就至关重要,至少我们翻阅历史,很少有小肠鸡肚的历史人物延年益寿的,惟那些正直、中庸、廉洁、大度之士往往住世时间长久一些。


    为何经历过战争严酷考验的抗日老兵很多都高寿?缘他们堪透了生死,更加乐观大度,即使在被三反五反文革等等的无情催残甚至改革开放后仍弃之不顾的时候也没有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依然能够谈笑风生,而且他们的精神还能感染家人,他们的健康高寿诚然是府中欢笑胜寻医之功了。


    百姓有言有什么别有病,古云英雄只怕病来缠,都是渴望健康的意思表达。三国时代蜀国大将张飞,一生纵横沙场,所向无敌,一经生病在榻也不禁潸然落泪。由此可知没有健康,确实不幸!

    希求身心健康愉悦,全息养生为您保驾护航!


    《楚辞·九章·悲回风》曰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因悲伤感叹而孤独思虑,就是思虑与不如意、蹉跎、灾难相关联。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正贯》曰夙夜无寤,思虑惓心。则描述因为思虑致心情慵懒、精神萎靡。清代黄遵宪《杂感》诗云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则言灾难属于意外,非思虑所能顾及,思虑过多于事无补也。然灾难并非意外,而是人类宿世今生身口意三业之因果报应,若要思虑也应该思虑如何守护十善道,从而避免灾难的发生。


    忧伤肺。忧郁情绪非常有害,会导致人体气血凝结蹇滞不通,因而妨碍身心机能,气血阻滞则气机不畅,故容易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等呼吸功能障碍表现。


    忧心忡忡,不仅伤肺也伤心,心情沮丧,神情委顿,言行思都受到消极影响。忧郁可以传染,不仅不利自己身心,还会连带影响他人身心健康。忧郁满面,则配偶无所适从,家人闷闷不乐,同事谨言慎语,人际关系必然受到影响。心情忧郁,连环境、天气似乎也被感染的沉闷,从全息哲学的角度看确实如此。


    恐伤肾。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恐惧情绪会导致很多生理机能处于窒息状态,恐惧瞬间甚至细胞坏死,伴随诸如出现耳鸣、耳聋、头晕眼花、阳痿,甚至休克,重则致人于死。


    在恐惧状态下,身体的每一细胞都会处于恐惧的应激状态下,表现出僵化,功能完全失去健康状态时的灵活,语塞、大脑反应迟钝、行为失序等等。肾脏是身体内部废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在惊恐状态下,肾脏停止工作,导致废物在体内蓄积,出现憋尿或者相反情形如大小便失禁等。

    恐惧如果不是突发性的,则可能因为应对及时而对身心乃至其他事情带来有利影响,如《周易·大象震卦》云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就描述的是居安思危的修身养性之境界。在历史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就是对于恐惧结局的提前应对。


    梦中恐惧多因肾虚,《要方·序例·诊候》云阴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盛则梦蹈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扬,下盛则梦堕坠。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而不属。故而恐惧不仅在清醒状态下发生,在梦境中也会发生,根本原因乃是人类三业恶行所引致的。在修行中,禅观之魔境也会令人毛骨悚然,惟有正心端念方能免之。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如果人们具备慈悲心,不存害人之心,不谋夺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不滥用权力,不违背职业道德,大约遭遇清醒或者睡眠状态恐惧的情形就不多见。


    悲者,伤心也,怆恻之意。诸佛菩萨、行者常怀救苦救难之心去观察众生之疾苦,拔苦与乐,名曰悲观。在现实生活中,悲观是一种悲伤、失望的情绪。


    悲伤与忧郁对于身心健康具有同样的消极作用。悲伤通常指是由亲人分离、死亡、丢失财物、挫折等引起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和孤立等。持续的悲伤会使人感到孤独、失望、无助,甚至会引发精神性抑郁,同时悲伤也会损害人的生理,持续的悲伤会削弱个体的免疫功能,导致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严重的悲伤甚至导致猝死。


    惊,当突然遇到意外、变故而引起的心理突然紧张失措。如冷不防听到巨响、目睹突然灾难、噩梦等都会产生受惊的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颜面失色、魂飞魄散、目瞪口呆、毛骨悚然,生理机能反应迟钝,肢体运动迟缓,失语或者惊叫,大小便失禁等。成语惊弓之鸟就是描述受惊的情绪状态。

    引起人类情绪变化的因素无不涉及到人们的身口意之过患,所以要有效控制情绪,就必须慎护十善道。如果具备智慧,遭遇任何情境都能以智慧合理化解,则必然不会引起过度的情绪宣泄,于身心定然有利。


    淡泊宁静,知足长乐,智慧者将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知一切遭遇悉皆因果使然,故能万事但求安心,并保持精神内守,则不会因为遭遇逆缘而有太大情绪波动。读经、打坐、朝拜圣山圣地,多和善知识交流都有益于情绪的控制。


    情绪反应是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在适当的限度内,情绪可以帮助人类身心建立和完善情境应激功能,但超过一定限度,则会损害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曰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先决条件就是阴阳和谐,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营卫机能必然受到消极不利影响,五脏六腑自然表现出相应症候,疾病生焉。故《黄帝内经》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平衡狭义指身体脏腑机能的平衡,广义则言肉体与灵魂的平衡,换言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人体要维护自身心健康就必须做到天人合一,而就自身言天人合一便是阴阳合一,便是物质与精神的合一。


    各种过度的情绪反应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如果将肉体视为,精神视为,就是机体阴气的失衡,阴阳本然一合,阴气失衡势必导致阳气失衡,失衡的表现要么阳盛阴虚,要么阴盛阳虚,亦即破坏了人体本身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状态。是以《黄帝内经》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阳盛之外在情绪表现就是狂怒、狂喜;阴盛之外在表现就是忧郁、思虑、悲伤;阴阳严重失衡就会出现惊、惧的情形。所以情绪与健康是相辅相成的,身心不健康者情绪未有佳者,情绪活动激烈者没有健康长寿之人。


    然疾病与人类六道轮回的三业宿因不无相关,是以情绪表现也是轮回六道的各种不良习气之表现。今生幸得人身就该知恩图报,不断完善身口意,如此才能保证身后不再沦落恶趣。


    依照定业不可转之说,疾病的发生缘于宿因,故不能改变,如果这样狭隘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疾病是宿世因果报应使然,既然定业不可转,那么吃药打针岂不是瞎子点灯?因果关系不会改变,但因果关系发生过程中的性量会发生改变,这正是修身养性的意义所在(缘的作用),修身养性好比打针吃药。如果教条地理解定业不可转,那么修行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五戒十善的目的正是要人们通过努力将宿因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也正是养生的旨趣所在。


    今日之养生多重外护,尽管先祖们关于养生论述的非常透彻,可惜现代人忽视了精神养生的一面。传统中医的医家能通神,而今的所谓中医师们则相去甚远。究其原因还是受物质实证主义的影响,更为滑稽的是居然会想方设法搞出所谓与西医相同的临床效果考证体系。不将哲学的基本内涵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搞清楚,动辄一分为二,不能合二为一,此类研究永远是刻舟求剑之举。


    真正的符合全息哲学观的养生,必须是肉体和灵魂的一合养生,即身体的内外护理和精神的安心守意并举。吃饭、穿衣、打针、吃药、运动的同时还必须守护身口意。正如在《行为与全息养生》、《饮食与全息养生》和《言辞与全息养生》所述及的。


    缺乏善心,狂喜导致疯狂,狂怒遭遇非横,忧愁如同嗜骨,思虑加剧颓废,恐惧令人丧身,惊惧引发痴呆,悲伤导致减寿。

    具备善心,值遇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大喜便不会癫狂,因为善心能守摄心志;

    具备善心,遭遇不平才不会暴怒,而是心平气和,缘于善心让人们宽恕;

    具备善心,忧愁便会远离,因为善心一切;

    具备善心,就不会过度思虑,因为善心能化解一切烦恼;

    具备善心,就不会恐惧,因为善心可以安抚鬼神;

    具备善心,就不会悲伤,因为善心可疗治一切灾难;

    具备善心,就不会惊慌失措,因为善心让人们远离一切危难。


    有善心才能有善思、善言、善行。善心蕴含无尽智慧,因为一切有情本具如来藏,然因三毒烦恼无明缠缚未曾显现,大菩提心、大悲心萌发方能逐渐开显,而善心正是菩提心、大悲心的基础。正是善心能开发人类的智慧,恶心之人最多狡黠,然狡黠并非智慧仅仅是小聪明的表现,岂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善心之智慧可以化解一切不祥和,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是以智慧的人生优哉游哉!


    佛陀感恩无明,缘于无名乃一切智慧本源,是我们大系统中存在的、合理的因素。当我们怀着善心,带着感恩,自身心就会舒畅,人际关系就会和睦,而得道多助,世间事业必定会成就。


    感恩使我们狂喜的事件,让我们明白祸兮福所倚,一切喜悦都是以磨难为代价;

    感恩使我们狂怒的因缘,让我们明白火烧功德林,一切忿怒都会泯灭智慧功德;

    感恩使我们忧郁的环境,让我们明白郁闷生百病,任何忧郁都会妨碍我们明天的努力;

    感恩使我们恐惧的噩梦,让我们明白举头三尺有神明,扪心自问和忏悔完善是安和之道;

    感恩使我们困惑思虑的难境,让我们明白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做力所能及的善事就会积累功德资粮;

    感恩使我们惊惧的情形,让我们明白居安思危,守护十善道是唯一的安途;

    感恩使我们悲伤的情境,让我们明白生命只在呼吸间,珍惜人身,珍惜慧命。





    上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6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