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忍辱

    时间:2014/9/3 浏览次数:1490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00

                                                       

                                                                                            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忍辱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忍辱是行者对于消极言辞例如谩骂、讥讽、诽谤不予辩驳,对于挫折情境如被冷漠、忽视、仇恨不起嗔怨,对于伤害行为如绑缚、挟掳、囚禁、刑伤等不起报复念头的一种忍耐、宽容、感恩地开发智慧的修行方式,简言之就是行者对于眼、耳、鼻、舌、身、意之消极情境的安忍而成就戒、定、慧。

     

    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可能遭遇外环境的不合气因素而致身心受到伤害,显然是与养生相悖的,然我们总不可避免会遭遇到这些情境,要养生该如何做?任何事物,站在不同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结论,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和转换观念即换位思考,消极情境将不再是消极情境,于我们身心所引起的反应亦将变为积极的正能量的摄取,这才是全息养生的世界观。首先因果关系规律是全息养生的根本规律,我们遭遇的一切情境如果看做是“果”,那么产生这个“果”必然存在一个“因”,这个因可能是昨天、前天乃至很久以前,如果审查我们的身口意在今生找不到“因”,那么必然从理论上存在一个超越今生的“因”,即前生、前前生,在人道、乃至其余五道中曾经发生了导致今生之“果”的前“因”。此正佛教全息哲学思想中“世间的一切都是觉悟我们的因缘”之智慧真谛,明白此理,我们所遭受的一切都是对往昔“欠债”的酬偿,难不成我们想“欠债不还”?因为我们不自觉,所以现实便以让我们身心不悦的方式酬偿“债务”,于是便是“小人”、“骗子”、“仇人”等等的示现。

     

    忍辱的全息哲学意义正是对因果关系的正确回应。遭遇小人缘曾经扮演小人,遭遇挫折缘曾经挫折别人,遭遇诽谤缘曾经红口白牙,遭遇欺骗缘曾经身为骗子,婚姻失败缘曾经坏他因缘,感情受困缘曾经情惑别人......当然不承认不接受只能是因为愚痴。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八十九——安忍波罗蜜多分》云“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于他有情种种诃骂、毁谤、言说应深忍受,不应发起忿恚恨心,应起慈悲报彼恩德。如是菩萨应于安忍波罗蜜多深心信乐,随所发起安忍之心,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萨摩诃萨能住安忍波罗蜜多。”看似忍辱,实则是我们“理所当然”地接受我们自己往昔种下的“恶因”!如此才能坦然,才是养生心态。

     

    “又,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于诸有情应修安忍,打不报打,骂不报骂,谤不报谤,瞋不报瞋,诃不报诃,忿不报忿,怒不报怒,害不报害,于诸恶事皆能忍受。何以故?舍利子!是诸菩萨摩诃萨众恒不舍离一切智心,于诸有情欲饶益故。若诸菩萨摩诃萨众恒不舍离一切智心,于诸有情欲作饶益,假使身受百千矛攒,而无一念报害之心,于彼常生净信安忍。”如果我们于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就是真实菩萨行,就是履行全息养生!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六》“善男子!当知生死涅盘悉皆平等,以无分别,是名安忍波罗蜜多。复次,若有愚下狂乱众生来骂辱者,安忍受之。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御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蜜多。复次,若诸有情,为彼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药叉罗剎而来侵害菩萨,唯将安忍波罗蜜多能破彼军,乃至八万四千烦恼怨贼欲摧伏者,亦以安忍而除灭之。非唯如是天魔大军烦恼怨贼,乃至极下微小怨贼,亦以安忍而调伏之。是名安忍波罗蜜多。”全息体解“怨”“贼”皆是因果报应,如此逆来顺受就是安忍智慧,就是全息养生!

     

    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多时候将“忍辱”看做是阿Q精神,被认为是一种“消极”应对情境的措施,甚或“你打我左脸,我将右脸也给你打”的滥觞论调亦充斥人们的观念里。持上述消极论点的有情,仅仅关心的是自我的价值和社会认可,并没有考虑从他人的角度来全面看待问题。设若明白有情的全息平等性,则便不会如此论之。缘菩萨行乃慈悲利益一切有情,此乃“戒——誓愿”之所必须,故而“安忍”乃为成全有情,同时安宁自己的身心,以及一种积极“合气”正能量的行为方式,就是养生的。

     

    忍辱的全息养生意义即,当我们遇到消极情景安忍不为所动,则身体的生理机能、心理机能不会有应激的“忐忑”,因而情绪也不会产生波动,行为、语言不会因为激动而失措,能忍则身体内部机能可以“和谐”,对外更能息事宁人,息事宁人便是与外环境的“合气”,合气的结果就是身心机能的提高,使得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生活质量不至于降低。

     

    在儒家传统文化观念中“五伦五常”之“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也包含有安忍的“谦让”行为规则。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忍则不能成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点评历史道“孔子之忍饥,颜子之忍贫,闵子之忍寒,准阴之忍辱,张公之忍居,娄公之忍侮;古之为圣为贤,建功树业,立身处世,未有不得力于忍也。”忍辱是旧债偿还,惟有面对消极情境忍辱,方能“无债一身轻”达到真正的身心轻安。我忍辱而酬偿宿债,而加我羞辱者获得“满足”利益,所以忍辱是我人养生的双赢方式。

     

    “小不忍则乱大谋”,此处“忍”之意义虽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修行之“忍”,然在修行若不能“忍”,则利益有情之“誓愿——戒”必然难守,破戒在所难免,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则犹如“黄粱美梦”。生活中很多时候就是一丁点鸡毛蒜皮的事情不能忍让而酿成悲剧。

     

    辽宁抚顺的2005105日的一起惨案起因就是很简单的“碰擦”事件:

     

    当天下午修车的刘兴伟正在抚顺市新抚区东公园街凤翔路中国农业银行西侧的小路边摆摊修理自行车,此时23岁的女孩邹华驾驶一辆奔驰轿车经过,撞坏了旁边刘兴伟准备修理的一辆自行车。邹华急停后下车,要求刘兴伟赔偿其损失,并言辞辱骂,说是自行车刮了她的宝马。刚开始,修车师傅刘兴伟据理力争,说明是对方驾车撞倒自己区域内的东西,对方应承担主要责任。邹华不肯罢休,于是上前推搡修车师傅。修车师傅挥手阻拦,碰巧把邹华衣服弄脏,邹华更是不依不饶。便放言,车子的事情暂且不算,必须先拿3000元出来赔自己衣服。随后邹华打电话找其父亲邹有学前来解决此事。邹有学赶到现场后在向刘兴伟询问如何赔偿时,双方言语不和,邹有学辱骂并动手打了刘兴伟几记耳光,又抄起了地上的自行车打气筒朝刘兴伟头部猛砸数下。顿时刘兴伟头部血如泉涌。部分实在看不下去的围观者开始指责其行为,并有几个想上前劝架。邹有学扬言,如果有谁敢靠近就打谁。此时,邹有学继续猛踢被他用打气筒砸倒的刘兴伟腹部,其妻子白素艳则站在一旁破口大骂那些围观的路人。邹有学对修车师傅说:“一刻钟之内,老子要是看不到3000块钱,以后你他妈的就别在这里混了,你这条贱命值几个钱?做了你,省得老子看了你堵心......”。修车师傅刘兴伟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吐了几口血唾沫,艰难的说:“你等一下,我这就去拿”。后来,刘兴伟离开现场。几分钟后,刘兴伟返回现场,见邹家父女尚未离去,便持刀连刺邹有学腹部数刀。这时,邹华的母亲白素艳赶到现场,于是刘兴伟又向白素艳的腹部连刺两刀,随后又照在场的邹华胸、腹部连刺数刀,将3人刺倒后逃离现场。经法医鉴定,白素艳被刺中腹部造成腹主动脉破裂大失血而死亡,邹华被刺中胸部造成心脏及肺脏破裂大失血而死亡。邹有学胃、肠、肝脏破裂,为重伤。二死一伤的结果何其惨痛! 后刘兴伟被判处死刑。

     

    一个小小的事件恰似煽动翅膀的小蝴蝶,于是便连锁反应为一场灾祸!历史上的一战、二战起因也是很小的事件,却造成了巨大的毁灭性战争灾难。如果“忍”了,何至于有如此巨大的消极结果?所以于养生中,忍辱尤其重要。

     

    “忍字心头一把刀”,一方面言忍的难度,一方面言忍贵在“心”。遇到情境先是受感于五官身体,于内心生起反应,若能安心则怨恨不生,则无消极应对之语言和行为。菩萨行以利益一切有情为目的,故“忍”须为利益有情而为,若不利益有情则是愚忍,类似于因为胆怯而为胁迫的情势所屈服。尽管面对消极情境忍了,然因为忍的心态不同,产生的效应也不同。为利生而忍是培植福德,是养生;因心中不甘却无力对抗而屈忍,则非因利生,无福德积累可言,故而非养生。

     

    此外对于财、色、名、食、睡的不动于心亦是安忍,利生他人属于养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便言财、食乃养命根本,然若被财食所驱使,则成为财、食的奴仆。面对财富不为心动是忍,面对美色不起绮念是忍,面对名利不起执着是忍。如果修行人追逐功名利禄,便不能利益有情,就是破戒,成佛便成奢谈。忍,须得熄灭了贪念,若因为轻视屈服心中贪念不灭,则非养生之忍。

     

    不能忍“穷”,便会“思革命”,“革命”字面意义就是杀生害命,穷是果报,是宿世吝啬不肯布施的结果,是对欠债的酬偿,能安贫乐道就是养生。

     

    不能忍“色”,便会不守道德规范而违背人伦甚或触犯法律,功名利禄获得者几乎都因贪色而倾倒,甚至有些有情因色而丧身。贪色是贪图眼观身触的感受,因为贪欲,身心不能安和,必然不养生。

     

    不能忍“不名”,便会沽名钓誉。名声是宿世福报的变现,不是凭空而来,没有相应福德智慧不可能获得好名声。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壮被宰,人出名被黑。出名可以,但必须具备成名后应付各种问题的福德和智慧,若不然徒受其累。故而为了身心安宁,默默无闻为要。

     

    不能忍“食”,便会大开杀戒荼毒他种有情性命。五谷杂粮是人类养命根本,然投胎人中未曾脱尽畜生道猎食动物的习性,所以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有情热中烹煮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动物。肉食在摄取了脂肪蛋白质的同时,动物们的“恐惧、忿怒、仇恨”等等凭空消失了?绝对不会,那些消极的精神信息能量被我们的身心所同时摄取,迟早消极精神信息能量的消极物质化结果会表现出来,那就是各种疾病。如果不想肉体疾患的折磨,就免了肉食,肉食者数量减少,杀生害命就相应减少,惟素食是养生之道!

     

    不能忍“苦”,便会贪着安逸而废道。修道并非必须苦行,然苦行却利于证道。然人生之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忧悲则非人之所乐,然又不得不面对,处理得当就会身心快乐,处理失策就会苦上加苦。苦亦是觉悟我们的因缘,是我们必须酬偿的宿债,用这种心态面对就会坦然,就是养生。

     

    古代大德寒山拾得曾经就“安忍”有非常精辟的诠释。

     

    一日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切都是因果报应使然。故而拾得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从菩萨行角度看,偈末“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并非最后看笑话的意思,实则是警示人们“不能忍辱”的果报。我们能于忍辱中学会感恩报恩,修行就已经超然物外了,遑论养生!

     

    丰干菩萨偈云: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我不争场面;名利总成空,贪心无足厌。 

     

      金银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发白,年年容颜变, 

     

      日月像抛梭,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 

     

      马上放下手,回头未为晚;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觉,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推着混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 

     

         几年儿女债,抛开不再见。好个争名利,转眼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段;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

     

    如果我们做到了丰干菩萨所言,在很多佛子就认为已经非常不错了,然此后若不利生,不传播智慧,则堕于小乘边见!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是诠释“忍辱”,欲成就世间功名利禄,不忍辱则不可能成办,更遑论出世间利益。“忍”使得物质、精神关系更为“合气”,而修行之真谛乃是“合气之道”,全息养生亦然!

    上一条: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持戒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