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精进

    时间:2014/9/3 浏览次数:131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24

                                                                            

                                                                            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精进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精进又曰勤行,即行者努力于言、行、思中落实十善道之谓。养生也是必须努力践行十善道的,莎翁曾经说过:”使人愉快的劳动,能医治心灵的创伤。“不仅如此,使人愉快的努力乃最佳养生行为方式。

     

    精进与懈怠互为反义词,懈怠是疏于对十善道的落实,是修行的障难。懒惰是一种精神上的厌倦情绪,是六道轮回习性的复发,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犹豫不决。各种情绪反应如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使人们不去依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宋书·袁豹传》:“懒惰无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惧,则穑人劝矣。”好吃懒做是懒惰者的写照,勤劳的人看见懒汉必心生厌恶。父母看见子女懒惰会伤心流泪,邻居看见隔壁懒惰会敬而远之,领导看见下属懒惰不会委以重任......

     

    教师懒惰孩子的未来失去良导,医生懒惰患者可能丢失性命,警察懒惰社区可能贼匪横行,士兵懒惰国土迟早沦陷,官吏懒惰国家必然衰落.....懒惰非养生,天地万物若懒惰,人类早就灭亡了!

     

    习惯上人们将做事努力认真视为精进,然努力认真如果缺乏十善之行换言之自利利他则属于“旁门”执着,不仅不能明心见性反而可能堕于邪见邪执。养生中,如果一味偏听偏信保健品、养生专家的教条意见不仅不能养生,反而可能引起很多其他健康问题。若养生之言语、思维、行为都深怀恻隐慈悲,必然是积极正向的,怪力乱神的说教只会将人们引上不健康的道路。故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有云“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初发心时应作是念:我诸所有若身若心,先应为他作饶益事,当令一切所愿满足。”若不利益有情则修行之精进便无从谈起。同理养生亦是自利利他的涉及系统全部有情的养生,而非一人一户的健康,是以全息哲学思想和智慧为理念,面向全部有情的。

     

    欲精进,就必须“克己复礼”,一切以有情利益为重,势必对于行者而言是十分艰苦的事情,于艰难困苦中难行能行,时时处处事事落实大菩提心之慈悲喜舍诚可谓精进。佛乘密法的“降服法”正是大慈心之精进,转化一切身心与内外环境不合气的因素为积极的正能量;“息灾法”正是大悲心之精进,转化一切于己人身心不利的因素为健康的精神信息能量;“敬爱法”正是大喜心之精进,促进身心与内外环境的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之交流合气;“增益法”正是大舍心之精进,舍于功名利禄则获得身心健康的福德果报。于精进一门又贯穿其他五种波罗密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般若之勤行,即互相增益强化的全息养生方法。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七》云“精进波罗蜜多谓身口意,此三善业皆因精进方得发生。于三业中,意业最胜……如是种种精进行法,皆精进力而能圆满,无增无减,方能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者何?以能远离一切相故,皆由智力而能圆满精进波罗蜜多。云何菩萨摩诃萨修习事业?所谓修习大慈大悲不舍有为,证真无为不退不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全息养生中,心念至为重要,缘心念的精神力量可以转化物质的表现形态。

     

    精进的意义乃是行者与十法界一切有情所建立之“合气”交流的强化,换言之是使行者自身心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之间的“合气”更为平衡完善,使得“物质”与“精神”之“合气”更为顺遂,亦即提升“天人合一”的状态,就是不断提升身心之愉悦和生活质量并培植出世间的智慧果报。

     

    俗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于修行中精诚不怠,一念心生,三千感应;举手投足,风生水起;话语之理,深契般若。故而《庄子·渔父》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精诚动人”至极便是与十法界之谐频共振,缘精神对于物质的反作用,便能改观物质世界的表象。养生中念念精诚,行行踏实,日久自然身心健康快乐。《荀子·富国》云“奸邪不作,盗贼不起,化善者勤勉矣。”可见化善精勤邦国才能和睦安宁有序,人人如此即是社会养生、民族养生、国家养生乃至世界养生,就是最佳延续和提升人类文明的途径。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是精诚所致动感天地,同时这个典故也是对修行人中教条主义的无情批判。晋末高僧竺道生为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高足,悟解非凡。年十五就可登坛讲法,二十岁上江西庐山讲授佛法。

     

    当时《大般涅盘经》只部分译出,仅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出的六卷《大般泥洹经》传入,在前部分佛经中明确说明除一阐提(断绝一切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换言之一阐提之人不能成佛。道生大师剖析经旨,认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不料这一论点招致强烈非难,遂引起着相文字之徒的激烈反对,教条的僧俗二众以为”佛陀尚言一阐提不得成佛,你道生居然敢胡说八道一阐提也可成佛,不是背叛佛陀吗?“于是生公之言论被认为异端邪说,并被摈出僧团。

     

    被逐出庐山后,道生大师因为度牒戒牒失却遂流浪乞讨来到吴中(今苏州境内)虎丘山,传说他在山中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

     

    后来昙无谶译出的全部《涅盘经》传至建康(今江苏南京),经中果然也讲到“一阐提人有佛性”,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那些撇弃他的僧人们感到罪孽深重纷纷出外寻找生公,当他们在虎丘山找到道生大师的时候,正见道生衣衫褴褛地对顽石讲法,顽石似乎领悟,频频点头。

     

    于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至于这个典故如何理解,从字面可以理解为生公说法浅显易懂,然这种理解未必达于实质。

     

    佛法是宇宙精神信息能量,体悟了佛法就是掌握了宇宙精神信息能量,所说所行悉能随心运用宇宙精神信息能量而带动色界之物质运动,这也是“佛陀说法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自然倾摇“、”天雨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等等之道理所在。试设想如果佛陀说法大地震动,片面理解为地震,岂不是要导致生命的死亡,这样是不是产生“不利益”?佛法是平等利生的智慧真理,所以所谓“大地震动”等等异象都是宇宙精神信息能量和我们心灵的共振以及精神能量引起的物质世界相动。

     

    一队士兵过铁桥,齐步行军,到了桥中由于共振而致铁桥断裂。深究实质即物质能量的共振。那么从理论上精神能量的共振也必然会引起物质的“神变”现象。

     

    正是由于道生大师掌握了佛法真谛,换言之掌握了宇宙精神信息能量契机,所以其所言说行事契合真如至理,便有精神信息能量之共振发生,在色相上表现出了“顽石点头”。

     

    若非道生大师精进不辍,何以能感动顽石?然,当智慧真理被行者的知见和教条所束缚,类似道生大师遭遇的事情还会层出不穷。佛陀预言三大劫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那么教条的佛子就会执持”此间谁要成佛,就是大逆不道就是欺师灭祖“的论调!如果三大劫中无人成佛,岂非”众生佛性平等“是一句空话?既然修行不得成佛,修行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如果教条地理解真理智慧,那就会有一系列问题产生。

     

    这个典故充分说明了精神对于物质世界的相动影响,养生中,我们的信念是否健康养生似乎其重要性和意义就无需赘言了。

     

    回溯历史,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者莫不精进勤奋。王羲之之“墨池”成就其书圣之功,司马迁之“呕心”成就《史记》,李时珍之“沥血”成就《本草纲目》,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悉皆精进之成就。在出世间行,设不精进即是退失大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即“堕”末法之中,不可不畏。养生必须持之以恒,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懒惰达成目的。

     

    时下“末法时代”的说法甚嚣成上,确实“商业化、职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于是乎信众观之便感叹曰“末法”。这就说明时代对于僧宝的价值观在改变,或许原因乃佛子缺乏精进使然。“末法时代”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心识,现象缘于现代科技以及经济大潮的冲击,学者们不是精进于智慧真如的体悟而是醉心于“我见”文章的堆积,文字研究、文史研究成了佛教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随喜赞叹这种研究,但不能不看到“歧义、歪理邪说”的诞生,这些研究者因为研究而获得功名利禄,其文章中却不乏对于三宝的诽谤,诚“吃谁家饭砸谁家锅,过谁家河拆谁家桥”。然世间万象悉皆因缘使然,不必执意纠偏,就行者而言,勤行“戒定慧”即“守护大菩提心誓愿、心性清净、智慧开显”。佛法是智慧真如,是宇宙至极真理,佛子若于智慧无所增加,“正法”也是奢谈,心不清净即便入于正法,实质亦是“末法”。故而欲正法久住,行者自身心先须精进于六波罗蜜,方能转烦恼为菩提而获心性清净,心性清净即远“末法”。

     

    养生现状也是令人堪忧,喧嚣的”神医“们、疯狂推销的保健品、不着边际的养生理念等等不断扰人耳目,忽悠着人们盲信盲从。养生之理念若堕于教条和神秘主义,即便其有效果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最后结果只会恶化身心问题。

     

    不“杀生”是大慈心之精进,即是与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及身体内的微小生物的“合气”和谐,是慈悲的精神信息能量的蔓延弥布,就是全息养生慈善”场“的强化。

     

    不“偷盗”是“戒”之受持精进,有情不失养命之本,方能正信正行。官吏不变相偷盗、教师、法官、律师、医生不变相偷盗,社会秩序便会良好,人们工作生活环境良性改善,就是系统养生。

     

    不“邪淫”即是智慧开发的精进,淡漠了“贪嗔痴”三毒烦恼无明才能渐渐转化为菩提。邪淫的贪欲会导致痼疾,身心健康受损无疑。欲海无涯、贪得无厌,是所有当下贪官污吏的本色。“十贪九色”,政府官员,如果不能严格自律、珍惜手中权力,甚至以权渔猎,必将栽倒邪淫上,轻者罢官摘帽,重者身陷囹圄,甚至走上断头台。当社会精神文明真实提高,诲淫诲盗现象减少,依靠色情上位的潜规则被逐渐杜绝,就是社会养生趋于良性的开始。

     

    不“饮酒”是与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互动感应的精进,是开显五明开发六通之所必须。然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酒文化,如果完全杜绝几乎是不可能的,从文化传统角度就是”不养生“了,故而提倡”不醉酒“可能更为恰当。醉酒者举止浮躁、情绪易怒、感觉迟钝、乃至平时被抑制的欲望和潜藏的积怨都发泄出来,表现为出言不逊、借题发挥、行为粗暴、滋事肇祸、说话含糊不请、呕吐狼籍、烂醉如泥严重则出现全身麻痹、甚至休克死亡。显而易见醉酒不可能养生!

     

    不“妄语”是对于真理追求的精进,不自欺欺人妙明本性才会渐渐显发。养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所以诚实的语言就是必须的。

     

    精进“合气”的结果必然是“天灾人祸”日渐减少,社会太平和睦,个体身心健康,安居乐业。

     

    明心见性必须五明具足,养生也须以智慧为指导,于五明中完善。

     

    内明即智慧开发,不深入经藏广读佛经,不身体力行精进,开发智慧便是空话。养生不以智慧为指导,偏信教条主义或者怪力乱神的方法都会导致不养生的消极后果。

     

    因明即逻辑关系、立论证据之条理有序,不熟悉世间法,不掌握天地之道,不精勤人际和睦关系,因明无从谈起。养生理论是否可行在于其是否顺应生命之本然规律,与规律相适应,其理念必然逻辑有理有据,依照而行必然能产生养生的积极效果。

     

    医方明须是察言观色能知有情身心疾患及对治方法,没有精勤之实践积累,便不能能体察入微。于养生中医方明自然是个体和养生保健专家所熟练应用的范畴。

     

    不熟悉世间百般工艺技巧,不精勤于衣食住行艺术,工巧明便难成就。书法、绘画的养生修心旨趣是社会所公认的。

     

    不解文字般若实相,仅仅“说文解字”焉能深入真如智海,不谙梵呗,声明之说则属无理。发声关乎经络气血运行,必然关乎养生。

     

    学佛修行本身就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不精勤能持之以恒者鲜见也。没有精勤之心,焉能舍弃声色犬马之惑?焉能远离功名利禄之燥?焉能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抑或体解“色空”之真如实相?养生是慈善为本的身口意三业之持之以恒的修行。

     

    是以精勤之实践方出真知灼见,勤奋不怠,为己为人为家庭为社会而努力践行于全息养生中!

    上一条: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忍辱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