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禅定

    时间:2014/9/3 浏览次数:1938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38


    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禅定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禅定即静虑,为梵语“禅那”之音译,即于一切所缘之境系念于身心寂静、正审思虑之意,故又曰正定。又名“三昧”。亦即“止”“观”,止是息,观是虑。让混乱的思绪平静止息下来,外禅内定,极虑专注一境。于定中开发藏识田中本具的无上智慧。由此可知于全息养生中禅定的意义多么重要,让我们的心猿意马收敛,让身心之机能处于平和安稳的休息状态,身体的经络气血运行安和而通畅,不可谓不全息“合气”之道。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九十一》云“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先入初静虑。既入如是初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 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次复应入第二静虑。既入如是第二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 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次复应入第三静虑。既入如是第三静虑已,应作是念:我从无 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次复应入第四静虑。既入如是第四静虑已, 应作是念:我从无际生死已来,数数曾入如是静虑,作所应作,身心寂静,故此静虑于我有恩;今复应入,作所应作,此为一切功德所依。”身心寂静安和,当思感恩如斯寂静,使我身心机能平稳,使我日间劳作焦虑缓解,使我疲倦身心得以恢复精气神,使我接下来泰然处理一切所务,这便是全息养生的禅定般若!


    禅定是开发神通亦即开发人类机体本具细胞潜在机能的必要途径,故该经云“此四静虑于诸菩萨摩诃萨众有大恩德,与诸菩萨摩诃萨众为所依止,谓诸菩萨摩诃萨众将得无上正等觉时,皆渐次入此四静虑,既入如是四静虑已,依第四静虑引发五神通,降伏魔军成无上觉。”神 通并非全息养生追求的目的,然神通却是我们身心本具的潜能,是细胞组织器官机能效率提升的标志,由于善于禅定,我们的身心之物质、精神信息能量场会趋于更 完善,精神感知力会日益提升,不复为功名利禄蒙昧了心灵,正是养生精神境界的提升。提高的精神感知力在我们接下来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会更裨益人事物关系 的协调处理。


    现代流行的超级静坐也属于禅定的一种状态,为美籍印度瑜伽师改良的一种简易的瑜伽术,以静为主。此法有促进智慧、健康,改善行为,增强主动性及生产力等效应。欧美一些学者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此功法作 实验分析,着眼于超觉静坐引起的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对练功时人体生理、生化参数的改变,作了比较系统的观测。结果证明此法会引起人的脑电活动、内分泌情 况、免疫系统功能等多方面有利于改善自身素质的变化,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明显不同于常态,而是进入了既不同于清醒态、睡眠态,也不同于催眠态的一种新的更 加有序的稳态——超常稳态,耗氧量明显下降。 其实静坐引起的身心改变并不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证明,自身心物质机能、精神感知力的提高,健康状态的改善正如“春江水暖鸭先知”。


    而欲开发神通则必须勤修静虑三昧耶,但神通并非究竟之道,最大的神通乃是开显藏识田本具的妙明智慧。养生借助禅定,可以明显改善身心状态。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八》云“佛道悬远无人能到,唯有一法饶益有情,所谓正定。若诸菩萨未获此定,其心未得清净不动,生死涅盘无有二相。由此义故,为度 众生,以巧方便精勤修习相应静虑无相正智,犹如虚空清净无垢常住不变。复观此定犹如满月,一切妄想犹若浮云,又此正定如清凉风,能除虚空一切云翳,朗然清净光明照曜,一切有情见皆生喜。如是满月光明庄严,能施有情清凉安乐。如是静虑清凉之风,能除性空妄想云翳。正定满月出现世间大悲光明,能除有情诸烦恼 热,使得清净安乐涅盘。”烦 恼减少,精神更趋健康,由于精神对于物质的反作用,促使肉体也发生积极地转变。禅定中的呼吸法又对于身体气血经络的运行具有非常大的裨益作用。住心一念: 我健康、有情健康,平旦的各种烦恼渐渐因为心念专一而趋于平复,身心机能缓和平稳,心绪宁静智慧开显,亦正所谓烦恼转菩提!


    至于如何修习禅定,经中复云“菩萨摩诃萨欲修静虑,先应舍离一切世间治生贩卖种殖根栽。何以故?若不舍离,扰乱其心,何能安住甚深禅定?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于四威仪,断除妄想善摄其心,设闻众声亦无动乱。譬如毒蛇置竹筒内其身自直。菩萨亦尔,妄想回曲,置静虑中正见端直,不住生死不入涅盘,离诸邪曲。若能 如是善摄六根不令放逸,眼虽见色而不取相,安住甚深寂静解脱;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恒以正智观察思惟:而此三业所作善根,为是自利?为是利他?为益现在?为 益未来?若无如是利益事者,菩萨观察决定不为。犹如世间安立石像,身口意业不动亦然。设遇瞋骂应起慈心,或侵利养不生忿恨,或被打骂,应舍本居,自求寂静 无患难处,结跏趺坐正念观察,以大悲心而为屋宅,智慧为鼓以觉悟杖,而扣击之。告诸烦恼:汝等当知,诸烦恼贼从妄想生,我法身家有善事起,非汝所为,汝宜 速出。若不时出,当断汝命。如是告已,诸烦恼贼寻自退散。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以大悲真言令诸有情所求满足,以方便慧而为大将,用四念处以为守护, 本觉心王住第一义禅定宫阙,安处不动犹若金刚,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破生死军摧伏魔怨,荷负一切,令诸众生皆得解脱。尔时菩萨复语其心:汝于昔时已发誓愿, 今当自勉令其圆满。过去如来已记别汝:当得菩提广度一切。汝于尔时对十方佛三乘贤圣作是誓愿,拔济一切五趣有情咸令解脱。今诸有情无依无怙无救无归,若入 涅盘舍于生死,违本誓愿。凡诸世间,濡行忠信言尚无二,况汝昔愿而不依行。汝于今者应当正念一心不动,拔济有情出生死狱,安置无上大般涅盘。如是思已,住 于大乘甚深禅定,是即名为菩萨摩诃萨修习静虑波罗蜜多。”


    人类的欲望是心绪不宁和烦恼以及肉体疾患的根本,贪欲也是禅定的大贼,故而于全息养生中,于衣食住行中降低欲念非常重要,如此才能养生。如果不能降低贪欲,烦恼就不会减少,心绪永无宁日,养生就是空话。


    修习禅定,浅显理解就是收摄心猿意马,让身心从六尘根境中解脱出来,同时感恩三毒烦恼,感恩无明,并于渐进的正定中息却贪嗔痴,唤起藏识田中本具如来智慧。 于此过程中心住一念,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丹田流出之“精神信息能量”一遍遍刺激细胞机能,引发细胞DNA中本具的全部功能渐次开发,神通逐渐发生,同时 相应地藏识田中的无明逐渐转换为妙明智慧,终于廓然清澄周身光明通泰,与三千法界“合气”一处,真实达到“入我我入”之三密相应境界。此正全息养生所追求的,唯有此时,才是身心于内外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交流合气的最佳状态。


    生活中人们总告诫自己“让心静下来不要浮躁”,心静下来做事才有条理,言语才有逻辑,思维才能敏捷。设若心念不定,则言行思均会紊乱,身体的生理心理机能也 会因为心之烦乱而表现出不适之状态,久之则“气滞血瘀”影响到身心机能的正常发挥而表现出病态。成语“平心静气”便是静虑的通俗表达,心平方能气静,气静 则身心机能可处于最佳效能状态,就是养生。


    生活禅是一种淡然安谧的心境,对境不起于心,安和平静,必然利于身心健康。


    有这样一个典故,古 代有位修行人自己感觉修行很好了,可以对境不起于心,于是便在自己的山门上横额题书“心若死灰”。诚然这位修行人确实修行很精进了,否则他也不敢自我标榜 “心若死灰”。观音菩萨看到这一幕,于是化身一个老樵夫,龙钟老态,满脸岁月沧桑的形相去拜访这位修行人,考校其真实修行工夫。


    老 樵夫来到山门,然后使劲敲打,修行人听到敲门声出来询问何事?老樵夫用颤栗的声音问到:“请问大师,您门上的横额是什么字?”修行人微笑着告诉老樵夫是 “心若死灰”,然后还耐心地告诉老樵夫说自己的心境已经很平和无着了。老樵夫听后鞠躬打揖地表示赞叹并感谢,然后转身离去。修行人也关起了山门,可是刚进 禅房准备打坐,又听到敲门声,不得已起身去开门,一见还是老樵夫。老樵夫连忙唯唯诺诺地表示抱歉,然后恭敬地请教“大师,您刚才告诉我门上的字是什么来 着?我人老了,记忆力很差。”行修人还是微笑着耐心地回答“心若死灰”。然后老樵夫千恩万谢地转身离去。修行人这次关起山门刚刚打坐准备禅修,又听到敲门 声,出去开门一看还是老樵夫,所问还是“门上是什么字?”,这时就有些不耐烦了,冷冷地说“心若死灰”。如此反复数次,每到修行人准备禅修,敲门声再次响 起。最后一次,修行人开门还没有等老樵夫开口就怒气冲天地大声吼道“心若死灰!”,此时老樵夫转变为本形观音菩萨,相好庄严,微笑着对修行人说“这就是你 的对境不起于心的心若死灰境界?”修行人看到原来老樵夫是考校自己修行精进程度的观音菩萨,一下子羞愧地无地自容。


    修行法门万千,最关键的是修到心清净,心境不清净,如何能对境不起于心?要做到心清净并非闭门宴坐。曾经有古代高僧大德开示“修行就是吃饭穿衣睡觉”。换言 之把慈悲喜舍、六度万行落实到生活的时时事事处处。佛法是指导实践的真理智慧,不是用来纸上谈兵空论的,更不是用来自欺欺人的。养生法门万千,在释道儒中医都有系统方法,然概括起来无非身、口、意三业。禅定属于心业,心能禅定,则身业所行之善、口业所言之慈都可系统性地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标榜自己修行、学佛,然在生活中生起了对于人事物的感恩心吗?没有感恩心,养生就是一句空话,缘唯有感恩才能合气万有,才能身心真正愉悦。


    早晨起来向父母问安了没有?是父母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父母之恩永世难报。问安父母,就是对天地神祗的恭敬问候,是养生合气天地神祗的必由之途。感恩心也是禅定必须的,感恩使我们烦恼减少,心绪容易宁静。


    修行就是在学习做人,佛陀是人天大丈夫两足尊,也就是人格完善的代表,在生活中将自己身上的“小人”禀性逐渐克服才是真正修行。人格不完善成佛焉不是痴人说梦!养生就是在学做人,不是有个健康的体魄就是人,必须有完善的人格和优良的品德,这则属于精神养生,是精神健康不可或缺的。身心俱键方是健康,仅仅肉体健康而灵魂肮脏,其实无异于行尸走肉,因为灵魂肮脏者不可能为了他人的健康或者利益做出牺牲让步,也势必不能合气天地人。


    读经、修行就是和诸佛如来、菩萨的交流,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哪些在大雄宝殿吊儿郎当的,在法会上嬉皮笑脸的,在庄严的法事活动中“作秀”的,是不是应该生起惭愧?这 种现象就是宗教的不养生,缘形式主义或者功利主义成为主导,行者很多已经对于智慧福德态度模棱两可了,加之不信鬼神更加肆无忌惮,这就让今天很多著名道场 沦为商场,更有利欲熏心之众用佛陀舍利建舍利广场忽悠信众而达敛财目的,盲信的佛徒也忘记了佛经即佛法身舍利而对佛陀肉身舍利趋之若鹜!佛教现状极其不养生!


    修行和养生是我们身口意和法界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的互动交流,也同时是与物质环境中一切人事物的正向、积极的互动交流。不明白这一点,整日像个“鸡婆”东家长西家短地“唧唧歪歪”是非不断,只是在为自己和亲人培植“受苦受难”的本钱,换言之为通向无间地狱“铺平”道路,得罪天地神祗,身心健康失去保障,就不可能养生。


    心清净法界清净,心染污如来作魔!养生唯有用感恩心眼看世间!


    佛乘密法每一部门法的修习中都涉及“三昧耶”正观正定,如本尊法身观、四无量观、种子字观、曼陀罗坛城观、真言布字轮观等,都是禅定之实践,是真实不虚的全息养生实践,是值得大力弘扬推广的全民养生乃至全人类养生的智慧体系。


    显教之“常乐我净”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观意义就是让我们放下贪着、欲望,然并非让我们弃却此身,若弃却此身,灵魂何托?哪个修行?所以修行、养生若执着于教条,世间利益和出世间利益双得几乎是痴人说梦。


    观身不净。身不净有五层含义(1)种子不净,父精母血作为自己根身的种子;(2)住处不净,住母胎时屎尿充盈;(3)自体不净,身体为四大地水火风假合所成;(4)外相不净,九孔流溢;(5)究竟不净,死后不久即变坏脓烂。依 照佛乘密法的全息哲学观,于全息养生中宜应反观,非为贪图此肉身,而为更好利益有情,须得珍惜此肉身,诚《心经》之“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娑婆 诃”真实理趣——同证菩提共登彼岸。(1)父母就是我当感恩报恩之佛菩萨,他们赋予我生命使我有成佛之基,我之肉身如出污泥之莲花清净无染;(2)十月处 身母胎,受滋泽恩养,母胎若清净法界,我身诞如清净法身;(3)地、水、火、风、空、识本无自性本自清净,我当感恩六大清净无自性所成之身;(4)我自具 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之因,五官九窍交流感应宇宙天地物质、精神信息能量,福德因十善增长,智慧因清净显发;(5)我当成就五明六通,我之肉身当如不坏金 刚之体,我之法身入于不生不灭无余涅槃,如清净无自性之虚空。


    观受是苦。从生到死一切所行悉皆属苦,悟知是苦,方能觉悟。佛乘密法的全息养生观为:从生至死,一切所遇都是因缘果报、都是觉悟我们转烦恼为菩提成佛之因缘,我当感恩报恩,苦、乐本自性空,悟此则自性清净。自性清净,为有情故,安身立命于此娑婆世界,利益有情引领有情出离生死!


    观心无常。《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于修行中一念不生即是真心,念动即是妄心。首先要安心,安心才能出三界往生净土。物质、精神一合相,物质世界随时变化,精神信念也时时迁变,是以无常。于养生中,则自始至终住念:我之身心健康快乐,有情之身心健康快乐,我与一切有缘都行于身口意的十善道上!


    观法无我。法指一切万法,身是四大五阴的假合,四大五阴因缘和合法乃发生,然一切法空无自性,因缘生灭。全息养生中以有为法而借假修真,终达无为之性空,有情依色声香味触法,我便利益以色声香味触法,旨在使有情身心愉悦,达到养生的世间目的,为出世间利益的谋求打好基础。


    在佛乘密法,三密禅观是行者行住坐卧所必修之法门。观法的实质是循经走穴打通大小周天,提高身心机能,进而开发潜能,就是全息哲学养生理念的具体实践。


    碳原子最完美排列是金刚,禅观的全息意义就是使行者身心结构趋于最完善机能状态、成就金刚肉身的必由途径。依照佛乘密法的三密相应而开展的全息养生,旨在个体、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为健康快乐的净土!

    上一条: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精进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