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般若

    时间:2014/9/3 浏览次数:146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16


    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般若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修行的最终目的乃是证得无上菩提即成就三世无障碍智,证通般若成就法界体性智。全息养生乃修行中必行之道,以智慧调节思维、语言和行为,身心健康修行才有保障,如果疾病缠身或者精神偏执就不可能如法修行,所以养生不可谓不重要。


    知识和智慧有本质区别,知识更多是常识性的,而智慧则超越常识,智慧之理趣又不悖常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认知色声香味触,于是产生五识。五识提升为智慧就可 成就世间百业,故而称为成所作智。第六识为意识,即心意之识,意识舍弃教条入于中道,就是妙观察智,善观世间一切人事物悉皆因缘假合显现。妙观察智圆满则 激发末那识(第七识,今之所谓潜意识)为大圆镜智,末那识贮藏有情六道全部业迹记忆(好比遗传基因储存生命全部信息),此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 四烦恼相应,为我执之根本,若执着迷妄则造诸恶业,如转识成智即大圆镜智能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大圆镜智开发,则菩提心周备,出离轮回之智 慧和决心坚定。大圆镜智圆满周备则激发阿那耶识(第八识即藏识),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天地万有皆因此识而转,故亦称种子识、刹那识,种子识、刹那识即 天地万有平等生成之识,故转而成为平等性智。如此四智圆融直向佛果,而激发庵摩罗识(第九识、无垢识)成法界体性智。《金刚三昧经》云:“诸佛如来,常以 一觉而转诸识,入庵摩罗。”


    就法界体性智而言,包涵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念念落实慈无量心能与周廓法界一切有情无恼害“合气”,慈心普被三千相应而开发大圆镜智; 行行落实喜无量心与一切有情平等礼赞平等供养“平等合气”而开发平等性智;举手投足悲心普摄同体大悲视一切有情灾难苦恼感同身受开发妙观察智;事事难舍能 舍落实舍无量心勤行一切如来世间出世间羯磨事业开发成所作智,六度具足法界体性智成就。这就是最佳世间和出世间全息养生之道!


    佛法是宇宙至极真理,是对宇宙实相理趣、规则之全息阐释,佛法的世间利益是指导有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使一切变得顺遂和睦安宁,即世间养生。出世间利益便是开发无上智慧,从而解脱轮回之苦入于不生不灭之无余涅盘,即出世间养生。


    现代科学的理论不断发展,然没有一项理论超越佛法的真理,反而不断在证实佛法的全息哲学科学性,由此可见佛法般若奥妙之无穷博大,依照佛乘密法养生,岂非至善至真!


    真理非常简单,简单到人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人类完全被片面的现代科学实证主义所左右,大脑被各种缺乏智慧成份的知识所填充,行为被声色犬马所驱使,无由静下心来理性思考,于健康和养生中也是如此,各种奇谈怪论充斥,保健品保健方式鱼龙混杂。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善知识开始觉悟到偏颇的物质实证主义知识所带来的烦恼无休无止,始于佛法智慧中、道家的静谧中、儒家的怀仁中、中医的全息哲学理念中、基督教乃至伊斯兰教的博爱团结互助中寻求心灵片刻的安宁,寻找促使身心安和适悦的方法,此正末学所归纳之全息哲学养生理念。


    般若乃梵语的译音,意译“智慧”,即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本质、规律。般若智慧是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非思想得到而是身心求证到的智慧。


    知识与智慧不可同日而语,知识好比一碗饭,而智慧仅是其中可以摄取的很少营养成份。修行是积累智慧的过程,如果仅仅积累知识充其量博学多识名声闻达,而智慧则能使身心恬然静谧祥和安宁。全息养生就是围绕十善道的智慧哲理践行,是由少及多的智慧、福德累积,是身心健康的不断提升,是家庭关系的日益和睦,是社会精神价值观念的正能量化,是民族、国家的更加太平安宁,是世界和平新秩序的建立。


    智慧就字面意思理解,智者能知即能解诸法实相义,慧者心明福聚即体悟色空不二、佛人我三三平等无殊之义。智靠行发,慧依理长,实质亦即福慧、禅智双运。故般若智即一切有情如来藏之显发,般若慧则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九》云“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静虑波罗蜜多,皆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所生 而为根本。譬如眼等五根发生五识,能取五尘皆有作用,如是一一皆以识心而为根本,若离其心无所成办。菩萨摩诃萨修前五种波罗蜜多,恒以智慧而为其母,若离 智慧无所克获。亦如有情身有命根能有所作,命根谢已无复堪任,修行诸度若无智慧亦复如是。譬如国境无有智臣,阴阳失序,一切人民皆不安乐。法王国土若无智 慧亦复如是,修行布施乃至静虑波罗蜜多皆不成就,解脱涅盘终不能得。亦如商主入海采宝,要得船师方达宝所随意而取。菩萨亦尔,于生死海以五波罗蜜多而为舟 舡,载功德宝,要因般若波罗蜜多无上舡师至于彼岸。”


    故而般若智慧成就离不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复又指导其余五种波罗蜜多。全息养生就是有情生活中六波罗蜜多的实践,如此方得身心健康不断提升,与内外环境有情、非情日益合气。


    《大 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中“妙适清净句是菩萨位;欲箭清净句是菩萨位;触清净句是菩萨位;爱缚清净句是菩萨位;一切自在主清净句是菩萨位;见清净句是菩 萨位;适悦清净句是菩萨位;爱清净句是菩萨位;慢清净句是菩萨位;庄严清净句是菩萨位;意滋泽清净句是菩萨位;光明清净句是菩萨位;身乐清净句是菩萨位; 色清净句是菩萨位;声清净句是菩萨位;香清净句是菩萨位;味清净句是菩萨位。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此十七“清净句”就是对清净 般若智慧的最佳诠释,缘于“戒——誓愿”的落实一切悉皆方便,诚佛乘密法之“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三句偈之最佳诠释。


    菩提心为成佛的种子,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利益无量众生的宏大誓愿,同体大悲则是一切有情佛性平等的真实体现,菩提心具足大悲心周廓则行者心得清净无染,于是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门以方便而行。


    “持一切如来身印,即为一切如来身;持一切如来语印,即得一切如来法;持一切如来心印,即证一切如来三摩地;持一切如来金刚印,即成就一切如来身口意业最胜悉地。”此其三密相应,佛我感应道交之“合气”逐渐开发行者本具如来智藏为三世无障碍智。手印、真言和观想正是全息养生的具体行法。


    般若的全息意义即体悟宇宙虚、实法界的本然规律和秩序。全息养生的般若旨趣就是让我们身心内外的物质、精神更顺从本然规律,达到合气大千万有的最佳秩序。


        修行、养生先需自利。修行是一个严格艰苦的过程,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修行重在出世间利益。养生则是从生到死需要努力不懈的工作,包涵了人生的各个阶段,最终以养老养生和临终关怀结束,养生重在世间利益。涉及临终关怀话题,惟有佛乘密法的临终修法最为殊胜,为逝者免除三业罪责,更为其子孙免责不受先人三业之罪影响(在佛乘密法有专门的仪轨,涉及三昧耶戒此处不表)!


    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放下贪欲、嗔心、愚妄、我慢并非易事,诚所谓做坏事容易做好事难。放下甘怡美味 去饱腹粗茶淡饭,放下舒适安逸去感受艰苦困顿,放下华衣美服改穿粗缕布衣,搬出豪宅别墅住在陋舍寒室,有几个能真正做到?如果能在行为上、心念里不再注重 物质的享受,才是修行的初步,因为放下欲念才能开始注重精神性,才能找到真正的平静祥和。现代人更多只考虑生时的物质化问题,很少触及死后的精神性问题, 所以即便开始放下离真正发心出离还有很大距离。养生亦是如此,以为“好的”、“进口的”保健品就可以维护健康,其实是自欺欺人,即便保健品确实有效,然身口意行于恶道换言之不断接受消极负能量,其效果也会被消极精神信息能量消耗殆尽,养生保健就是一厢情愿。如果我们不撇弃教条主义的保健理念,实现养生目的就根本不可能!


    修行的很多佛子具有一个通病,即时 刻握着一把衡量别人的尺子,点评他人的言行,但临到自身,这把尺子的严格性就有了很大的弹性而大打折扣。自身贪嗔痴慢缠缚,就没有资格横挑鼻子竖挑眼地议 论他人是非。可实际上人们很多时候在以自己的无知论断他人的薄厚,这也正是众生劣根性的表现。修行便是要求我们逐渐克服劣根性,做个君子再到大丈夫。岂不 闻“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生活在一个系统,就利害关系而言是同舟共济,所以共同督促就非常重要。养生也是如此,一个人即使完全养生了,如果气家庭不养生,社区不养生,民族不养生,其所信奉的宗教不养生,国家不养生,那么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仅仅是昙花一现。所以,全息养生是一个大系统工程!


    修行读经是不可或缺的,读经的目的乃是增长智慧,如果仅仅可以滚瓜烂熟地背诵经典未必增加了智慧。读经需要心、身入其境。不是简单地用眼睛阅读,用心体解真如本旨并努力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才 为最要。可惜现在读经的修行人也似乎越来越少了,即便读经很多也堕于文字相中。佛法是全息哲学科学体系、是真理。真理不因为文字存在而存在,没有文字图像 声音,真理依旧。文字仅仅是载体,如果只关注载体,而忽略了载体的负荷,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智慧增加了,就必须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落实。佛法的智慧、道家的智慧、儒家的智慧都关乎养生,故而全息养生实质乃传统文化中智慧哲理的生活实践,因为释道儒的智慧无不关乎十善道,所以是人类养生的大统,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根本保障!


    真理是对宇宙万有物质、精神的终极阐释,是可认知、可体悟的。如果堕于“不可思议”或者“神话故事”,那已经不是真理了。任何违背自然规律、违背宇宙本然规律、违背生命本然规律的说辞都是与全息养生背道而驰的!


    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或者现象是不可解释的,如果不能解释缘于诠释理论在世界观上存在根本瑕疵。现代科学理论不能诠释“超自然现象”,乃因为现代科学理论的瑕疵在于片面强调了物质性而完全忽略了精神性或者神性。关乎养生的理论如果怪力乱神或者不可思议,都已经堕入教条主义的巢臼,故而为了民族、国家乃是世界推广全息养生就刻不容缓!


    修行者常言“念念相续”“悲心不断”,可是几个做到了?人们以为身披袈裟修行很神圣,可是阅读佛教历史,总会看到不和谐的一面。禅宗五祖传袈裟于慧能,还要 嘱咐其快点躲避,以防被害,而追害慧能的乃是北派禅宗大师神秀的弟子。这岂不是很滑稽可笑?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千百年来一直如此,今天也不例外。所以 千百年来大德犹如一现昙花,而唧唧歪歪的却成千上万。同样,在潜规则盛行,唯利是图和教条主义泛滥的今天,各种养生名目层出不穷,然不外乎“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究其实质很多知识偏颇理论的忽悠和推销“救不了命害不死人”的商品罢了!


    成语“挂着羊头卖狗肉”讽刺偷梁换柱的坑蒙拐骗,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从来 就没有消失过。当阿奢黎或者法师成为一种装饰门面的存在,当金钱修饰了修行的轨迹,一切便无不打上“作秀”的烙印,这个时候阿奢黎似乎和跳大神的没有几多 差别。当“念佛机”、“传法机”流行起来,还会有“修法机”诞生,人类的小聪明总是如此“班门弄斧”,可怜复可笑,其实都是贪嗔痴慢作怪。同样,养生门类如雨后春笋,良莠不齐,其实很多是忽悠病急乱投医者的商业行为而已。真实的养生不是以金钱为成本效益分析,但却是最少金钱投入而获取最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菩萨行”!


    如果不如法如仪修行,就不可能自利,谈利益他人则是梦想。口袋里没有几元钱,如何施舍乞丐一碗饭?脑子里没有分毫智慧如何讲经说法论道?没有身体力行实践四 无量心、六度万行,如何能体解如来无上真如智慧?没有强健的体魄如何能扶弱济困?没有宽容博大的慈悲胸怀,如何使天下苍生离苦得乐?没有菩萨的慈悲心肠,没有感恩报恩社会的发心,没有全息养生的哲学理念,谈养生无异于自欺欺人!


    正确的修行,在行者身体机能会越来越强健,心态会越来越祥和,思维会越来越智慧,言语会越来越慈悲,行为会越来越端正。设非如此,那便是修行步上了歪途!养生亦然,在自我身心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带动家庭、社会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故踏实做人,勤行十善!完善自己的大丈夫人格,成佛才有基础,世间养生利益才能真实实现,出世间养生利益也才能得到保障!

     

    上一条:六波罗蜜多旨趣与全息养生——禅定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