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全息养生——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提升(八)

    时间:2014/10/7 浏览次数:1604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65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八、六度万行是全民全息养生人类文明延续的保障


    六波罗蜜乃是佛家十善道的具体体现,又曰“六度万行”,针对身口意三恶业之对治良策。简言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实质对于人类而言就是衣食住行中的十善道落实。


    “菩萨次第圆满六波罗蜜多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忍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静虑波罗蜜多,慧波罗蜜多。”


    所谓菩萨即菩提萨埵的简谓,狭义理解即是诸佛如来的亲近使者,广义阐释则一切追求身口意健康无恙、具备慈悲心、希求无上智慧的有情,延伸之即全部人类。尽管有各种宗教、各种肤色,然追求真理、行十善道的大方向并无差别。


    布施一词狭义指社会其他有情对于修行僧侣、沙弥等的布施、供养,为了让修行者能更好地安心修道,同时还有一层意思即布施者为自己培植福报。广义则指对于十法 界一切有情即如来、菩萨、辟支佛、缘觉声闻、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的平等施舍。布施因为其对象而获得的福德大小有别,且布施实质乃是变相供养, 供养圣者与供养凡俗,所获福德自然差别悬殊。大乘的布施意义则是平等布施。就社会现实而言,布施则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一种方式,因为财富的重新分配而可 减少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缩小社会矛盾也会相应减轻。


    《佛说分别布施经》云“阿难有十四种较量布施。何等十四?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四者于离染人而行布施,五者于 须陀洹向而行布施,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七者于斯陀含向而行布施,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九者于阿那含向而行布施,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十一者 于阿罗汉向而行布施,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


    阿难,汝今当知施病苦人获二倍福,施破戒人获百倍福,施持戒人获千倍福,施离染人获百千倍福,施须陀洹向获无量福,何况须陀洹果,施斯陀含向获无量福,何况 斯陀含果,施阿那含向获无量福,何况阿那含果,施阿罗汉向获无量福,何况阿罗汉果,施诸缘觉获无量福,何况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如是名为较量十四种布施功 德。复次阿难,当知布施大众有其七种:一者施佛现前诸苾刍众,二者施佛灭后诸苾刍众,三者施佛灭后苾刍尼众,四者施佛灭后苾刍苾刍尼二众,五者施佛灭后游 方行化诸苾刍众,六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苾刍尼众,七者施佛灭后游方行化苾刍苾刍尼二众,如是名为七种大众,当行布施。”


    这段经文就是教誡布施以及布施不同层次有情的福德果报,布施的实质是供养,因此供养的对象应该及于一切有情,缘一切众生最终皆能成佛。平等布施,平等基于 “一切有情佛性平等”,然有情宿世所积累的福德有大小差别,布施抑或供养处于不同功德智慧状态的对象,所获的福报必然表现出差异。


    为何布施不同对象会有差别?众生佛性平等,缘在六道轮回中的善恶因业悬殊,投胎为人便有贫富、夭寿、顺蹇、尊卑等果报差异。贫穷、夭折、疾病、蹇滞、卑下都 缘于福德智慧积累不足,比如功德账户上是赤字。相反,富裕、长寿、健康、顺遂、高贵缘于福德智慧积累较多,比如功德账户上是蓝字。给一个有赤字的账户输入 资金,首先是消除赤字,就是资金的减少,而有蓝字的账户输入资金则是增加蓝字积累。填一个大坑用的土石肯定比填一个小坑为多,大坑填平了小坑上已经堆起了 土石。

    比如《阿阇世王授决经》“贫女一灯”的故事: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国耆阇崛山中。时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已讫佛还祇洹。王与祇婆议曰,今日请佛,佛饭已竟更复所宜?祇婆言,惟多然灯也。于是王乃勅具百 斛麻油膏,从宫门至祇洹精舍。时有贫穷老母,常有至心欲供养佛而无资财,见王作此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两钱,以至麻油家买膏。膏主曰,母人大贫穷,乞得两 钱何不买食,以自连继用此膏为?母曰,我闻佛生难值百劫一遇,我幸逢佛世而无供养,今日见王作大功德,巍巍无量激起我意,虽实贫穷故欲然一灯为后世根本者 也。于是膏主知其至意,与两钱膏应得二合,特益三合凡得五合。母则往当佛前然之,心计此膏不足半夕,乃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作礼 而去。王所然灯或灭或尽,虽有人侍恒不周匝,老母所然一灯光明特朗,殊胜诸灯通夕不灭,膏又不尽至明朝旦。母复来前头面作礼叉手却住。佛告目连:天今已晓 可灭诸灯。目连承教以次灭诸灯,灯皆已灭,惟此母一灯三灭不灭,便举袈裟以扇之灯光益明,乃以威神引随蓝风以次吹灯,老母灯更盛猛,乃上照梵天,傍照三千 世界悉见其光。佛告目连:止止,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毁灭。此母宿命供养百八十亿佛已,从前佛受决,务以经法教授开化人民,未暇修檀,故今贫穷 无有财宝。却后三十劫,功德成满当得作佛,号曰须弥灯光如来至真,世界无有日月,人民身中皆有大光,宫室众宝光明相照如忉利天上。老母闻决欢喜,实时轻举 身升虚空,去地百八十丈,来下头面作礼而去。”


    事今如此,必有前因。这就是真实不虚的因果关系。现代很多人不能接受因果关系规律,对于前生前世持怀疑态度,然世界很多地方的“灵魂”轮回事件报道都在证明 “前世今生”的真实不虚。即使依照现代物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将两个个体的全部因素对照研究,设若今世条件完全相同而个体社会成就、健康、功名、财富设 产生差别,必然存在一种“未知”因素,那就是“前世业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真实不虚!


    从这段佛经中还可以体解到设若虔诚一心则会事半功倍。信心是一种物质力量所不能比拟的精神能量。明白此理,人类坚定行十善道的决心,大约此后的很多“天灾人祸”都可以避免,人类文明的延续也就切实可行了,遑论个体的健康!


    经中继续云“王闻之,问祇婆曰:我作功德巍巍如此,而佛不与我决,此母然一灯便受决何以尔也?祇婆曰:王所作虽多心不专一,不如此母注心于佛也。乃更往请, 佛宿勅诸园监,各令晨采好华,早送入宫。至中,佛便晨出祇洹徐徐缓行,随道为人民说法,投日中至宫。有一园监持华适出园巷,正与佛会于大道之衢,闻佛说经 一心欢喜,即以所持华悉散佛上,花皆住于空中当佛头上。佛即授决曰:汝已供养九十亿佛,却后百四十劫汝当为佛,号曰觉华如来。其人欢喜,实时轻举身升虚 空,来下作礼毕。即更自念:我王为人性大严急,故宿勅我斋戒将华当以供佛,而我悉自以上佛,空手而往必当杀我。便径归家置空华箱于户外,入告妇言:我朝来 未食,王今当杀我急为具食。妇闻大惶懅曰:王何故相杀?便为妇本末说之。妇即出,至灶下具食。天帝释便以天华满空箱中,妇持食还,见户外箱中华满如故光色 非凡,即以告夫。夫出户视,知是天花心大欢喜,止不复食便持华入。王适出迎佛,道与王相逢,王见华大好世间希有,即问监曰:我园中大有此好华乃尔,而汝前 后不送上,汝罪应死宁知之不?监曰:大王园中无有此华。臣朝早将园华道路逢佛,不胜欢喜。尽以上佛,即授与我决,知当杀故过家索食,比其顷出视空箱中,复 见此华,必是天华非园所有。今我生既卑贱,为王守园,拘制县官不得行道,一已授决,正尔而死,必生天上,十方佛前无所拘制,可得恣意行道,王若相杀我无所 在也。王闻授决,便生惭怖,肃然毛竖,即起作礼,长跪忏悔。佛至宫饭食已讫,呪愿而去。王复问祇婆曰:我前请佛而老母受决,今日设福而园监受决,我独何故 初无所获?心甚于悒,当复宜作何等功德耶?祇婆曰:王虽频日设福,但用国藏之财,使人民之力,心或贡高意或瞋恚,故未得决。今宜割损身中自供之具,并脱璎 珞七宝珠环以作宝华,当与夫人太子并力合掌,自就功勤一心上佛,佛照王至诚必得决也。”


    贵为国主的阿阇世王虽然斋佛供佛极尽排场奢华殷勤,却功德不及自己花园的园丁,非无因也。世间之人不明白宿世因业之巨大影响,仅仅着眼于今生的作为,孰不知 “命运天定”。命运之“天”诚人类六道轮回积累之“功德智慧”!虔诚至心可以感动天地,“孟姜女哭长城”大约并非空穴来风的历史故事。


    “于是王减彻厨膳昼夜斋戒,脱身上诸宝,合聚诸师曰前作华,王及夫人太子皆自着手,至九十日所作悉成,勅外驾当往上佛。傍臣白言:闻佛前到鸠夷那竭国,已般泥 洹也。王闻心大悲号,涕泪哽咽曰:我故至心手作此华,佛虽般泥洹,我故当赍诣耆阇崛山,以上佛坐处展驰我意也。祇婆曰:佛者无身亦无泥洹,亦不常住无灭无 在,惟至心者为得见佛。佛虽在世间无至心者为不见佛。大王至诚乃尔,佛虽般泥洹往必见佛。便至耆阇崛山中,见佛且悲且喜,垂泪而进,头面作礼以七宝华前散 佛上,华皆住空中化成宝盖正当佛上。佛便授与王决曰:却后八万劫劫名喜观,王当为佛,佛号净其所部如来,剎土名华王,时人民寿四十小劫。阿阇世王太子,名 旃陀和利时年八岁,见父授决甚大欢喜,即脱身上众宝以散佛上曰:愿净其所部作佛时,我作金轮圣王得供养佛,佛般泥洹后我当承续为佛,其所散宝化为交露帐正 覆佛上。佛言:比如汝愿。王为佛时必当作金轮圣王,寿终便上生兜率天上,寿尽便下作佛,在药王剎土教授,佛号栴檀,人民寿命国土所有,皆如净其所部。佛时 授决适竟王及旃陀和利,前为佛作礼便霍然不见佛所在。”


    阿阇世王眼见佛为贫女记莂、为其园丁记莂,独不见佛陀为贵为国主的自己授予记莂,内心之忧愁可想而知。世间众生今日若逢此类“不得意”情境,很少思虑是否自 身的问题,而更多怪罪于他人、环境。祇婆的分析使得阿阇世王明白一心至诚的重要性,于是发大信心,尽管佛陀已经涅槃依然得到如来法身的记莂加持。


    故, 布施之心至为关键,虔诚为要。莫因自己富贵布施贫困而心生优越,若因自己贫困布施品乏少更应该忏悔。能生起布施之心,就是大慈悲心之萌芽,心中即有佛住。 设若仅仅是作秀式的布施,虽然也具有福德,然其福德渺也。比如有情财富数亿,仅仅布施几百万,其诚心度正比之其财富,反之如皮尔盖茨之裸捐则足见其爱心殷 重。社会财富丰足的有情当多思为社会之劣势群体多做功德,这也是消除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别的一种途径。


    然现在的众生,攀比心比较严重,见人身价数亿,便觉自己千万之数太也不足,于是乎“知耻后进”决心要赶上。此非知耻乃是贪欲使然,如此竞争心生,慈悲必少。 是以古人言“知足常乐”、“君子不与命争”。知足之有情,身心祥泰,家宅安宁。设若一切有情皆能知足,世间何来勾心斗角之营营机心?人际关系必然体现和 谐,生态环境也当风调雨顺。《道德经》第九章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既然富贵不过三代,富贵之人当思“遗子满篑黄金莫如教子善心处世”!


    富裕之人即便不能生起布施穷苦人的念头但也别“显摆”,这样会被社会人群乃至鬼神“鄙视”,迟早鬼神——精神生命体会来“登门拜访”,彼时将悔之晚矣!


    《佛说长者施报经》云:“佛言长者,彼弥罗摩如是行施,不如有人以其饮食施一正见人,一正见人不如施百正见人,百正见人不如施一须陀洹,一须陀洹不如施百须陀 洹,百须陀洹不如施一阿那含,一阿那含不如施百阿那含,百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罗汉,一阿罗汉不如施百阿罗汉,百阿罗汉不如施一缘觉,一缘觉不如施百缘觉,百缘觉不如施如来应正等觉,施如来应正等觉不如施佛及随佛大苾刍众,施佛及随佛大苾刍众不如施四方一切持钵僧食,施四方一切持钵僧食不如施四方一切僧园林, 施四方一切僧园林不如施四方一切僧精舍,施四方一切僧精舍不如尽形志心归依佛法僧。尽形志心归依佛法僧不如尽形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尽形不杀 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如有人于十方世界,徧一切处行大慈心饶益众生,离诸分别心无相故,所得果报胜前果报。”


    布施在传统意义上,视为“做功德”,也就是行为者为自己和亲人或者为其他有情培养“福报”,简单理解就是行为者将属于自己的财物拿出来周济其他人。这种行为 是克服我人吝啬贪婪的良好对策。今生富足表面上看来是自己努力获得的劳动报酬,然深层次体解则是宿世积累善因之富足果报。是不是生活中每个很努力的人都富 足了?诚然不是。努力只是今生的表象,实质还是因果关系在起作用。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这就是直观的因果关系。今生富足是因为前世曾经乐善好施,今生贫困则因为前世吝啬贪婪。如果将善恶之行所积累的因缘看成“功德账 户”,那么今生富足的人缘于功德账户上有盈余是“蓝字”,而贫困者功德账户是亏欠“赤字”,所以贫困者要想获得富足就必须首先将功德账户上的亏空还清并积 累新功德,这样才能脱困。而富足者如果不惜福,不继续积累功德,那么功德福报尽了最终复堕于贫穷。故不论贫富,积累福德最要。


    布施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平衡之策。今天社会的各种劳动保障措施就是一种公共财富的“变相布施”。对于乞儿、病者的帮助是直接布施,对于灾难的社会拯济则是一种间接布施。


    布施者心怀慈悲,心胸开阔,行为大方。吝啬者心缺同情,心胸狭窄,行为小器。谁个能将满篑金银死后带进坟墓?如果有,那不是找“挖坟”?即便财富留给子孙可 能只会增长子孙的好逸恶劳,是故有“富不过三代”之祖训。现实生活中那个愿意和小器吝啬鬼打交道?吝啬的人,人际关系必差,有了困难很少有人愿意伸出援助 之手。久之便被亲痛仇快,最终事业和生活也会以失败结束。


    小器,是对自然美德的挑衅。天地赖虚空以寄,万物凭天地以存。乾坤何曾于一切有情小器?


    《道德经》第七章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就是描述天地之万物之博大无私胸怀。


    太阳小器,人类还有温煦的白昼嘛?

    月亮小器,人类还有宁静的月夜嘛?

    地球小器,人类还有存身的空间嘛?

    山川小器,人类还有依靠的根基嘛?

    草木小器,人类还有养命的资本嘛?

    河海小器,人类还有活命的源泉嘛?

    虚空小气,人类还有呼吸的自由嘛?

    上一条:全息养生——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提升(七)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