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全息养生——人类文明的延续和提升(十)

    时间:2014/10/14 浏览次数:1609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16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十、全息养生是于衣、食、住、行中念念善愿、善行


    正常人不仅仅为自己活着,还要为家庭、社区、乃至国家、乃至世界活着,因此承担责任就理所当然,承担责任就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即守 “德”,学佛者更应如此。其实权力担当者、社会名流、财富拥有者都应该自觉自愿于社团、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责任、义务,这样方为实至名归!


    人类是个大家庭,因此人类个体的生老病死忧悲苦就关乎整个人类的发展与延续。


    “蝴蝶效应”原理——因缘法告诉人们,人类群体的任何一个微小因素即个体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的大系统结局。个体的因素是消极悲观的,系统的最终结局亦是消极悲观的。因此全人类健康、智慧地生活、学习、工作、繁衍就是每个人类个体责无旁贷的义务。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第七》云:“尔 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言:佛子!云何菩萨不染身、口、意业,不害身、口、意业,不痴身、口、意业,不退转身、口、意 业,不动身、口、意业,应赞叹身、 口、意业,清净身、口、意业,离烦恼身、口、意业,随智慧身、口、意业?云何菩萨生处成就,姓成就,家成就,色相成就, 念成就,智慧成就,趣成就,无畏 成就,觉悟成就?云何菩萨第一智慧,最上智慧,胜智慧,最胜智慧,不可量智慧,不可数智慧,不可思议智慧,不可称智慧,不 可说智慧?云何菩萨因力具足, 意力具足,方便力具足,缘力具足,境界力具足,根力具足,止观力具足,定力具足?云何菩萨善知阴界入,善知缘起法,善知欲、 色、无色界,善知过去、未 来、现在?云何菩萨修七觉意,修空、无相、无作?云何菩萨满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 罗蜜、慈、悲、喜、舍? 云何菩萨得是处、非处智力,过去、未来、现在业报智力,种种诸根智力,种种性智力,种种欲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垢净 智力,宿命无碍智力, 天眼无碍智力,断一切烦恼习气智力?云何菩萨常为诸天王守护,恭敬供养;龙王、鬼神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 睺罗伽王、人王、梵 天王等守护,恭敬供养?云何菩萨为众生舍,为救,为归,为趣,为炬,为明,为灯,为导,为无上导?云何菩萨于一切众生为第一,为大;为胜;为上;为无上; 为无等;为无等等?


    尔时,文殊师利答智首菩萨曰:善哉!善哉!佛子!多所饶益,多所安隐,哀愍世间,惠利一切,安乐天人,问如是义。佛子!菩萨成就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 妙 功德;于佛正法,心无罣碍;去、来、今佛所转法轮,能随顺转;不舍众生,明达实相;断一切恶,具足众善;色像第一,悉如普贤大菩萨等;成就如来一切种 智; 于一切法悉得自在,而为众生第二尊导。佛子!何等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 ……


    佛子!是为菩萨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人及非人、声闻、缘觉所不能动。”


    这段经文的全息哲学科学意义不仅仅在于奉劝佛子守护身口意,对于面临各种生态环境威胁的人类更意义非比寻常。只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能熄灭一切贪 嗔 痴,善念存于一切言行思,那么人类和它种生命体的和谐共生关系才能平衡健康,人类自身的健康才有保障,环境生态的维护才能落实。慈、悲、喜、舍之心念 念相 续,人类居住的地球才可以长保不坏。因为人类与环境中一切有形、无形生命体在进行着不曾停息的物质能量、精神信息能量交流,良好的交流感应,必然是 健康、 长寿、风调雨顺,灾难不生。


    古代一居士入山拜见一老僧,见面叩首请安,便开门见山咨问老僧:何谓修行?老僧闭目低吟:吃、喝、拉、撒!居士熟读世间文章,于佛法亦有修持,乍闻于耳, 顿 时愕然。老僧知其迷惑,遂微开眼睛,缓慢言道:若人能于衣、食、住、行此四事中,谨守十善业道,落实慈悲喜舍,就是修行。居士闻听,心扉豁然为开,恭 敬顶礼老僧而归。此诚上段经文要义之妙释!


    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十善道方是真正的修行,也是真正对人类文明延续的助益。人类的明天、地球的维护需要人类中越来越多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所译之《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六——净行品第七》之“清净偈”可谓行者三业清净行的明鉴,也期望道教、儒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有情能相似行之,就是全民全息养生,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繁衍将不再有疑问障难!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舍离家难,入空法中。”


    旅人在途思家,游子在外思家,身陷囹圄思家......当人们安处家室,心念一切有情能知离开家庭的困难和不幸,居安思危,更知成住坏空明晰一切非能长保,家宅作如禁锢想,禁锢此生于三毒烦恼,当修身养性提升精神追求并生起出离三界火宅之信念。


    若人不修善,“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关起门来起恶念、做坏事、开恶口,以为人不知鬼不觉,焉不知“隔墙有耳”、“举头三尺有神明”。独处之善诚真善也, 缘善心乃真实道场。对于在家修行人,念念祈愿一切有情离苦得乐,于佛法智慧中找到归处。全息养生,当思民族传统文化不被践踏,社会精神价值体系不被沦落, 国家法制体系健全,宪法得到尊崇和严格遵守,贪官污吏匿迹,百姓安居乐业。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一切护养,永得大安。”


    “百事孝为先”,人无孝心,不如猪狗畜生。孝敬父母,也应该孝敬天下一切父母,并祈愿天下父母各得赡养守护,颐养天年。自己今日年青,明日也将垂暮,设自己 今 日不孝顺父母,他日子女能孝顺自己?自己只孝敬自己父母,不孝顺配偶父母,自己的媳婿焉能孝敬于自己?不孝敬长辈,今生得安乐似乎不可能,死后灵魂也 不会 安息,缘于鬼神将我们之所行“记录在案”了。尊老同时还应该爱幼,这样我们的爱心就为鬼神所感应,家庭和睦的同时,风水也顺畅了。宇宙的本然秩序是 长幼有序阴阳有别,设若不尊老就是对秩序的破坏、使阴阳错位,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行为者自己。再者,今生相遇同一片天地,本就缘分殊胜,曾经六道轮转互为 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惟一切有情都得到应有的遵守,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安定和睦。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令出爱狱,无恋慕心。”


    夫妻恩爱,是世人梦寐以求的,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爱情和婚姻总是令人向往。然当明白爱是缠缚,是一切烦恼的起因。在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的同时,当心愿天下 有 情不为蹉跎的婚姻所羁绊,不为背叛的感情而悲伤,更愿他们明了爱是苦难煎熬的烦恼。即便自己觉得幸福,也能祝愿天下有情幸福,便是以喜悦心回向供养一 切有情。更能以智慧转化夫妻贪爱,便不被爱束缚而得清静。


    当社会价值体系崩溃之时,夫妻恩爱就变成了人生的奢侈,如果说文革的夫妻反目成仇是极度精神偏执的时代悲剧,今天的父母成仇多数因为功名利禄。如果不能重 拾 传统文化的智慧,不能重塑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明天的景象可能会更令人悲哀!当官吏通奸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的社会究竟有多荒唐堕落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 的根 源都是因为不可能扎根这片土壤的洋教条主义蒿子导致的中国现代社会价值体系之稼穑的严重荒芜,如果不能改变,不仅个体养生成问题,家庭、民族、国家 都可能灭亡!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舍离贪惑,功德具足。


    所谓五欲即眼、耳、鼻、舍、身之感官需求,若得需求满足,自然快乐。然沉湎快乐则为贪欲,因贪欲则会耽误责任乃至颓废。修行之人应该心生舍离贪欲之念,无 贪 欲则品德会逐渐完善起来。是故古人云“无欲品自高”。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一切自然灾难、人祸的发生都和欲念息息相关。没有贪着之心,则行为不会 功利,与人相处也会更融洽,与环境的精神信息能量交流也会更和谐。知足常乐,得理安心。


    对于权钱名色的贪婪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流行标签,社会正在两级分化成水火不容的富豪与贫穷两大阵营,昔日诗人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又重现世人面前,我们的民族、国家到了做出生死存亡选择的时候了!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民权至上!


    “若在伎乐,当愿众生,悉得法乐,见法如幻。”


    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喜欢热闹,因此娱乐场所总是人头攒动、喧哗吵闹。然这些娱乐仅仅博得一时的快乐,并不能获得长久安逸,再者沉湎于娱乐,人们的价值观都 会着相于表象,会为表象所驱使,心则难得安宁,并不能真正解脱烦恼。娱乐好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日复一日人们便会忘记责任、义务,最 终 便是积重难返之听天由命“破罐子破摔”了。所以每当身处娱乐,明白这种快乐非真实愉悦而短暂,同时衷心祈愿一切有情得智慧法悦,这样娱乐便是对于其他 有情的供养。一切法悉皆因缘而生,缘有生灭,法无自性。设若于其中悟出“一切如幻如阳炎泡影”,则伎乐亦是菩提。


    科技在发展,物质在丰富,精神却在堕落,这已经是当今社会的现实。当一个社会或者制度不能根植于自己传统文化的土壤,一味地邯郸学步,社会的奢靡和浮华就代替勤俭和淳朴,价值观念就完全被颠覆了。肤浅、无知、拜金、炫耀等等成为教育产业畸形而培养出来的年青人的流行病。


    “若在房室,当愿众生,入贤圣地,永离欲秽。”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是诗人在万般无赖的贫寒窘迫情况下的一种美好祈愿。如果我们安 处家宅,可避风雨,可挡寒暑,则当生起感恩心,感恩自己拥有的头顶这片瓦,感恩脚下这块立足地。切莫以为我们今生拥有的是应该的,尽管是我们劳动所获, 然 若有战争、饥馑、疯狂的自然灾害,这一切都可能朝夕不保。我们将家宅收拾干净,自己便有一份好心情,此时当发愿一切有情,处清净处,家国安泰和平,安 居无忧。在当下,更祈愿房地产市场从地方政府土地的肆意兜售、银行、开发商的互相拱抬中、从政策的非理性中解放出来走向需求理性化,使绝大多数工薪有情有 能力买得起房子。更愿有情入于大丈夫道中,最终获得彻底的清净。


    百姓衣食住行乃社会所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一个政府如果贪腐成风而民不聊生,对于社会民众的不满动辄强力“维稳”,那这个政府存在的意义何在?新陈代谢乃自然规律,即使贪官污吏可以用公权力指挥枪杆子于一时,最终依然逃脱不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制裁!


    “着宝璎珞,当愿众生,舍离重担,度有无岸。”


    璎珞是财富的象征,是庄严的表达,然为生活衣食所苦之有情则不可能拥有如此奢侈,他们要为生活而劳苦心力,肩负着沉重的负担。故当我们富足,当思念贫穷有 情,乐于施舍,祈愿他们不再为生活重担所压,更愿他们离八苦寒热泥犁,出离轮回,登于涅槃彼岸。设身处地为其他有情着想是一种关爱,也是菩提心之慈悲 表 现。更为重要的是使有情明白今生“荷负”重担的前劫恶因,从而息恶从善。任何“炫富”而不行慈悲布施的有情都会被人类、鬼神所鄙视,当无知者在大众面 前嘚瑟的时候,鬼神的套索已经为其准备就绪!


    “若上楼阁,当愿众生,升佛法堂,得微妙法。”


    成语高瞻远瞩就字面意思理解乃高处放眼量之义,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人生的境界高大,则多具备拯济有情出离苦难之情怀。然若理想、境界与现实 脱 节则登高处别有凄凉在心头,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 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再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在僧宝,登楼昔时本义指登藏经阁,亦即阅览经藏获取智慧。内怀悲心祈愿天下有情能入如来智慧法海,则得微妙法旨可解 世间一切忧悲疾苦。廊庙之士理该祈愿天下和睦、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在偏颇的现代科学左右人们世界观的这个时代,智慧贫瘠的有情深陷无知的泥淖而不自觉,传统文化的智慧得不到弘扬,没有丝毫智慧成分的教条主义却大行其道,贪 官污吏猖獗,民族和国家的不养生可想而知。然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的,古往今来善良的人们都坚信“邪不胜正”,历史总会在恰当的时候斧正人类贪婪自私无知所 犯 下的罪孽!


    “布施所珍,当愿众生,悉舍一切,心无贪着。”


    布施是供养的慈悲表达,难舍能舍,则心念不复纠结贪着。在布施抑或为灾难众生发起募捐的同时,内心当祈愿有情离苦得乐,彻底转换三毒烦恼为智慧。世间的 感 情、义利纠纷、人鬼的冤仇间隙,无不缘于贪心不足而损人利己。一切众生佛性悉皆平等,大众在布施供养三宝之时多数大方愉悦,然几曾大方慈悲地布施供养 神鬼?小市民心态在家中有尊贵客人来访则好茶好酒笑脸相迎;若穷亲戚来,则粗茶淡饭横眉竖眼甚至拒之门外。何故?贪心使然!生活中贪心重者几曾有德?《论 衡·问孔》云“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孔子集语·六艺下》“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 公 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劝勉?”《史记·田叔列传》云“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无德之人富贵不可能长 保,缘其宿世所积累的福报在不断消耗而没有继续积累福德。布施是对治贪欲的良策,也是长治久安之道。能长治久安,健康、长寿则有保障。然而当一个国家极少 数人掌握了绝大多数财富的时候,能否长治久安就疑问重重了,当今的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这点,如果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民生高于一切,那么很多社会问题都 将迎刃而解,天下大同、全民全息养生大约也就真实实现了。


    “若在聚会,当愿众生,究竟解脱,到如来处。”


    聚会非仅指娱乐,昔者“聚会”乃文人高士择山水胜处或宜居佳地云集而品评时事、填词赋诗、交流感怀之活动,如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 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伽蓝“聚会”则有大德法师升座“击法鼓、吹法螺”宣说真如理趣之殊胜法筵。聚会,总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也能开阔眼界,也 不 失为人际关系交流改善的良策。当聚会时,祈愿一切有情能予会如来海会,开发真实智慧,彻底解脱。然今之聚会多少有些炫耀成功之内涵,比如大学昔日同学 聚会,因各自事业、家庭、经历乃至今日之社会地位名誉悬殊,自卑者酸辣唯有自知,但恐人洞悉,总难免要“装饰”门面。依照佛法的全息哲学科学理趣体解,今 之学佛有情昔日均曾予会灵山法宴,惜于红尘中忘却弘誓而于世间功名利禄中营营碌碌,不可谓不遗憾。故佛子当愿一切有情和睦共处,安住如来智慧法海之灵山盛 宴 中,悉皆因缘成熟,实践无上正等菩提。


    我们耳边依旧是“这次大会一场团结的大会 ,胜利的大会 ,朝气蓬勃的大会、奋进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唯有在荒谬的时代才有滑稽的现象, 所以民族、国家的养生必须充分弘扬儒释道文化的智慧成分,让教条主义洋蒿子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让社会重拾仁爱互助友善的价值体系!


    “若在危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无所罣碍。”


    人生从生到死处处如履薄冰危险不安,个中谁人明白?“居安思危”是先祖智慧的教诫,旨在让我们子孙后代福德绵延久长,然而由于教育的产业化、制度的人治化、 公权力的私用化,社会整体心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且 由于众生小人心态,在他人遭遇“危难之时”多有“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之势,更有乘人 之危谋人财物之宵小。雪中送炭者鲜见,锦上添花者芸芸。人们处身危难,总不免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设若得到助力,则会生起感恩戴德之心,也会由衷祈愿其他 有情不再遭遇危难挫折。帮人总是在帮自己,为人添堵也是在自绝生 路!在修行佛子,更当宏愿一切众生得大自在,无有挂碍。《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 怖”,方能“远离颠倒梦想”。地藏菩萨的“地狱之苦我独挡,一切有情得清凉”境界就理该是全部佛子追求的目标。


    当民族和国家不养生了,就意味着危险已经到来,历史将做出重大选择,要么百废待兴要么山河破碎!


    “以信舍家,当愿众生,弃舍世业,心无所著。”


    因为信佛而舍家入于空门修行,是非常殊胜的因缘,然披上袈裟却人耽着红尘名利,充其量是狮子身中虫。故出家修行当祈愿一切有情不再沉湎于三界烦恼妄想中,并祈愿世间有情于世间行中行十善道,世间利益、出世间利益双得。


    现实中,从文革开始对于佛教、道教、儒教的冲击,到文革结束,华夏社会赖以为价值体系的释道儒理念近乎被彻底毁灭,虽然改革开放后逐渐在恢复中,如今很多 寺 院、道观、孔庙都已经非常庄严辉煌,但是问题是很多僧众、道士等,缘起乃是因为贫穷为了口饭吃而进入寺院、道观,不是因为真正追求解脱、自在而出家, 这些出家人、道士文化层次很多连高中都不具备,仅为谋生焉能体解佛法的智慧?焉能体解老子的“无为”大道之博大情怀?焉能真实落实“五伦五常”?而且这些 人之中信佛的、真正修行的比例也并不很高,加之如今受经济大潮的影响,很多以赚钱为目的,更有些著名的山林、道观,因为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故财源滚滚,释 道儒 精神的弘扬懈怠了,赚钱的途径拓宽了,这一切是否导致了很多居士、信众们不愿意去寺院、道观?即便去也是“临时抱佛脚”性质的索求。代表行世佛陀的 僧众如 果也职业化、商业化了,岂不是佛法莫大之悲哀!真正出家修行之人、当发大菩提心,祈愿一切丛林行者不再耽着世间名利财色,做好“行世佛陀”的表率 示范。须知,诸佛如来慈眼观察三界,善恶之业如影随形,一念善心至诚三千感应赞叹。


    “若入僧坊,当愿众生,一切和合,心无限碍。”


    僧坊、伽蓝乃殊胜道场,是诸佛菩萨加持的胜地、护法世天护持的圣所,理应安宁、和睦,是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典范,然实际呢?在这些本该肃穆庄严的 场 所,本该清心寡欲之士修身养性的地方,如今却是“乌烟瘴气”。小人心态的“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人不说”现象亦非常严重,拉帮结派,是非纷纭,这也 解释 了为什么古人有训“地狱门前僧尼多”。一个伽蓝即使只有一个能够真正精进的沙弥,伽蓝方圆很大范围也不会有重大灾难。当我们朝拜诸佛菩萨道场、僧众 伽蓝之时,祈愿“行世佛陀”们以身作则,和合敬爱,更祈愿一切有情和睦相处,人鬼各安!“鸡犬不宁”在世间、出世间法中都是应该力绝之事。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开方便门,深入法要。”


    世间一切教授之人都是值得尊敬和感恩的,当然必须是善业教授者。因为人生是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获得“教授”便缩短人们的磨砺时间。所以孔夫子有言“三人 行必有我师”,对于有长处之人的尊敬犹如对于有生养之恩父母的孝顺。世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也就有生活的形形色色职业,每一种职业都必须有“敬 业”精神,即“干什么吆喝什么”。形形色色的行业教授者引导人们掌握谋生的技能,故当心念形形色色的老师能让我们解脱烦恼,获得技艺乃至真理智慧,即不 仅 掌握谋生能力也掌握“谋死”的能力。“道法自然”、“理通天地”,行行有般若,事事蕴智慧。惟愿一切有情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获得真如智慧,彻底 解脱生死。


    “求出家法,当愿众生,得不退转,心无障碍。”


    家在追求解脱生死的道路上属于“羁绊”,然在俗世意义上是避难挡风的安所。出家就是放弃五欲,追求彻底解脱生死轮回之念、行。碳原子由杂乱无章的原子排列之 简单燃料变成原子完美排列的金刚石,需要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同理解脱生死轮回求证佛道的修行也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修行中因为遭遇逆缘不能克服,由大 菩 提心之大乘、佛乘退回小乘、甚至放弃佛法的追求、出家众还俗等都是退转表现。在诸多佛经广明出家功德,故我们设若出家便当祈愿有情在追求真如智慧的道 路上永不退转勇猛精进。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解道修德,无复懈怠。”


    脱去俗服换上粪扫衣披上袈裟,在两千五百多年来,一直被视为神圣之举。然脱下俗服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所以能决心出家就值得赞叹,三藏十二部经典中很多论及出 家的真实功德。佛经有云“大哉解脱服,无上福田衣,广度诸众生,被奉如戒行”。涅槃是证道者最终休息处,是最安逸处。晚上休息,常识是脱去衣服,就是为 了 能充分休息。穿着衣服、行头睡觉,几个能睡踏实?当人们就寝前,祈愿一切有情能入安适处,祈愿三恶道有情能脱离苦海到极乐处。祈愿一切有情能体解无上 智慧 真理并勤修功德彻底摆脱小人习气,完善大丈夫品德,积累福慧资粮。


    “除剃须发,当愿众生,断除烦恼,究竟寂灭。”


    出家修道,作为象征三千烦恼丝的头发自然要剃除,表断一切贪染缠缚。出家不仅为自己证道安乐,更为一切有情之救度做难行苦行,即愿代一切有情受苦,愿一切 有 情获得安逸快乐。当我们获得智慧,也愿一切有情能得智慧光明的温煦。大乘、佛乘的真如理趣乃佛法能度一切难度之人,如果今日还有人持“佛法不度无缘之 人” 诸如此类的言论,那就是智慧比较贫乏。因“一阐提也可成佛”故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


    在道言道,在商言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有烦恼。权高位重的管理者有兼览天下之患,商业运筹之士有失先机之虞,为人师表者有后学顽冥不化之苦,农人有桑麻 欠作之忧,如此等等。设若我们有智慧,一切忧患都能迎刃而解。故在佛子当祈愿一切有情汲取智慧不复忧患。因为具备智慧,在遭遇问题时可以很方便很妥当地找 到对策予以解决。


    “受着袈裟,当愿众生,舍离三毒,心得欢喜。”


    袈裟是一切诸佛菩萨之所慈悲、是一切龙神夜叉诸天所护卫拥戴,是远离一切天灾人祸的伞盖,没有深厚福报焉能身披庄严肃穆的袈裟?然身披袈裟者也应该惜福,不 要为世间功名利禄缠缚,反而不得出离。身披袈裟身相端庄,令众生钦慕。若不积功德不开智慧,则令人遗憾。贪、嗔、痴、慢、疑恼乱身心,不能为有情之楷 模, 则入地狱速疾也。故当身着袈裟时,当思诸佛如来如在身侧,一切菩萨且为同侣,诸善知识天龙夜叉等卫护,更祈愿一切有情远离颠倒梦想,清净祥和。我们 如此念,环境及其它生命体便如此感应。众生的安稳快乐健康、天气的风和日丽、时雨顺节、环境的安宁则会有了相应保障。


    “受出家法,当愿众生,如佛出家,开导一切。”


    生人中难,生中国难,闻佛法难。我们今生幸而得人身,没有出生在边荒蛮地,又能闻持佛法是多么幸运,因此就该倍加珍惜。也祈愿一切有情,能学道修行,成就 无 上正等菩提救度众生。我们学习技能知识,当祈愿一切有情脱离愚痴;我们遵守法律,亦祈愿所有人都能作守法良民。佛法不悖世间法,故世间的一切善法门都 可以令我们开发智慧,是故我们当祈愿一切有情于其领域开显智慧,人生愉快。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意。”


    佛是觉行圆满的智慧者,是与物质宇宙全息一合的精神信息能量体,皈依并进入佛法中,精进勤行便能获得精神能量的加持。拥有精神能量便可以影响物质世界的状 态,因此众生的健康长寿、环境的少灾少难都自然而然了。故佛子祈愿一切有情入于佛法,身体力行体解宇宙至极真理,如此华夏平安可保,世界安泰有望,娑婆世 界和谐亦可期。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佛法是掌握宇宙精神信息能量的锁钥,是一切智慧的瑰宝,当我们拥有智慧便不再贫乏,拥有精神信息能量便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三藏十二部经典部部是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能深入经藏汲取智慧。


    如市面上各种“阐释佛经”的书铺天盖地而来,而其中有几许真正体解了如来真如旨趣?古之先贤大德轻易不著书立说,乃缘于体解不完善会引导有情走弯路,故而慎 之又慎。今日沽名钓誉之辈动辄扮演“佛教家”的面孔,如果真诚地作研究也罢了,我们随喜赞叹,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大约是白日做梦而已。慈悲心不足智慧 欠缺的研究者总呈现“歪瓜裂枣”的面相,设若发心虔诚于研究,面相必然和蔼亲切。何以故?相由心生!智慧虔诚者不假言辞一举一动也向人们传达着慈悲、智 慧。故佛子祈愿一切有情不再愚痴于己见,于经藏中汲取智慧,于生活中精进落实。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僧宝是行世佛陀,肩负着如来智慧法藏,使命乃是传达智慧于一切有情,换言之众生的导师。导师者,依《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佛法,导师还有引领、率领之义。


    因此我们应该衷心祈愿一切僧宝都能“干什么吆喝什么”,因为僧宝关系着佛法的兴衰。关系着有情慧命的生灭。如今的现实如何?算命先生、气功师和神棍摇身一 变 也能成为“大法师”,如此之类在引导有情走向解脱还是步向地狱?确实是值得每个有情深思的问题。遑论智慧具备与否,甚至少数慈悲也不具备。两千五百年 来佛陀没有忽悠有情,但愿如今的“行世佛陀”们也不忽悠有情!精诚专念护戒的僧宝其言行举止都有“和气”之功效,于有情健康、环境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用,换 言之具备功德法力。


     “受持净戒,当愿众生,具足修习,学一切戒。”


    戒律是开发人体本具一切“潜能”和智慧的保障,是誓言和清净的行为准则。对于行者而言守护戒律如救头燃、如护眼球,对于有情而言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行为 规范也是人身、财产安全的保障。十善道的最起码要求就是有情互相尊敬和谐共处,如果我们都能亲身躬行,人际关系、人鬼关系、生命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应该是 良好有序的,否则难免“天灾人祸”。


    “受行道禁,当愿众生,具足道戒,修如实业。”


    行有行规,这正是现实社会可以逻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出家修道,既然是至高无上的追求,其道德禁忌也就相当严格,行为规则则不同在家之人。俗话所谓“吃得 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来是天人师两足尊,乃因地难行苦行积累无量功德智慧资粮故。道德禁忌可以约束我们的心猿意马,收摄我们散乱的情志,而踏踏实实一 步 一个脚印地努力进步。我们当至诚祈愿所有众生遵纪守法,如此社会才能良性发展,相互尊敬,和谐共生。


    “始请和尚,当愿众生,得无生智,到于彼岸。”


    祈请和尚说法,乃是向智者问道。设若僧宝不具备智慧,众生岂不问道于盲?僧宝应该以智慧和戒品为世典范,这样众生方能生起信心。我们诚心祈愿一切有情智慧 开 显,到达安适之地。如果人类不为缺少智慧成分的知识填充了大脑,不被今天“科学”证明“有用”,明天被“科学”承认“有害”的所谓科研所左右,给精神 和灵魂一个智慧的喘息空间,人类才能渐渐开发本具智慧,惟有智慧能带领人们到达清静之地。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得胜妙法,成就方便。”


    出家受戒有三种即菩萨戒、沙弥戒(沙弥尼)和比丘戒(比丘尼),戒律是保证行者摄心静意的誓言和行为守则,是成就戒体——开显行者本具清净法身的必要条件。 戒律之功德归纳之为三,即摄善法戒成就自性法身,摄律仪戒成就报身,饶益有情戒成就应化法身。依照全息哲学科学观,我们要开发本具的智慧、潜能,就必须严 格守护戒律。戒律是促进我们的凡夫肉胎向不坏金刚身发展的保障。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能不断开发智慧,于世间出世间所行愉快。


    “若入房舍,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得不退法。”


    当人们旅途劳顿,走到可以休息的驿站就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当人们翻新旧宅,走进新家便有满意舒适的感叹;当人们厌倦高楼大厦,走进草堂茅舍便有如释重负的 心 境;当人们离开缱绻难舍的豪宅,走进古朴肃穆的庙堂,便有庄严神圣的心念;当人们远离红尘的纷扰,走进清幽的山水便有归宿之适悦;当人们放下知识,具 备智慧,更会法喜盈身。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能入佛法之庄严殿堂,熏陶清洗三毒缠缚的灵魂,智慧地完成生死的延续。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敷善法座,见真实相。”


    家中来了客人,我们会客气礼貌招待,让座上茶,这是起码的礼仪。如果得遇德高望重的善知识,我们就应该恭敬供养。设若我们被让座让茶,就理应感恩他人,并祈愿一切有情和睦敬爱,更祈愿众生能登如来智慧法座,畅演真如至理,利乐有情。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佛道树,心无所倚。”


    威仪具足的僧宝令人肃然起敬,道德高深的大德无不被仰慕拥戴。故当我们坐禅、读经、修法都理应端心正念,一方面是对于诸佛如来的恭敬,同时也是为感恩那些曾 经呕心沥血的先贤们远涉千山万水携赉如来智慧经藏并翻译成今天我们能阅读的文字。同时也祈愿一切有情做如此感恩想,恭敬赞叹一切美好、一切智慧、一切良 善。更祈愿行者们如佛陀成就于菩提座上,于三世十方恒转智慧法轮、击大法鼓,救赎一切有情出离水深火热。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一切经音义》卷八云 “结 跏 趺坐,约有二种,一日吉祥,二日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从左趾押右股,此即右押左,手亦左居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若依持明藏教瑜 伽 法门,即传吉祥为上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仰安跏跃之上,名为吉祥坐,如 来昔 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是故如来,常安此坐。” 我们在幼稚的年龄段很自然可以跏趺坐,然到了长大跏趺 坐则是训练出来的 。行者的心性真的调柔了,跏趺坐的功夫也就差不多了。诸佛身份肢体之举动皆是如来密印,无不包涵殊胜意义。在修行实践中,末学自己的体 会,跏趺坐、跪坐乃是经络气血运行之最佳姿势,也是对治懈怠疲倦的良方。是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身心坚固,成金刚身。


    “三昧正受,当愿众生,向三昧门,得究竟定。”


    《大智度论》卷七云“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即 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的坐禅密观法。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要人们保持没有杂念似乎要求太高,就算没有对于名利权色的奢望,毕竟还要为衣食住行费心,所以免不 了要劳神,然能知足则得常乐。修行则必须尽可能放下任何贪欲、杂念,这样才能反观自性,彻照有无之本源。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对于忙于奔命的匆匆过客自身而言,在 行者则要力争时时“闲”,这里的闲更有安谧宁静的意义。在生 活中遇到问题,只要我们能冷静下来总会找到妥善的方法加以解决,因此“冷静”就是一种智慧的表 现。大智慧者最终的境界是“六大寂静”的无余涅盘,则理应 时刻能安于三昧耶中。故祈愿一切有情,心得清净,少有是非,便是生活三昧。“如如不动具足圆满” 方能“利乐诸有情”。


    “观察诸法,当愿众生,见法真实,无所罣碍。”


    诸法因缘生,此乃一切佛法之真相,生灭者因缘,无生灭者诸法实相。金刚经有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然其为正等觉之境界,我等凡夫俗子,尚在泥淖翻滚,故 出 离苦海之法还必须凭借以渡。然正度需要正法,心念有魔,正法亦邪,故万法唯心。痴迷于法,法不为法,此则要求菩提心清净,诚《大日经》“如实知自心” 之要 求。于一切权实显现,悉不住心作十缘生观,便易得清凉寂静安逸。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无明缠缚的智慧藏开显,如实知自心。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知诸行性,悉归散灭。”


    跏趺坐三密禅观结束,不再执着于禅定之法喜。人生亦应如此,当我们获得一些成就,则不能自满于小小成就,因为一切皆成过眼烟云。能如此则能心安理得,长久 快 乐。醉心于成就者将不再进步,痴迷于获得者将失却本性。就现实生活的有情心态而言,赚钱好、权利好、美色好,可是一旦因为醉心赚钱、专权、好色,变成 金 钱、权利和色欲的奴仆,本末倒置也就开始人性丧失了,结果很多会变得丧心病狂,最终难逃法律的制裁。跏趺坐在修行人好比权位、财富,“舍跏趺坐” 便 是不痴迷也。因为权利、财富、美色都不可能带进棺材。是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知三界变化不实,无有恒常,惟有涅槃无有生灭。


    “下床安足,当愿众生,履践圣迹,不动解脱。”


    佛乘密法行人于生活三昧中自观“我身即是萨埵金刚,足下步八叶莲花”云 云,即是与本尊相应之自我祈愿。明白“善良美好祈愿”可以改变三界之格局,变秽土为净刹,灭罪业于瞬间,念念不断之善愿就非同寻常地有意义了。当我们从睡 眠中醒来,当祈愿一切有情脱离痴迷;当我们下床着地,当祈愿一切有情得如来大地;当我们洗脸漱口当祈愿一切有情能获清净;当我们穿衣打扮,当祈愿一切有情 威仪具足;当我们燃香供佛,当祈愿一切有情相互礼敬;当我们展卷读经,当祈愿一切有情 体解真如,如此等等。“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才能真正“不忘失菩提 心”。


     “始举足时,当愿众生,越度生死,善法满足。”


    举手投足念念向善,则能感动周围一切花草树木土地神明,若心怀忿恨、忧郁、嫉妒、贪婪,则草木为之变色山川为之颤栗。当人们怀有嗔恨,则巴不得冤家出门被车 撞、被领导教训、被别人泼脏水、被非难等,其实人们嗔恨的同时也在“怨恨”自己,个中道理几人明白?故我们当祈愿一切有情脚下安稳、前途光明、人生顺 畅, 圆满地走完生死历程,并能超升极乐世界。


    “被着衣裳,当愿众生,服诸善根,每知惭愧。整服结带,当愿众生,自检修道,不坏善法。次着上衣,当愿众生,得上善根,究竟胜法。”


    衣服不仅是遮风挡雨御寒的,还是文明人的象征,是“遮羞布”。成语“文质彬彬”的“文”通假为“花纹”好比服饰,“质”则是内在的气质比之品德修为。故我 们 祈愿一切有情以善良服饰心灵,文质彬彬,对一切恶念悉皆忏悔,彻底摆脱流落三恶道时集积的恶劣习气。更愿有情摆脱浮华虚饰,用智慧妆点心灵。当僧宝着 衣时,当祈愿一切有情得善法护持,不堕三恶趣。


    “着僧伽梨,当愿众生,大慈覆护,得不动法。”


    “僧伽梨”即如法衣,今日之袈裟是也。佛法从印度传来中土,故僧伽梨也仿照古印度佛陀时代,但已经有很大改变,在上座部和下座部袈裟如今差别明显。僧伽梨比丘 三衣之一,新称僧伽胝,义为重衣或合成衣,以割截而更合重之故名。比丘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必须穿着僧伽梨故也称为入王宫聚落时衣。有三品之不同,九条 十 一条十三条,二长一短,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三长一短,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四长一短,为上品。袈裟是诸佛菩萨加持之福田衣, 是诸 天金刚夜叉护持之如来三昧耶身象征,即大慈悲智慧之庇护衣。当我们着袈裟,理该祈愿一切有情安顺、健康、人格完善,安住如来智慧大地为法王子。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


    杨枝赞偈“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没有酷暑凉风习习自然身清凉,没有烦恼诸事顺遂自然心得清凉。心清凉 之唯一办法就是具备智慧,然有情流落六道三毒覆蔽妙明真性智慧不得开显,几乎被烦恼折磨心灵痛苦没有间歇。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入佛法智慧,百事顺遂,清净快乐。


    “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


    嚼杨枝为古代印度及隋唐以前僧人清晨净口的一种方式,磨齿刮舌之木片,为佛制比丘十八物之一。啮小枝之头为细条,用以刷牙齿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朝 嚼齿木条‘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其齿木者……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 关。’”牙齿健康也是身体健康的一个标志,口气清净总会令人愉快。调服牙即金刚牙齿,在佛乘密教有金刚牙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护法夜叉。故祈愿一切有情口气清香、言辞和雅,牙齿健利,得一切诸天龙神夜叉卫护。


    “左右便利,当愿众生,蠲除污秽,无淫怒痴。”


    大小便是身体废物的正常代谢,能够正常大小便应该说身体健康,如果不能则难有舒适可言。正常代谢则有舒适通畅之感,如释重负。环境之正常代谢也必须有规 可 依,比如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等也会引致环境的拥塞蹇滞,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解脱一切贪嗔痴污秽缠缚,于佛法藏中得清净自在。


    “已而就水,当愿众生,向无上道,得出世法。以水涤秽,当愿众生,具足净忍,毕竟无垢。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上妙手,受持佛法。澡漱口齿,当愿众生,向净法门,究竟解脱。”


    清晨起床,净水是必需的,用于洗漱和清洁。当我们取来閾珈水,首先感恩水的养命之恩,其次心愿一切有情得佛法之般若水,入于正信正行之无上菩提道中,出离 一 切垢秽过患,健康富足、获取世间和出世间利益。水能洗涤一切垢秽,能让我们手、面干净,干净是人身庄严的形式,我身庄严即佛身庄严,我身、手清净则一 切有 情清净,更祈愿有情于佛法智慧中汲取精神信息能量,得心清净,心清净则所在之处无不是净土。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净施会,见道如实。”


    《毗奈耶杂事》中云锡杖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用。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 头 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 即须 行去。’《得道梯橙锡杖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 诸佛执持锡杖,未来诸佛执持锡杖,现在诸佛亦执是杖,如我今日成佛世 尊亦执如是应持之杖。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教诸弟子,亦执锡杖。是以我今成佛世尊,如 诸佛法,以教于汝。汝等今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是锡杖者,名为智杖, 亦名德杖,彰显圣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圣人之表式,贤士之 明记,趣道法之正幢,建念义之志,是故汝等咸持如法。”在佛教中,锡杖多 数时候于行道、化缘时执持。故我们手执锡杖,祈愿一切有情悉得上味精美供养,体解真如至道。


    “擎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这里“应器”指饭钵。这个世界不是每天所有众生都能饱食,饿鬼道中众生即便食物在眼前也无福消受。手持饭钵盛饭或者化缘,先作感恩想,饭食滋养我们的身 体, 成就我们此身成佛为大丈夫器,祈愿一切有情先能饱食,再祈愿一切有情都能克服小人秉性向大丈夫努力,直至成佛受一切世间、天人供养。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菩提,究竟解脱。若已在道,当愿众生,成就佛道,无余所行。涉路而行,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路在脚下,迈步,当愿一切有情脚下道路平坦,无有险难曲折,无有灾眚,所遇吉祥。健康、和谐、菩提之路在我们的身口意行中,故我们祈愿众生善护三业趣佛菩提性海,最终解脱。


    “见趣高路,当愿众生,升无上道,超出三界。见趣下路,当愿众生,谦下柔软,入佛深法。若见险路,当愿众生,弃捐恶道,灭除邪见。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得中正意,身口无曲。”


    走在上坡路上,祈愿有情能入于如来无上道;走在下坡路上则祈愿有情谦虚谨慎心性调柔;行在险难则愿有情不堕三恶趣;行在坦途,则祈愿有情守中持正心性耿直。此诚菩提心之慈悲念念相续也。


    “见道扬尘,当愿众生,永离尘秽,毕竟清净。见道无尘,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润。见深坑涧,当愿众生,向正法界,灭除诸难。”


    路上灰尘飞扬,旅人心情难有舒畅;路途破砖碎石,路人行走不畅;路途坑坑洼洼,行路战战兢兢。故我们祈愿,一切世间、出世间大道坦荡平整,无有灰尘杂染,众生所行愉快,终至安处。


    “见听讼堂,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人不和则会争斗,是为讼诤,世间的一切不愉快都缘于纷争,言辞的、利益的、权色的。修行人先自清净心田,看见争讼当力劝解,更祈愿一切有情和睦相处,互相利益。佛法是世界和谐的根本精神价值体系,人际关系和谐、国际关系和谐,则世界安泰,自然环境也相应会少了灾难。


    “若见大树,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后汉书·黄琼传》亦云“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生活中众生心态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内 心 总有些不自在,所以才有竞争,而竞争必然意味着不和谐,不和谐的结果便是被“缺”或者“被污”。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各擅胜场,互相赞美互相供养,没有 间隔 纷争。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一切敬礼,天人师仰。”


    丛林此处乃指寺院,看见寺院里面雕刻或者绘制精美的佛菩萨形象,总令人生起庄严肃穆的恭敬心。恭敬佛菩萨乃恭敬我们自身,犹若对一切有情之恭敬,人际关系必然和谐,和谐就不会有纷争,则天下太平也。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得无上善,莫能见顶。”


    《诗经·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高尚的品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道行令人坦荡。三界惟有如来受一切人天景仰,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都能成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巍巍。


    “若见刺棘,当愿众生,拔三毒刺,无贼害心。”


    荆棘是长满小刺的植物,见之令人畏缩何况碰触令人手脚难安,如芒在身,浑身不得自在。而众生流落六道,为各种烦恼煎熬贪嗔痴毒刺令之坐卧不宁,如来以大智慧开众生慧眼,拔苦与乐,始得痛苦消停令至安处。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不被红尘权、色、名、利所害,行十善道,终至成佛。


    “见树茂叶,当愿众生,以道自荫,入禅三昧。见树好华,当愿众生,开净如华,相好满具。见树丰果,当愿众生,起道树行,成无上果。”


    菩萨行是随喜众生之行,故见有情有优点便出言赞美,自身功德、优点好比大树之阴凉能令旅人身心愉悦。故我们祈愿,一切众生以智慧功德庄严自身,心境安逸。


    “见诸流水,当愿众生,得正法流,入佛智海。若见陂水,当愿众生,悉得诸佛,不坏正法。若见浴池,当愿众生,入佛海智,问答无穷。见人汲井,当愿众生,得如来辩,不可穷尽。若见泉水,当愿众生,善根无尽,境界无上。见山涧水,当愿众生,洗濯尘垢,意解清净。”


    看 见水流,知一切无常,是以夫子《论语》中感叹 “子 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惟愿有情入于如来正法流中,解脱生死。见池水时,祈愿有情不为物 欲所动,于红尘之中“古井不波”,于真如智慧中安谧寂 静。若进浴池,但愿有情于真如智慧中洗去烦恼垢弊,清净自在。逢见清泉,但念大地山川之慈悲,祈愿 有情能饮如来无涸之智慧源泉,去除烦恼,身心自在。


     “若见桥梁,当愿众生,兴造法桥,度人不休。”


    桥梁是跨越河川、涧谷的捷径,看见桥梁先起感恩,感恩造桥人,也许为了建造桥梁方便后人他们有些甚至牺牲了宝贵的性命。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云 “滴 水之恩,涌泉相报”,然众生心态,受恩未必酬报,而且还可能恩将仇报。比如你帮助他人九次,一次没有帮助,那在他眼里前九次的帮助都无足轻重了,何 以故? 小人之贪婪使然。宋代无名氏词话《永遇乐》“柏颂才过,梅妆方试,六秀蓂荚。恰是今朝,白花岩里,一佛生时节。前身再现,金城桃熟,千岁莲花重 发。更一 念、善根常在,作个在家菩萨。活饥好事,造桥阴骘,乐施常开金穴。瑶籍儿孙,玉京夫妇,庆聚神仙窟。从今生旦,三千纪算,常对昙华优钵。华严 会,彩箱庆满僧宝骨。”就强调了良善和造桥修路的功德,所以我们感恩就是对于他人功德的赞美。故祈愿一切有情深入经藏体解智慧,于现实生活中处处人生关隘 造智慧之桥, 安度有情越过蹇滞、蹉跎。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耘除秽恶,不生欲根。”


    看见园苑,我们不禁会想到“良莠不齐”,《说文》“莠,禾粟下扬生莠。”《诗·齐风·甫田》“惟莠骄骄。”《诗·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苗 圃 中杂莠总是令园丁头疼,人群中有“莠”也令众人闹心。坏的品德、言辞、行为总是令人难得自在。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恶心不生,三业清净。惟有三业清净, 健康 才有保障,长寿才有道理,生态和谐才有可能。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心得欢喜,永除忧恼。见好园池,当愿众生,勤修众善,具足菩提。”


    无忧树,每年春月间开花,花盛时状如金色花盖覆着整个树冠,远眺仿佛一座金色的宝塔。佛经最早的无忧树描写是佛陀诞辰之日,《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云“十 月 满足,於二月八日日初出时,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华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脇出。”《酉阳·贝 编》云 “无忧树,女人触之花方开,亦兰称待女花之类。”顾名思义,无忧林是快乐无忧的象征。故我们不惟看见无忧林,但凡看到一切美好的山水园林树木花 草,都祈愿 有情心情适悦,品德无“莠”,行为无害,没有忧患。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小人心态是见不得、容不下别人比自己好看、整洁,这是嫉妒心理,是流落三恶道的习性使然。每每生起嫉妒心的时候,就想想,我真不是人,怎么还有饿鬼、畜 生、 地狱之心态?当然愿意继续流露畜生、饿鬼、地狱的样子也是自己的选择,别人干涉不了。然菩萨不舍慈悲,悲眼普观世间总会在有情危难之时权实显现予以 帮助, 使其知惭知愧而改正之。我们去别人家做客如果衣帽不整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在外拼搏若干年事业有成回归故乡也才有“衣锦还乡”之说,故见相貌端庄 衣着得体 之人,我们祈愿有情各得庄严身相,品德光明炫目。


    “见素服人,当愿众生,究竟得到,头陀彼岸。”


     素服即俗谓白色衣,《礼记·郊特性》“素服,以送终也。”看见他人披麻戴孝,心怀如丧考妣之痛,则人神共敬。并祈愿亡灵能超升极乐世界,未亡人能知生死速疾,幡然醒悟。


    “见志乐人,当愿众生,清净法乐,以道自娱。”


    《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志乐人此处指爱好丝竹管弦琵琶箜篌之士。水分子听音乐,结晶因为音乐的快乐与否会 表 现为美丽或者杂乱。优美的音乐总能令人心旷神怡,悲哀的曲调如“三潭印月”总令人禁不住泪眼汪汪。故我们祈愿一切音乐皆美妙动听,一切音乐人皆大爱无 私, 一切有情能得闻观音菩萨之海潮音,于佛法中欢悦自恣。


    “见愁忧人,当愿众生,于有为法,心生厌离。”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不幸,几个能开怀?首先若能感恩忧愁,明白忧愁之缘由,忧愁中复能出生智慧。《汉书·司马迁传》云“昔西伯拘而演《周易》,仲 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氐 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如此我们焉能不感恩给我们困蹇、使我们忧苦的因缘?佛陀尚且感恩“无明”之恩!故,见有情忧悲凄苦,当愿早日离苦得乐。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得无上乐,澹泊无患。”


    快乐、喜悦是能够传染的,好比忧愁也能传染,其实一切情绪都可以传染,实质就是精神信息能量的传播。见有情快乐,当衷心祝福并随喜赞叹,更祈愿他们于大智慧中得无上乐。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灭除众苦,得佛智慧。”


    苦恼即为苦所恼,人生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世间一切有情为此八苦所恼,于是不得健康、不得长寿、 遭 遇横灾、纠结于是非、不得财色权,于是乎就成就了今天的千姿百态众生相。佛陀乃有情中之果、菩萨乃有情之华,一切众生乃根茎枝叶,是以我们先应感恩, 然后 祈愿有情无有苦恼,智慧开显,于无上正法中快乐自在。


    “见强健人,当愿众生,得金刚身,无有衰耄。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解脱众苦。”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言外之意健康是人生的头等大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强健的体魄就是每个有情之所愿。然强健与否除了今生的锻炼、保养,还 有 宿世三业罪报之因果使然。体弱多病者总羡慕身体强健者,但却不明就里强健的宿世功德。或许不杀生就能强健,可是体弱多病者会相信吗?他还要大鱼大肉鱼 翅燕 窝地“滋补”,其实是“饮鸩止渴”。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行五戒十善,得金刚不坏之身,不生不灭。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欢喜恭敬,诸佛菩萨。”


    我们的相貌受两方面因素决定,一者遗传基因——得自父母的遗传,俗话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二者灵魂于六道轮回的三业记忆。首先我们能成 就人身就该感恩,并非想做人就能做人,除非积累了足够成就人身的功德。谁都希望相貌端正,可是未必谁都能有足够的幸运生就端正的相貌。然在佛家修行,慈 悲 心可以转化相貌,因为真正的修行“慈悲心”会不断扩容故,诚所谓“相由心生”。设若一个人声称自己修行很精进,而相貌要么“歪瓜裂枣”要么“惨不忍 睹”则 不用言辞就否决了其“自吹自擂”。智慧、福德、慈悲都可以改善相貌,犹若意念改变水分子结晶。现代时兴的整容职业大约就是应景儿的,整形相貌变得 姣好了, 设若心相依旧,则不几日又将恢复昔日“素颜”,所以在整容的同时更要“整心”。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就是说心性改变是多么困难。老祖宗给 我们留下 《麻衣神相》之类财富乃非常有道理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先整容后整心还是先修心后整容,都应该是值得随喜赞叹。就怕相貌端正“貌似潘安”,心地险 恶犹若“秦 桧”。故我们看见相貌端正之人,应该赞叹,因为不仅是其父母给了他们优秀遗传,也是他们宿世曾经擦拭佛像、打扫殿堂积累了“端正”的资粮。并 祈愿一切有情 都能精进不断慈悲日增相貌益发圆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远离鄙恶,以善自严。”


    《德道经》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缘美丑因为人类的视觉系统建立了“对照鉴别系统”。没有善何来恶,没有美何来 丑? 相貌端庄灵魂丑陋的,面相也会越来越“走形”;相貌丑陋灵魂慈善的,面想也会越来越和蔼。丑者视觉效果不佳之谓,陋者贫瘠、肢体有暗疾或者残缺之 谓。见到 形貌丑陋者,我们理该先为他们惋惜,并尽可能软语安慰,而不是敬而远之,并祈愿他们早脱丑陋远离一切鄙吝邪恶,修善积德,死后超生极乐。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常念诸佛,菩萨恩德。”


    人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应该报恩,父母生育我们,老师教育我们,邻居关心我们,同学帮助我们,同事支持我们,医生护理我们,农民种粮食我们吃,工人提供我们生 活 必须日用品,战士守卫我们的边陲,警察维护我们社区的安宁,清净工维护我们的环境……我们生活在一条必须感恩的生命链上,若不知感恩是因为愚昧无知。 别说 父母养育我们是天经地义的,别说老师教育我们是应该的,别说邻居关心我们是因为我们有钱有势,别说同学帮助我们是捧我们台面,别说同事支持我们是看 好我们 以后可以做领导,别说我们是花钱看病医生护士应该如何,别说我们有钱就可以买任何食品,别说我们家都是知识分子或者官员,别说警察维护治安因为我 们纳税 了,别说战士冒着性命危险守卫边陲是他们的职责,别说我们缴纳了物业管理费……因为一旦我们说了、想了,就是缺了感恩心,没有感恩、感情的人际关 系会让生 活中的一切变成金钱商品的交易。带着感恩心去看、去赞叹,我们会人格越来越完善。学佛者报四恩——父母恩、国王恩、四种恩、三宝恩,实际是感恩 一切有情, 不论亲疏,不论贵贱,不论夭寿,不论人、非人。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常见贤圣,不作众恶。”


    《魏书·萧宝夤传》云“背恩忘义,枭獍其心。”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的“东郭先生与狼”,都是警示世人恩将仇报、忘恩负义之 教 训。然世间一切皆有因缘,今日之恶遇,缘于前世我们施人以怨;今日之被“横刀”缘于曾经的“夺爱”;今日的被诽谤缘于宿世的“无中生有”业;今日的被 挫折 缘于往昔的“挫折”他人;今日的被冤屈,缘于宿世的屈枉事,如此等等。故见背恩之人事,也生感恩想,先缘为了消除宿世之恶业,次缘令我们开智慧。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寂静调伏,究竟无余。”


    见沙门、梦沙门都是殊胜之事,《宝箧印陀罗尼经》云“若与此人,往过道路,或触衣风,或踏其迹,或唯见面,或暂交语,如是等人,重罪咸灭,悉地圆 满。” 缘 沙门乃荷担如来智慧法藏之行世佛陀,袈裟具如来巍巍光明功德。同样见到有德之士、梦到有德贤圣也是吉祥之事。看见沙门,心生恭敬,则为恭敬一 切如来。出家为沙门乃宿世之福报因缘,故无论何种原因出家,若处身在僧众之中,即受诸天龙神夜叉金刚卫护,设若于三藏中精进不辍,则功德无量。在隋唐时代 出家是十分重 大庄严的事情,甚至需要皇帝审批,缘于法师为一切世间导师,故学识修为人品都须上乘。《出家功德经》云“若赦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 譬四天下满中罗 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盘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边。又如起七宝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功 德故,二十劫不堕 三恶道。”《僧祗律》云“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离六千六百六十岁三途苦。”《华手经》云“自乐出家亦劝助他人令其出家,转生当作善来比 丘,莲花化生,现增 寿命。”《心地观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 知识。永不退转,得值 诸佛,受菩提记,坐金刚座,成正觉道。”《智度论》云“出家之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莲花色尼因色解脱、醉婆罗门因醉得度 等(大智度论卷十三云 “如《优钵罗华(莲花)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 出家!’诸贵妇女言: ‘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笑之 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 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政,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 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 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 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 果。’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难与剃头,着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 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 罗门作比丘?’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 功德无量。’”)出家之人高 超俗表,为世福田,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应受人天恭敬供养。是故,剃发着袈裟已,至于君父尚无设礼之义,况余人乎?故我 们若见沙门当起恭敬心,并愿一 切有情能得寂静。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得真清净,离一切恶。若见仙人,当愿众生,向正真道,究竟解脱。见苦行人,当愿众生,坚固精勤,不退佛道。”


    撇开古印度阶级等级不论,这里“婆罗门”指有身份有地位有社会影响的人,仙人乃得道飞升乐于清幽修行之人,苦行人则饥来食果渴来饮泉以苦难磨练自身的行 者。 人们看见长辈总应心怀恭敬,因为他们具备更多的人生历练经验,所谓“吃的盐、过的桥”比我们多,因此我们祈愿有情具有真实智慧;看见仙人总会羡慕, 因为他 们自由自在,他们的故事美丽动人,故我们祈愿有情真实解脱;看见苦行者我们总禁不住感慨赞叹,因为他们具有坚强的毅力,故祈愿有情于正法精进不 退。触目所 见皆从善行,随耳所闻悉生善愿,无时不刻传达美好的意愿,就是菩提心之念念相续。


    “见着甲冑,当愿众生,誓服法铠,得无师法。见无铠仗,当愿众生,远离众恶,亲近善法。”


    甲胄乃战争中士兵护身的盔甲,于修行中护身的盔甲便是慈悲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和自身开发的智慧福德。铠仗指武器如刀、枪、戟、剑,在佛法降服一切愚痴、顽 劣 和烦恼的武器便是代表智慧三昧的金刚剑和金刚杵。看见兵器,我们首先祈祷没有战争,众生安处和平宁静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中,其次祈愿一切有情以真如智 慧武装自己,远离一切不善,行十善道。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得无上辩,摧伏外道。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威仪不异。”


    论议是分析剖白义理的辩论活动,是五明之一的因明之延伸,因此要求严格的逻辑推理、明确的论点和充分的论据,广义言之亦是一种智慧思辨活动。生活中有种人 我 们称之为“茶壶里的饺子肚里有货嘴巴吐不出”就是说有学识却不善言辞之人,当然八面玲珑的伶牙俐齿也未必是众人喜爱,更遑论“不学无术”者,故我们祈 愿有 情于如来正法中辩才无碍,以正思维摄伏一切外道邪见之辈。正命人通俗讲就是遵守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之人,在佛教则指离开一切邪见严守戒律深入经藏 之行者,所谓勤行戒定慧,努力闻思修之行者。比如我们看见《百家讲坛》的诸位大家侃侃而谈,就先为他们祝福,感恩他们能使我们分享历史、人生知识,其次祈 愿有 情悉能获得智慧;看见正直善良之人则祈愿一切有情悉皆善良互相敬爱,关系和睦。


    “若见帝王,当愿众生,逮得法王,转无碍轮。见帝王子,当愿众生,履佛子行,化生法中。”


    在佛法的轮回理念中,帝王乃大福德之因业果报,是转轮圣王应世,佛法中“感恩国王”大约就有尊敬福报深厚人之义。人人皆“望子成龙”,但不是人人都能当 国 王,因为治理国家需要雄才大略和大智慧,若换成“刘阿斗”,则万民遭殃也。至少我们可以祈愿有情个个有智慧,事业顺利、辉煌。王子是帝王胄裔,好比沙 门是 如来家眷,我们不可能出生在帝王家,但可以祈愿一切有情成为如来眷属,于佛法中成为法王子,荷担如来家业。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永离爱欲,深解佛法。若见大臣,当愿众生,常得正念,修行众善。”


    我们应该尊重领导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辈,这是长幼有序的社会秩序之必然,尊重他人才能被尊重和爱护。在大学毕业前,有位很慈悲的长者就曾经谆谆教诲“人生中 有 三件事必须努力做到:一不能和领导对着干;二手不伸错了口袋;三不能睡错了床。”其实这也是生活的智慧,确实受益匪浅。东方的价值观念中,宇宙的本然 秩序 是阴阳和合然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否则必然天下大乱失去章法。如今有些地方无知少识的居士居然对出家人吆五喝六,一方面因为 出家人 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佛群体尊卑之序失当,出家人理该受到在家人最起码的敬重。即便父母无能,是否子女就该骑在父母头上?道理相同,故我 们祈愿一 切有情互相供养、互相礼敬,于佛法的宇宙至极真理中获得自我庄严和解脱。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金刚身,心不可沮。若见王都,当愿众生,明达远照,功德自在。”


    城市之外的人们总向往城市之内的繁华歌舞,一个个想出人头地的年轻人都渴望在“都市放牛”,在城市的现代化氛围中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能抛弃鄙陋邪见,于如来智慧中开阔眼界,于法王圣城得真自在逍遥。


    “若见妙色,当愿众生,得上妙色,天人赞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眼见美好的人、事、物,我们总会赞叹喝彩乃至羡慕,即便贪财爱色,也要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好色,纳之以礼”之古训。惟有大 丈 夫品德之端庄是无以伦比的,三藏之财富珍贵过世间一切财宝,佛法智慧的殊妙亦超越世间一切美妙之物,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成就佛果,具庄严之三十二相八 十种 好,受三界所恭敬顶礼。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古代僧侣以化缘为主要饮食来源,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僧侣以托钵方式乞食结缘有情,并开方便教化之门。如今化 缘已经演变成募化,而不是托钵行乞随缘度化众生了。换言之募化成为让有情自觉或者被动“种福田”的庄严功德活动。无论是募化修建伽蓝的功德钱款还是流布 佛 经的功德赞助,都祈愿有情能真实入佛法中,沐浴智慧光明的法喜。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总持门,见诸佛法。入人堂室,当愿众生,入一佛乘,明达三世。”


    无论去别人家拜访还是求人,总要充满尊敬和诚惶诚恐,求人的太理直气壮就是要挟了,拜访的行为太随便就失去了恭敬。进别人家房间总要换鞋子,不应该泥足践踏 人家干净的地板。学佛修行应该更恭敬,拜师则必须怀着十分虔诚,必要的得体的供养礼品总是应该置办的,毕竟佛法是一切智慧中之最高最妙,若能凭借入门则会 获福无量。众生求法拜访师父觉得师父传法是天经地义的,如果师父没有传法便怪罪师父“吝法”,焉不知你给孩子请个家教也要支付酬劳?习惯性礼节人们去别人 家总不好意思空着手去吧?能够入于佛法密藏乃是非常殊胜的福缘,一窥真如堂奥将受用无尽。


    “遇难持戒,当愿众生,不舍众善,永度彼岸。见舍戒人,当愿众生,超出众难,度三恶道。”


    难以持戒或者舍戒悉有大罪过,《大智度论》中有详尽描述。我们惟当虔诚忏悔,力争护戒而不舍一切善法,否则出离是不可能的。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饭钵空了,自然要洗漱干净了,设若我们洗净了一切烦恼缠缚也必然得心清净。饭钵满着,转则祈愿我们具备智慧,一切罪障悉灭,一切所愿圆满无缺,一切善法精进不辍。


    “若得食时,当愿众生,为法供养,志在佛道。若不得食,当愿众生,远离一切,诸不善行。”


    每顿饭前,都虔诚思维,先行运心供养一切圣众、十法界一切有情,然后带着感恩心,并默念为了求证佛道,我珍惜此身。如果没有吃饭,则祈愿一切有情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业,修一切善。


    “见惭愧人,当愿众生,惭愧正行,调伏诸根。见无惭愧,当愿众生,离无惭愧,普行大慈。”


    人是文明动物,因为有能力知惭知愧,如果没有惭愧心,那和低等动物就没有区别了,尽管有情佛性是平等的,但人毕竟不能和猪狗同流合污吧?惭愧心是良心的发 现 是对恶言行思的反省,惭愧而改之则善莫大焉。故见惭愧之人亦应忏悔自身,因忏悔而摄伏不良的言行思,调服心猿意马。见无惭愧人,先生悲悯,无惭愧之人 犹如 厚颜无耻之劣等动物,有幸身披人皮,不知珍惜,其后还堕三恶趣。故祈愿有情,知惭知愧,每日忏悔业障,勤行十善。


    “得香美食,当愿众生,知节少欲,情无所著。得不美食,当愿众生,具足成满,无愿三昧。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得粗涩食,当愿众生,永得远离,世间爱味。”


    如今美食似乎是一种时尚,你可以没有权利、财富,但你不能不知道京城有簋街。是否美食,取决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然当血腥残忍成为美食的主题内涵,则美食 不复为美食。若素食清蔬,可能在很多人无法下咽。然一个修行人通过努力任何食物入口都会口中自生甘露变成美食。从菩萨行的角度,见美食,则祈愿有情能够节 制无休止的贪欲,见粗陋食物则祈愿有情得甘美饮食,色身精力俱佳。心念非常重要,心念食物是美味,食物自然能滋养我们的色身,心念粗陋则食物就成为色身 中 的垃圾。带着感恩心用食,久之饭食自成甘露。故美味与否全在心念,知此将不再贪恋世间所谓“美食”。


    “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食杂味,当愿众生,得佛上味,化成甘露。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


    能够咽下饭食,就说明我们身体还健康无恙,若是连饭菜都不能下咽,则要么为痛苦忧伤所困要么为病魔所缠,悉不幸也。我们下咽饭菜先祈愿饿鬼道中众生能得充 分 饮食,得清凉出苦海,愿世间有情饱腹无虞,更愿从智慧中品味甘露,法喜盈身。吃完饭则祈愿有情身色俱佳,品德殊胜,成就是来十力。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深达佛法。退坐出堂,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讲经说法是非常庄严的修行实践,然佛经不能以文字相理解,否则便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听闻法师说法或者我们自己说法,都祈愿其智慧泉涌辩才无尽,深解真如旨趣,有情听闻之后心生皈依三宝之心。讲法结束退堂则祈愿有情深体如来无上法味,驻于佛智,脱离三界之缠缚。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深入佛道,等达三世。澡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光明无量。”


    入水沐浴,则愿有情入佛法智海,身心清净。


    “盛暑炎炽,当愿众生,离烦恼热,得清凉定。隆寒氷结,当愿众生,究竟解脱,无上清凉。”


    “心静自然凉”,此话不无道理。心情烦躁即便数九寒天也会热恼不安,心情舒畅即是烈日当头也有清凉在心。故我们祈愿有情得如来真实智慧,于时时事事处处心得清凉,无有烦恼缠缚。


    “讽诵经典,当愿众生,得总持门,摄一切法。若见如来,当愿众生,悉得佛眼,见诸最胜。谛观如来,当愿众生,悉覩十方,端正如佛。”


    一人读经,有缘众生悉蒙利益,一处诵经,三千大千处处响应。读经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如来法教汲取智慧,故我们祈愿有情入佛法总持门中,究竟一切善法。三昧禅观亲见如来,做十缘生观,同时祈愿有情佛眼悉开,洞察三界如观掌指,观念诸佛如来,祈愿有情悉得圆满佛身光明巍巍。


    “见佛塔庙,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敬。敬心观塔,当愿众生,尊重如佛,天人宗仰。顶礼佛塔,当愿众生,得道如佛,无能见顶。右遶塔庙,当愿众生,履行正路,究畅道意。遶塔三匝,当愿众生,得一向意,勤求佛道。”


    佛塔是佛身象征,其中要么封藏佛陀舍利、佛经、法器,要么有高僧大德遗骸,故是非常吉祥之物质化精神信息能量场。见塔诚拜并祈愿有情品德如佛如塔,受人敬仰。绕佛塔就是获取精神信息能量的经行,必得佛菩萨慈悲护持。


    “赞咏如来,当愿众生,度功德岸,叹无穷尽。赞佛相好,当愿众生,光明神德,如佛法身。”


    赞叹诸佛菩萨即是赞叹自身,即是赞叹一切有情,亦是随喜,亦是供养。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得四神足,究竟解脱。”


    洗脚是为活血化瘀通畅经络,便于安寐。故祈愿有情身心健康,夜能安眠,日行自在,开发智慧,渐具神通。


    “昏夜寝息,当愿众生,休息诸行,心净无秽。晨朝觉悟,当愿众生,一切智觉,不舍十方。”


    能够在一天的劳顿后安然入睡是件幸福的事情,不幸的是白天很劳累,夜晚还要被梦魇所困扰,烦恼不息。故祈愿有情烦恼熄灭,不复苦恼。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早晨能醒过来先感恩,感恩又能呼吸新一天的空气、享受多一天的阳光、祈愿有情个个于三界火宅中觉醒,发勇猛心出离六道。


    念念善愿,我们的每个细胞都会处于机能最佳状态,细胞的高效能也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善念被外环境中一切有情——有形的、无形的生命体所接受到,便会产生善良的联动和累计效应,这样天灾人祸发生的概率必然降低。


    上面的《华严经》经文虽然是针对佛子而言,然在一切有情都能适用,这也正是佛法平等利益的表现。调 整我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方式,就是在调整我们的身心状 态,同时也是在调整我们与外环境的关系,这就是先祖智慧之《堪舆》的真谛,如果身心不调,仅仅期望 改变环境(所谓风水摆设),最终于事无补。大贪周永 康、谷俊山、徐才厚、李春城等等无不借助风水师企图掩盖自己贪赃枉法的罪行,结果反而成了笑话。不是先 祖的风水智慧有瑕疵,而是那些风水师都是贪着名闻 利养之辈,趋炎附势,忘记风水乃是以“善心”为核心之根本!


    我自好心、好言、好行,自身心风水便会趋向积极健康,家庭如此家庭风水向善,民族如此民族会安居乐业,国家如此国家会国泰民安。就民族和国家而言,“好 心” 与否则是统治者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造福庶民百姓就是“好”,仅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就不能称为“好”;“好言”则是国家的价值指导体系舆论之 善恶, 根植于传统文化智慧的就是“好”,空喊教条主义口号的就是“恶”;“好行”与否则是国家吏治是否健全、法律体系是否被严格遵守。 至少在当下的中 国这些都是需要很多勇敢、智慧、善良之士不断努力才能企及的。


    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唯一途径就是身、口、意之十善道!



    上一条:全息养生—爱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