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思之基
  • 唐密传承一祖龍猛菩萨

    时间:2014/8/24 浏览次数:1473 作者:唐密 点赞:290

    龙猛菩萨

    亦称龙树菩萨。昔释迦如来掩化之后,八百年中,有一大士,名龙猛菩萨,迹诞南天竺,化被五印,寻本则妙云如来(阿弥陀)现迹则位登欢喜,或游邪林,而同尘同事,或建正幢以宣扬佛威,作千部论,摧邪显正,上游四王自在处,下入海中龙 宫,诵持所有一切法门,遂则入南天铁塔中,亲受金刚萨埵灌顶,诵持此秘密最上曼陀罗教,流传人间,《楞伽经》及《摩耶经》等,释迦如来所悬记,则是人也。 龙猛菩萨可看作大日如来之等流身。因其母树下生之,而龙成其道故,名曰龙树,寿二百余岁。龙树菩萨自幼聪睿智捷,精通四吠陀典,因为当时的婆罗门阶层原则 上都要熟悉这四部婆罗门教经典。

    “四吠陀典笈”,是古印度反映自然宗教内容的专门著作《梨俱吠陀》、《沙摩吠 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其中主要阐述婆罗门教教义和信仰。这时期印度宗教思想的特点是崇拜他们陆续塑造出来的神——多神教。公元前800年 左右,吠陀时代的思想逐渐由西北方转向于恒河流域的中印度,而多神教的崇拜也转为一神教——即对所谓“梵天”的信仰。随着“梵天”的确立,他们又创造出 “梵天生四姓”之说。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 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姓制度即:

    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

    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主管军事和行政;

    吠舍种姓,一般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

    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

    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界之祖婆罗赫曼以口,双手,双腿,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古代印度的宗教主要是婆罗门种姓创造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

    印度教各派思潮的特征:(1)早期印度教崇拜的“多神”和后期则崇拜 “梵天”。印度教创造之神梵天,是奥义书哲学的抽象概念终极实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典中的造物主。据说梵天是从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 宇宙金卵里孵化出来的,或者是从毗湿奴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然后他开始创造世界万物。因此印度教认为“梵天”是宇宙最高的永恒的实体或精神。 (2)印度教各派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求取“解脱”的方法,如吠陀时代重在祭祀仪式,欲仗“神力”以求解脱;吠槽多派则反对繁杂的祭祀仪式,主张以“梵”为 中心,把人们引到“梵”去,达到“梵我合一”的解脱境界。(3)在印度教里不仅宗派哲学林立,而事日、事月、拜火等崇拜自然的愚昧派别也愈来愈多,也就是 早期佛教所谓九十六种外道。(4)印度教认为世界是为“梵”和“神”的创造,“梵”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5)随着历史的发展,印度教的各派修行方法,也 向两个极端分别转化,一是享乐派,他们认为人是“梵天”所生的,既成为人,就必须纵情享乐,不计因果。二是修极端的苦行派,如赤身、拔发、投渊、投灰、绝 食……妄图用这些苦行以求得死后的“快乐”。

    在佛陀菩提树下成道后,佛教的主张渐渐取代印度教。(1)佛陀提出“诸法因缘 生,诸法因缘灭”和“本性是空”的道理,否定了“梵”和“神”是宇宙之体。(2)佛陀提倡“一切众生,皆悉平等”之说,否定了“梵天生四姓”的阶级制度。 “四姓出家,皆为释众;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十六个字反映了佛教真平等的思想。(3)佛陀以“成、住、坏、空”说明世界的自然变迁;以“生、住、异、灭” 说明人类的生长和死亡,破除了印度教所谓世界是“梵”创造的谬论。(4)提出了五戒、十善、三十七道品之说,为之解缠去缚。(5)提出“中道”理论,即所 说法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以上是古印度宗教和早期佛教概览。

    龙树菩萨对天文、地理、图纬秘藏等无不通晓。正是由于其博学多识和智慧,龙树菩萨在世弘法时,广造《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等诸大论著。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成为大乘佛教思想的发端。

    其主要大著如次:《十住毗婆沙论》十五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一百卷、《中论》四卷、《十二门论》一卷、《菩萨资粮论》六卷——隋达摩及多译、《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十二礼》一卷——禅那崛多译。

    其中《大智度论》乃注释《大般若经》之书,与《中论》、《十二门论》同属大乘教 之空门。《十住毗婆沙论》是注释《华严经》之《十地品》,属大乘教之有门。龙树菩萨广学空、有二门,最后安住于净土他力之教;亦即《大智度论》中多处赞扬 弥陀净土,而后在《十住论》之《易行品》中告白自己归于弥陀本愿之救度。

    《中论》核心阐发缘起性空之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龙树菩萨的主要立场,见于《中论》的主张,核心思想即在《中论》第一品第一颂中 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八不偈”是基于缘起法的本质而说,所以称为“八不缘起”或“八不中道”。缘起法的本质是空,空即无碍,不落空、有二边槽臼,即为中道。一般人观察世界的 状态,皆用生灭、常断、一异、来出作为固定的观念,故有外道的常见及断见、凡夫我执与小乘法执生起。中道则基于缘起法为第一义谛,了知世间的真相莫不依因 待缘而起,所以是空无自性。凡夫若执着缘起幻有的世界为实在或虚无,便落入外道的境界。又若以缘起的世界虽为幻化不实,不能如实知缘起性空,反而以为观缘 起法而入涅盘境界为另一种实在,便落于小乘境界。

    相传龙树菩萨参拜南天铁塔(学术界认为存在于古印度南部的一座宝塔)时,曾用真 言以七粒白芥子打开铁塔,进入塔中。传此铁塔高十六长从未开启,而龙猛菩萨以“七粒白芥子打开铁塔”则更加神奇莫测。为什么是七粒?为什么是白色芥子不是 黑色?小小的芥子如何可以打开铁塔?如果我们明白佛法是全息哲学科学体系,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记述则很容易理解,若我们执着凡夫边之之乎者也见则永远不得 答案。假设宇宙全息统一,那么必然有其规律可循。真如智慧就是宇宙规律,真言即窥视、探究宇宙规律之门的钥匙。

    进入铁塔中后,龙树菩萨见金刚萨埵显净相,庄严肃穆。于是拜礼金刚萨埵,自金刚萨埵处得《金刚顶经》等秘密教授。以后,龙树菩萨勤修密法如教奉行,即生而成正果。 

    在当时的南印度,龙树菩萨曾以雄辩折服南憍萨罗国王使之皈依佛教,同时也使无数外道皈依佛教。当时的小乘行者和诸外道一看形势不得了,再继续发展大家都会归信大乘佛法,于是乎小乘行者及诸外道的嫉妒开始升起。缘起性空,于是龙树菩萨自行入寂。

    印度在中国古代文献上,有身毒、贤豆、天竺、摩伽佗、婆罗门等不同译名,唐始译 为印度。据传龙树菩萨除了对中观大乘佛教的贡献外还善治眼病,其眼科著作《龙树眼论》在唐代(618-907)时传入我国,对我国眼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 响。《龙树眼论》眼科专著,又名《龙树菩萨眼论》。简称《眼论》一卷(又有三卷本)。撰人佚名。也有谓约隋唐间人托名“龙树菩萨”撰。书中记述了眼病的起 因,及各种眼病的治法。特别是较详细地说明了针拨白内障的方法。原书已佚。其佚文可见于《医方类聚》、《医心方》等书中。

     

    上一条:恩师静慈圆大阿奢黎的书道作品         下一条:全息感恩!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