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
  • 《了凡四训》与全息养生——积善篇

    时间:2014/8/24 浏览次数:2419 作者:真圆阿阇黎 点赞:392



    《了凡四训》与全息养生——积善篇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简牍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徵之。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 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

    妇曰:「囚从何来?」

    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译文: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积德行善人家喜庆丰足。古代颜征在之父欲将颜征在嫁给孔子之父叔梁纥时,就对女儿语重心长地讲述叔梁纥祖上是如何积德行善并推论其家后代必然会出光耀门第的大人物(后来颜征在嫁给叔梁纥而生孔丘)。孔子在赞叹虞舜之孝感天地时说道:‘被后人祠堂供奉祭祀,被子孙赞美歌 颂。’都是关于行善积善之真言实语。我下面讲几个几个积德行善的例子。

    福建建宁的杨荣杨少师,祖辈以摆渡为生,有年碰到暴雨连绵溪水猛涨而冲毁很多民居,被淹死的人和物品顺水流飘下,其他的舟船纷纷捞取财物,唯独杨少师曾祖父和祖父二人从洪水中救人或者捞取尸体,却没有捞取一丝一毫漂流财物,当时乡邻都嘲笑他们傻到极点。而到了杨少师的父亲,家境渐渐宽裕,有神仙化作普通人对 他父亲说:你祖父有大阴德,所以子孙必然显贵,应该将你祖父葬在某处某处。杨少师父亲便听了神仙的话安葬了祖父,就是今天的白兔坟。后来生了儿子少师,不 满二十岁就中举,最后官拜三公。而且皇帝还追封其曾祖、祖父、父亲同为三公。其家族子孙显贵,至今后代中还有很多仁人贤士。

    宁波人杨自惩,刚开始在县衙做个小差役,为人善良厚道而且遵纪守法。当时的县令非常严苛,有一次鞭打一个囚犯,已经将囚犯打的满面流血依然不解恨,于是杨自 惩就跪求县令不要再打了。县令怒气冲冲地说道:这个人太目无法纪不遵伦理了,我岂能不愤怒。杨自惩一面给县令磕头一面说道:上面的官吏背离天地法理,民不 聊生所以涣散无序,应该予以同情才对,您怎么还恨他们?县令听完这话面孔都红了,于是息怒。杨自惩家中非常贫困,几乎一无所有。然而如果遇到囚犯没有口 粮,总要想方设法加以周济。有一天,有新来的几个犯人没有饭吃,犯人家里也没有粮食。杨自惩心中犯愁,想把自家口粮给犯人吧,自己家人就没饭吃了。实在觉 得犯人可怜就与媳妇商量该怎么办。媳妇问他:犯人从何处来的?杨自惩据实回答:从杭州押解过来的一路一直忍饥挨饿,面色凄惨。于是媳妇就同意拿出一份口粮煮成稀饭分给囚犯吃。后来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杨守陈、次子杨守址,二子后来官拜南北吏部侍郎。其长孙官拜刑部侍郎,小孙子官拜四川廉访使,都是一代名臣,今天朝中为官的杨楚亭和杨德政都是其后裔。

    点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诚然如此!曾经有这么一个类似的故事:古时候,一个非常有名的堪舆师暑天赶路,大汗淋漓。路过一家大户人家门口,欲讨水喝。适逢这户人家 为家长办丧事。堪舆师开口讨水喝,因为丧事忙碌大约过了一个时辰那家家丁才给堪舆师端出一碗水,而且上面撒了一层米糠。堪舆师一看,心中非常郁闷,因为实在口渴,只好慢慢一边吹米糠一边小口喝水,边喝水边生起嗔恨之心。喝完水,堪舆师心生一计,决定报复这户人家。俗话说“水火不拒人”。堪舆师心想我讨口水 喝,你们还要作弄我,我要如此如此报复你们。于是假装好心,主动请缨为丧者选择坟地地址作为“报答”。该户人家十分高兴,便礼请堪舆师选择墓穴。堪舆师选择了一块非常坏的地方对这户人家说:“这里风水非常好,就将家尊葬在这里吧!”那家人家相信而且就在这个最坏风水之地安葬了家父。堪舆师心中窃喜:哼,看 过不了几年你们家人不死绝才怪!然后远远走避他乡,以后很多年不敢回来看。但是毕竟自己好奇,心念那家人家现在大约已经破败、沦落,体无完肤了,于是改装回去偷看。可是当接近的时候看到的不是败落荒芜而是繁荣,过去的草房全部换成了红砖青瓦,十分气派。心想果不其然,这家人家已经易主了。于是忍不住从大门 缝里往里瞧,结果被那家人家看门人一把抓住,抓他的人正是当年端水给他的家丁,堪舆师被带到了上房。堪舆师毕竟做贼心虚,以为要被报复了。结果家主人看见 堪舆师跪地就拜:太感谢您给我们选择的坟地了,自从家尊埋葬在那里后,家里好象撞了大运,生意和作物连年丰收,而且越来越兴旺。有风水师看后感叹说那个为你家选择墓地的人太厉害,居然选择了大富贵龙穴。于是我们后来到处打听寻找您老人家,想要好好报答您的大恩。所以家里人几乎都知道了您的长相,门人看到很 象恩人,就带您进来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呀!堪舆师非常纳闷?我明明选择的是绝恶坟地呀?怎么会这样?忍不住问:当年你们为什么给我喝水还要撒米糠?主人回答:门房看见您当时满头大汗,告诉了了我。.我便吩咐他去碾米糠,然后用米糠烧水。一来二去让您等久了,因为家尊非常善 良,且通医术,我也少有所学。堪舆师当时恨的就是撒了米糠,就问:为什么要撒米糠:那家主人回答:当时暑天您口渴难奈,面孔通红,知您口渴难忍,如果立即 大口喝水不小心会呛着,而且可能因而丧命。米糠水一可以清火,二可以让您慢慢小口喝而不呛着。堪舆师心下顿明:这家人家如此细小的枝节也注意行善,原来感动鬼神来护佑啊!堪舆师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术士,选择的是死穴也毫无疑问,可是为什么死穴不死?佛家有言:嗔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此之谓也。故,慈悲是我们保护自身的最佳武器,慈悲就是如来加持我们的护身盔甲!

    关于堪舆术,前面约略提到过。末学自己的理解堪舆术乃是先祖全息哲学思想的实践经验积累,并非今天某些有情动辄所言的“伪科学”,实质乃是智慧。堪舆术的核心思想乃是调整风水使居家等等顺遂如意,风水是活的,因人而异,因心而异。具备善良恻隐风水趋好,奸恶邪劣则风水向坏。风水的真谛乃是人与外环境中人事物乃至鬼神的“合炁”之道。此岂非全息养生之亟需内涵!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

    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 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馀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埈,皆显官。”


    译文: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 邓茂七率领民众于福建三明造反,百姓中很多人纷纷响应跟随。于是明朝廷起用出身宁波鄞县时为都宪的张楷南征并设计谋略擒获了邓茂七等一干人众。后来又委任 布政司谢都事对漏网逃窜于福建三明以东的起义者进行搜捕。谢都事心地仁厚不忍多杀无辜,深知大军所到之处鸡犬无一幸免。于是便设法搜求到起义军的名册,对 于那些没有跟随起义的民众私下秘密授予白布做的小旗子,告诉他们剿兵来时将小旗子插在门前,这样围剿起义者的朝廷大军便没有枉杀无辜而救活了超过万人。后来谢都事儿子谢迁中了状元官拜为宰相,他的孙子谢丕,考得一甲第三名探花。

    福建莆田有一林氏家族,其家族最先有一老母亲非常乐善好施,经常做好米粉团子布施他人。只要你去要,从不回绝而且也不会厌烦。一天一个神仙化为道士,每天到 林家去拿六七个米粉团子。林家先母每天都给他,三年一直如此。神仙知道这个林家母亲是心地善良真诚布施,便对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米粉团子,怎么报答你呢? 你家后院有一块地,如果你百年后就葬在那块地里。自此而后你们家族的子孙后代做官的会有一升芝麻数目那么多。林家子女听了道士的话将老母安葬于后院,第一 代子女中就有九人科举及第,累世做官人数非常之众,故而在福建有句民谣‘无林不开榜’,言外之意如果没有林家人今年参加科考,大约就不用开榜了。

    明朝太史冯琢庵的父亲,曾经是个秀才。有一年冬天大早去赶学,路上看见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一摸已经快僵硬了。于是便脱下自己的棉袄给冻僵者穿上,再背回家中将其救醒。晚间做梦,梦中一神仙告诉他:‘你今天至诚救人一命,我就让北宋名将韩琦投胎转世给你做儿子’。后来就生了冯琢庵,取名为冯琦。

    台州的应尚书应大猷,壮年的时候在山中做学问。每到夜晚,山中鬼哭狼嚎,很是吓人,然而应尚书从来没有害怕过。有天晚上他听到鬼神说道:‘某某地方某某之妻子因为丈夫久出未归,其公公婆婆想要逼她改嫁,但这个女人贞烈不从,明晚会来这里上吊自缢,这后事还得我打理。’应尚书听后连忙偷偷以四两银子卖了自家私 田,然后写了一份假冒其子的信连同银子一起寄给这户人家。该妇女的公公看了书信确信不是出自儿子之手,心中起疑。继而又想到:‘书信是假的,可是银子不假 呀,想必儿子安然无事。’于是也就不强迫媳妇改嫁了。后来该户人家儿子归来,夫妇得以保全。这事过了以后,有天晚上又听见鬼神说话:‘本来是我拘哪个应该上吊的女人灵魂到阴曹地府,偏偏这个应秀才坏事。’旁边一个鬼神接着讲道:‘那你干吗不给他点灾祸瞧瞧?’先前的鬼神回答:‘天帝和阎王都知道这个人心地好阴德重,准备让他做尚书,我怎么敢祸害他?’应公听完这些鬼话,更加努力精进,每日以善护身,福德越来越厚。如果碰上饥馑年便会捐出粮食赈济灾民,遇到 乡亲有急难都会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碰上灾祸就反躬自责且逆来顺受。其子孙后代登科及第的代代数人。

    常熟人徐栻徐凤竹,他的父家境富裕,有一年碰到饥荒,他父亲先把当年的地租捐给了乡里的赈灾协会,同时分出谷米给贫穷人家。当夜便会听到鬼神唱歌:‘千不假万不假,徐家秀才做到举人郎’。这种鬼唱歌会连续好几夜。当年徐凤竹果然乡试中了举人。徐凤竹的父亲此后更加积德行善孜孜不倦,修桥修路,供养僧众斋饭, 只要能慈悲利益别人的都会乐意之至地做。后来又听到鬼神唱歌:‘千不假万不假,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果然徐栻官拜两浙巡抚。

    嘉兴人屠康僖,刚开始做刑部尚书的时候住在监牢里,每每详细询问各个犯人的具体犯罪被囚因由,然后了解到其中有些人是被冤枉的。康僖公不敢藏私贪功,便将所 知私下详细告知给监审官。后来在开堂审理中,监审官根据康僖公的情报审问囚犯,真犯罪者没有不伏法认罪的,同时被冤枉的十多人也因此被释放,此事一时成为 皇城街坊酒肆的谈资,大家无不赞叹尚书的贤明。康僖公此后向朝廷进谏:‘皇城根下尚且有这么多被冤枉的,皇土之内千万百姓,必然各地冤狱不在少数,因此请 奏皇上,最好五年安排一次减刑官查验狱中囚犯,若有冤狱当予以核实平反。’得到朝廷准奏,于是康僖公也被安排在减刑官中。有天晚上做梦,梦见神人说到: ‘你命里没有子嗣,今天请奏减刑核实冤狱,深契天帝之心,于是决定赐给你三个儿子,都会做官佩戴紫金腰带。’当天晚上夫人怀孕,先生下儿子应坤后来再生应 埙、应埈,三个儿子以后都官职很高。


    点评:

    了凡居士以上举的例子都是积德行善福及子孙的真实历史事件。这些例子说明一个共同问题即,今天很多人不相信的鬼神和因果报应冥律确实发挥着作用。人类的感知非常有限,然今天的人们很多却以有限的感知和偏颇的现代物质实证主义的观点轻率而肤浅地将“鬼神”等精神领域的现象和祖宗的全息哲学智慧等划归到“伪科 学”的范畴中,岂不知这种轻率和无知更是加剧了“无神论”的泛滥,对于当下社会人们道德价值体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消极影响。论其罪不可饶恕,自然鬼神不会 因为他们自以为是而不加惩罚!言其痴不可理喻,智慧者不屑一顾!笑其狂不可比拟,带坏多少幼稚儿郎!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是物质水平大大提高,精神价值大大贬值。人们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看重物质轻视精神,于是拜金主义和对于权钱名色的追求甚嚣尘上。不相信鬼神可以,不相信宿命论亦可以,但至少应该提倡传统文化中使人向善的价值观吧,这样文明大国才能名至实归!或许今天宣讲《了凡四训》正其时也!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 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

    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 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 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中峰令试言。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译文:

    嘉兴人氏包凭包信之,当时他的父亲做池阳太守,一共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入赘到了平湖袁氏家为婿,和我父亲是好朋友。包凭博学多识且非常有才华,可惜屡 次参加科举都未能及第。此后对佛、道两家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一天向东游览泖湖,碰巧路过一村庄,其村中有一寺院,包凭看到寺院里的观音菩萨安置在破陋 的佛堂中,已经被雨水淋的斑驳陆离。于是从包里拿出十两黄金交给寺里的僧人,请其修缮佛堂大殿。寺僧回答说修缮工程大这点善财不够。于是包凭回家取出松布 四匹并从衣橱里挑出七件新做未穿的衣裳送到了寺里还对寺僧说道:‘如果观音菩萨圣象无恙,我就算赤裸又如何?’寺里僧人感动垂泪:‘舍钱财、布施衣裳都不是难事,只是这片慈悲心的确难得。’后来寺里佛堂完工,包凭带着父亲一起到寺里游览参拜,晚上便在寺中住了下来。夜里做梦梦见伽蓝护法菩萨来表谢意并告诉他:‘你的儿子会享受官禄。’后来其子包汴、孙子包柽芳都科举及第做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曾经是一名监狱的小官吏,在支立父亲所管辖的监狱里有一名囚犯被冤枉入囚并被判了死刑,这个犯人心情非常差想方设法求生,于是在其妻子来 探监的时候对其讲:‘支公心地善良,可惜我无法报答,明天你把他请到乡下,用你的身子去服侍他,兴许支公答应,如果他帮忙,我有可能免去死罪。’他的妻子哭着答应了丈夫的要求,到了第二天支公被邀请到乡下囚犯家中,准备了酒饭,其妻子就将丈夫的话转告了支公,支公坚决不答应。此后支公尽力为该犯人平反昭 雪,使其无罪释放。事后夫妻双双登门叩谢,感动地对支公讲:‘您的大恩大德无以为报,当今之世很少您这样的好人。知道您还没有子嗣,我们有一女儿,就嫁给您做妾,这样于理不悖总归可以吧。’支公勉强答应便备办彩礼纳入家中为妾。后来妾生了儿子支立,未满二十中了状元,官拜翰林院孔目(档案官),支立生子支 高,支高生子支禄,都入贡做学官。支禄生子支大纶也科举及第。

    以上十个例子,所行尽管不同,但都是积德行善之举。如果再详尽点分析的话,行善有真心行善、假意伪善,有正直善、唯心善,有明善、暗善,有是善、非善,有偏 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善、小善,有艰难之善、易行之善。如此种种,都应该深入辨析,如果做善事不明究竟,可能以为是善事,实际或许是造孽而枉费苦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什么是真、假善行?以前有几个青年学子拜谒中峰和尚,向老和尚询问:‘释迦牟尼佛说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天某一个人善良但是其子孙却不发达,而另外一个性恶但却家道兴隆。所以释迦穆尼所说属于无稽之谈。’中峰和尚答道:‘世间凡夫俗子执着世情,缺乏智慧法眼,认善为恶,指恶为善的情形往往很多,他们不忏悔自 己的过咎却颠倒善恶是非还抱怨老天不公。’众学子问道:‘为什么会善恶颠倒?’中峰和尚让他们举例子。其中一学子答道:‘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未必尽然。’另一学子就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守志是善。’中峰和尚再次回答:‘未必尽然。’一干人说了好多,中峰和尚都回答未必尽 然。于是众人请问为什么?和尚答道:‘如果是利益他人的就是善,如果只是利益自己就是恶。打人骂人如果为别人好则是善,敬人礼人仅仅为了自己就是恶。所以 人们行善如果利益别人大公无私为真善,利己为私则为假善。如果发乎本心行善为真善,模仿善行非出自诚意就是假善。再者不抱回报期望行善是真善,希望得到回 报而行善是假善。这些都应该弄清楚。’


    点评:

    了凡先生先后举出了十个典型事例来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其后对于善行更做了严密分析,以论证真假善行。真善以利益他人为目地,假善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为动机。这种分析与末学前面分析的关于“戒”、“律”之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处。行善就是利生,同样“戒”也是利生,所以“持戒”就是行善,而“护 律”则未必是善行了。对于修行人而言无论信仰什么宗教,行善都是为了利益别人,这点是相通的。所以在很多国家,对于有信仰者的态度是接纳的信任的,因为有信仰者会用其所信仰的宗教教义约束自己的行为,犯罪率相对会低。如果没有信仰,别人都会敬而远之,缘对于没有信仰的人很难判断他的行为轨迹,通常被看作 “危险人士”。但如果是宗教狂热甚至是邪教另当别论,因为这些比没有信仰更可怕。信仰教条主义和信仰真理又是两码事,真理可以涵括生活中任何人事物之理, 教条则很多时候不能自圆其说。衡量智慧与教条也是看其道理是否讲透令人信服,说教很多时候道理不通,所以被智慧者所不齿。之乎者也亦是如此,人云亦云,甚至可能连之乎者也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如果无理,则走遍天下只会到处碰壁,如果有理则可以遨游太虚。

    在所有的例子中都几乎涉及梦中神仙或者鬼神或者鬼话等等,俗话说“阴阳生死相隔”。其实不然,阴间与阳间乃“虚实一合相的”存在,如果生死相隔,人们是不可 能感知鬼神的。只是我们的感知被“约束”了,如果没有被约束,随时可以感知鬼神。然这样会导致混乱产生,好比开了“天眼”者,驾驶一辆汽车,他所看见的究竟是人还是鬼神?是该刹车还是继续前进?是否会导致一切进入混乱状态?如同我们细胞之DNA选择性开放部分功能,绝大多数功能处于潜隐状态,我们的感知能力也是如此。为什么会有精神病患?为什么他们有幻视幻听等等?换一种方式理解是否可行?其实是因为他们“觉知了”了正常人不应 该“看见”、“听见”的。至今在医学上关于精神病的成因没有定论,然精神病有家族史是几乎可以肯定的。末学自己的修行体悟,精神病无不关乎“鬼神”,这是 末学还在高野山的时候差点在鬼神的强大压力下“死”或者成为“精神病”的当下而觉悟出来的。佛经中讲到“若人诽谤三宝、贤圣或者五逆重罪、或者违反三昧耶 戒等,会被执金刚神用金刚杵碎顶”,佛法乃以慈悲为怀,怎么可能会“碎”有情头颅?当时方明白并非真实“碎顶”而是降伏有情愚痴予以惩戒,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精神病”或者器质性神经系统问题。执金刚神何也?几乎全部是大力鬼王。精神病患者为何有家族史?缘灵魂投胎有“物以类聚”倾向。因为佛乘密法的修行法门可以与鬼神“对话交流”乃至于“差遣鬼神”,是以规矩要求就非常严格,不能轻易传授,故而称为“密宗”。你给一个稚子一把宝剑,他可能不仅会自伤还会 伤人,所以不可轻传!今日之有情很多人自以为是盲目持真言结手印,岂不愚哉!还记得“气功热”时期吗?很多人练得走火入魔精神不正常了,其实一个道理。气功与经络气血运行有关,而经络又是阴阳两界的“临界系统”,不正确的修炼结果便会“一只脚在人间,一只脚在阴间”,精神能不错乱?为何“会昌法难”之后汉传密教没有恢复?那个时候缺乏大德高僧吗?非也!因为三昧耶戒的关系!今日那些妄传妄修的有情切切注意了,如果觉得末学是危言耸听,那就去翻阅历史或者看看过去、今天没有资格而胡乱传授真言手印者以及违反三昧耶戒者的曾经的结局和现状吧!

    现代人很多抱怨命运不济,却不知道“我命我做主”的正确涵义,偏执愚妄地以为可以随心所欲决定自己的命运。正确的“我命我做主”就是真实的积德行善!那些不相信积德行善可以改变命运轨迹的有情迟早会觉悟到的,唯恐觉悟的时候已然两鬓斑斑了,那就太可惜了。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吕问曰:「终变否?」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此又一说也。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译文:

    什么是正直善、“唯心”善?今天我们看见有些人“唯心”地以自己的好恶是非观判断所谓善恶,不是根据利益他人而是根据自己的“自以为是”,这种情景下的善就 是曲解善、“唯心”善。碰到这种情况,真正的智慧者宁可如济颠和尚狂放不羁也不会故作姿态。在“唯心”善者的眼里“你善我善大家都善”,其实乃是对善的严重曲解,这种世俗的善恶观与圣人的善恶观截然相反。故而分清正直善与“唯心”善就很重要。执行善恶报应阴阳规律的鬼神对于善恶的奖惩与圣人的善恶观完全一 致,然与世俗的善恶观却大相径庭。所以要行善,绝不可以徇私心私情,只有从内心深处真实发起利益他人的善愿纯粹为了救济世间就是正直善。如果徇私有一丝一 毫愤世嫉俗之心即是“唯心”善就是曲而不直之善。纯粹是尊敬他人之心行善即是正直善,若有丝毫玩世不恭之善即是“唯心”善、曲解善,因此不可不辨别清楚。

    什么是明善、暗善?如果做善事被别人知道了或者生怕别人不知道就是明善,做了善事默默无闻无人知晓就是暗善。暗善属于阴德,必得神明褒奖。明善,则可以享受 世人赞誉美名。名声乃自然规律之大忌,所以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民谚,世间人名不副实者多如过江之鲫,徒有虚名者多有奇祸。一个人没有过错而却被世人恶意诬陷背负恶名,其子孙往往会突然发力成为大富大贵之人,所以阴阳规律丝毫不爽昭然若揭!

    什么是善、非善? 春秋战国时候,鲁国有一规矩,如果鲁国人的臣子或者家眷被其他国家诸侯俘虏或者沦为奴隶,若是能将他们赎回来,就可以从鲁国诸侯府领取赎回报酬作为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后没有领取酬金。孔子知道了说道:‘端木赐啊(子贡全名),你错了呀!圣人的所作所为,能够影响民风世俗,教化引导 百姓,而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人少穷人多,如果领取赎回酬金就不廉洁,那何必去赎?以后谁还会去赎人?”后来孔子另一学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报答子路的救命之恩送了一 头牛,子路便收下了。孔子听到后高兴地说:‘鲁国从此一定会有很多愿意救落水者的人了。’按照世俗的观点,子贡不接受酬金是正确的,而子路接受了一头牛就 错了。孔子则以理服人认为端木赐(子贡)没有收取酬金有过错,而子路收牛没有过错。所以人的善行,不是看具体什么情形而是看处于什么情势下,不是看一时而 是看长久,不是看对一个人而是看对天下人的影响。现行看起来可能是善的,然依据当时的情势判断这种善行可能会导致更大危害,所以看起来似乎是善,其实乃是恶。现行看起来似乎不善,但其所造情势却可以最终救济他人,就是看起来非善,其实为真实善行。仅此一论。其他如非仁义却是仁义,非礼却是礼,非诚信却是诚 信,非仁慈却是仁慈等等都应该仔细抉决。

    什么是偏善、正善?明朝宰相吕文懿公刚辞官回归故里,海内外人士都景仰赞叹,当时犹如泰山北斗。有一个乡邻,有天喝醉酒斥骂吕文懿公,他不为心动,对家仆 说:‘他酒喝醉了别与他计较。’然后就回府去了。过了一年,哪个醉酒骂吕公的人因为犯了死罪被关押狱中秋后问斩。这个时候吕公才后悔了说道:‘如果当时与 他计较一下,送去官府稍加惩治使其收敛恶性该多好。我当时存心仁厚原谅了他,没成想反而是害了他使其养成了恶习,以至于今天。’这就是善心做了恶事。

    看上去是恶心实际上为善,如某户人家是大富豪,正好有年赶上饥荒,那些受灾的难民白天公开在街肆抢粮。百姓告到了县衙,县官却不加理会,因而那些灾民变本加厉更加疯狂抢劫肆虐。于是这户人家便私下将抢劫者捉来囚禁起来加以惩罚,这样百姓才安定下来,要不然还会更乱。大家都明白善是正,恶为偏,如果以善心作恶 事看起来是正实际是偏,反之以恶心而做善事看上去偏实际乃正,故而不可不知。

    什么是半善、满善?《易经》有教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大意是善行不积累不可能成名,恶行不积累还不至于灭亡。古书也写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奸商恶贯满盈,好比将财物储藏在器皿里。勤俭而善于积累则会丰裕,懈怠而不积累则会乏匮。古代有一女子入寺拜佛,想要做些供养、布施,身上仅有二文钱。她就将这二文钱捐了出去。主持和尚亲自为她作忏悔。后来此女子因缘凑巧进了皇宫而且成为贵人,有天她带了几千两金子来到寺院再次拜佛 礼忏,而这一次主持和尚仅仅让她自己作了回向。于是该女子就很疑惑问:‘为什么我以前才捐出二文钱师父亲自为我作礼忏,今天我捐了数千两金子,师父怎么不为我作回向?’主持僧回答:‘以前财物虽然很少,但你供养、布施之心非常虔诚,所以老僧不亲自为你作忏悔回向不足以报答你的布施、供养恩德。今天你捐出的 财物虽然非常多,但布施和供养的心不如以前虔诚,所以让别人代你忏悔足够了,不必老僧亲为。’在这个公案中,捐出千金即是半善,而捐出仅有两文钱却是满 善。这是一种善行半、满的判断。

    八仙中的钟离权赐他所炼神丹给吕洞宾,此神丹可以点铁成金用于救济世人。吕洞宾问他:‘最终会变化吗?’钟离权回答:‘五百年后,所变的金子会变成原来的铁。’吕洞宾一听就说:‘我不要这劳什子,会害人五百年。’钟离权此时说道:‘修仙飞升要积满三千件功德,仅你刚才的话就已经三千功德圆满了。’这个典故也是对善行的判断。


    做善行然心不住于相,随所行事皆得成就善行。如果着相于行善虽然终身勤行仅仅是半善而非全善。比如用财物救济别人,不着相于自己也不着相于他人更不着相于所 施财物,就是三轮体空即无念、无住、无相善行,方得一心清净,如此即使一斗米之布施也可以积累无穷无尽福德,一文钱之供养可以消除千劫罪孽。如果不能做到无念、无住、无相,虽然赈济他人以黄金万两,善行福德也不会圆满。这又是一种善行判断。


    什么是大善、小善?从前有个叫卫仲达的人,在朝廷的翰林院做官,有一天被牛头马面执到了阴曹地府,阎王让小鬼呈上此人的善恶簿。小鬼奉上善恶簿,阎王一看不 得了,这个人罪孽实在大,罪录卷轴能装满一屋子而善录仅仅一个筷子大小的卷轴。然后阎王令小鬼拿来功德称衡量,结果满屋子罪恶卷轴反而不如仅仅一卷轴的功 德重。卫仲达自己辩解:‘我年龄未满四十,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罪孽?’阎王答道:‘起心动一恶念就是罪孽,并不是说犯了罪才算。’卫仲达觉得奇怪就问阎王, 功德卷轴种都记录了什么?阎王说:‘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要修三山石桥,你进谏劝阻,这是当时进谏的草稿。’卫仲达解释道:‘我虽然上书进谏,但皇帝并未采纳,也于事无补,力量仅限于此。’阎王说道:‘朝廷虽然没有采纳你的进谏,然你已经为天下万民用心了。如果皇上采纳了谏言,你的功德更大。’所以如果 善行天下虽然小也是大善,行善仅为自己即使大善也小。

    什么是难行之善、易行之善?早期的儒家大夫都认为克制约束自己欲念需从难处着手,孔子论议为仁德,也叫先难。例如江西的舒老先生,施舍两年的全部教授私塾收 入代替一对夫妇偿还欠衙门的税赋;邯郸的张老先生施舍自己勤俭积累了十年的银子代人归还拖欠的典当金而救活别人妻子,这就是所谓难舍处能舍。再比如镇江的 江靳老先生虽然年老无后,心中不忍以邻家幼女为妾,还于其父母,这就是难忍处能忍。所以如果是天命赐福必然厚重,而世间有财有势者修德束身其实很容易,容 易归容易可惜他们不愿意做,这就叫自暴自弃。无论贫富,积德行善都困难,如果知难而上,就是非常可贵的。


    点评:

    行善积德,今天人们谓之曰“正能量”。真心发起为善念头,身心细胞及精神都会为之一振,瞬间感觉很多纷杂的念头如木屑、灰尘一样纷纷披落,身心顿然清爽。若 能行之,无论住相住念与否心头都会升起一丝喜悦。若三轮体空行善,则愈加心月澄明灵台肃静。若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而获得名声,则内心会窃窃自喜同时担心别人不知道亦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那就不是真心行善了,福德会大打折扣。至诚之小善胜过非至诚之大善,为救众人行恶胜过害人之善。前面了凡居士详细论述了立命之说、改过之行,此篇训诫为劝善篇,罗列许多行善得报之事迹。行之在我,报在子孙,正是承接祖荫,俗话“大树底下好乘凉”大约就是这个意思。行善正是将已经洗涤干净的身器盛满阴德的过程,行善越大,子孙的福荫就越绵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很多人会说,我也做好事行善,怎么命运还没有改变?而那些十恶不赦的为什么还光鲜地活着?这个问题就和宿命发生了关 联,宿世的善恶也因好比一家功德银行,每个人在这个银行都有一个户头,宿世积累福德多的,户头上的数目就大,宿世积累福德少的,户头数目必少,而福德不足以抵偿罪孽的,户头就是赤字。我们今生要享受健康富足高贵顺畅,户头上就要有足够的积累。如果户头是赤字,尽管现在行善改过了,所做功德先要抵消户头的赤 字,盈余的数额才是可以享受的。作恶者能够依然光鲜是因为其原来户头上余额较大,而其现在行恶乃是挥霍,挥霍尽了福德,户头会被透支,这个时候就是该受惩 罚的时候了。所以不必担心“恶无报应”,难不成执行因果报应的鬼神都是“吃素的”?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


    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癏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 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 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译文:

    根据当时情形救济他人,种类繁复,提纲挈领归纳为十条:第一条,与人为善;第二条,心存爱敬;第三条,成人之美;第四条,劝人为善;第五条,救人急难;第六条,做大善事(架桥铺路);第七条,舍财求福;第八条,护持正法;第九条,恭敬尊长;第十条,爱惜生命。

    什么是与人为善?昔日舜帝在雷泽时,看见捕鱼者身强力壮的都在深潭大泽处钓鱼(易得),而老幼却在激流或者浅滩附近垂钓(难得),于是心生恻隐,就过去和他 们一起钓鱼。舜帝看见有挣来抢去的,避而不谈其过错,见有忍让的则加以夸奖效仿。过了一年,钓鱼者都会互相将深潭大泽推来让去,相敬有加。以舜帝的贤明智 慧,难道不会说句话教诫别人?这就是不言之教,以身作则,舜帝用心良苦呀!

    我们今天处身不是先贤时代,千万不要以自己的优点去埋汰别人,不要以自己的善良去规矩别人,不要以自己的技能去困扰别人。收敛自己的才华掩饰自己的贤能,要 看上去与平常人没有区别。见人有过错应该大度加以容忍,要么责令其改正,要么使其有所顾忌而收敛。看见别人有些微的长处、小小的善行就该随喜赞叹学习,并 为其大力宣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要为自己着想而应该为他人,这才是大丈夫以天下为公的胸襟。


    什么是心存敬爱?君子和小人同样是人,仅仅看外表是分辨不出来的,只有一点看其心地如何便善恶立判黑白分明。所以说:‘君子与众不同者在于其心地恻隐’,君 子存心爱人敬人。人有亲疏贵贱之别,有聪敏愚钝贤惠不屑之分,虽然品性千差万别,但无一不是我之同胞,与我一体无二,岂不是都应该加以敬爱?如果能敬人爱人就是敬爱贤圣,能够体谅众人心意就是体谅圣人心意。为什么呢?圣人的心意也是如是人如是世,各得其所。如果我能和睦友爱就可以安宁和睦一世之人,就是代 贤圣使他们安宁!

    什么是成人之美?美玉蕴含于石头内,扔掉就是石头,琢磨则变为圭璋。所以看见别人行一件善事,或者这个人志气可嘉、资质可以发掘,就应该加以引导促成。或者予以奖励,或者予以护持,或者帮其澄清是非,务必促使其完善。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对与自己不同秉性的人有厌恶情绪,乡野之民善心欠缺,不善心者众。即使是仁善之人若处身凡俗之中也很难立足。那些豪杰铁骨铮铮但是因为不 修边幅容易被人诟病,所以行善事很多时候并不成功,且善人会受到诽谤。只有仁慈长者正直并予以辅佐,善人才能做大其功德。

    什么是劝人向善?生在人中,都有一颗良心。世间行道路漫漫,很容易沉溺。是以应该方便提携,解开众生迷惑。好比长夜噩梦连连,须得使之清醒。犹如长久陷于烦 恼困惑,予以开解使其瞬间清醒,这样待人才是恩惠及人。韩愈曾经说过:‘一时劝人用善语,一世劝人用善书。’与直接做善事比起来,劝人为善更是对症下药, 必然有特殊效果,所以不可废弃。如果说错话就会失去人心,所以不可不慎。

    什么是救人急难?人生在世,谁个不会遭遇急难?不会遭遇颠沛流离?即使偶然遭遇也似疖痈在身,宜速速解救。有时候哪怕一句关怀的话也会令人瞬间茅塞顿开如逢 甘露,有时候则需要多方周济方能使其脱困。所以崔子曾经说过:‘施人恩惠不在大小,只要能救急最好。’真是至理名言呀!

    什么是做大善事?一个乡村乃至一个城邑之内,凡是建设工程有利百姓最宜兴修。或者如修渠引水利于灌溉,或者坚固堤坝防止洪水泛滥,或者修建桥梁方便交通,或者布施茶饭赈济饥民,或者随缘开导大众协力兴修,遇此等利益大众善事不必避嫌疑,也莫抱怨辛劳。


    什么是舍财作福?佛家六度万行,布施为首。布施就是在一个“舍”字上做功夫。已经开发了布施波罗蜜智慧的行者内能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情境,外能舍色声香味触 法,乃至身份肢体无所不能舍。若未达此境界,就先从财物布施开始。世间人依靠衣食养命,故而财物最重。如果我能舍弃财物,对内可以破我悭吝之心,对外可以救别人急难。刚开始做起来有些勉强,逐渐便会习惯和坦然起来。布施最能洗涤私欲,对治悭吝。

    什么是护持正法?即护持佛法。所谓法即是世间生灵所寻求世间福报和出世间福报的途径、眼目、津梁、舟渡。没有正法眼藏,我们如何参透宇宙与生命之规律,如何能周知宇宙万象?如何能堪透因果规律?如何能脱离世俗缠缚?如何能世间、出世间安行?所以凡是看见圣贤法相寺庙殿堂、经书典籍,就必须敬重而勤修学。更应 弘扬正法,上报佛恩下济有情!

    什么是敬重尊长?在家中父兄在上,一国之中君臣在上,所以凡是遇见长辈、德高望重之人、地位尊崇之人、智慧之人、博学之士,都应该殷勤奉侍。在家必须孝顺父 母使父母心情开朗,对父母说话要低声下气,如养成习惯便是能和出生之根本“合气”。离家入仕,当奉公守法,做事须以国家法令为依据,利用手中权力多为百姓 谋福利,此事关系阴德,而阴德能使家族香火绵延昌盛。

    什么是爱惜物命?人之所以为人乃是人有慈悲恻隐之心肠,修身养性就是修此幅心肠,无论求仁贤还是积德行善唯此心是问。周礼中记载‘初春时节不要用母牲口祭 祀。’孟子讲过君子应该远离厨房,就是善全我们这幅恻隐心肠。所以前辈人中有四不食戒,即听见杀声不食,看见杀生不食,自己圈养的不食,专门为我所杀不食。如果后学之人还没能素食,权且从此开始。循序渐进,使善念增长。不光要戒掉杀生,一切含灵蠕动都是生命,应该珍惜。为求蚕丝而煮茧子,为除草而杀虫, 想想衣食来源多与杀生有关。所以暴殄天物就等于杀生。至于手脚所误伤误踩,更是不计其数,故而都应该小心谨慎。古诗写到:‘爱老鼠就多留剩饭,怜惜飞蛾就少点灯。’

    善行无穷无尽,不能尽释。以上十条若能推广,基本上可以做到万德具备。


    点评:

    为什么要积德行善?为了改变我们不顺的命运,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更为了子孙绵延福禄滚滚!然而不是说今天行善了明天一切就会改变,福德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乃是循序渐进积累起来的。一个人做件善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善事!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做善事被误解、甚至被诽谤嘲笑,信心可能就会失去,所以也就不能坚持了。比如当下,看见路人昏倒几乎没有人出面搀扶帮助,为什么?因为现在大众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思维:如果我去帮他,别人会觉得我傻,或者他的昏倒是假 装的为了讹人,或者昏倒是真但我帮了他可能反而被他揪住不放说是我撞倒了他,如此等等。这种思维为啥会流行?缘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谁都知道多一事不如少 一事,行善助人也是如此,可能“吃不到狗肉连铁链也被拽跑了”,这些说明我们社会的精神价值观念已经堕落到非常低的层次。言教尚且都起不到作用,何况不言之教?言教是冠冕堂皇的,潜规则流行说明人们的不言之教与言教背道而驰。社会现实警醒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从行善积德言,使教育产业 化的始作俑者大概开始以为是好事可事实上是做了件天大的缺德事。所以管理教育的官吏当下应该抛弃教条主义框框首先让义务教育名副其实起来,一者让孩子减负,二者真正培养孩子的人格和品德,三者促进社会风气从教育上良好起来。对于学佛之人修行之士,就先从自己做起,能恢复这个社会的精神价值体系就是至善!


    积德行善就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上一条:《了凡四训》与全息养生——改过篇         下一条:《道德经》之全息哲学解读与养生81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