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59~178 )

    时间:2022/6/25 浏览次数:772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168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五九)

    缺乏诚意言语会不由衷,如果人们多些诚意大约就不会违心了,不违心己人身心才能安和;缺乏慈悲言语透着刻薄,如果稍具慈悲言语也会祥和,祥和才能“和气生财”;缺乏同情言辞难免冷漠,如果富于同情言辞便有热情,热情才能洋溢喜悦;虚情假意言辞很难动听,如果多些良善言辞必然顺耳,顺耳就减少了违缘;恶意出口言辞无不伤人,如果少些恶心大家就会相安无事,才能神鬼安宁;看人笑话言辞多带挑拨,如果少些是非众人便能和睦,和睦才有和谐可言;嫉妒心重言辞总会愤懑,如果少些嫉妒言语大约和畅,便能舒缓身心压力;羡慕别人言辞总会酸涩,如果多些随喜鸡犬也能安宁,天下太平我们才能安心生活;不满他人言辞总有冲撞,如果少些牢骚寿命可能延长,寿命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前提。
    当然选择权在个人,希望自身心细胞、组织、器官机能良好者,自然会择善而言,依然故我且听尊便。世尊讲经说法,爱听不听,爱信不信,世尊还会强迫其他有情?
    生活中有借花献佛和顺水人情,善心软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事、同样的对象、同样意思,不同的语言表达,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历史上有名的遣词“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在皇帝阅读奏章后感受完全不同,前者勇敢后者无能。
    对于佛子,更该善心软语,不说恶狠狠的话,比如“你去死吧”、“你见鬼去吧”、“你去倒霉吧”、“你活该如何如何?”等。生活中有时候确实说好不验,说坏立现。所以为了众生利益,就要免开“乌鸦嘴”。“乌鸦嘴”的由来,缘于乌鸦叫通常会有人死亡,而喜鹊叫则会有喜事临门,于是生活中人们讲说话不好听的人称呼为“乌鸦嘴”。
    去商店哪怕不买东西,临走说声“祝愿生意兴隆”,大约不会有什么损失,而店家听了至少宽慰;见人儿女考上大学或者找到好工作或者婚嫁,多美言赞叹,似乎也无损于人们健康;见他人事业有成随喜赞叹,大约不会多个冤家。只要是赞叹别人的优点,就是随喜众生。
    要言说别人的缺点,首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些缺点,自己凭什么说别人?自己是别人的领导?老师?长辈?如果自己也有同样的缺点就免开尊口,如果不是其领导、老师、长辈,那批评别人的缺点就有些多管闲事。即便不批评几句自己可能会憋出病来,那就用顺耳的言辞去批评。生活中有句口头禅“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直赞美一个人的优点,得到鼓励其人优点就会不断发挥。
    在听别人的话语时,如果能带着感恩心,则不会因为言者所说不中听起烦恼。有缺点就忏悔,就改正。如果抱着“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的心态,大约迟早会“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言辞劝人向善,是不断积累功德资粮。说话智慧明理,听者无不受用,所以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赞叹。
    “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就是言者和听者不能正常言语交流的情形。只有具备智慧,才可能“对牛弹琴”,否则就是乱弹琴了。
    生活中积累的口采就是软语,比如吃饭筷子掉地上说声“快乐”免了尴尬,喝茶不小心摔碎了杯子说声“岁岁平安”就免了困窘。了解水分子对于言辞、意念、文字、图像的认知反应,便会明白软语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本来指说话灵巧,因人而异,就是软语。不说人话如何与人交流?不说鬼话如何安抚鬼神?“佛一音声演说法众生随类而得解”,在人听就是人话,在鬼神听就是鬼话,在畜生听就是清凉舒适的哼唧兽语。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60)

    吃人饭就要说人话,这是最基本的人格要求,当然不说人话是有情的权力,鬼神听见会默默设置其来世投生非人道也。“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大约就是因为非说人话吧,基本可以肯定其人下辈子入于畜生道了。
    菩萨行要求行者对于非人话忍辱,如果因为被骂、被诽谤而恶口相向,则积怨更深有悖利益众生之誓愿。如《妙法莲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就是因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故而忍辱一切讥讽谩骂。骂佛菩萨,佛菩萨不会计较,难道护法鬼神会放骂詈者过门?
    对不敬师长不孝父母之人,好言相劝,防自己所老;对无事生非者,晓之以理,免其纠结于是非;对鲁莽冲动者,动之以情,冲动的后果代价巨大......如此善心软语,便可息却纠纷,和睦家庭,安和邻里,甚至安宁一方社区。
    言辞善良能解疑虑,说话诚恳能动人心,可以平复躁动不安,可以缓解郁闷悲伤。有则言有不谎说无,见则说见不论途听,知则为知不装明白,是诚实善语。
    搬弄是非者,怕他人和睦相处,只有说长道短才能亲己疏彼;颠倒黑白者,是为了浑水摸鱼,只有鹬蚌相争才能谋取私利;口是心非者,是为了掩饰过失,只有虚与委蛇才能免遭责难;巧言令色者,是为了追逐名利,只有八面玲珑才能借坡上驴;欺上瞒下者,是为了投机钻营,只有混淆视听才能瞒天过海;道听途说者,是为了卖弄见识,只有张冠李戴才能忽悠童蒙;不懂装懂者,是为了掩盖无知,只有空穴来风才能鱼目混珠;恶口骂詈者,是为了发泄私愤,只有义愤填膺才能挽回自尊;信誓旦旦者,是为了骗人信赖,只有言之凿凿才能信以为真;火上浇油者,是为了起哄闹乱,只有煽风点火才能趁火打劫......如此等等皆非善心软语,害人害己,害己可以,害人鬼神不许。
    解释是为了消除误会,解释的言辞必须是心平气和的,心平气和才能身心轻安;辩解是为了掩盖瑕疵,辩解的言论必然强词夺理,强词夺理必定面红耳赤;安慰是为了平息痛苦,安慰的言语必定柔和宽心,柔和宽心方能除却烦恼;广告是为了推销商品,广告的言辞多言过其实,言过其实则害人害己;口号是为了鼓动群情,鼓动的言辞多煽情,煽情则会行为具有破坏性;夸口是为了面子虚饰,夸口难免胡编乱造,结果使人事悉不靠谱;赞叹是为了歌功颂德,歌功颂德的言辞总发自肺腑,肺腑之言总令人感动。
    故当语言带有消极情绪色彩,必然欠缺柔和,说者听者身心都会烦躁不安;语言善意喜悦,必定悦耳动听,己人闻之受用。
    故而说,学佛修行,先学做人,思人所思,言人所言,行人所行。
    对于痛苦的人,言辞应当安慰,以便缓解其痛苦;对于贫苦的人,言辞应当同情,急难处伸以援手;对于蹉跎的人,言辞应该理解,可以引导入于修行之途;对于委屈的人,言辞应当体谅,释放委屈利于其身心健康;对于受挫的人,言辞应当鼓励,没有谁能百战百胜;对于悔罪的人,言辞应当接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于成功的人,言辞应当钦佩,随喜恭贺可以分享好运;对于卑下的人,言辞应当关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德高的人,言辞应当恭敬,见贤思齐,鬼神守护。
    如此等等方是真实菩萨行,于己人健康有利,于环境神鬼能安。如此便能风调雨顺,少了天灾人祸,这就是全息养生语言。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六一)

    “师父,我把仇恨、嫉妒和忿怒埋在心里,但我言语谦和、恭敬、彬彬有礼,也不会有您说的那些消极作用吧?”
    不觉得累,可以呀。即使不相信精神信息能量,权且将“仇恨、嫉妒和忿怒”视为消极物质能量,应该可以吧?只要这些消极的念头生起,好比枪膛里射出的子弹,会一直飞?不会着地?没有反作用力?尽管语言表象和善,可是内心的念头是消极的,那假装慈悲的语言也是无声手枪里射出的子弹呀!
    念头初起,神鬼先觉,何必掩耳盗铃?鬼神是精神生命体,非物质生命体,它们对于念头的反应是直接的。如果要比喻虚时空体系,其作用就好比镜子,生命体的念头于无处不在的镜子前无所遁形。
    行为,就是人们的身体支分举动,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以及表达生活方式,概而言之即衣食住行。既然行为涉及生活方式,必然关系到健康、环境生态的平衡等。人类是知性的高级动物,动物顾名思义以动为典型特征,而动正是与外环境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交换必不可少的行为。与动相反则静,静时便于思虑,以便更好地合气外环境。故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即言动静之机宜旨趣。
    举手投足都是有意义的,都会引起周围环境的“风生水起”,是个体与外环境进行交流的一种直接方式。由此,行为的积极与否就对环境产生各种影响。环境中的人、事、物无不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积极的反应有利于健康,消极的反应必然有损于健康。
    幼小天真,行为必然充满童趣;少年老成,行为多数独行特立;事业有成,行为彰显春风得意;身心健康,行为有序疾缓得宜;身心残缺,行为猥琐做事乖离;权高位重,行为端严庄重气场慑人;财大气粗,行为飞扬跋扈舍我其谁;名声显赫,行为冷漠傲慢眉高眼低;职位卑下,行为拘谨小心身形萧索;阮囊羞涩,行为惶惶不安拖沓迟缓;默默无闻,行为低调收敛惆怅落寞;善良之人,行为透着慈悲和颜悦色;卑劣之辈,行为包藏祸心不择手段;无情之流,行为自私自利㒺顾道义;无义之徒,行为出尔反尔背誓轻诺……
    是以,身份举动表达着一个人的性格、人格和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
    僧宝讲究四威仪,通俗讲即行、住、座、卧。《菩萨善戒经》云“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一得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二住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四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大智度论》卷三十四云“威仪名‘身四动止。譬如象王,回身而观;行时足离地四指,虽不蹈地而轮迹现;不迟不疾,身不倾动;常举右手安慰众生;结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胁,累膝而卧;所敷草蓐,齐整不乱;食不着味,美恶等一;若受人请,默然无违;言辞柔软,方便利益,不失时节。”
    行、住、坐、卧,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为、学识和人品,也可以看出其人格魅力高低。
    行走如清风和磨磨蹭蹭,大约看出是两种截然相反性格的人。健步行走者,给人有精神饱满之感,办事多有条不紊,才思敏捷说话可能亦简洁明快;磨磨蹭蹭的人,则给人萎靡乏钝之嫌,做事多拖宕延滞,思维散乱言辞则可能吞吞吐吐。善心重的人,行走带动慈风鸟兽不惊;恶心之人,走动戾气飞扬鸡犬不宁。
    身心健康的人,行步安详如徐徐清风,走路目不斜视,善能守护心意,下足谨慎踏实,慈悲能及螟蛉。比如在大雄宝殿行道之时,脚步沉重踢踏就非对佛菩萨恭敬。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六二)

    “师父,我已随心所欲经吊儿郎当习惯了,您让我一下子改正过来,太难了,做不到呀。”
    没关系,从零做起,时刻思索着自己的心念会如何影响身体的“水分子结晶”,一丝一毫的善良都是值得随喜的进步。因为在成年人性格定型后,基本言行思就根深蒂固了,故要改变唯徐徐图之。也可以采用《了凡四训》中的方法,就是给自己每日的善恶念头计数。
    人类的行为,对于他人、动物、环境会传达尊敬、赞美、喜悦,抑或蔑视、诋毁、忿怒。所以,个体欲对群体、环境、它种生命体产生利益,自己的行为首先要慈悲端正,否则就是空谈。作为僧宝、道士、神甫、阿訇等,设若走路无精打采、懒洋洋的样子,能让人们生起恭敬和信心似乎不太可能。
    站立挺拔傲岸和佝偻腰背,反映的是不同的身心状态,前者可能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后者则可能面黄肌瘦,身心羸弱。人类是三善趣之有情,而且佛由人中修成,那么站立就应该像个伟岸的丈夫。举行法会是和诸佛菩萨的交流,站没站相就失去了恭敬,佛菩萨加持的效力也会因为我们的不庄严而减弱。站相不雅的人多缺少稳重,自己不稳重,别人大约也不会太看重你。站没站相就会人见人不爱,鬼见鬼发愁,这样人际关系、与外环境的关系可能都会不良起来,最终疾病、灾难不可避免。
    屁颠屁颠,一生多有蹉跎,缘身心缺乏自信少福少慧;左顾右盼,其人心性不定,缘无主见随缘动情;昂首挺胸,许怀过人之能,缘具自信亦不盲目;低头沉稳,其人不乏主见,缘具内涵且才思过人;走走停停,难免牵挂在怀,缘心性不定烦恼频频;安步当车,深谙养生之道,缘内怀中正知晓阴阳;摇摇晃晃,心性吊儿郎当,缘轻浮浅薄不务正业;来回度步,势必大事萦怀,缘遇大是大非而思谋定夺;一步三回头,岂无煎熬在心,缘挂虑过度难守方寸;缓步轻歌,大约知足,缘少虑少忧惜福无怨;轻车熟路,精于此道,缘一技在身心无旁骛;疾行如飞,要事在身,缘情势所迫唯恐失机;走马观花,暂无忧愁缠身,缘自得其乐心安理得;闲庭信步,踌躅满志,缘财色名食睡悠然自得;高头大马,张扬炫耀,缘乍富新贵恐人不知;脚步沉重,心事重重,缘身心压抑不知所措。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坐如钟磬,巍然不动,方有威严、庄严可言。俗话说“猴子屁股坐不了金殿”就是说坐相不雅之人上不了台面,即便现在是领导,如果屁股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恍动,那领导的位子毫无疑问坐不长。心性易变的人,坐相都不怎么端正老有忐忑不安之感;心性淡泊的人,坐相则稳重不偏不倚;善心殷重的人,无论如何坐相都带慈悲祥和;恶心之人,坐相则令周围人感觉不适;翘着二郎腿,显得或轻浮或傲慢无礼;局促不安的坐姿,因为心神不定;懒懒散散的坐相,缺乏崇高;端身正坐,则显得礼数周全;参加宴会,不知长幼秩序,餐桌上乱坐就会被人看不起,那该多么尴尬。
    卧如弓,是右侧垒足而卧,如佛陀涅槃之卧姿。睡觉的姿势,和我们六道轮回的习性息息相关。睡眠中,人的姿势是最放松的,也最能反映一个人身心的健康状态。因为此时日间的功名利禄都已经漠然,不再是斤斤计较的应激状态,也是“最轻松自在的时刻”。
    打呼噜、翻来覆去、磨牙、梦魇等,都非健康良好的信号。自然,睡眠状态仅仅影响同床之人,虽不为旁人注意,但却为鬼神瞩目,是以睡姿也非常重要。如果身心状态良好,睡眠就会安详平稳,否则就很难安眠。鬼神骚扰,多数时候于人们睡眠之中,所以“恶心之人难有好梦”,“不做亏心事,半夜鬼无惊”。那些杀生重、坏事做多、亏心事做多的人,几乎夜夜会有恶梦,何以故?恶心招惹了鬼神即所谓冤亲债主,除非皈依三宝、真诚忏悔,否则药石、堪舆无救。不学佛,不修行,不可能体会“右侧而卧”的吉祥意义。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六三)

    “师父,您怎么不讲经说法?古道高僧大德都是因为贯通经意而名闻天下。您的全息哲学又不是佛经呀,有多少人会听会采信?”
    我将自己体悟的佛法、道家、中医和周易的智慧,用全息哲学的方式表达出来,应该不会有问题吧?大家只需思考,如果世尊今日行走世间,会如何讲经说法?智慧不会因为世代更替而变质,但是表达方式会与时俱进。信者自入,不信者绕行即可呀。
    继续讨论行为与全息养生的意义,人们的面部表情,也是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传达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因为“相由心生”。
    心性善良,面容祥和慈悲,瞅着舒服;心性奸恶,面带狠戾,看着牙寒;大器之士,眉头敞开;狭隘之人,眉头常锁;宵小之徒,面带尖刻;鼠盗之辈,面有贼星;好色者,满面桃花;贪婪者,眼神如鹰;智慧者,精神瞿练;愚昧者,面呈痴形;谎言者,眼神飘忽;傲慢者,眉高眼低;虚伪者,面带谄笑;狡诈者,眼神无定;忧郁者,常皱眉头;技穷人,抓耳捞腮;卖弄者,搔首弄姿;悔恨者,掩面长叹;幸福者,神采奕奕;丧志者,表情木然;伤心人,顾影自怜;财大者,满面信心;权高者,表情凝重;内疾者,相无自信;愤世者,神带讥诮;怀恨者,目露凶光;自责者满脸懊恼;鲁莽者言笑轻率;平易近人面带微笑;拒人千里冷若冰霜;忿忿然,面容抽搐;荡荡然,表情缓和;仇恨深,咬牙切齿;喜悦时,笑逐颜开;忧愁处,双眉紧锁;开解时,一脸坦然;被冤屈,表情无奈;被赞美,眉飞色舞;遭挖苦,目带恨意;尴尬事,面带苦笑;伤心处,眼含泪花;激动时,情不自禁;疼痛时,满面冷汗......
    面部表情,既然关乎人们的内心精神活动,必然与健康息息相关。当人类怀着慈悲喜舍,具有六度万行的菩提心行,表情就会舒缓自然,烦恼也会减少,郁闷少心结不多,身心健康才有可能。
    行为是人类每日的活动,小到吃喝拉撒、穿衣、睡觉、做事,大到治国平天下。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无论做什么,都必须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学佛修行了,在家人就必须尊重出家人,为人弟子就必须遵守《弟子规》,天地君亲师都必须尊重,否则就是长幼无序,阴阳颠倒。
    吃饭没有规律、食量无有节制、吃相不随因缘,都会引起人们身心的不适,也会给周围人带来不便。随地大小便,在今天的文明国度里显然是不被接受和忍受的,以至于连公厕内都张贴着口号“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
    衣饰,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是文明的遮羞布,从这个角度说,衣饰穿著的确有很多讲究,它的发展也记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记得文革时,人们是千篇一律的黑色、灰色、蓝色中山装,那个时代女性小裤脚管也会被批判为小资产阶级甚至被“戴高帽子游街”。今天,衣饰往往是身份的标识,军人著军装威武端严,医生护士穿白衣素洁明净,邮寄员着草绿勤奋无歇,僧侣披上袈裟肃穆庄严,运动员穿运动服健美大方。至于时装,多有招摇、炫耀、装饰、浮夸在内,各随其缘。
    天地分别,阴阳立判,男女也就产生了差别,在衣饰上,男女的区别应该是最大的。一个男人身着女性服饰,除非演戏否则被看做小丑;一个江湖郎中披上白大褂再冒充“老军医”,摇身一变就成为“神医”会祸害他人性命;一个心术不正的气功师披上袈裟,谎称具有神通冒充法师便能带领有情向地狱迈步前进;一个骗子戴副眼镜来段斯文再忽悠一帮闲人,就会成为“大师”而招摇撞骗。穿错服饰演错角色,不仅害自己还连累别人。比如伪娘,就是一种社会病态。
    错穿服饰有恶心的也有无心的,恶心的是为了欺骗,无心的会带来麻烦。流氓穿上警服,秩序就会大乱;胆小鬼穿上军装,长城就会倒塌;骗子披上袈裟,就会荼毒有情慧命;道德败坏者架副眼镜,就能蒙骗斯文......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六四)

    从皇权产生,服饰就有了级别,所以有衣冠禽兽的威风,有蓑衣斗笠的淳朴。当衣服越穿越少时,也就意味着物质文明越来越昌盛,精神文明则可能越来越萎缩。所以,在古代完全靠服饰变化谋生的职业,今天都成了时髦的新宠,众人趋之若鹜。当服饰不再被看做遮羞布的时候,服饰就成了多余的奢侈......
    肤浅的时代,流行穿着必然是轻佻的;压抑的年代,服饰的效果必然是沉重的;欢乐的日子,服饰总是姹紫嫣红;悲伤的时刻,服饰总是灰暗阴沉;庄严的时刻,服饰总体庄重典雅......
    慈悲善良的人,服饰总透着端严朴素;轻佻无知之辈,服饰无不俗丽。洁净得体的服饰,表明主人的严谨;邋遢肮脏的衣着,诉说主人的颓丧。飘飘长裙,无声赞美端庄贤淑;露脐坦胸,默默陈说着无知和轻佻。
    当诲淫诲盗的衣饰成为性感的新贵,端庄肃穆的袈裟便成为沉重的负担。如今是崇尚物质、金钱、权力的时代,出家人越来越多地被在家人度化......
    服饰,既代表着物质文明的繁荣程度,也标识着人类精神层面的高低。当服饰失去合气的意义,就逐渐不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祥和、轻快。
    女性出门,会因为考虑穿什么衣服而烦恼;孩子穿着,会因为衣裳不时尚而吵闹;上班族衣饰,会因为衣裳非名牌而不安;老人会因为服饰太花哨而感叹;明星会因为时装欠得体而窘迫等等。这些问题,在衣饰仅仅是御寒遮风挡雨的时代,根本不会存在。所以,老百姓有句口头禅“有了就开始作了”,言外之意都是因为富裕而衍生出的烦恼。在这个时候如果人们心怀慈悲,可能想到的是失学儿童,是灾区百姓,是贫困地区的百姓,就会感恩戴德地穿着。
    当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精神境界的提高不成比例时,各种社会烦恼层出不穷。这些烦恼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折磨着人们的身心,也在惊扰着鬼神。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则,从事不同行业工作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则,也就是遵守行为规范。医生收红包,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老师讨赞助,教书育人的师道尊严呢?警察钓鱼执法,是嘚瑟呢还是公权力瑕疵?律师说谎,是人性沦丧还是职业习惯?法官收贿,还能公正裁判?教授睡学生,是老当益壮还是道德贬值?官吏仗势欺民,是国家兴旺发达还是在腐败?僧侣以寺院赚钱是增加如来法财还是传生意经?
    如果人们有道德底线,有颗慈善的心,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严格遵守规矩。善心,会使人们在做事情时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利益他人,就是菩萨行。善心,会使人们任劳任怨,因为自己受苦受累,众生蒙益。善心,会让人们随遇而安,放弃计较,人们便能心情平和。
    当人类的行为充满和善、理解、同情,而不是蛮横、歪解、冷漠,人际关系就会和谐,交流就会减少误解增进共识,结局便能皆大欢喜。
    有教养,有利益他人的菩提心,就不会从窗口往楼下乱丢垃圾,就不会在高速公路上往车外扔杂物,就不会在马路上、公共场合随地吐痰更不会随地大小便,就不会觊觎他人财物,就不会为了升官发财不顾廉耻,就不会为了功名利禄尔虞我诈。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六五)

    生死枯荣,岁月无痕;华夏九州,依旧初心;全息哲学,全息养生......
    多些良善,与人交往就会尊重并尽可能理解每一个人,人际关系就会和睦而不会剑拔弩张。多些智慧,就会面对非难忍辱负重,少些贪欲就会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纷,就不会伸错了手,就不会睡错了床,更不会被法律的准绳约束和制裁。
    多些理性,多些思考,就不会胡言乱语;多些宿命感,多些因果报应知识,就不会牢骚满腹;多些平等心,多些共生观,就不会杀生自活;多些祥和,多些体谅,就不会恶言、妄语、绮语、两舌;多些随喜,多些祝福,就不会嫉妒他人的成功;多些努力,多些耐劳,就不会眼红别人的富有;多些忧患、多些危难意识,就不会争权夺利;多些同情,多些友善,就不会巧取豪夺;多些关爱,多些大器,就不会仗势欺人;多些尊重,多些理解,就不会轻视卑下;多些自尊,多些自信,就不会屈尊权贵;多些合气,多些大局观,就不会结党营私;多些历练,多些调查,就不会信口雌黄;多些理智,多些视野,就不会人云亦云;多些关心,多些注意,就不会熟视无睹;多些思考,多些自我批评,就不会听而不闻;多些冷静,多些长远打算,就不会利令智昏;多些责任,多些义务,就不会欺上瞒下;多些合理,多些公平,就不会强买强卖;多些淡泊,多些思虑,就不会觊觎横财;多些品德,多些爱心,就不会袖手旁观;多些自责,多些宽容,就不会冷言冷语;多些忏悔,多些自知,就不会骄傲自大;多些平和,多些不安,就不会欣喜若狂;多些直心,多些坦诚,就不会道听途说;多些闻达,多些经验,就不会贻笑大方;多些阴德,多些善事,就不会祸延子孙;多些博爱,多些忍让,就不会鸡犬不宁;多些公心,多些兼顾,就不会亲痛仇快;多些福田,多些慈悲,就不会噩梦连连;多些恭敬,时时皈依三宝或礼敬天地君亲师,就不会颠倒错乱。
    鸡犬宁,神鬼安,便能风调雨顺,天灾人祸减少。故而,和谐二字,其义大哉!
    “和”是一切物质与精神之合气,意味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鬼神的友好和合;“谐”是无争,是共鸣,是协同,是谐美。身心蕴含智慧品德,真正和谐,身心健康有保,环境祥和有序,夫复何患?
    治国平天下,需要睿智,需要大器,需要大爱,需要大身。
    《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欲家庭和睦内外敬爱,行为不端心性不良,似乎不可能。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个体人格才趋于完善,家庭的和谐才有可能。有了“家和万事兴”、“妻贤夫祸少”的家庭幸福,才堪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管理邦国。而这一过程中,一切行为规范都必须严格遵守,否则便会身败名裂,不仅不能治天下更可能荼毒天下。
    所谓修身,便是个人的身心修养。炎黄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以上而不中断,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炎黄文明对于个人修为的严格要求,这种要求以“天人合一”为基本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它种生命体的关系“合一、和谐”,才保证了炎黄文明不被物质文明极度发展所破坏。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六六)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华,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其它三大文明都已经作古。
    在炎黄祖先有四大发明的时节,如果当时祖先们继续发展相关技术,今天只有两种可能:一者,炎黄文明的科学技术成就,令其他民族望尘莫及;二者,炎黄文明已经凋谢。何以故?发展技术就意味着不断改变环境,环境的改变,逐渐破坏“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最终导致人类被大自然的“反作用”报复而灭亡,至少是文明的失落。所以炎黄祖先是睿智的,是祥和慈悲的,因为他们兼顾了后代的千秋功业。
    当现今喝了几天洋墨汁的现代科学新贵们,哲学牙齿还没有长齐就开口乱咬炎黄先祖的智慧结晶《周易》、《黄帝内经》、《中医》等是“伪科学”,什么“阻碍了发展进步”啦,不说是数典忘祖,至少是幼稚可笑。
    炎黄文明以讲究个人美德而称世,人们的成长就是在父辈亲切教导如何做人、如何利人、如何以德服人中循序渐进的。
    然自五四运动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炎黄文明的精神价值体系首先被急功近利的西洋文明所冲击,其次新中国的文革运动中被作为“四旧”严重摧残破坏。如今要讲究和谐,重建精神价值体系乃当务之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体系要恢复,则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努力,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宣传贯彻执行。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中,是最起码的做人道德准则,是进行正常社会活动、进行良好人际交流的先决条件,也是自我身心健康的保障。
    仁就是慈悲就是良善,通俗地讲有是有是良心。良心契合天理,也是“天人合一”的先决条件。人类对同类要有良心,对环境要有良心,对动植物要有良心,对鬼神要有良心,如此才能真正全息意义上达到“和谐”。这就要求人们思维、说话、做事,都符合自利利他的基本原则。
    义即“道义、义气”。“道”是天地本然规律,“义”就是符合社会道德、文化、传统、伦理的行为准则和符合天地本然规律的信条。故“义”是大局观,是社会观。“见利忘义”,就是因为利益而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大局的行为。“不义之财”要不得,拿了会天怒人怨,最终祸及自身及家庭子孙。
    礼,指古代人们,对天地神祗的恭敬和侍奉。《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炎黄文明很早就有敬天事神的观念,大自然养育万物,故应该以“礼”恭敬大自然即神明。
    礼,在今天言,是最起码的礼节和仪轨。当人们不断迷失在物质欲望的追求中时,对于天地、鬼神的敬畏就荡然无存。狂妄的人类,以为自己人定胜天,,所以不断在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没有停歇地被大自然报复着即遭受自然灾害或言天谴。
    人类对于天地大自然,应该带着敬畏和感恩,就是大义,遵守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就是守义。感恩图报就是义,恩将仇报就是不义。不义,必然被鬼神所骚扰,家庭和睦和个人健康都是纸上谈兵。
    智即智慧,是对于宇宙真理的认知。说文解字曰“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稍具智慧,便能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最关键的是明晰因果,便能斟酌思维行动,并做出符合社会大众利益、符合天地本然规律的选择。其反义词就是愚。愚者,谓不开化、冥顽。缺乏智慧,在商,生意不可能很兴旺;在仕,官阶也不可能很高;在学,即便博闻多识也不可能成为大师;在医,不可能成为国手;在工,不可能有发明创造;在人,不可能顺利通达;在伽蓝,不可能成为导师。
    佛教传入中土,很快便被吸收成为炎黄文明的内在构成,因为佛法的真理性和智慧性深深契合东方哲学体系之理念。依照佛法,众生佛性平等,本具一切如来智慧藏,只是因为被三毒烦恼缠缚无明隐蔽,所以不得开显,故要获取智慧就该皈依三宝深入经藏。
    忽视精神的片面实证主义现代科学,不可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智慧资源。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六七)
    信即诚也,《墨子经》云“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同时还有相信,信仰之义。信则不疑,当然不是盲目迷信。以信立世,则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人有诚信,则商人不会昧心,学者不会沽名,权贵不会欺民。社会风气就会良好,秩序也会井然。不欺诳他人,才是对自己身心健康负责。
    “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子贡赞美孔子的。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意思孔子待人处事的态度不是借势压人,不靠强取豪夺,总是持温良恭俭让的方式和态度。待人处事要温和、善良、恭敬、勤俭、谦逊礼让,就是千百年来炎黄文明人际关系的要素,也是祖辈传家的教誡。《管子·形势篇》中云“人主,温良宽厚则民爱之。”行世不能懵懵懂懂一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格趋于完善,人生也就趋于完善了。人们在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坚持五常,做到温良恭俭让,即便没有皈依三宝,死后也有福荫庇护子孙后代。
    温者,即行事态度温和、言语和雅,与之相反就是“躁”。温和的性格才有温和的言行,遇事不急不躁,语言、行为就不会出错,如此人际关系必然得体和睦。温亦有“顺”义,不忤逆就是顺。在对待五伦中关系中,“温”是人们的基本品格之一,能“温”则敬天、地、君、亲、师,尊卑有序,社会秩序井井有条。
    良者,性格善良、宽仁,反义词则是恶。“人有善心,天必佑之”,乃真实不虚的真理。今日浮躁的社会现实中,“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的无知论调却大行其道,何以故?缘整个社会失去了道德价值伦理精神体系所致。
    恭者,态度严肃庄重,行为恭敬之谓。《礼记·曲礼上》云“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惟有严肃庄重之人,方能对人恭敬有礼。轻浮、浅薄之辈,多待人处事接物缺乏必要的恭敬,要么出言不逊,要么红口白牙乱语。性情“恭”则行为耐心,耐心则能得益自天、地、人。
    汉代张良“桥下拾履”的故事,就是稚子对于耆宿的恭敬。《太平广记·神仙传》记载“童幼时,过下邳圯桥,风雪方甚,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于桥下,目子房曰‘孺子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当为帝王师。若复求吾,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由于张良对于黄石老翁恭敬有加,是以被授以治国之书,后辅佐汉高祖而得天下。“程门立雪”,则说明求学者对于良师的尊重。《宋史·杨时传》记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说的是一次杨时拜师程颐,见其眠盹,于是和侍者不言不语在大雪中站立等候直到程颐醒来。
    俭者,质朴勤劳之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世世代代在生活中一直尊奉勤俭持家的信念。
    在蒸汽机车革命之后至今,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被今天的虚拟经济所取代,受经济主体格局变化的影响,消费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超前消费渐渐流行起来。人们寄希望于可以预期,但是并不确定的未来财富,比较我们的传统消费模式,即所谓“寅吃卯粮”。一旦明天的变化并非今天所预计的,那经济打击带来的精神心理挫折和艰辛在某些人就难以承受,同时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发生消极微妙变化,更有甚者,面对情境不知所措而选择逃避者大有人在,在人力及资源完全不能应对突然打击的时候,选择自杀则也不足言乖了。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六八)

    “师父,您这好像是说教呀?这个时代人们在乎的是如何发财、升官和出名呀,您要讲速疾成就之类的,估计受众会大增!”或许吧,如果不熟悉全息哲学,就当我好为人师吧,可是如果系统了解了全息哲学,会发现乃是先贤圣师智慧凝结的忠言良药。当然,追求功名利禄很正常,关键是要“量因而行、量力而行”,我的文章就是在“因”和“力”上分析呀,也就是“缘”上文章。若“因”不足,咱“缘”上努力。
    居安思危,是炎黄民族的传统精神。但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之西洋文化”尤其是广告、期货、股票、保险等观念的灌输冲击,国人的传统意识正在逐渐被外来思想所取代。当我们看到外来文化所引致的消极结果后,回归传统文化似乎成为必须的选择。
    簇新时兴者,未必能引领潮流;守中持正者,才能砥柱中流。要做到守中持正,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精神修为,而佛法、道教等不失为良策。俗话说“乍富不知新受用,忒贫还是旧家风”,前半句大约就是庞大物质财富突然拥有者的恰当写照。老百姓还有句口头名言“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物质财富可以说是我们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在某些场合可能缺一分钱事情也不能解决。而古圣人亦有言“饱暖思淫欲”,当人们拥有的物质财富正好可以满足衣食住行需求的时候,尚不会有所谓“精神追求”,而一旦手中财富聚多,积极的、消极的精神追求都会表现出来。
    由于众生本来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而同时出现了明显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由此产生了社会不平等感的人开始居多。今日社会的爆发户们豪宅、豪车等等都似乎将祖训彻底忘记,如果能够记得曾经的贫穷,就该为还生活在贫困中的有情多想法设法。司马光《训俭示康》“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妾用,丧家败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恶之大也。”意思即便是君子,贪心重也会背道疾速招灾罹祸。小人则要么多妾要么换媳妇,以至于家败人亡。如果在官必然贪赃枉法,是平头百姓则为鸡鸣狗盗。故而官二代的张狂、富二代的无知、穷二代的无奈、雷二代的怪诞行为层出不穷等等,这些问题同时在警示人们,产业化教育是罪魁祸首,是国家决策极其严重的失误!
    让者,谦让、辞退之义。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尧舜让位”的故事,将“让”的积极善良涵义诠释的非常完美。在今天,谦让一词已经令人们生起了恐惧,一旦直面利益,各个使出浑身解数唯恐落于人后,因为人们已经被物质欲望驾驭了。
    五常之理和十善道异曲同工,即便不信佛,能遵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不枉为养生之道了。
    个体组成家庭,家庭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故社会的安定和谐与否,最基础的乃是个体的身心健康状态。个体缺乏良善,家庭必定不幸,家庭不幸社区就不得安宁,社区不得安宁邦国的和谐就是一句空话。祖训要求人们遵守五伦五常,佛法更教誡人们守五戒十善,努力去做了,就是在堂堂正正地做人,就是在为社会的安定尽力,就是在为子孙造福。
    治理国家,更需要完善的人格者担当,首先必须爱国,而爱国的核心是爱民,这就需要大慈悲心。历史上奸邪官宦无不祸乱朝廷,残忍无道的昏君最终都亡国祸民。究其原因,乃是没有尽好“人”的本职,没有体恤万民的胸襟,没有高瞻远瞩的智慧。今日的裸官数量触目惊心,这些人已经人的良知?等待他们的不是法律的审判,就是鬼神的追索!
    少些抱怨,因为今生的一切都是夙世的因果报应。别把个人的理想凌驾于社会的整体理想之上,那样一旦不为社会接受就成为反社会的精英。别奢谈、空谈民主,符合宇宙本然规律的民主就是阴阳有别、长幼有序,否则会天下大乱,导致兄弟姊妹蒙受灾殃。别因为表象的不公不平,就忽略了因果关系!
    深怀慈悲,踏实做人做事,诸天、龙神、鬼神才会侍卫,诸佛菩萨才会护佑!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六九)

    “师父,据说修财神法,可以很快获得财富,就是那种数钱数到手发酸的那种,您传吗?”
    传,必须传呀!先拿法本来我瞅瞅呀,让我先修修看,咱先脱贫再说......想多了,基本是在梦里。咱想大厦豪宅可以,但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咱地基有吧?如果有密法可以超越因缘果而凭空让人“中大奖”,那基本是骗子行法。学法若为了满足贪欲,会越学越困窘,先要明白自己可以挑多少斤的担子,不打好根基,不努力于“缘”上文章,即使发财了,超过了力所能及,就会被“压断骆驼脊梁的”多余的一块钱给整没了。
    一个人境遇不顺,有必然的因缘。就常识而言,要想境遇顺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然天时、地利、人和与人们的身口意密切相关,换言之与人们的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恶语、妄语、绮语、两舌”以及意三业“贪、嗔、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业不顺,究其原因乃不合气,不能与天合气便不能得天时,不能与地合气便不能得地利,不能与人合气便不能得人和。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会将失败归结为机会不成熟、条件不具备、政策不全面、法律不健全、制度不公允、小人冤家的使坏等等,其实根本问题乃在于自身。今生的富贵荣华、顺遂、健康,乃缘于前世曾经积累了相应的功德,故而有今生的福报。然现世众生有几个堪透?抱怨自身之外的客观因素,就是不折不扣的愚痴。
    如今炙手可热的算命术、风水术应运而生,对于“拿人钱财予人消灾”的算命先生们而言,当一个人遇到人和问题,总不外告之“你遭遇小人了”,试问所谓“小人”是凭空而生的?自己没有种下“小人”的因,何至于有“小人”的果报?没有积累顺遂的福德,如何产生顺遂的果报?再者言别人为小人,实际自己是否真君子?
    今生的努力,仅仅是成功的一个方面(缘之作用),前世的福德积累(因)是今生成功(果)的基础,今生的福德积累更是守护成功的要件。
    “和气生财”,“和气”的基础乃是奉行十善道,换言之修身养性积累阴德。“和气”方能位高而不倾、权重而不倒、财富而不损、名重而不累、顺遂而快乐。
    今生不断修福德,必须先将前世所欠的功德补足,换言之酬偿宿债之后,福德才有盈余,才能享有顺遂如意。比如欠了别人三千元债,不可能还三百元就了事,直到还清本债和利息,才能身心轻松。
    水分子结晶受到积极情绪、意念、图形、文字影响,会有美丽、规则的结晶,相反受到消极情绪、意念、图形、文字的影响,则要么不能结晶要么结晶很杂乱。看似很简单的实验,其实包含的意义深刻。
    推而论之,对于学佛修行者而言,心态就至关重要。积极健康的心态,身体的组织结构、机能就趋于和谐、平衡、稳定;消极病态的心态,身体的组织结构、机能便趋于杂乱、失衡、不稳定。
    一个宽和、大度的人,必然精神面貌具有鼓舞力;而狭隘、鄙吝的人,精神面貌则猥亵令人生厌。心态宽舒的人,面相亦呈和善;心态狭窄的人,面相大多丑陋甚至可憎。
    学佛修行不是用尺子去衡量别人,而是用规矩约束自己。俗话说“马不知脸长”,无知者总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能者总想处处表现自己“很能”,其实总是“东施效颦”而已,徒增笑料。设若明白这个道理,就应该先检点自己,反省自身的言行思,在对别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之前,先把自己拾掇干净了,千万别“虱子多了不痒”,“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心态。
    修行者愈是遵道守德,面相就会越来越慈悲和善,何故?缘于“相由心生”。
    灵魂丑陋者,面相罕见圆满;尖酸刻薄者,面相欠缺福德;无知少慧者,面相多带愚痴;嗔恨鄙吝者,面相多有凶纹;虚伪奸诈者,面相笑中带刀;大智大勇者,面相总呈中庸;奴颜婢膝者,面相总带谄笑;功高我慢者,面相目空一切;好高骛远者,面相总显轻浮;愤世嫉俗者,面相总带蹉跎;见利忘义者,面相总带贪婪;出尔反尔者,面相总显狐疑。
    相貌虽说遗传自父母,然灵魂于六道轮回的习气总会表现在面孔上。
    曾经轮回于畜生道者,面相总有愚形;流落饿鬼道者,面相总带贪婪;流落地狱道者,面相总带忧苦;流落修罗道者,面相总带斗杀之气;流落天道者,面形总呈悦目;于人道中修行者,面相多呈祥和。
    修行就是将人类六道轮回的“愚形”全部转化为“智态”。智态的表征就是祥和、大度、从容、睿智、福德。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70)

    这年头,谁还没个脾气?瞅瞅看周围,福德越小的脾气越大。脾气就是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活动,是人类以及动物心理变化的外在表现,是内在真实思维的具象化表达。
    人们的情绪、情感的变化,对于自身和他人的健康,以及环境都会产生影响。
    成语“心平气和”,言心情安适,神态、言语才能祥和。心平就是情绪不波动、欲念淡泊、诚恳、平等之谓。气和同合气,简言之,指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协调平衡,换言之五行土木水火金平衡,就是个体与外环境的一切人、事、物之和谐相处。如此,个体与外环境的交流就祥和,顺风顺水,健康和长寿就有了保障,同时也能致风调雨顺。
    人类的情绪活动,和眼、耳、鼻、舌、身、意即所谓佛家六根之觉识无不相关。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嗅,舌头所尝,身体所触,意识所思,都会引起一系列情绪反应,从而表现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持不同心情,即便所听、所闻、所见、所触、所思相同,情绪反应则完全不同,这也是“三界唯心”的另一种诠释。故而在修行,反复强调大菩提心即大慈、悲、喜、舍心的意义,正是首先要合理调控人们的情志。
    传统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俗谓“七情”。其中将怒、喜、思、忧、恐表述为五志,而五志与五脏六腑之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历代医家于养生学中,强调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的旨趣所在。
    人类不是孤立的生命体,就本身而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构成,然结合外环境则更为复杂纷呈。抛开外环境,单独从物质角度讨论人类的健康等问题,属于还原法的幼稚思维,比如离体心脏的活动和在正常身体内部的心脏活动区别会相当大。完善的方法,应该是在环境的综合因素中考察人类的各种物质机能和精神情绪反应。现代医学的片面性,就在于将人体作为一个孤立的物质进行研究,在严重忽视了精神因素外,同时几乎完全忽略了环境的影响,尤其环境中它种生命体的影响。所以,在解剖学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医学,就身体的局部机能而言,研究可能是正确的,设若一旦综合环境因素后,许多结论都很难成立,因为结合环境因素后机体的任何机能,都将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七情六欲,不仅人皆有之,所有的动物也无不例外。因为,无论胎生、湿生、卵生抑或化生的生命体都存在于三界之中,三界中的有情形形色色无不和人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抑或积极抑或消极,故而与色、欲相关之烦恼、适悦就不可避免,情志的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按照对于健康的影响效果划分,情志活动大约可以分别为正常与非正常两类。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反之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机能紊乱,从而身心百病丛生甚至疯狂或者夭折。
    在修行,如果要身体力行六度万行,必然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如此才能安心守意,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工作如意顺畅。自己一切不顺利,利益别人就是一句空话。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怒会损伤肝脏。愤怒时刻气血喷涨,眼睛会有烧灼感,同时肝脏因为代谢活动的突然加剧而转呈“肝火”旺盛的状态,表现在身体有头晕目眩,心情则烦躁不安,血压升高,胃肠活动由于供血减少而处于非正常状态,消化不良、胃病等很容易相继发作。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七一)
    遇到某种让人义愤填膺的情境,很多人会愤怒,如男人当街暴打女人、年轻人虐待老人......这类“愤怒”属于正能量的忿怒,虽然也有消极的一面,但就社会大环境秩序的维护还是非常必要的,是对社会戾气的一种非公权力制约,是万不得已的救济措施。
    怒火攻心,就思维而言,丧失条理性和逻辑性,慌不择口,怒不择言,行为很可能过激而造成恶性的结果,人、我两伤。何况怒气与合气完全背道而驰,不能合气,则神鬼不安,鸡犬不宁。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怒火,缘“火烧功德林”。
    欲健康、欲养生,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情绪不愠不怒,保持心境畅和。要想家庭和睦、邻里友好,同事相助,就必须克制怒气。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身心健康更是如此。
    能够控制怒气,也是修为好的表现,怒气重的人,慈悲心不足,所以不仅身心有问题,而且家庭不睦,单位同事关系紧张,邻里关系也失谐。
    经商怒气重,发财是不可能的;做官怒气重,升迁是不可能的;求名怒气重,名声是不可能显达的;养生怒气重,长寿是不可能的;做任何工作,怒气重都不会顺心如愿。怒气重者,家庭风水失和,环境风水不谐,如此无论身心内外都失和,也就意味着健康、事业都会失去天时、地利、人和。
    然若慈悲心不足,忿怒就是愚痴至极的表现。在修行,内心清净,嬉笑怒骂皆成如来事业,内心还没有清净,慈悲心不具足,那嬉笑怒骂就是轻率、愚痴的表现。
    大喜、狂喜,伤心。人在情绪亢奋的状态下,气血流通加剧、身心会过度松弛,虽然易于恢复身心疲劳,但欢喜太过,则适得其反。大喜的状态,心情激动难以平定,一方面思维、语言、行为都会相应过度,过度则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透支,必然不利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可能不假思索,言语、行为就冒冒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可能造成他人的身心不适。比如生活中有因狂喜而中风的、猝死的,同时也有很多因为高兴时刻口不择言,造成人际关系恶化。故而狂喜伤心,一伤自身心,二伤他身心。
    在日常生活中大喜当有特指,结婚喜庆、升官发财、乔迁新居、喜得麟儿等,是以大喜之事仅仅是瞬间性的,如果持续大喜,则身心因持续疲劳而必然产生烦恼,大喜过后还有很多紧随而来的烦恼等着处理。适度的喜悦,可以使人类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应激状态,过度必然导致一系列问题产生。在修行人,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兴奋,保持心绪平和,才能更好地获得世间和出世间的利益。
    如果是悟道之喜,则是恬淡静谧之悦,不同于大喜、狂喜,而有利身心。狂喜,顾名思义有“狂”之义,非正常者、过度者谓之狂。《说文》云“狂,狾犬也。”引申指人的精神失常状态和近似疯癫如疯狗状态。成语“乐极生悲”则是另一种因为大喜、狂喜而招致的消极结果,如《儒林外史》所描写的“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最近高考放榜,很多激动人心的场面,都是大喜或者狂喜。首先全息祝福,值得高兴。其次,冷静下来,这才是人生上了一个台阶的第一步,后面还会有各种荆棘和坎坷等待着去克服。
    思虑,伤脾。脾脏与消化系统功能关系密切,传统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思虑过度毫无疑问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机能正常,从而影响睡眠和作息习惯,使得精、气、神消耗过度,这样食欲不振、形容憔悴、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都会随之发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理性的思考会理顺我们的头绪、语言和行为,但若思虑过度,则可能有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的感觉。思而得解,则思有积极健康的意义,“百思不得其解”则身心因思而被累及。过度思虑状态,脑部的供血增加,其他身体组织器官的供血就会相应减少,肝脏供血减少影响正常代谢,消化道供血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肾脏供血减少影响体内废物的排泄,久而久之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随之产生。面对家仇国恨和前后围追堵截,“伍子胥过韶关一夜白头”;梁武帝督促周兴嗣写《千字文》,也是在巨大的思虑压力之下,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七二)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枕上愁吟堪发病,府中欢笑胜寻医”诗句,千百年来演变成了人们养生的至理名言。其实原诗本义并非养生,而是诗人在听闻好友卢尹举行夜宴,然自己抱病在床不能参与,遂带着自嘲的口吻之戏作,此诗以为来日张本也,即为下次友人请客的预酬。
    诗人首先感叹“荣闹兴多嫌昼短,衰闲睡少觉明迟”,兴头正浓若未尽兴就嫌日短,和身体衰弱时睡眠少觉得天亮得太迟而形成鲜明对照。诗人对于友人夜宴的羡慕,却因抱恙不能予会也跃然纸上,“当君秉烛衔杯夜,是我停飧服药时”,你喝酒作乐我却停食吃药。于是乎,才有诗人对于健康和养生的感言“枕上愁吟堪发病,府中欢笑胜寻医”,诗人不甘寂寞,于是自勉“明朝强出须谋乐,不拟车公更拟谁”,诗中的“车工”大约是诗人同时代以宴乐闻名的某位豪绅吧。
    后人因为白居易乃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诗人,于是就将其诗歌来个掐头去尾,独留下“枕上愁吟堪发病,府中欢笑胜寻医”,俨然成了十足的养生名言警句,撇开诗人作诗的缘起,独此二句确实堪称养生箴言。
    愁吟,遑论卧榻,即使无病、无事呻吟也会逐渐病魔缠身,就是消极情志加持自身心的消极结果。家中欢笑声多,说明喜悦弥漫,即使身体有恙也会很快康复,积极的、乐观的精神因素,可以作用于疾患状态的肉体而促使其痊愈。
    养生中,乐观大度的情志培养就至关重要,至少我们翻阅历史,很少有小肠鸡肚的历史人物延年益寿的,惟那些正直、中庸、廉洁、大度之士往往住世时间长久一些。
    为何经历过严酷战争考验的抗日老兵很多都高寿?缘他们堪透了生死,更加乐观大度,即使在被三反五反、文革等等的无情催残,甚至改革开放后仍被弃之不顾的时候,也没有垂头丧气闷闷不乐,依然能够谈笑风生,而且他们的精神还能感染家人,他们的健康高寿诚然是“府中欢笑胜寻医”之功了。
    百姓有言“有什么别有病”,古云“英雄只怕病来缠”,都是渴望健康的意思表达,由此可知没有健康,确实不幸。
    早晨表哥发来早安问候,很有智慧,“人生道路有多长,只有健康能丈量;健康快乐常相伴,美好永远在路上!”
    希求身心健康愉悦,全息养生为您保驾护航!
    《楚辞·九章·悲回风》曰“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因悲伤感叹而孤独思虑,就是思虑与不如意、蹉跎、灾难相关联。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正贯》曰“夙夜无寤,思虑惓心。”则描述因为思虑,致心情慵懒、精神萎靡。清代黄遵宪《杂感》诗云“从古祸患来,每在思虑外。”则言灾难属于意外,非思虑所能顾及,思虑过多于事无补也。然灾难并非意外,而是人类夙世今生身口意三业之因果报应,若要思虑也应该思虑如何守护十善道,从而避免灾难的发生。
    忧戚,伤肺。忧郁情绪非常有害,会导致人体气血凝结蹇滞不通,因而妨碍身心机能,气血阻滞则气机不畅,故容易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等呼吸功能障碍表现。
    “忧心忡忡”,不仅伤肺也伤心,心情沮丧,神情委顿,言行思都受到消极影响。忧郁可以传染,不仅不利自己身心,还会连带影响他人身心健康。忧郁满面,则配偶无所适从,家人闷闷不乐,同事谨言慎语,人际关系必然受到影响。心情忧郁,连环境、天气似乎也被感染的沉闷。从全息哲学的角度看,确实如此。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七三)

    恐惧,伤肾。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精神过分紧张。恐惧,是个体对于未知情景、未知结果的应激情志反应。恐惧情绪会导致很多生理机能处于窒息状态,恐惧瞬间甚至导致细胞坏死,伴随诸如出现耳鸣、耳聋、头晕眼花、阳痿,甚至休克,重则致人于死。
    在恐惧状态下,身体的每一细胞都会处于恐惧的应激状态下,表现出僵化,功能完全失去健康状态时的灵活,语塞、大脑反应迟钝、行为失序等等。肾脏是身体内部废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在惊恐状态下,肾脏、肠道停止工作,导致废物在体内蓄积,出现憋尿、憋屎或者相反情形如大小便失禁等。
    恐惧,如果不是突发性的,则可能因为应对及时,而对身心乃至其他事情带来有利影响,如《周易·大象震卦》云“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描述的就是“居安思危”的修身养性之境界。在历史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就是对于恐惧结局的提前应对。
    梦中恐惧,多因肾虚,《要方·序例·诊候》云“阴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盛则梦蹈火而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扬,下盛则梦堕坠。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而不属。”故而,恐惧不仅在清醒状态下发生,在梦境中也会发生,根本原因乃是人类三业恶行所引致的。在修行中,禅观之魔境也会令人毛骨悚然,惟有正心端念方能免之。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如果人们具备慈悲心,不存害人之心,不谋夺他人财物或公共财物,不滥用权力,不违背职业道德,大约遭遇清醒或者睡眠状态恐惧的情形就不多见。
    悲戚,伤心也,怆恻之意。诸佛菩萨、行者常怀救苦救难之心去观察众生之疾苦,拔苦与乐,名曰悲观。在现实生活中,悲观是一种悲伤、失望的情绪。
    悲伤与忧郁,对于身心健康具有同样的消极作用。悲伤通常指是由亲人分离、死亡、丢失财物、挫折等引起的情绪反应,表现出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和孤立等。持续的悲伤会使人感到孤独、失望、无助,甚至会引发精神性抑郁,同时悲伤也会损害人的生理,持续的悲伤会削弱个体的免疫功能,导致易患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严重的悲伤甚至导致猝死。
    惊惧,当突然遇到意外、变故,引起的心理紧张失措。如冷不防听到巨响、目睹突然灾难、噩梦等,都会产生受惊的情绪反应。通常表现为面孔失色、魂飞魄散、目瞪口呆、毛骨悚然,生理机能反应迟钝,肢体运动迟缓,失语或者惊叫,大小便失禁等。成语“惊弓之鸟”,就是描述受惊的情绪状态。
    引起人类情绪变化的因素,无不涉及到人们的身口意之过患,所以要有效控制情绪,就必须慎护十善道。如果具备智慧,遭遇任何消极情境都能以智慧合理化解,则必然不会引起过度的情绪宣泄,于身心定然有利。
    淡泊宁静,知足长乐,智慧者将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知一切遭遇悉皆因果使然,故能万事但求安心,并保持精神内守,则不会因为遭遇逆缘而有太大情绪波动。读经、打坐、朝拜圣山圣地,多和善知识交流,都有益于情绪的控制。
    情绪反应是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在适当的限度内,情绪可以帮助人类身心建立和完善情境应激功能,但超过一定限度,则会损害身心健康。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七四)
    诞生于2000多年前先秦时代的《黄帝内经》,比今天的西医早了近2000年。
    《黄帝内经》云“暴喜伤阳,暴怒伤阴”,“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先决条件,就是阴阳和谐,如果换成现代哲学名词,就是物质肉体和精神灵魂统一和谐。
    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营卫机能必然受到消极不利影响,五脏六腑自然表现出相应症候,疾病生焉。故《黄帝内经》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平衡,狭义指身体脏腑机能的平衡,广义则言肉体与灵魂的平衡,换言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人体要维护自身心健康,就必须做到“天人合一”,而就自身言“天人合一”便是阴阳合一,便是物质与精神的合一。
    各种过度的情绪反应,都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如果将肉体视为“阳”,精神视为“阴”,就是机体阴气的失衡,阴阳本然一合,阴气失衡势必导致阳气失衡,失衡的表现要么阳盛阴虚,要么阴盛阳虚,亦即破坏了人体本身物质与精神的平衡状态。是以《黄帝内经》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阳盛之外在情绪表现,就是狂怒、狂喜;阴盛之外在表现,就是忧郁、思虑、悲伤;阴阳严重失衡,就会出现惊、惧的情形。所以,情绪与健康是相辅相成的,身心不健康者情绪未有佳者,情绪活动激烈者没有健康长寿之人。
    然疾病,与人类六道轮回的三业夙因不无相关,是以情绪表现也是轮回六道的各种不良习气之惯性表现。今生幸得人身就该知恩图报,不断完善身口意,如此才能保证身后不再沦落恶趣。
    “定业不可转”?指疾病的发生缘于夙因,故不能改变。如果这样理解就狭隘了,疾病是夙世因果报应使然,既然定业不可转,那么吃药打针、守护三业岂不是“瞎子点灯”?因缘果关系不会改变,但因缘果关系发生过程中的性量会发生改变,这正是寻医问诊、修身养性的意义所在(缘的作用)。如果教条地理解“定业不可转”,那么修行就完全失去了意义,五戒十善的目的,正是要人们通过努力“缘上文章”将夙因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这也正是全息养生的旨趣所在。因已定,缘之善恶,决定果之优劣。直观体解即“种子”已经选好,“缘”所涉及的土壤、水、肥、空气、阳光、护作等因素就可以决定最终“果”。所以,认为“定业不可转”,存在认知瑕疵。
    今日之养生多重外护,尽管先祖们关于养生论述的非常透彻,可惜现代人忽视了精神养生的一面。传统中医的医家能通神,而今的所谓中医师们则相去甚远。究其原因还是受物质实证主义的影响,更为滑稽的是居然会想方设法,搞出所谓与西医相同的“临床效果考证体系”。不将哲学的基本内涵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搞清楚,动辄“一分为二”,不能“合二为一”,此类研究永远是刻舟求剑之举。
    真正的符合全息哲学观的养生,必须是肉体和灵魂的一合相养生,即身体的内外护理和精神的安心守意并举。吃饭、穿衣、打针、吃药、运动的同时还必须守护身口意。正所谓全息哲学所要涉及的行为与全息养生、饮食与全息养生和言辞与全息养生。
    缺乏善心,狂喜导致疯狂,狂怒遭遇非横,忧愁如同嗜骨,思虑加剧颓废,恐惧令人丧身,惊惧引发痴呆,悲伤导致减寿。
    具备善心、智慧,值遇“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之大喜,便不会癫狂,因为善心能守摄心志;具备善心、智慧,遭遇不平才不会暴怒,而是心平气和,缘于善心让人们宽恕;具备善心、智慧,忧愁便会远离,因为善心“合气”一切;具备善心、智慧,就不会过度思虑,因为善心能化解一切烦恼;具备善心、智慧,就不会恐惧,因为善心可以安抚鬼神;具备善心、智慧,就不会悲伤,因为善心可疗治一切灾难;具备善心、智慧,就不会惊慌失措,因为善心让人们远离一切危难。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七五)

    有善心,才能有念头才会善、语言才会恻隐、行为才会慈悲。善心,蕴含无尽智慧,因为一切有情本具如来藏,然因三毒烦恼无明缠缚未曾显现,大菩提心、大悲心萌发,方能逐渐开显,而善心正是菩提心、大悲心的基础。正是善心能开发人类的智慧,恶心之人最多狡黠,然狡黠并非智慧仅仅是小聪明的表现,岂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而善心之智慧,可以化解一切不祥和,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是以智慧的人生悠哉悠哉!
    “师父啊,人们都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又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那干嘛要善良?”
    首先,“人善被人欺”是动物世界的生存原则,善良被误解为懦弱胆怯,所以被强势者所逼迫羞辱,这是物质至上主义者所以为的行为准则,显然这种准则还未进化到人类今天的文明认知程度,属于动物的原始本能。其次,今天“人善”,是我们作为观察者或者参与者做出的主观评价,人们绝大多数时候会毫无理由地同情弱者,实质弱者是否善良并非我们所看到的表象。再者,从因缘果关系规律角度分析,“被欺”是其今日遭受的结果,前因必然在于自己,所以才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箴言。
    至于“好人不长命”,我们知道他的夙世种下多少杀业吗?不知道就不能否认吧?今世善良,是对夙世邪恶的自我救赎,这和夙世忏悔之愿“我希望来世不再邪恶,做个好人”有关。“祸害遗千年”,我们又怎么知道他夙世未植善本?如未有深厚福德,怎么可能作恶不被惩罚?是因为他今世的恶在消耗俗世的福德。
    又依真圆台球独一性规律,当下的结果是唯一真实的,那“人善不被人欺”就存在很多其他可能结果,同理“好人长命”、“祸害夭折”,按照我们的意愿发展,结果又将如何?理想主义者会认为结果必定趋向好,如果结合错综复杂的因缘果,结果未必比当下更好!
    佛陀感恩无明,缘于无名乃一切智慧本源,是我们大系统中“存在的、合理的因素”。当我们怀着善心,带着感恩,自身心就会舒畅,人际关系就会和睦,而“得道多助”,世间事业必定会成就。
    因为在别人眼里我善良,是个好人,当我被人欺,就会替我鸣不平。然我的果报如此,是在酬偿夙世旧债,故还必须全息感恩。当然,再有人欺负我,我会依旧忍辱或者躲开,不给护法鬼神去找人家寻仇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利生护戒。
    感恩使我们狂喜的事件,让我们明白“祸兮福所倚”,一切喜悦都是以磨难为代价,并从狂喜中冷静下来;感恩使我们狂怒的因缘,让我们明白“火烧功德林”,一切忿怒都会泯灭智慧功德,酬偿了夙债也会一身轻松,即是全息忏悔和修正;感恩使我们忧郁的环境,让我们明白“郁闷生百病”,任何忧郁都会妨碍我们明天的努力,全息地祈福明天;感恩使我们恐惧的噩梦,让我们明白“举头三尺有神明”,扪心自问和忏悔修正三业是安和之道,完善自身心场,全息养生;感恩使我们困惑思虑的难境,让我们明白“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做力所能及的善事就会积累功德资粮,就是全息合气;感恩使我们惊惧的情形,让我们明白“居安思危”,守护十善道是唯一的安途,也是全息利生;感恩使我们悲伤的情境,让我们明白“生命只在呼吸间”,珍惜人身,珍惜慧命。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七六)

    依照真圆台球独一性规律,大系统的过往存在才成就我们的当下,系统过往丝毫因素的改变,我们皆非我们,还真是“我是谁个谁是我”的问题。
    《释摩诃衍论》卷四云“清净契经中作如是说,文殊师利则白佛言:世尊无量劫中不惜身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圆满行因庄严性海,喜乐自在德用无碍。何因缘故作如是言,我有多恩尽未来际不能尽报?佛言:我由无明,以之为质成正觉道,是故我说有极重恩,于尘劫中报恩不尽。以此义故,无明住地亦名报恩无尽住地故。”
    佛陀尚且感恩无明,我们在学佛,就更应该感恩系统的全部。宇宙是全息一合相的,感恩便必须是全息感恩。
    在小乘佛法中佛说四胜谛、十二因缘,一切烦恼苦难轮回之因皆悉无明之过恶,所以小乘行人皆言“断无明”,然于此大乘义中言“报无明恩”,正是佛乘密法“转烦恼为菩提”之殊胜处,缘一切智慧由无明所显发。
    学佛之人要报四恩,所谓父母恩、国王恩、四众恩、三宝恩。
    在今天,五十六个民族十四亿人口,处身没有战争没有内乱的环境而生活工作,就必须感恩。试设想如此复杂的社会、庞大的国土,如果西藏独立、新疆独立、蒙古独立、台湾独立、澳门香港回收不能,局部各种军事、政治、经济势力就可能重新洗牌布局,焉不可能引起内乱、纠纷、战争?局面就可能和前南斯拉夫、车臣的惨烈内战不会有太大区别,届时倒霉遭殃就是我们的父母姊妹兄弟子女!国尚不安,何谈天下太平?
    当然崇洋媚外的、唯恐中国不乱的有情们不会如此思维,他们更多地是自我中心的理想主义假定,假设多党制、民主化会如何如何,以西方的所谓民主为参照物对大陆内情品头评足。假设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对于还有无数个其他可能发生的疑问时,他们则直接否认。依真圆台球独一性规律,系统因素的丝毫变化,系统结果会大相径庭;再者,任何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比性,牵强附会的比较徒增烦恼罢了。
    既然当下现实如此,任何好、坏假定,都是虚拟态不可把握的,唯有当下现实是真实的、合理的、最佳的(没有更坏的)。即使用某个标准来判断出当下优与劣,深层次也是众生共业的因果使然,“知否?知否?未必绿肥红瘦”!
    2020年全世界爆发的新冠疫情中,中央政府的应对、举措,是瘟疫影响最小的国家之一,我们就必须感恩。
    一切遭遇都是因缘果使然,尽管看上去是“人祸”,然究其根本依然是人类夙世三恶业之果报,故而怨天尤人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守护五戒十善才能真正改善人类自身和外环境。
    感恩父母,这是做人起码的要求。“万事孝为先”,孝顺就是对于父母的遵从。不孝敬父母,大约连猪狗都不如,只不过枉披了一张人皮而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亲要忍受多少苦楚,分娩的阵痛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再者灵魂的投胎也不是漫无目的,是往世善恶因缘的聚会,故而有些孩子是报恩来的,有些则是讨债来的。无论夙世因缘如何,今生母亲的乳汁哺育了我们,就该感恩并图报。曾经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打动了多少儿女的心?“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很少要求子女回报,他们只要子女健康平安顺遂就知足了。
    曾经有个孩子对我说“我恨自己父母,他们不该生我”,一副生无可恋的态度。我问他“恋爱过没有?”他回答“恋爱过几次”。我又问“有感觉爱情幸福的时刻吗?”他回答“有的”。我反问“你开心快乐的时候还恨你父母吗?”他显然不愿意接受这个逻辑,因为他现在不快乐,所以怨恨。一个人在快乐的时候忘记父母之恩,而在不开心的时候仇恨父母,这样的孩子也只能说太不孝顺了(与父母的因缘夙世有恶)。问题是我们许多人开心的时候会忘恩,伤心的时候更记仇,扪心自问这样对吗?
    感恩四众,就是感恩大系统的全部人事物,人类日常所需无不是他人劳动的成果,无论亲疏,人们都在接受着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感恩。千万别说“我是花钱买来的”,因为那样连鬼神也会厌恶。你的钱哪里来的?可能是祖父母、父母奋斗有成给你的,也可能是你自己赚的。无论那种来源,全部来自于社会,社会的各种人事物是你有钱的“缘”,没有土壤你能种出庄稼?所以还是对社会有感恩心好,你即便是参天巨木,没有社会大环境的土壤,只能变成朽木或者也可能成为木化石。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七七)

    感恩才会惜福,惜福才能长保。能够念念相续生起感恩心,语言和行为都会很容易被他人接受,才能真正和气,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烦恼吗?人际关系和谐,事业得人相助,家庭和睦幸福,大约烦恼也不多了。
    任性,炫富,张扬......都是不知感恩而消耗着自己的福报。
    通常人们会比较哪里的大米好,哪里的蔬菜好,哪里的水果好,哪里的茶叶好......
    粮食、果蔬、茶等等大自然恩赐人类如许多的生活物品,它们的生长、成熟到我们手里、嘴里的时候涉及了多少因缘?阳光、雨水、空气、土壤、肥、护作、收获、加工、运输、贩卖......几乎囊括全部人类的活动,当我们能带着感恩心享用的时候,就是感恩全系统,就是全息感恩。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诚然不假,但正是分别心会妨碍和降低我们身心与所用物品的合气度。
    感恩心,会对我们所用的一切物品予以积极的精神信息能量加持,食物果蔬等会更利于身心健康。反之,没有感恩心,不仅没有积极加持还因为“好坏优劣”的分别心,对物品产生消极精神信息能量加持,生活用品效能反而会降低。所以祖宗有言“敝帚自珍”,就是感恩心的体现。
    饭菜已经吃进肚子,饭后却说不好吃,是诚心让自己的胃肠出毛病;着装拍照效果不好,却怪衣裳,是嫌弃自己的相貌;睡觉起床,一夜没有睡好,怪床和房子,是嫌弃自己太安全;以车代步,办完事情,觉得车子不好,是嫌弃自己腿脚不好......
    我们衣食住行所用,只有感恩了,都是最好的。衣食住行关乎大系统全部因素,我们能珍爱和感恩房子、车子、衣裳、饭菜等等就应该感恩所关联的其他全部人事物,这全息养生践行!
    先贤圣灵的智慧,是我们人生的指路明灯,是使我们减少烦恼、解脱烦恼的依处。佛陀德高望重功德智慧光明巍巍和蔼可亲,如此之大丈夫焉能不景仰不礼敬?真如哲理浅显易懂,十善道旨趣昭然若揭,如此之宝藏焉能不深入?袈裟庄严荷担如来家业,如此之行者焉能不尊顺?佛法僧是指引人们离开烦恼、离开灾横、脱离六道轮回的舟楫,焉能不感恩?从根本上拔苦与乐的惟有佛法,是以必须感恩。问题是现在许多寺院课诵册子里的“既皈依僧,当愿众僧,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印刷成了“既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一字之差,云泥之别。“众生”本来就三毒烦恼缠缚,再引领大众?岂不是以盲引盲?天天有几亿人念,消极精神信息能量叠加,结果就是当今的佛教现状。修行中,个别字的错误、个别理解的瑕疵、个别情境的执着等等,都会影响智慧的增加。
    感恩心,不仅局限于四恩,广而言之对一切烦恼、忿怒、嫉妒、仇恨等持感恩、报恩之念,对六识六根六蕴报恩,换言之就是对“贪、嗔、痴”三毒亦报恩,乃至对于宇宙万象及一切精神信息体无论善恶皆报恩,即对“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报恩。因为正是“贪嗔痴”三毒无明使我们明白必须戒贪、忍辱、思慧。故“佛性解脱契经中作如是说,从无明种出觉知树,从觉知树出功德智慧华,从两轮华结法身解脱果。”
    人类于无量劫六道轮回中,善恶因缘连续不断,所以今生为人必然遭遇各种情境,如疾病、夭折、丑陋、蹉跎、贫贱等。由于善恶因缘的因果报应使然,要么孩子孝顺健康平安,要么孩子忤逆不孝且牢狱非横。人们所拥有的哪怕短暂的健康、微小的成功、瞬间的富裕、须臾的名声、短暂的权力等都是往昔世所积累之福报,就应该惜福更应该感恩。
    古人云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草结环,以德报恩”。从我们不懂事起,父母长辈和老师教育我们如何读书学习做人,亲戚朋友邻居关怀我们的成长,我们有今天如何能不感恩?
    真圆合什!



    《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一七八)

    早晨起床,首先感恩还在呼吸。生命是非常可贵,所以活着就该感恩,因为呼吸着,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
    目睹晨曦该感恩,因为阳光给予我们温暖。缘万物生长靠太阳,如果我们一直处于黑暗,就会渴望光明,故而必须感恩!
    清新馥郁的空气该感恩,空气补充了氧气,维持我们的身体机能。当雾霾遮了望眼、影响了呼吸时刻是否更希望空气清新?是以雾霾让我们对清新的空气有了感恩心,是否也必须感恩雾霾对我们的觉悟?
    刷牙洗脸该感恩,清新口腔清除垢物保护了牙齿,水使我们清洁自如,使我们能精神焕发地迎接新一天的生活;上厕所该感恩,二便通利新陈代谢正常使我们轻装上阵;穿衣带帽该感恩,服饰保暖御寒遮挡风雨,使我们不被风吹雨淋;吃饭该感恩,营养的补充使我们能精神焕发朝气蓬勃;上学该感恩,因为我们能够享受教育,能够获得知识;放学该感恩,因为我们可以有些轻松自在的闲暇;上班该感恩,因为劳动让我们最终收获,可以养家糊口;下班该感恩,因为我们可以回家歇息,暂缓身体的疲劳,享受天伦之乐;洗澡该感恩,因为可以去除身体的污垢,恢复精神体力;睡觉应感恩,因为我们可以在睡眠中让疲惫的身心恢复能量;做梦该感恩,因为梦给我们警示,梦是过去、现在、未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事件的精神化表现。
    生病该感恩,百姓曰“有什么别有病”,如何生病还感恩?疾病发生,是人类过去世三恶业积累之恶果,所以是还债了缘,故而应该感恩。生病的是自己,不是最爱的人,可以换位思考并感恩,因为所爱的人没有生病省去了牵挂和担忧,值得高兴的是自己生病了不是他们,所以能不感恩?生病让我们明白身体的脆弱易坏,如果能发菩提心,真实求得解脱更应该感恩。看病对医生该感恩,对照顾我们的护士该感恩,打针吃药该感恩制药人。如果在疾病过程中能念念相续感恩,病体的康复速度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上大学该感恩,感恩老师的悉心调教,感恩能够有上大学的机会和条件。文革断送了很多人的学习深造机会,恢复高考,令许多人获得了不断提升的机会,焉能不感恩?在七六年以前只有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的孩子能升高中,地富反坏右家庭的孩子根本没有上高中的机会。如果不是恢复高考,至少我是不可能上高中读大学的,所以真诚感恩。在当时的“商品粮户口”高于一切的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脱离农村走进城市人的行列。
    一切都有因缘,尽管从人性角度确实应该批判文革的错谬,但从佛法的角度看属于因缘果报之有情共业,世间的一切无不是因果报应规律使然。
    恋爱了该感恩,感恩那个魂牵梦绕的男生或女生,因为恋爱人们会自己觉得是天底下最幸福而伟大的人。感恩相遇,因为相遇而有倾诉、交流,有共同勾画明日美丽蓝图的机会。感恩相处一起时的一切酸甜苦辣,这些记忆和经验会伴随并帮助人们以后的人生历练。感恩恋爱使自己成长,因此由小男孩成为男人,由小女孩成为女人。感恩恋爱对责任心的重视,因为人们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并去追求幸福快乐。感恩恋爱的幸福感觉,它将成为人们老年后回忆的甜蜜内容。感恩恋爱带来的美好憧憬,无论山誓海盟抑或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期待都让人们充实而感觉富有。感恩失恋的痛苦,由此明白不仅疾病会痛苦,人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也会令人痛苦,因此便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就不会耿耿于怀。感恩恋人的背叛,因此明白光有“牛奶和面包”的爱情毕竟很难长久,“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别动辄“渣男、渣女”,如果这样叫,就是自己曾经有一段“渣”。人生可能不止一次恋爱,无论结局如何都该感恩他们或她们每一个人,记住对方曾经带来的快乐。然而,爱毕竟是缠缚是牵挂,没有人不会因为爱而烦恼、嫉妒甚至因为爱的背叛铤而走险,所以也是烦恼的根源,能够将小爱转化为对全人类的大爱,方是真正的慈悲之爱。人生之恋爱是必须的经历,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爱情可能到了尽头,生活还要继续。如果我们学佛了,对于爱就会更坦然更大度地对待。如果因为感情挫折而深入佛法经藏,焉非因祸得福。
    真圆合什!



    上一条:《全息哲学》思想的萌芽—走进全息养生(140~ 158)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