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人类的灾难、疾患与对治(十一)

    时间:2014/8/25 浏览次数:166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99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欢喜恭敬,诸佛菩萨。”我们的相貌受两方面因素决定,一者遗传基因——得自父母的遗传,俗话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 洞”;二者灵魂于六道轮回的三业记忆。首先我们能成就人身就该感恩,并非想做人就能做人,除非积累了足够成就人身的功德。谁都希望相貌端正,可是未必谁都 能有足够的幸运生就端正的相貌。然在佛家修行,慈悲心可以转化相貌,因为真正的修行“慈悲心”会不断扩容故,诚所谓“相由心生”。设若一个人声称自己修行 很精进,而相貌要么“歪瓜裂枣”要么“惨不忍睹”则不用言辞就否决了其“自吹自擂”。智慧、福德、慈悲都可以改善相貌,犹若意念改变水分子结晶。现代时兴 起的整容职业大约就是应景儿的,整形相貌变得姣好了,设若心相依旧,则不几日又将恢复昔日“素颜”。所以在整容的同时更要“整心”。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 难移”就是说心性改变是多么之困难。老祖宗给我们留下《麻衣神相》之类财富乃非常有道理的智慧结晶。无论是先整容后整心还是先修心后整容,都应该是值得随 喜赞叹的。就怕相貌端正“貌似潘安”,心地险恶犹若“秦桧”。故我们看见相貌端正之人,应该赞叹,因为不仅是其父母给了他们优秀遗传,也是他们宿世曾经擦 拭佛像、打扫殿堂积累了“端正”的资粮。并祈愿一切有情都能精进不断慈悲日增相貌益发圆满。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远离鄙恶,以善自严。”《德道经》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缘美丑因为人类的视 觉系统建立了“对照鉴别系统”。没有善何来恶,没有美何来丑?相貌端庄灵魂丑陋的,面相也会越来越“走形”;相貌丑陋灵魂慈善的,面想也会越来越和蔼。丑 者视觉效果不佳之谓,陋者贫瘠、肢体有暗疾或者残缺之谓。见到形貌丑陋者,我们理该先为他们惋惜,并尽可能软语安慰,而不是敬而远之,并祈愿他们早脱丑陋 远离一切鄙吝邪恶,修善积德,死后超生极乐。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常念诸佛,菩萨恩德。”人生如果说报恩,几乎每时每刻都应该报恩,父母生育我们,老师教育我们,邻居关心我们,同学帮助 我们,同事支持我们,医生护理我们,农民种粮食我们吃,工人提供我们生活必须日用品,战士守卫我们的边陲,警察维护我们社区的安宁,清净工维护我们的环 境……我们生活在一条必须感恩的生命链上,若不知感恩是因为愚昧无知。别说父母养育我们是天经地义的的,别说老师教育我们是应该的,别说邻居关心我们是因 为我们有钱有势,别说同学帮助我们是捧我们台面,别说同事支持我们是看好我们以后可以做领导,别说我们是花钱看病医生护士应该如何,别说我们有钱就可以买 任何食品,别说我们家都是知识分子或者官员,别说警察维护治安因为我们纳税了,别说战士冒着性命危险守卫边陲是他们的职责,别说我们缴纳了物业管理费。因 为我们说了,想了就是缺了感恩心,让一切变成金钱商品的交易。带着感恩心去看去赞叹,我们会人格越来越完善。学佛者报四恩——父母恩、国王恩、四种恩、三 宝恩,实际是感恩一切有情,不论亲疏,不论贵贱,不论夭寿,不论人非人。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常见贤圣,不作众恶。”《魏书·萧宝夤传》云“背恩忘义,枭獍其心。”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明代马中锡《中山狼 传》的“东郭先生与狼”,都是警示世人恩将仇报、忘恩负义之教训。然世间一切皆有因缘,今日之恶遇,缘于前世我们施人以怨;今日之被“横刀”缘于曾经的 “夺爱”;今日的被诽谤缘于俗世的“无中生有”业;今日的被挫折缘于往昔的“挫折”他人;今日的被冤屈,缘于俗世的屈枉事,如此等等。故见背恩之人事,也 生感恩想,先缘为了消除宿世之恶业,次缘令我们开智慧。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寂静调伏,究竟无余。”见沙门、梦沙门都是殊胜之事,《宝箧印陀罗尼经》云“若与此人,往过道路,或触衣风,或踏其迹, 或唯见面,或暂交语,如是等人,重罪咸灭,悉地圆满。”缘沙门乃荷担如来智慧法藏之行世佛陀,袈裟具如来巍巍光明功德。同样见到有德之士、梦到有德贤圣也 是吉祥之事。看见沙门,心生恭敬,则为恭敬一切如来。出家为沙门乃宿世之福报因缘,故无论何种原因出家,若处身在僧众之中,即受诸天龙神夜叉金刚卫护,设 若于三藏中精进不辍,则功德无量。在隋唐时代出家是十分重大庄严的事情,甚至需要皇帝审批,缘于法师为一切世间导师,故学识修为人品都须上乘。《出家功德 经》云“若赦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譬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盘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边。又如起七宝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 功德。”《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功德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僧祗律》云“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离六千六百六十岁三途苦。”《华手经》云“自乐出 家亦劝助他人令其出家,转生当作善来比丘,莲花化生,现增寿命。”《心地观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 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永不退转,得值诸佛,受菩提记,坐金刚座,成正觉道。”《智度论》云“出家之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莲 花色尼因色解脱、醉婆罗门因醉得度等(大智度论卷十三云“如《优钵罗华(莲花)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 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问言:‘破戒当堕地 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着比丘尼 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政,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 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 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难与剃头,着法衣。醉酒既醒,惊怪 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 如是种种因缘,出家之利,功德无量。’”)出家之人高超俗表,为世福田,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应受人天恭敬供养。是故,剃发着袈裟已,至于君父尚无设 礼之义,况余人乎?故我们若见沙门当起恭敬心,并愿一切有情能得寂静。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得真清净,离一切恶。若见仙人,当愿众生,向正真道,究竟解脱。见苦行人,当愿众生,坚固精勤,不退佛道。”撇开古印度阶级等级 不论,这里“婆罗门”指有身份有地位有社会影响的人,仙人乃得道飞升乐于清幽修行之人,苦行人则饥来食果渴来饮泉以苦难磨练自身的行者。我们看见长辈总应 心怀恭敬,因为他们具备更多的人生历练经验,所谓“吃的盐、过的桥”比我们多,因此我们祈愿有情具有真实智慧;看见仙人总会羡慕,因为他们自由自在,他们 的故事美丽动人,故我们祈愿有情真实解脱;看见苦行者我们总禁不住感慨赞叹,因为他们具有坚强的毅力,故祈愿有情于正法精进不退。触目所见皆从善行,随耳 所闻悉生善愿,无时不刻传达美好的意愿,就是菩提心之念念相续。

     

      “见着甲冑,当愿众生,誓服法铠,得无师法。见无铠仗,当愿众生,远离众恶,亲近善法。”甲胄乃战争中士兵护身的盔甲,于修行中护身的盔甲便是 慈悲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和自身开发的智慧。铠仗指武器如刀、枪、戟、剑,在佛法降服一切愚痴、顽劣和烦恼的武器便是代表智慧三昧的金刚剑和金刚杵。看见兵 器,我们首先祈祷没有战争,众生安处和平宁静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其次祈愿一切有情以真如智慧武装自己,远离一切不善,行十善道。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得无上辩,摧伏外道。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威仪不异。”论议是分析剖白义理的辩论活动,是五明之一的因明之延 伸,因此要求严格的逻辑推理、明确的论点和充分的论据,广义言之亦是一种智慧思辨活动。生活中有种人我们称之为“茶壶里的饺子肚里有货嘴巴吐不出”就是说 有学识却不善言辞之人,当然八面玲珑的伶牙俐齿也未必是众人喜爱,更遑论“不学无术”者,故我们祈愿有情于如来正法中辩才无碍,以正思维摄伏一切外道邪见 之辈。正命人通俗讲就是遵守社会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之人,在佛教则指离开一切邪见严守戒律深入经藏之行者,所谓勤行戒定慧,努力闻思修之行者。比如我们看见 《百家讲坛》的诸位大家侃侃而谈,就先为他们祝福,感恩他们能使我们分享历史、人生知识,其次祈愿有情悉能获得智慧;看见正直善良之人则祈愿一切有情悉皆 善良互相敬爱,关系和睦。

     

      “若见帝王,当愿众生,逮得法王,转无碍轮。见帝王子,当愿众生,履佛子行,化生法中。”在佛法的轮回理念中,帝王乃大福报之因业果报,是转轮 圣王应世,佛法中“感恩国王”大约就有尊敬福报深厚人之义。人人皆“望子成龙”,但不是人人都能当国王,因为治理国家需要雄才大略和大智慧,若换成“刘阿 斗”,则万民遭殃也。至少我们可以祈愿有情个个有智慧,事业顺利、辉煌。王子是帝王胄裔,好比沙门是如来家眷,我们不可能出生在帝王家,但可以祈愿一切有 情成为如来眷属,于佛法中成为法王子,荷担如来家业。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永离爱欲,深解佛法。若见大臣,当愿众生,常得正念,修行众善。”我们应该尊重领导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辈,这是长幼有序的 社会秩序之必然,尊重他人才能被尊重和爱护。在大学毕业前,有位很喜欢我的长者就曾经谆谆教诲“人生中有三件事必须努力做到:一不能和领导对着干;二手不 伸错了口袋;三不能睡错了床。”其实这也是生活的智慧,确实受益匪浅。东方的价值观念中,宇宙的本然秩序是阴阳和合然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男 女有别,否则必然天下大乱失去章法。如今有些地方无知少识的居士居然对出家人吆五喝六,一方面因为出家人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佛群体尊卑之序失 当,出家人理该受到在家人最起码的敬重。即便父母无能,是否子女就该骑在父母头上?道理相同,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互相供养、互相礼敬,于佛法的宇宙至极真 理中获得自我庄严和解脱。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金刚身,心不可沮。若见王都,当愿众生,明达远照,功德自在。”城市之外的总向往城市之内的繁华歌舞,一个个想出人头 地的年轻人都渴望在“都市放牛”,在城市的现代化氛围中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能抛弃鄙陋邪见,于如来智慧中开阔眼界,于法王圣城得 真自在逍遥。

     

      “若见妙色,当愿众生,得上妙色,天人赞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眼见美好的人、事、物,我们总会赞叹喝彩乃至羡慕,即便贪财爱色,也要遵循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之古训。惟有大丈夫品德之端庄是无以伦比的,三藏之财富珍贵过世间一切财宝,佛法智慧的殊妙亦超越世间一切美 妙之物,故我们祈愿一切有情成就佛果,具庄严之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受三界所恭敬顶礼。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古代僧侣以化缘为主要饮食来源,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 缘。僧侣以托钵方式乞食结缘有情,并开方便教化之门。如今化缘已经演变成募化,而不是托钵行乞随缘度化众生了。换言之募化成为让有情自觉或者被动“种福 田”的庄严功德活动。无论是募化修建伽蓝的功德钱款还是流布佛经的功德赞助,都祈愿有情能真实入佛法中,沐浴智慧光明的法喜。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总持门,见诸佛法。入人堂室,当愿众生,入一佛乘,明达三世。”无论去别人家拜访还是求人,总要充满尊敬和诚惶诚恐, 求人的太理直气壮就是要挟了,拜访的行为太随便就失去了恭敬。进去房间总要换鞋子,不应该泥足践踏人家干净的地板。学佛修行应该更恭敬,拜师则必须怀着十 分虔诚,必要的得体的供养礼品总是应该置办的,毕竟佛法是一切智慧中之最高最妙,若能凭借入门则会获福无量。众生求法拜访师傅觉得师父传法是天经地义的, 如果师父没有传法便怪罪师父“吝法”,焉不知你给孩子请个家教也要支付酬劳?习惯性礼节我们去别人家总不好意思空着手去吧?能够入于佛法密藏乃是非常殊胜 的福缘,一窥真如堂奥将受用无尽。

     

      “遇难持戒,当愿众生,不舍众善,永度彼岸。见舍戒人,当愿众生,超出众难,度三恶道。”难以持戒或者舍戒悉有大罪过,《大智度论》中有详尽描述。我们惟当虔诚忏悔,力争护戒而不舍一切善法,否则出离是不可能的。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饭钵空了,自然洗漱干净了,设若我们洗净了一切烦恼缠缚也必然得心清净。饭钵满着,转则祈愿我们具备智慧,一切罪障悉灭,一切所愿圆满无缺,一切善法精进不辍。

     

      “若得食时,当愿众生,为法供养,志在佛道。若不得食,当愿众生,远离一切,诸不善行。”每顿饭前,都虔诚思维,先行运心供养一切圣众、十法界一切有情,然后带着感恩心,并默念为了求证佛道,我珍惜此身。如果没有吃饭,则祈愿一切有情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业,修一切善。

     

      “见惭愧人,当愿众生,惭愧正行,调伏诸根。见无惭愧,当愿众生,离无惭愧,普行大慈。”人是文明动物,因为有能力知惭知愧,如果没有惭愧心, 那和低等动物就没有区别了,尽管有情是平等的,但人毕竟不能和猪狗同流合污吧?惭愧心是良心的发现是对恶言行思的反省,惭愧而改之则善莫大焉。故见惭愧之 人亦应忏悔自身,因忏悔而摄伏不良的言行思,调服心猿意马。见无惭愧人,先生悲悯,无惭愧之人犹如厚颜无耻之劣等动物,有幸身披人皮,不知珍惜,其后还堕 三恶趣。故祈愿有情,知惭知愧,每日忏悔业障,勤行十善。

     

      “得香美食,当愿众生,知节少欲,情无所著。得不美食,当愿众生,具足成满,无愿三昧。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得粗涩食,当 愿众生,永得远离,世间爱味。”如今美食似乎是一种时尚,你可以没有权利、财富,但你不能不知道京城有簋街。是否美食,取决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然当血 腥残忍成为美食的主题内涵,则美食不复为美食。若素食清蔬,可能在很多人无法下咽。然一个修行人通过努力任何食物入口都会口中自生甘露变成美食。从菩萨行 的角度,见美食,则祈愿有情能够节制无休止的贪欲,见粗陋食物则祈愿有情得甘美饮食,色身精力俱佳。心念非常重要,你心念食物是美味,食物自然能滋养我们 的色身,心念粗陋则食物就成为色身中的垃圾。带着感恩心用食,久之饭食自成甘露。故美味与否全在心念,知此将不再贪恋世间所谓“美食”。

     

      “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食杂味,当愿众生,得佛上味,化成甘露。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能够咽下饭 食,就说明我们身体还健康无恙,若是连饭菜都不能下咽,则要么为痛苦忧伤所困要么为病魔所缠,悉不幸也。我们下咽饭菜先祈愿饿鬼道中众生能得充分饮食,得 清凉出苦海,愿世间有情饱腹无虞,更愿从智慧中品味甘露,法喜盈身。吃完饭则祈愿有情身色俱佳,品德殊胜,成就是来十力。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深达佛法。退坐出堂,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讲经说法是非常庄严的修行实践,然佛经不能以文字相理 解,否则便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听闻法师说法或者我们自己说法,都祈愿其智慧泉涌辩才无尽,深解真如旨趣,有情听闻之后心生皈依三宝之心。讲法结束退堂则祈 愿有情深体如来无上法味,驻于佛智,脱离三界之缠缚。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深入佛道,等达三世。澡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光明无量。”入水沐浴,则愿有情入佛法智海,身心清净。

     

      “盛暑炎炽,当愿众生,离烦恼热,得清凉定。隆寒氷结,当愿众生,究竟解脱,无上清凉。”“心静自然凉”,此话不无道理。心情烦躁即便数九寒天也会热恼不安,心情舒畅即是烈日当头也有清凉在心。故我们祈愿有情得如来真实智慧,于时时事事处处心得清凉,无有烦恼缠缚。

     

      “讽诵经典,当愿众生,得总持门,摄一切法。若见如来,当愿众生,悉得佛眼,见诸最胜。谛观如来,当愿众生,悉覩十方,端正如佛。”一人读经, 有缘众生悉蒙利益,一处诵经,三千大千处处响应。读经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如来法教汲取智慧,故我们祈愿有情入佛法总持门中,究竟一切善法。三昧禅观亲见如 来,做十缘生观,同时祈愿有情佛眼悉开,洞察三界如观掌指,观念诸佛如来,祈愿有情悉得圆满佛身光明巍巍。

     

      “见佛塔庙,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敬。敬心观塔,当愿众生,尊重如佛,天人宗仰。顶礼佛塔,当愿众生,得道如佛,无能见顶。右遶塔庙,当 愿众生,履行正路,究畅道意。遶塔三匝,当愿众生,得一向意,勤求佛道。”佛塔是佛身象征,其中要么封藏佛陀舍利、佛经、法器,要么有高僧大德遗骸,故是 非常吉祥之物质化精神信息能量场。见塔诚拜并祈愿有情品德如佛如塔,受人敬仰。绕佛塔就是获取精神信息能量的经行,必得佛菩萨慈悲护持。

     

      “赞咏如来,当愿众生,度功德岸,叹无穷尽。赞佛相好,当愿众生,光明神德,如佛法身。”赞叹诸佛菩萨即是赞叹自身,即是赞叹一切有情,亦是随喜,亦是供养。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得四神足,究竟解脱。”洗脚是为活血化瘀通畅经络,便于安寐。故祈愿有情身心健康,夜能安眠,日行自在,开发智慧,渐具神通。

     

      “昏夜寝息,当愿众生,休息诸行,心净无秽。晨朝觉悟,当愿众生,一切智觉,不舍十方。”能够在一天的劳顿后安然入睡是件幸福的事情,不幸的是 白天很劳累,夜晚还要被梦魇所困扰,烦恼不息。故祈愿有情烦恼熄灭,不复苦恼。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早晨能醒过来先感恩,感恩又能呼吸新一天的空气、享受 多一天的阳光、祈愿有情个个于三界火宅中觉醒,发勇猛心出离六道。

     

      念念善愿,我们的每个细胞都会处于机能最佳状态,细胞的高效能也是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善念被外环境中一切有情——有形的、无形的生命体所接受 到,便会产生善良的联动和累计效应,这样天灾人祸发生的概率必然降低。上面的《华严经》经文虽然是针对佛子而言,然在一切有情都能适用,这也正是佛法平等 利益的表现。

     

      拯救人类和地球的唯一途径就是身、口、意之十善道!


    上一条:人类的灾难、疾患与对治(十)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