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14)

    时间:2014/9/2 浏览次数:1225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12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14)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精孤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荃,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腑,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道:五谷汤液和醪醴该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汤液要用稻米,用稻子杆烧火,稻米五味完备,稻子杆火性坚实。


    黄帝问道:为什么? 

    岐伯回答:稻米得天精地气五行之合,生长地域适中,所以五味(五行)完备。稻子收割时机得当,其薪火性最强。

    黄帝说道:上古之智慧医者,虽然也制作汤液醪醴,然很少用于治疗,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上古之智慧医者虽然制作仅作预备。上古先民制作汤液,因为善于养生故很少服食。在中古时候,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了解渐渐衰微且顺应自然规律的规矩也不再严肃,养生大不如前,所以外感风邪,服用汤液和醪醴才能健全。


    黄帝问道:当今之世服用汤液和醪醴也不能治愈疾病,为什么?

    岐伯回答:当今之世,必须用毒性猛烈的药物治疗体内之征候,体外则用镵石、砭石、针刺、艾灸治疗。


    黄帝问道:身形消瘦羸弱气血严重不足,治疗无功为什么?

    岐伯回答:精神衰竭了。

    黄帝问道:什么叫精神衰竭了?


    岐伯回答:针刺、砭石乃是治疗方法。如果患者精神衰竭,神志不清,灵魂生存的心念丧失,所以病也就不可治疗了。精气衰竭,气血营卫不复作功,为什么?因为纵欲无度,且内心忧患不息,生理机能崩溃,神志坏散,魂不守舍,治疗也就回天乏力了。


    黄帝说道:疾病开始发生极其微弱,必先从皮肤感召风邪开始,良医都知道病患已经发生,就会气血逆行,针刺和砭石也无效,良药也不能治疗。今天良医都尽得其法,而且也遵守医术规约,比如亲戚朋友,每天闻其声音,看见其面色,治病却不见痊愈,为什么不早点诊治呢?


    岐伯回答:病患为根本,医者为标,患者与医者不能相应,治疗无效,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道:也有疾病不是从皮肤毫毛感召,而五脏阳气亦衰竭。津液浸充周身(水肿),五脏唯有阴气,精气隔绝不能交流,外部又耗散真气,身形与衣服已经不相称,四肢急速水肿影响内脏,阴气拒于脏内,衰形表现于外,该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平复要权衡治疗策略,驱除郁于体内的水液废物,稍微运动四肢,加衣保暖,用缪刺法(针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恢复外形(消除水肿)。开汗毛孔, 利尿(空膀胱),根据当下节令蓄养精气,五脏阳气充布,便可疏通阴气郁积。精气因为阴阳平衡再次生发,形体复原,肌肉骨骼亦恢复正常。


    黄帝说道:很好!



    点评:


    “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得天时地利,故而五行属性完备,稻薪收割及时故作为燃料之火性“坚”,这样体解似乎更符合先民之本旨,否则“完”、“坚”之美妙不可尽释。


    “神不使”,应该言患者的精神状态,人体乃物质、精神一合相之体,换言之肉体、灵魂一合相,神则代表灵魂之精神性,精神性衰竭,即是灵魂衰竭之义。


    “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直观体解就是魂不守舍了,没有灵魂的肉体形同行尸走肉(现代医学谓之植物人),治疗便失去了意义。故而先民的诊疗不仅针对肉体的疾患同时特别重视魂魄的安抚,这点是现代医学不能望其项背的。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13)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