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17)

    时间:2014/9/2 浏览次数:1315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89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译文:


    黄帝问:如何诊脉?


    岐伯回答:诊脉通常是早晨起床后,身体阴气未动阳气未散,未进饮食,经脉气血平稳,最宜诊断有疾患之经脉。


    一边凭脉一边观察眼色和气色,以判断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之强弱盛衰,由此而综合判断能否治愈。


    经脉乃气血(物质能量、精神信息能量)运行之通道。脉象长则气血运行平稳为气治,脉象短则气血不足为气病,脉象律频则心烦意乱,脉象大说明疾病在发展,脉 象上部盛,说明气血壅滞于上,下部盛说明气血胀满在下,代脉说明气血衰,脉细则气血少短。脉涩说明气血短少致心痛,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涌,说明病候正在严 重,面色显衰败;脉象微细无力,去势如弦断,说明气血已绝,必死。



    点评:


    “夫脉者,血之腑也”,如果简单理解为“经脉是血液的汇集场所”似乎太嫌不足。正如前面章节末学所点评,“经脉是人体物质能量和精神信息能量通道”,如果仅仅着眼于“物质”,则永远不能领会传统中医的全息哲学思想。脉象如果要用今天的西医概念说明几乎不可能,普通大众甚至可能已经将中医的筋脉与西医的血管混为一谈了。


    西医中,动脉和静脉血管是含氧血与含二氧化碳血液的通行路径,经过静脉到达肺部的血液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互换,然后进入心脏由动脉运行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成分,然后将身体各部的二氧化碳经过静脉输送到肺部进行再次交换。


    传统中医中,筋脉不仅包涵物质血液的运行,还包括精神信息能量于全身心的运布和交换,精神信息能量则是运行于解剖学上不可见的筋脉。人体是灵肉一体的,灵 魂与人体不可能一分为二,而是以水乳交融状态互相涵括,灵魂乃全身性的“存在”。血液必须循物质管道——血管流动,精神信息能量的流动,如果从逻辑上推 理,循经走穴就顺理成章了。


    佛乘密法的三昧观想,真谛乃是意念推动筋脉的积极运行!不同的真言之精神信息能量流在身体的运行各不相同。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腑,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腰者,肾之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译文:


    眼睛和气色代表身体气血之华泽。红色如薄纱裹朱,不能是红褐色;白色如塘鹅羽毛,不能干枯如盐白色;青色如青玉的色泽,不能是灰蓝色;黄色如绫罗裹雄黄, 不能象黄土色;黑色如同黑漆光泽,不能象地之苍黑。五脏气色若显在外,说明寿数不长了。眼睛,观察万物,分别色彩,判断长短。如果眼睛视物长物觉得短了, 黑色觉得是白色了,这就是精血衰败之征。


    五脏乃身内精气纳藏之器。五脏若精气太盛,则会损伤五脏,致使心神惊悸不安,语言瓮声瓮气,缘五脏为湿邪所犯。若声音弱小,且反复絮叨,为气机受损。衣衫 不整床铺凌乱,说话时好时坏,不顾及旁人,属于精神错乱。不思饮食上吐下泻,是胃肠之腑机能紊乱。小便淋漓不绝,是膀胱机能受损扩约失度。五脏六腑精气纳 藏、气血运转正常则可延年益寿,反之夭折。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身体中的重要脏腑,其机能正常与否直接关联到健康夭寿。头部,五官全系乃五官之腑,精神、灵魂由此而发。如果因为疾患只能低头下视,就意味着行将木就了。背脊覆护胸中脏腑,因为疾患脊背弯曲肩膀不能伸直,说明已近垂 死。腰部,护覆肾脏,因为疾患转动不便,预示肾脏精气衰竭。膝部,筋脉气血通道,因为疾患膝部不能屈伸,走路如同佝偻,说明筋脉气血衰竭。骨骼,藏纳骨 髓,因为疾患不能站立稍久,行走摇晃,说明骨骼几近坏绝。以上所言部位,如果功用正常说明脏腑无碍,则疾患可治寿命可延,否则不久死亡。


    点评:


    脉搏,生命的重要体征,其脉象正常与否直接反映人体身心之状态。这里的脉搏乃是脉象,非现代西医的脉搏。尽管现代西医也测量脉搏、血压,然同传统中医的脉 象学问比较起来有云泥之别。在传统中医,深得医道要髓者仅凭脉象就可以判断疾患并予以合理治疗,缘人体是活生生的有灵有肉的,“天人合一”的交流感应可以 使医者对患者身心疾患了然于胸,这是现代医学理论和医疗机械技术所不能替代行使的。


    纵观中医的哲学思想,处处透着全息,即身体的任何部位之气血经脉筋等异常都会反映出全身心的征 候,概而言之由一点可以推知全面。反观西医则不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全局观系统观。这里并非批判西医,而是比较二者理论体系之优劣,如果现代中医研究 者循西医的方法学对中医进行所谓“科学”研究,最好免了,该干嘛干嘛去!也许会有有情很不以为然,那就再过三、五十年看看整个世界如何将传统中医理论作为 医疗保健长寿养生的首选吧!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 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 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译文:


    岐伯回答:身心气血色脉之五行表征如果与四时节气相悖,气血有余为精为生机,气血不足为消耗为消减生机。如果身心应对节气过度,脉象必然过盛,若脉象稍弱 (身心应对适度)为精为生机;身心应对不足,脉象必然虚弱,若过度虚弱则为消为消减生机。身心阴阳严重失衡,就是关格(关则小便不下,格则上吐)。


    黄帝问道:脉象四季随节气如何搏动变化?由脉象如何判断病患部位?如何知道病患在内?如何知道病患在外部?这五点,还请教国师。


    岐伯回答:讲到身心与天宇之四季运行关系,这个概念很大。天地万物,六维环宇(阴阳、虚实宇宙),天地的变化,阴阳的转换,春季初暖,夏季盛暑,秋季萧 瑟,冬季寒怒。随四季节气变化,人体身心之脉象也随之有上下波动,春季脉象有春季之规则,夏季脉象有夏季之标准,秋季脉象有秋季之判断,冬季脉象有冬季之 得宜。从冬至开始四十五天,人体之阳气渐渐增强,阴气则渐渐减弱;夏至以后四十五天,人体阴气则渐渐增强,阳气渐渐减弱。天地阴阳之变化与人体脉象呼应一 致,如果不相呼应,根据脉象就可辨别疾患征候之部位和轻重,从而判断疾患可治与否。身体气血阴阳的微妙变化在脉象都会显现,故而不可不究竟,脉象观察从阴 阳判断开始, 与十二经络关系密切,关联到五脏之五行生克制化,随五行变化脉象中规中矩四季得宜为要。气血滋补与泄泻要适当,与天地自然规律相应,浑然一体相应,从相应程度就可判断生死。所以说,语言相应于五音,气色相应于五行,脉象相应于阴阳。


    阴盛阳虚会梦见掉落 水中而惊恐;阳盛阴衰则会梦见遭遇炽燃大火;阴阳两盛则会梦见斗殴厮杀;上部气血太盛则会梦见飞行,下部气血太盛则会梦见从高处堕落;饮食太饱则会梦见给 予他人财物;饥饿则会梦见拿人财物;肝气盛梦中发火;肺气盛梦中哭泣;身内小寄生虫(蛲虫类)多则梦见众人集会;身内大寄生虫(蛔虫类)多梦中打架斗殴伤 损肢体。



    点评:


    “有余为精,不足为消”,此处“精”可以理解为精神,也可以理解为物质能量如精气、精血等,“精”于生命意义中乃是生养之机,故而翻译为“生机”似乎妥帖;“消”有减少、损耗义,故而对应翻译为“减少生机”比较圆满。


    “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似乎原文存在歧义,“有余”二字改为“不足”似乎才能贯通上下文之义。或者是“有余为消”中“消”字是“精”字的误写。原文 的“应不足,有余为消” 如果修改为“应不足,有余为精”或者“应不足,不足为消”。


    中医的人体概念中将肉体和灵魂作为一体考虑,所以体解翻译中余多用“身心”二字来表述,缘本来传统中医讲到人体必然是心身一体,但今天似乎很多中医人也只理解为肉体单方面了,故而特别点出。


    “与天地如一”,从全息哲学角度乃是“天人合一”的表述,即身心顺应自然规律(道),遵守自然规律而约束自己的衣食住行(德)之谓。


    关于梦,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肉体、灵魂一体,故而所有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都是不可割裂看待的。身心有疾患或者说阴阳失调必然会于梦境中出现对应的“梦中活动”,这正是物质、精神不可分割的具体阐释。


    末学根据自己的修行体悟,对于梦做出如下定义:梦是我们身心之身、口、意过去所作为、当下正在作为和将来将要作为的身心状态之精神化显现。故而有些梦关联过去(可以是昨天,也可以是前生等),有些梦在当下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些梦则预示未来(可以是明天、来生等)。


    “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言四时脉象规律,规矩衡权,可参阅《庄子·徐无鬼》“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钩,方者中矩,圆者中规, 是国马也”。因此余之体解为四季脉象搏动力量深浅的描述,故翻译为春季脉象浑圆,夏季脉象博大而方,秋季脉象重在平稳,冬季脉象重在深沉。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曰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耎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 若博,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耎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益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耎而散者,当病 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耎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耎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译文:


    凭脉有一定的原则,环境必须清虚安静,医者要心静神宁。春季脉象浮于表,感觉好似鱼儿悠哉于水波中;夏季脉象浮在肌肤下,脉象宏大有余;秋季脉象隐伏肌肤下,犹如秋虫将隐;冬季脉象深沉在骨,如同秋虫已眠,如同君子深居简出。所以, 欲知五脏情形凭脉可别,欲知身心外之营卫状态凭脉之来去。这六点是凭脉的基础。


    心脉搏动有力且脉象长,表明心火盛,其病患舌头卷缩言语障碍;若脉象软弱无力涣散,疾患为消渴症(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肺脏脉象搏击有力脉象 长,患者有咳痰带血;脉象若软弱无力涣散,患者虚汗不止,不能再用散邪发汗之法。肝脏脉象搏动有力脉象长,面色不发青,疾患下肢无力如同打斗过,因为气血 郁积胁下,患者咳喘气逆;脉象软弱无力涣散,患者面色光泽的话,下肢浮肿乏力。益饮征患者口极渴多喝水而致水气行于肌肤和肠胃之外形成水肿。胃脉象搏动有 力且长,面色发红,患者大腿有骨折般疼痛感;脉象软弱无力涣散,患者因痰饮瘀血留滞胃脘(胃痉挛痛)。脾脏脉象搏动有力且长,面色发黄,患者气短胸闷;脉 象软弱无力涣散,面色无光泽,患者足踝关节水肿。肾脏脉象搏动有力且长,面色黄中带红,患者腰部疼痛有折断感;脉象软弱无力涣散,患者精血不足,持久不能康复。


    点评:


    凭脉靠手感心识,缘医者的心识可逻辑推理,同时综合考量气色、神情、患者自诉,基本就能明白脏腑之疾患阴阳气血之状况并能对症药石针砭。设想医者换成一台极端精密的仪器,可以准确测量脉搏并记录如地震仪之图像,机器能 凭此判断疾患的脏腑和轻重吗?没有精神灵魂的仪器永远都取代不了灵肉一体的人类!今天能够凭脉诊治疾患的中医大夫大约已经如凤毛麟角了,非其不辛勤,非其 不用心,根本原因是受现代还原法的物质实证主义世界观影响彻底误读了中医的全息哲学科学思想。这并非当代中医大夫的错,而是一个时代世界观的根本错误导致的。


    在此我们引进一则2012年夏天的旧闻:



    “2012年5月,甘肃省卫生厅网站上发布消息称,甘肃省组织了47名医务人员参加真气运行学骨干培训班,经过9天的培训之后,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这则消息被甘肃省卫生厅的工作人员在微博上发布之后,立刻引发热议。


    对此,王国强(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说:在宣传上我认为有点偏差。其实任督二脉本身就是通的,不是要去靠打通,关键问题就是说任督二脉它 是气息和气息调整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由于各种原因,疲劳、失眠,还有其他劳累,精神性的因素,可能这个任督二脉的通畅程度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 ‘真气运行法’的锻炼,使得人的整体的气息和气血的运行更加通畅,从而带来精气神的改变,这个应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所以不存在去打通的这样的一个事实。”


    据说“打通任督二脉”这件事情招致某些“科学普及专家”疯狂攻击,在此笔者建议这些有情阅读末学的文章:



    否认中医的《经络理论》属于哲学逻辑的幼稚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485dea0100vj60.html


    关于经络理论的这部分观点,末学曾经在2010年春季的香山科学会议上与王国强副部长同会交流过,且取得认同。


    物质与精神要实现互相转化必须存在一个“临界系统”,符合这个系统条件的唯有人体的经络。如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逻辑上的共同点“物质与精神互相 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转化”中的“相互转化”之哲学逻辑就得到了彻底解决,从哲学逻辑上解决这个问题也就彻底解决了唯物、唯心的根本分歧,没有谁一直是第一性 的,好比太极阴阳鱼,此时物质第一性,彼时精神第一性,不断转换,互相决定,这才是圆满无碍的哲学逻辑。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 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盷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 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则外之,内而不外, 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译文:


    黄帝问道:心经脉象急促,是什么病?病候什么表现?


    岐伯回答:此病名心疝(是因寒邪侵犯心经导致的一种急性痛证),小腹会有征候。


    黄帝问道:为何?


    岐伯回答:心脏与小肠关系犹如主仆,所以心疝必然在小腹引起征候。


    黄帝问道:胃脉有病,征候如何?


    岐伯回答:胃脉脉象若实则内胀,脉象虚则下泄。


    黄帝问道:疾病形成且发生变化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身体感受风邪成为寒热病,感受湿热(瘅)久之成为消中病(多食善饥),气逆昏厥可成为癫痫病,久感风邪不愈导致水谷不化上吐下泻(飧泄),风邪侵入筋脉久之不去则成为癞病(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不胜枚举。


    黄帝问道:痈肿疖子筋骨痉挛麻痹骨骼疼痛,这些征候都是如何形成的?


    岐伯回答:这些都是因为招致寒邪引起痈肿,属于八风邪气引起的病变。


    黄帝问道:该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这些属于四季之病征,治疗当以五行制衡使之痊愈。


    黄帝问道:有旧疾,五脏受到牵连,因为伤损经脉和气色,如何分别它们是久病还是新近发作之病?


    岐伯回答:您问的真详尽!凭脉脉象小且气色未变为新病;凭脉脉象无异常然气色异常说明是久病;凭脉脉象失常气色亦失常为久病;凭脉脉象未失常气色亦正常为新病。肝脉与肾脉同时可凭,患者面色发白带潮红,病于内部损伤,或不出血或出血,患者身形会如水肿一样。寸口尺脉两旁的内侧诊断季胁部(软肋),外侧诊断肾脏,中间诊断腹部。寸口关脉(中附上)左臂的外侧诊断肝脏,内侧诊断膈部;右臂的外侧诊断胃腑,内侧诊断脾脏。寸口寸脉(上附上)右臂外侧诊断肺脏,内侧诊断胸中;左臂外侧诊断心脏,内侧诊断膻中。尺脉的前面诊断身前即胸腹部;尺脉后面诊断身后即背部。寸脉上段直达鱼际处(上竟上),诊断胸部与喉中的征候;从尺脉下段直达尺泽处(下竟下),诊断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征候。


    脉象粗大,阴衰阳盛,为热中征候(多饥饿多食,小便淋漓)。脉象来时急速去时缓慢,身体上实下虚(腰膝酸软无力、遗精等下虚征候,上部阳亢如胁痛、头眩、 头痛、目赤、烦躁易怒等),为厥巅征候(时时眩晕)。脉象来时缓慢去时急促,身体上虚下实,心慌不宁,稍微遇风就觉浑身发冷。所以遇风发冷为阳气受损。脉 象沉、细、频,为少阴经引起的气逆昏厥。脉象细、频、涣散,为寒热征候。脉象浮且涣散,头晕眼花易跌倒。脉象浮然不燥,征候关联阳经,为热征;脉象燥说明 关联手三阳经脉征候。脉象细、沉,征候关联手三阴经,患者有骨骼疼痛征候;脉象细、沉且静,征候在足三阴经。脉象搏动数次而歇止一次的,病候关联阳经,有 泄利和大便带脓血的征候。诸经脉象有征候,脉象若涩,阳气盛;若脉象滑,阴气盛。阳气盛则发热无汗,阴盛多汗畏寒。阴阳俱盛,无汗而畏寒。凭脉按下抬手, 脉象深沉不外浮,说明有心腹积郁征候;凭脉下按,脉象外浮而不沉,征候在外非在内脏,会有发热征候。凭脉按下脉象上浮,浮而不沉,说明上实下虚,有腰部足 部清冷征候;凭脉下按,脉象沉而不浮,说明上虚下实,有头晕头痛征候。凭脉下按至骨,脉象无力,有腰脊疼痛及身体麻木征候。



    点评:


    “候”为诊脉名词,意思是凭脉象判断。这段寸口脉象之寸脉关脉尺脉脉象全息反应人体五脏六腑乃至全身的机能状况。“全息”者,全部信息之义,即一点涵括全 部。全息理论在细胞克隆技术中得到完美印证,简单说明就是一个细胞携带人体物质构成的全部信息,推而广之,人体一个部位的信息代表全部身体的信息至少在理 论上成立。我们的先祖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种生命的全息性,相术的全息性由此大约可以更容易理解接受了。


    全息养生即身心的任何一部分都代表全部身心,一丝念头、一句话语、一举手投足无不关乎养生。


    “推则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以余之体解,此段经文应该讲解凭脉手法轻重及观察脉象进而判断征候。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16)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