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43)

    时间:2014/9/25 浏览次数:1297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13

                                                



      痹论篇第四十三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 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墯,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 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 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腧,风寒湿气中其腧,而食饮应之,循腧而人,各舍其腑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有腧,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


    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


    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 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


    歧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道:痹征是如何发生的?


    岐伯回答:风邪、寒邪、湿邪三种外邪共同侵入机体而对机体造成损害即为痹征。如果风邪偏重为行痹(痹征周身移走),寒邪偏重为痛痹(痹症以疼痛为主),湿邪偏重为着痹(固定部位痹症)。


    黄帝问道:为什么痹症分为五种?


    岐伯回答:冬季痹症为骨痹,春季痹症为筋痹,夏季痹症为脉痹,长夏痹症为肌痹,秋季痹症为皮痹。


    黄帝问道:痹症波及五脏六腑,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五脏皆有五行生合,病邪持久不愈,就会舍留于对应之五行脏器。所以,骨痹不愈,再感受外邪,就会内舍于肾脏;筋痹不愈,再感受外邪,就会内舍于 肝脏;脉痹不愈,再感受外邪,就会内舍于心脏。肌痹不愈,再感受外邪,就会内舍于脾脏;皮痹不愈,再感受外邪,就会内舍于肺脏;总之,这些痹征是各脏器在 所主季节里反复遭受了风、寒、湿邪所引起的。


    大凡痹症涉及五脏,在肺痹就会有心烦胸闷咳喘且伴随恶心呕吐;在心痹就会经脉不通,若心烦就会胸闷鼓胀,若志怒就会气急而喘,咽喉干嗳气,厥气上逆则会惊 恐;肝痹征候则夜眠易惊,饮水多而小便频数,由于疼痛牵张少腹如怀孕之状;肾痹征候则腹部易胀满,臀部后蹶,脊柱曲屈驼背过头;脾痹征候则四肢懈怠无力, 咳嗽伴随呕吐清水,上腹部胀塞。肠痹征候则频频饮水却小便困难,腹中肠鸣,时而上吐下泻;膀胱痹征候则少腹膀胱部位按痛,膀胱如同灌了热水,小便涩滞不爽,鼻子则清涕常流。


    五脏之精气,安和则五脏神备精气内守,不安和则伤损精神。饮食过饱则伤损肠胃。邪气致气短而喘,说明痹征在肺脏;邪气致忧虑多思,痹征在心脏;邪气致遗 尿,痹征在肾脏;邪气致身困力竭,痹征在肝脏;邪气致肌肉消瘦,痹征在脾脏;若各种痹征日久不愈,会进一步向体内深入。较之寒、湿邪,风邪易于痊愈。


    黄帝问道:有的痹征引起死亡,有的积久不愈,有的易于痊愈,为什么?


    岐伯回答:引发痹征的邪气深入五脏则会死亡,留住筋骨之间疼痛时间长,留住皮肤之间的则易于痊愈。


    黄帝问道:邪气为何导致六腑痹征?


    岐伯回答:这和饮食起居息息相关。六腑在体表都有腧穴,风、寒、湿邪侵入相应腧穴,加之饮食不当,邪气循腧穴而入于六腑。


    黄帝问道:该如何针灸?


    岐伯回答:五脏取其相应输穴针刺,六腑取其相应合穴针刺,循着经脉所行的部位,都有相应征候可察,根据病邪驻留部位,针刺相应的输穴或合穴,痹征就可以痊愈了。


    黄帝问道:荣气和卫气会不会令人患痹征?


    岐伯回答:荣气为饮食水谷所化生之精气,荣气可调和五脏贯通六腑,能与气血相随而行走于经脉。所以说荣气循经脉上下流动而能调合五脏联系六腑。卫气为饮食 水谷所化生粗悍之气,其气流动急促滑利,不能行于经脉,只能穿插游动于皮肤肌肉腠理之间,至于肓膜,三部胸腹。若卫气逆行则会生病,与卫气调和则愈。卫气 与风、寒、湿邪气不相合,故而不会引发痹征。


    黄帝说道:很好!痹征有的疼痛,有的无痛,有的麻木,有的发冷,有的发烧,有的发燥,有的湿重,为什么会如此?


    岐伯回答:痹征疼痛因为寒邪重,寒气致痛。无痛麻木,因为患病时间长,邪气深入机体,导致营气卫气运行紊乱涩滞,经脉气血不足故无痛感,皮肤不得营气护卫故而麻木。发冷是因为寒邪重,阳气不足,阴气偏盛,阴气助长寒邪故而发冷。发热因为阳气偏盛,阴气弱小,阳气与病邪为伍乘势凌弱阴气,所以发热。汗多皮肤 湿润缘湿邪重,阳气弱阴气偏盛,阴阳相搏所以多汗皮肤湿濡。


    黄帝问道:患痹征而无痛究竟为什么?


    岐伯回答:痹征在骨身体发沉,在脉则气血凝滞不畅,在筋则关节屈伸不灵,在肉则麻木不仁,在皮则发冷,这五种情况下痹征无痛。大凡痹征,遇寒则筋脉拘束不灵便,遇热则筋脉弛缓。


    黄帝问道:很好!


    点评:

    现代西医的神经性麻痹大约就是传统中医的痹征之一,然中医的痹征之致病原因有风、湿、寒邪,风湿寒邪不仅包涵各种物质性致病因素还包涵各种精神性致病因 素。或许有些有情认为中医的风湿寒邪太笼统不能具体到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等,诚然如此,但必须明白:首先,没有一种疾病是单一因素引起的,即使是具体到如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组织感染也是首先破坏了组织的微生态平衡,抑制了其他微生物才引起炎症。如果单纯化脓性练球杆菌根本不可能引起机体的感染,尽管实验室的玻璃皿琼脂实验结果似乎很清楚,但其非在人体大系统观察。其次,我们身体内外的微生物数量将近一百万亿,种类涉及一万多种,如果仅仅 是某一微生物引起身体疾患大约就站不住脚了,因为在一个大系统中,要确定某一因素的作用必须将其他全部因素的作用固定下来观察,至少现代医学不可能做到这 点,尽管现代医学技术很发达。再者,任何致病因素都有物质性、精神性之分,如果简单归纳物质性影响,精神性影响如何衡量?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微生物的精神性作用,只能说明我们的认知严重偏颇。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根本在于认知哲学思想的区别,中医的全息哲学思想涵括物质与精神,而西医的认知哲学仅仅停留在物质实证的层面上,哲学观的根本区别导致对于人体疾患的认识必然产生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现代人动辄沿着西医的路子对中草药、药方、诊疗机理进行研究,本身就是盲人骑瞎马。


    关于这个论点,我曾经在2014年的香山科学会议上提到过,当时的议题是“中医的临床效果评价”,完全沿袭西医的逻辑,是否很滑稽可笑?至少当时我的意见被主管中医的卫生部领导采纳。很简单的道理:两个不同的理论系统,却要进行几乎内容完全等同的研究,是否非常不靠谱?


    并非否认西医,只是就西医的哲学观割裂了物质、精神的关系作哲学逻辑的批判而已。现代人类今天可能还认识不到西医哲学观的严重瑕疵,但迟早必然认识到这点,那个时候就是传统中医哲学思想大放光辉的时候,因为只有传统中医的哲学思想符合宇宙与生命的本然规律——物质性、精神性一合相!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42)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