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机体、灵魂共生和睦的全息哲学意义

    时间:2014/9/13 浏览次数:1573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14



    机体、灵魂共生和睦的全息哲学意义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全息养生的哲学宗旨乃是肉体、灵魂与体内、体外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信息能量的交换互动,实质就是物质、精神信息能量流的相互“合气”。我们的思维、语言、 行为通常是自我们身心的真实表达,因此在内、外环境所引起的也是相同性质的回应。慈悲获得慈悲的信息能量,邪恶获得邪恶,淫秽获得淫秽,狂妄获得狂妄,是 非获得是非……


    从这个意义上言,除了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吃的食品、穿的衣服、居住生活工作的环境等等问题外,养生的主观的内在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在外在物质条件已经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养生与否就完全决定于我们自身了。(诚然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就只有改变自己)


    从生理上言,我们机体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无以计数的微生物“共生”存在的。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体表和体内的微生物数量大约是人类细胞总数的10倍,在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维持平衡关系时,没有微生物会是有害的,人们罹患生理性疾病就是因为平衡被打破(先天性疾病除外),平衡的破坏成为炎性过程的开始,于是便有病征发生,势必会危害到健康。


    地球上一半居民的胃里生活着幽门螺杆菌,研究者认为这种细菌平衡失调就会导致胃粘膜慢性发炎,并导致发生胃炎和溃疡,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个体都存发生这类疾病的可能性。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微生物世界,寄居在人们口腔中的细菌有80多种,而人类皮肤上大概存活有250种以上的细菌。据统计,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生活着约1000万个细菌。而在我们的肠道内一平方厘米有大约100亿个细菌。


    人体内的微生物多数情况下都会保持“和平共处”的原则,菌群之间也存在生态平衡关系,也正是细菌协助维持人体的代谢正常。例如在肠胃里的大肠埃希菌能向机 体提供必须的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12、维生素K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而当肠胃功能出现紊乱的时候,乳酸菌就会发挥它的功能,帮助消化食物 并抑制有害物质的产生,故而对维持微生态平衡和肠管机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离开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人类是不可能存活的。习惯上以前人们将机体内的微生物称为“寄生微生物”,并以为人体是“宿主”,其实事实并非这样,它们与我们的机体是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人类自以为是地认为这些微小的生命体是没有“意识”的,因为只有人类大脑“能思维”,这种论点不得不说是人类的“坐井观天”,难道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动物都没有“意识”?


    从生理角度言,如果我们希望机体不生病,那么是否应该和这些微小生命体“和睦相处”?然而当我们听到细菌、病毒时几乎都是用恐惧、敌视的态度对待,何曾生 起过感恩心?我们吃饭、饮水、吃药、打针可曾为它们着想?曾经的链霉素致肾脏中毒及耳聋、四环素牙等等对人体尚且危害如此巨大,那么对我们机体内外的这些 微小生命体的影响自不在话下。当科学家发现微生物基因突变的时候是否考虑过突变是人为造成的?


    我们国内当前致死率最高的十大疾病:


    1、心脏病,国内健康死亡率第一为冠心病;

    2、恶性肿瘤(癌),大约全球每10个死亡者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

    3、脑血管病变,心脑血管病是中国成人主要死亡原因;

    4、胃肠炎(包括痢疾);

    5、流行性感冒及肺炎;

    6、支气管炎(包括肺气肿和气喘);

    7、糖尿病;

    8、肝硬化;

    9、结核病,结核病是世界上主要传染病的死因,特别是多重耐药性结核病的暴发流行有严重危害性;

    10、感染性疾病及外伤。


    以上这些疾病无一例外与我们体表、体内的微生物存在十分密切的因果关系。当疾病发生时,说明我们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如果维持平衡关系是否可以不生病?


    如何才能维持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和谐平衡关系呢?其实又回到一个根本问题上,即人类身体的举动如饮食、饮水、作息习惯乃至于一举手一投足、语言、思维三个方面都涉及了进来,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那就是全息养生了。


    在佛家修行中的《虫食偈》“我身中有八万户,一一各有九亿虫,济彼性命受信施,我成佛时先度汝”意义就非常重大了。在人类还不知道微生物的两千多年前佛家就已经如此明晰地刻画了人类肌体中无以计数的微小生命体,佛法的伟大由此可见一斑。


    《虫食偈》已经告诉了人们如何与机体内外的微小生命体“合气”之道理了,那就是意念和语言的感应道交,也就是我们身口意对微生物的“感化”。


    关于灵魂,对于现代科学原教旨主义者而言,这是个“伪命题”,因为灵魂无法实证。当他们被反问“你是否有灵魂”时,他们便会用所谓唯物实证主义关于“意识”产生的言辞来搪塞。如果不搞清楚好物质、精神转化问题的哲学逻辑,灵魂之争将无休无止。


    距今二万五千年至五万年前,人类已具有灵魂或人死后灵魂继续生活的观念。在古印度的佛教、印度教、中国的道家、儒家以及天主教、基督教乃至伊斯兰教都认为灵魂是“存在”的。


    虽然各种宗教承认灵魂存在,然在不同宗教对于“灵魂”的定义差别很大。共识则是人体死亡后,灵魂脱离躯体。在佛教,灵魂是最后成佛之法身的“种子”,在道 教、传统中医中“灵魂”被分别为三魂七魄,认为人的元神由魂魄聚合而成,天魂、地魂、命魂,一魄天冲、二魄灵慧、三魄为气、四魄为力、五魄中枢、六魄为 精、七魄为英。道家的“飞升”成仙就是“魂魄”完全脱离肉体并自主意识化的过程,类似于佛家主张的有余涅槃。然佛教不提灵、肉二元观或者灵魂不灭论等,而提倡“心”,此心便可笼统地看做“灵魂”,在藏传的“中阴身”也是这个意思。大乘佛法认为心、物二者自性皆空,是以修行者不执着于此。


    佛法传入中土后曾经有过重大论争,如南北朝时之‘神灭不灭论争’等,论争结果则认同轮回主题“自性”在中土类似于对灵魂的认知。承认佛教轮回报应说者以 为,人死后,宿于肉体之灵魂——神识不会随之死灭,而将继续转宿于另一肉体,且人经三世,轮回于五道中,必定身受自己的善恶业报。反之,神灭论者否认三 世、轮回报应、心神不灭之说,认为人死之后,心神必随形体散灭。汉代末期的牟融所作之《牟子》中在回答佛道儒的关系问题时就提到这个问题。


    儒家的宗庙祭祀仪式,就是承认灵魂的“存在”,道家“飞升”自然不会否认“灵魂”。当然历史上对于灵魂是否“存在”一直有争论,争论归争论,如果我们从物质、精神关系角度分析,则灵魂“存在”在哲学逻辑上成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曾经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案例,从而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灵魂”在临死时的感知。简单归纳为以下十四点:


    1、明知死讯,濒死者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并瞬间感觉到生理衰竭到达极限。因为在现代医学上,当生物学生命体征停止的时候医生会宣布“死亡”,在自己“死亡”后听到、感知的,是谁感知的?非自己的灵魂莫属。


    2、体验愉悦,“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瞬间的疼痛过后,会发觉自己飘浮在黑暗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自己包围。感受到疼痛说明灵魂依然在生理机体内,当不再“疼痛”就是脱离机体到了纯粹的“精神时空”了,然物质时空、精神时空实质是“一合相”的,只是肉体感知物质时空,灵魂感知精神时空。


    3、奇怪声音,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有的人回忆说,是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这种濒死感知到的“声音”是物质世界中的人所不能感知的,属于精神生命于“虚时空”中的交流方式。


    4、进入黑洞,也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为什么感知到“被拉入”黑暗?其实物质肉身还在手术室或者病床上,而是“灵魂”移动了,这说明还有其他“精神力量”“存在”。


    5、灵魂脱体,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类似于道家的元神出窍,这种体验说明灵魂的“真实性”。


    6、语言受限,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精神生命所处在与物质时空对应一合相的精神时空中,灵魂的“语言交流”只有精神生命才可以知觉,其他的物质生命是感觉不到的,这也说明了精神现象的不可物质实证性。


    7、时间消失,灵魂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时间只是在物质时空中有意义,在精神时空中时间概念即使有也与物质世界截然不同。所以道家有一种说法“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大约表达的就是时间概念的变化。


    8、感官灵敏,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感觉的灵敏其实是脱离物质肉体束缚换言之不再有世间“功名利禄”的缠缚所还原的知觉之本能状态。


    9、孤独无助,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立感和孤独感。灵魂在这个时候会有先前世界和现在的比较,这种孤独感应该是真实的。


    10、“他人”陪伴,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他种精神生命的存在在这个研究中得到了较好说明。


    11、出现亮光,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出现亮光,而且非常“人性”换言之是仁慈恻隐的感觉,实质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善的体现,如果是恶业重大约会是黑暗和恐惧的“牛头马面”相类似的场景。


    12、回望人生,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灵魂会记忆往世的一切,并在以后的轮回转世中由习性显现出来。


    13、边界阻隔,在这时,人会遇到一道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它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摊水、一团烟雾、一 扇门、一道旷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实际就是物质、精神转化、脱离的临界状态。或者说是善恶业力的分道口,决定灵魂的归属,要么继续转世,要么下地 狱、沦为饿鬼、或者投胎到畜生,或者生天、修罗中等等。


    14、生命归来,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濒死体验”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中去,但是,随着濒死体 验的深入,他开始排斥回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拒绝回到原来的躯壳,大概因为“解脱感”的安详使然。


    回到我们关于灵魂是否有“共生”灵魂的问题,因为我们只有借助现代化仪器才知道我们的身体是个微生物宇宙,微生物是否有“灵魂”,估计很少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在佛家的哲学概念中,我们机体内外的微生物都是“有情”,言外之意应该是有“灵魂”的。


    灵魂正常与否就必须用“共生灵魂”的和谐平衡关系来判断。共生灵魂的和谐平衡关系被打破就会表现出精神性疾患,似乎也可以顺理成章了,至此现代医学关于精神病发病机理不清楚的结论可以由此揭过,而且精神病的家族史现象可以由灵魂投胎的“物以类聚”性加以解释。


    环境如果已经确定,那么要养生就必须从我们的“共生”微生物、“共生灵魂”来入手了,这就是全息养生。保持共生关系的和谐平衡状态就是“合气”的真谛,身心健康快乐、生活质量提升从此大约都不再是难题了。

     

    上一条:感恩与全息养生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