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密文化
  • 不空三藏与华严思想之关系

    时间:2014/8/23 浏览次数:5409 作者:admin 点赞:726


    壹、 前言           
    贰、不空三藏之生平及时代背景            
    一、 生平            
    二、 时代背景            
    参、不空三藏之译经与著述            
    肆、不空三藏与华严思想之交涉            
    一、字义门            
    二、普贤行愿            
    伍、结论 

               
    壹、 前言              
    佛教从印度展转传入中国,以梵文书写的佛教经典是需要翻译成为中文。唐代出现了许多译经师。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位:即玄奘(600~664)、义净(635~713)、实叉难陀(652~710)、菩提流志(?~727)、善无畏(638~713)、金刚智(671?741)、不空(705~774)、般若(?~714)等。
            
               
      不空三藏甚受唐玄宗、肃宗、代宗尊崇,甚至其余王公大臣也对不空三藏之译经、弘法事业尽力护持。到底不空三藏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他会受到这麽多人的敬仰崇拜?据翰林待诏赵迁撰《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中,知不空三藏曾居灌顶师位四十余年,受法的门人数以万计,由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亦有二千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时为太子)等也都受不空三藏灌顶。又,他不仅是一位翻译大师,而且是一位善说有部律的戒师。              
      不空三藏曾翻译过许多显密的经典。他以华严字母构成修持之观门与仪轨,此即《华严经入法界四十二字观门》及《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为何他以《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作为修持之观门与仪轨?到底在什麽背景下,不空三藏会与华严思想交涉?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想要探讨的。本文撰写方式,先探讨不空三藏之生平与时代背景,次论述其译著;後再从其时代背景及译著中,探讨其与华严思想之交涉。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以不空三藏所译、有关华严思想的经典为主,其他译著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辅。 
              
     
    贰、不空三藏之生平与时代背景            
    不空三藏,梵名Amoghavajra,音译为阿目怯跋折罗;意译为不空金刚,这是他的全名,但他的略名不空较为人所熟悉;又被唐代宗封为智藏,或称不空智。不空三藏是中国佛教译经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而所译的佛教经典多属密教,对中国、日本的密教影响不小,所以他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一、 生平            
    在叙述不空三藏的时代背景前,不能不先简单介绍他的一些生平事迹。兹就其国籍、童年、出家、译经、弘法等略说如下:            
    关於不空三藏之国藉,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印度人,又一说南印度师子国人,另一
    说西域人。根据《唐书 西域传》,唐代西域范围包括忽岭以东以西及印度等;而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来华之外国译经师也有被泛称为西域人的,他们大多懂梵语。由此推断不空三藏出身印度,但难以确定北印度或南印度。            
    不空三藏生於大唐神龙元年十二月(705)。 十岁跟随舅父到武威、太原。十三岁遇金刚智三藏,从金刚智三藏学梵语及密教经典。这时不空三藏虽尚年经,但已露出不凡的迹象。金刚智三藏见到这少年的不空三藏後,就知道他往後将是一位优秀的接班人。   
             
    祖师(指金刚智三藏)道悉谈章罗门语论,辄背文而讽诵,克日而洞悟,祖师大奇。他日与授菩提心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之掷花,知有後矣。            
     
    开元七年(719),十五岁的不空三藏就跟金刚智三藏出家,二十岁受比丘戒。 此後,不空三藏学习律仪和梵文、汉译的经论,并随金刚智三藏译经。           
     
    听习律仪、唐梵经论。随师译语,稍得精通。随驾两京,应诏翻译,不离左右。    
             
    不空三藏聪敏过人。就本师金刚智三藏研讨声明论时,他只费六个月就把需要用十二年才能学完的课程学完。     
    讨论声论,十二年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愿,一载之限,再夕而终。        
         
    又,不空三藏求法心切。在其师金刚智三藏持续三年都不能满足其愿後,不空三藏为求法故,甚至想回天竺。其旺盛的求道心与努力,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後於祖师处,哀祈瑜伽,五部三密。求之三载,未遂夙心。为法之故,欲归天竺。   
              
    金刚智三藏见不空三藏确实对法很渴望,而且聪明过人,於是决定尽授密教的五部大法给他。       
    我之法藏,尽将付汝。次於他晨,为与传授五部之法。灌顶护摩阿阇梨教,《大日经》悉地仪轨,诸佛顶部众真言行,一一传持,皆尽其妙。             
    开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诏许金刚智三藏和弟子回国。但金刚智三藏到洛阳就生病,於同年八月二十日圆寂。不空三藏奉师遗命想往天竺,但这时他又奉朝廷的命令, 送国书往师子国。不空三藏到达南海郡时,采访使刘巨鳞三请建坛灌顶。同年,偕其弟子含光、惠辩等僧俗三十七人,共乘船舶前往师子国去。            
    在师子国,不空三藏访问普贤阿阇黎,从他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及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顶等。除外,还广事搜求密续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计一千二百卷。             
      天宝五年(746)不空三藏从师子国回到长安,奉敕权止鸿胪寺。六年(747)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移居净影寺。  天宝十三年(753),不空三藏奉诏到河西武威,住开元寺。并为节度使哥舒翰及其他士庶数千灌顶;又为其弟子僧含光授五部法;对功德使李元琮亦授予五部灌顶,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之法。 大历六年(771),不空三藏所翻译经典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及目录一卷,并请入藏。
      
    大历九年(774)圆寂时,世寿七十,僧腊五十。唐代宗为之废朝三日,并追赠「司空」,更加「大辨正」谥号,於大兴善寺造塔安置舍利。建中二年(781),唐德宗敕淮不空三藏弟子慧明在大兴善寺为其立碑。            
    晚年,他曾对弟子说:「汝等於法,宜逾身命。是所闻者,斯不易焉。吾思往日涉险冒危,为法委身,穷历拜国,周游往返,十余万里。尔等当思此意,速此修行。无殉利以辱身,勿为名而丧道。奉我临终之诚,成尔书绅之勖。」  
    从以上这些话,可知他真是一位「起而行」、视法重於生命的宗教师。        
        
    二、时代背景            
    印度的佛教,在历史上可分为小乘、大乘、金刚乘(密教)三个阶段。而不空三藏正好生长在密教盛行的时代。密教在印度可说是源长流远,其实践与理论都立於整个印度文化的基础上;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宗派,而是广大印度宗教潮流的一支。或许可以说它早已潜伏在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双方的生活中,从七世纪起,才慢慢独立而具有明确的形式。           
     
    关於密教在印度成立的社会背景,虽不得详知,但至少可从以下四项明确的事实探求密教成立的因素:(一)西罗马帝国灭亡(475),导致印度与西方世界的贸易及其商业资本衰退。(二)强大统一的笈多王朝逐渐衰弱,接著异民族(匈奴)侵入,逮其被击破後,地方王朝分立,政治日趋专制。(三)农村封琐性经济成立,自古停滞於农村的政治、文化势力反而大见伸张。(四)受商业资本家支持的佛教与耆那教势力日衰,而居於主流、正统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反而日渐兴盛。            
    密教亦称为秘密佛教,是混合了复杂的要素而成立的。要简单的下其定义是很难,但可举出其两大特色:一是高度发达神秘主义的哲学;另一是低俗咒术仪礼的组织化。前者是继承大乘佛教中观与瑜伽行而来;後者是密教与民众接触时重要的一面。        
        
    七世纪以後具有独立性质的密教,称为「纯密」。在此之前的密教,称为「杂密」,指见於一般大乘经典陀罗尼品中的密教。陀罗尼,汉译为「总持」,亦即咒语,系用以忆持佛典要点的摘要语,也被认为具有神秘的灵异机能。在此语言被视为神圣。原始佛教时代,释尊对咒语采取严禁的态度。但到了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出现於印度佛教史上时,咒语极其盛行,不只密教经典,而且连显教的大乘经典都加入咒语,如《心经》中的般若波罗密多咒。    
            
    「纯密」即纯正的密教,是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二大支柱而成立的密教。  
              
    《大日经》是一部叙述大日如来比如阳光一般的智慧光明,慈悲救济一切众生的经典,它所依据的是中观、般若经,其所开展的世界叫做胎藏界。而《金刚顶经》是承继《大日经》而成立的,但它依据瑜伽行唯识派的哲学与认识论。它开展的世界叫做金刚界。至此不论是中观派或是唯识派,其学说进展的结果都有渗透了一些密教的思想。           
    东晋已有密教经典传入中国,这些都是印度初期的密教经典,亦即杂密的经典。唐玄宗时代,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来到中国。初被迎住兴福寺,後任西明寺住持。善无畏三藏曾在那烂陀寺──当时印度佛教亦即密教的研究中心──学习密教。他到中国後,著手翻译密教的经典。在善无畏的译经中,最重要的是《大日经》。密教采用印度固有的灌顶礼仪,作为其师徒传承密法的仪式。这种灌顶式在四世纪从印度传来,但中国实际举行是在善无畏以後,给予中国上下强烈的印象。            
    另一位印度密教大师金刚智,亦来到中国。金刚智三藏,是东印度人。他在印度各地学律、中观、瑜伽行唯识,并在南印度修学密教。约四十岁时到中国;在中国译经弘法大约二十年。金刚智三藏所学的密教是流行於南印度的《金刚顶经》系密教,他将它传到中国。
    他的译经中最重要的是属於《金刚顶经》系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等。此代表金刚界的密教。经由善无畏与金刚智二位密教大师的译经,中国佛教才开始能接触到金、胎两部的密教。  
              
    後不空三藏遇金刚智三藏,师事他,接受他所有的密法;在师子国遇普贤阿阇黎,蒙授秘法。不空三藏自师子国请回大量的密教经典,并进行翻译,令密教渐行於中国。不空三藏是印度人,但幼年就到中国,比前二位大师更具中国色彩。除译经外,他在宫廷或在其他地方也弘法,并在五台山等建密教寺院。由於时势所趋,他所译所弘均属密教。            
    如上述,自七世纪起,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唯识二大派,已逐渐密教化,佛教经典也随著时空纳入许多密教思想。八世纪,密教的经典大量的从印度展转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接受未密化、已密化的经论後,一些修行仪轨亦逐渐流行。不空三藏处身於密教兴盛的时代,在自己精进努力下,终於成为一位密教的大师。 

               
    参、不空三藏之译经与著述     

           
      如上述,不空三藏在中国生活久,又具外国人的血统,因此他汉梵二种语言的能力都极其优异。梵文文法规则繁多,可说是一门不容易学的语言,但对於不空三藏而言则不然。如上述别人要用十二年,他则仅费六个月就学会,难怪他「晓诸国语,识异国书。」 
     
    他跟随阿阇梨金刚智三藏学习译经,成为其师父得力的助手,这当然是因为他有极强的语文能力所致。            
                  
    不空三藏天宝五年(746)自师子国回长安後,就积极从事译经及授予灌顶的工作。就算得病在身,也不轻易停止翻译经典。            
    九载己丑,……京都路次染疾,不能前进,寄止韶州,日夜精勤,卷不释手,扶疾翻译,为国为家。          
    不空三藏除了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典外,同时也上表请求搜访旧日梵典,以便重新翻译或修补。            
    乾元元年(758),……三藏表请搜访梵夹修补翻传,……制曰:「中京慈恩、荐福等寺,及东京圣善、长寿等寺,并诸州县寺、舍、村、坊,有旧日大遍觉(玄奘)、义净、善无畏、流志、宝胜等三藏所将梵夹……多有未翻,年月已深绦索多断,若不修补恐违圣教,近奉恩命许令翻译」。 
                
     不空三藏的语文能力对他的译经工作,当然有极大的助益。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不空三藏能与鸠摩罗什三藏、真谛三藏、玄奘三藏并称为四大译经师,确实「良有以也」。由於他精通各国语言,故善能掌握各种语言的特质。            
    先翻译经常使语,对唐梵之经重,酌文义之精华。             
    关於不空三藏自天宝五年迄大历六年,凡二十四年间,译出经典的部数、卷数,诸家说法不一。            
    (一)、《贞元新定释录目录》卷十七说:「所译经一百一十部都一百四十三卷。」  
               
    (二)、《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上说,「总七十七部共一百一卷并都目一卷」  
               
    (三)、《释氏稽古略》载:「大历六年空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    
            
    (四)、《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之飞锡沙门云:「前後奉诏所译诸经总八十三部计一百二十卷,并已颁行入藏目录。」
               
                  
      
    (五)、《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载:「自开元至今大历,翻译经法凡一百二十余卷。」             
               
       
    不空三藏译经多少,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无论以那个数字为准,在四大译经家中,若从所部数来说,不空三藏译出七十七部,为第一位;而以卷数来说,玄奘大师最多,共译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兹将四大译经师所译部卷数等列成表如下:
               
     
     玄  奘         鸠摩罗什     不  空      真  谛            
    部七十六           七十四       七十七        三十八            
    卷一千三百三十五 三百八十四  一百一十  一百一十八         
         
    其他  目录:一             
                  
    不空三藏所译的经典,一般认为七十七部,计一百二十卷。本文以《新修大正藏总目录》为主,并以其他目录、索引及後人著作为辅;目前总收集共有一百七十三部,见附表一。
    兹就「类」、「部数」、「总数」将此一百七十三部列成一表如下:.        
        
    类 显教 密教            
      金胎界 杂密 杂撰            
    部 22   19 59             
      金刚界 胎藏界 陀罗尼 苏法其他            
     45     4    13  3   8            
    共22    68    59  24            
    不空三藏所翻译的经典,依上表的归纳,大致可分为显教、杂密 、金胎界及杂撰等四
    种:            
    (一)显教类:如《般若》、《华严》、《大集》等大经,包含了大乘佛教的主要内容。其实,这些经典在不空三藏前己全译,不空三藏再加以改译或重译。        
        
    (二)杂密类:包括杂密的经典与仪轨等。不空三藏对於杂密法门非常重视,为提高它们的位置,而作了很大的努力。            
    (三)金胎界类:有金刚界及胎藏界两种,内容亦包括经典及仪轨等。金刚界法的观想是後来各种秘密瑜伽法门的重要依据。            
    (四)杂撰类:有陀罗尼、苏法经及显密仪轨等。            
    不空三藏所翻译的经典多是密教,其中显教的大乘经论仅作重译工作而已。这些重译的大乘经典,大多已加入咒语。总之,不空三藏不论是翻译、重译、编仪轨或著述等,都以密教为主,即使所译属显教经典,亦是已密教化的显教经典,此乃时代潮流所致。在不空三藏的时代,密教已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当然他所译的是密教或已密教化的大乘显教经典,又所弘扬也必是密教。 

               
    肆、不空三藏与华严思想之交涉        
    根据以上种种引述,可知不空三藏是在印度佛教密教盛行时期中,出世的一位密教祖师,亦是唐朝著名译经家之一。其翻译的作品包含显教及密教的圣典。在显教译著中,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这是《华严经 入法界品》卷七十六的别译;此外,又将四十二字母编成圆明字轨,即《大方广佛花严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到底不空三藏与华严思想有何关系呢?本文分二点探讨:一、在字义的观门;二、普贤行愿的修持。在前者,先述佛教字母观法、《华严经》四十二字义门观、密教的观法,以及不空三藏如何以《华严经》四十二字母编成显密双修的观门及仪轨。在後者,则论述他提倡普贤行愿的修持,而呈现出其独特的修持法门。        
    一、字义门观        
    在佛教经典中,藉字母观想法义者,有不空三藏译《瑜咖金刚顶经》〈释字母品〉一卷、《文殊问经字母品》一卷、《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一卷、《大庄严经》〈示书品〉及《大日经》等。《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以此四十二字门为文字陀罗尼,而未加以说明。《大品般若经》卷五〈四念处品〉说,闻此诸字门时,若能自己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解说,能得二十种功德。此四十二字门为陀罗尼,主要为能得强记,乃至得乐说无碍。南岳慧思之著作《四十二字门》二卷,即以《大品》所说之四十二字门配列菩萨四十二位。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记善财童子参访第四十四位善知识。此善知识名为善知众艺童子,在其所证「善知众艺字智解脱法门」中,开显四十二陀罗尼修持法门,并说明恒唱四十二字母,能入甚深般若波罗蜜门。 
    《华严经》以此四十二字母来总摄佛教的教法,故又被称为「华严字母」。      
      
    《华严经》四十二陀罗尼修持法,是藉由唱诵字母的音声而联想相关的佛教义理,以获得闻、思、修三慧。《华严经》说:「唱阿字时,入般若波罗蜜门,名以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  
    即在唱诵四十二字母时观想。如闻「阿」字而观「不生」义,了悟诸法本不生;既知诸法自性空,自然不起任何执著,遂能远离烦恼得到解脱。每唱一字母,就直接观想该字母所代表的法义。「阿」字表示一切法不生,「罗」字表示一切法离垢等。       
     
    《大日经》〈曼荼罗品〉以「阿」字为「谓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这是与《华严经》同一意义。阿字观之修持法在密教可分为三部分。此三部分本是一心同时具足;然初学修观时,往往难以直入奥趣,故为方便计,可各别观之。(一)观声:即手结定印,而於每一出入息中唱念「阿」之声,以声托心,息息不懈。(二)观字:即观阿字之字形,而一念相续,不杂余念,以期妄想日退,无明渐尽。(三)观实相:将所观想的对象观想为阿字、莲花、月轮,其实义乃在体悟宇宙万有皆为「本来法尔」本不生之理。故实际修观时,於心中观想一朵莲花和一个月轮,月轮中复有一「阿」字,而以月轮中或莲花上之阿字来观想。於静坐时,顺著呼吸同时念阿字,借声音和文字,证悟不生之理。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系不空三藏将《八十华严》卷七十六〈入法界品〉中四十二字门,别出重新翻译。不空三藏摘出经文与四十二梵字,并一一解释诸字门,又述说入此等解脱根本字之时,以四十二般若波罗蜜为首,复入於无量无数的般若波罗蜜门。        
    善男子!我称如是入诸解脱根本字时,此四十二般若波罗蜜为首,入无量无数般若波罗蜜门。又善男子!如是字门,是能悟入法空边际。除如是字,表诸法空,更不可得。……诸法空义皆入此门,方得显了。         
    不空三藏强调《华严经》四十二字义门,是唯有能悟入法空之法门;而一切法空亦须由此字门入才能显了。除此,不空三藏亦在此经中详举受持读诵此等字门,可获增上觉、殊胜慧、无碍辩等二十种殊胜功德。见:       
    由此因缘得二十种殊胜功德,何等二十?谓得强忆念,得胜惭愧,得坚固力,得法旨趣,得增上觉,得殊胜慧,得无碍辩……得往来等威仪路善巧,是为得二十种殊胜功德。善男子!我唯知此入诸解脱根本字智,如诸菩萨摩诃萨,能於一切世间善巧之法,以智通达到於彼岸。      
       
    不空三藏亦认为唯有入此诸解脱根本字之般若,菩萨才能有一切世间善巧之法;也唯有这样,才能以此般若通达到彼岸。不空三藏不仅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中强调此四十二字母之功德殊胜,并以此编成一套瑜伽仪轨,即《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将经文中之四十二梵字编成圆明字轮,作为其修持法门。此观法系藉由阿、罗、跛、左,曩至荼等四十二字轮,以现证毗卢遮那智身,而於诸法中得无障碍。 
           
    复应悟入般若波罗蜜四十二字门,了一切法皆无所得,能观正智所观法界,悉皆等无异无别。修瑜珈者,若能与是旋陀罗尼观行相应,即能现证毗卢遮那如来智身,於诸法中得无障碍。         
    不空三藏在《大方广佛华严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中,以四十二字义门编成字轮观;  
    即先观「阿」字本不生;「阿」字中,现一佛世界,并融摄其他四十一字的深义,现无量诸佛世界。次观「伊」字一切法根本不可得;此「伊」字中亦现一佛世界,融摄其他四十一字的深义,现无量诸佛世界。如是观四十二字各俱摄其他四十一字;观各字玄义互相融摄,由此互相融摄而观入《华严经》中重重无碍的华藏诸佛世界,见附表二。        
    复应观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复应观察自心,诸众生心及诸佛心,本无有异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复应於月轮内,右旋布列四十二梵字,悉皆金色放大光明,照彻十方分明显现,一一光中见无量刹海,有无量诸佛,有无量众前後围 ,坐菩提场成等正觉。……复应悟入般若波罗蜜四十二字门,了一切法皆无所得,能观正智所观法界,悉皆等无异无别。   
          
    不空三藏以毗卢遮那法身为中心,谓诸佛世尊由之出生,成为无量佛。可见不空三藏之思想是缘於华藏世界,依显教最高法门来修密行。其学说乃是依法界缘起的说相,立足於华严之理论。        
    不空托荫法流,思弘密教,弧游万里,遍学五天,凝想十方观华藏之诸佛,专精五部穷柰苑之真言,每布字观心投身请护        
    不空三藏在其上唐肃宗的表中说,其虽弘扬密教,然在观门上则是观想十方华藏诸佛。 
           
    想菩萨从头至足,身诸毛孔流出光明,作种种色遍满法界,一一光中化无量佛遍虚空界。        
    由以上所引的密教仪轨,可看出《华严经》诸佛遍法界的思想已被密教所采纳。    
        
    夫欲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法身者,应先发起普贤行愿,复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        
    要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法身,应先修《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再加上三密的加持。由此可知华严思想已被混入密教的瑜伽修持中。在《大方广佛花严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及《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中,可看出华严思想作为字义观门的依据。以下拟就普贤行愿论述不空三藏的密教修持与华严思想的关联。 

           
    二、 普贤行愿        
    根据中国贤台祖师的判教,华严教乃是圆教,亦为实教。《华严经》是以毗卢遮那法身佛为果,十莲华藏世界海为依报化境,以普贤悲愿为因行,以尽虚空遍法界为缘境,普济无量无边众生为利机,并以十十无尽圆融无碍大法为行门。        
    如上述,华严思想被纳入密教的修持法门中,故不空三藏所修持的密教瑜伽中含有华严教的色彩,可以普贤行愿为例。不空三藏自修也教弟子修普贤行愿,因为这是「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法身」的加行。        
    皇帝灌顶大师法号不空,以普贤行愿,传大菩提心金刚智三藏印,奉佛教令,拔济群品。
              
    以上引文可以证实,不空三藏是以华严的普贤行愿来作为其修持上的法门。其弟子惠果说:      
    瑜伽秘密之宗,普贤深妙之要,特蒙教诲。         
    可见他不仅是以普贤行为其修持法门,亦教导弟子们「普贤深妙之要」,令其奉行。他对普贤的法门极其重视,是无庸置疑的。        
    诫勖门人,每语乃普贤行愿,出生无边门经,劝令诵持。         
    汝等诸子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即同普贤行,行普贤行,住普贤行,圆明廓周,五智齐现,修行如此,是契吾心。          
    从「修行如此,是契吾心」,也可推知不空三藏与普贤法门相应之深。        
      「普贤行」,「普贤愿」,「普贤行愿」,在《华严经》中到处都有说到的,〈普贤行愿品〉是〈入法界品〉的别称。「普贤地」,是普贤菩萨所住之地,是菩萨行愿所成的。普贤(Samantabhadra,音译为三曼陀跋陀罗)菩萨自说过去行愿:        
     
    「善男子!我於过去不可说不可佛刹微尘数劫,行菩萨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於尔所劫海中,自忆未曾於一念间不顺佛教,於一念间生瞠害心,我我所心,自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庄严佛土;以大悲心救护众生,教化成就(众生);供养诸佛;事善知识;为求正法,弘宣护持,一切内外悉皆能舍……我我所心,自他差别心,远离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厌心,懒惰心,障碍心,迷惑心,唯住无上不可沮坏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如《华严经》所说「普贤行愿」,是在不可说不可说劫中所修集的菩萨行,共含有十项。
             
    《华严经》「四十卷本」末卷的偈颂部分,共六十二颂。不空三藏所译的《普贤菩萨行愿赞》,是偈颂部分的异译,也是六十二偈。这部是西元八世纪末所译的。东晋元熙二年(420),佛陀跋陀罗译出的《文殊师利发愿经》,有四十四偈,是《普贤行愿赞》的古本。 
     前二本比佛陀跋陀罗译的偈颂增多,主要是加入了信受持诵功德。「四十卷本」的末後十偈 ,《普贤行愿赞》的四七?五四偈及其末後二偈说 :        
    若人於此胜愿王,一闻能生胜解心。……彼诵普贤行愿时,速疾销灭得无余。……若有持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若人诵持普贤愿,         
    以上偈文中劝人信受持诵「普贤愿」、「普贤行愿」,在《文殊师利发愿经》中没有的,但不空三藏译的《普贤行愿赞》则有这一部分。又,如上所引,不空三藏「诫勖门人,每语乃普贤行愿,……劝令诵持」,可见他很重视诵持普贤行愿,此应是普贤行愿能「出生无边门经」所致。  
          
    除此之外,《普贤菩萨行愿赞》後也加上《八大菩萨赞》,并说此八大菩萨是出於《曼荼罗经》之经末。同时亦在此赞後添加陀罗尼:        
    速疾满普贤行愿陀罗尼曰:「襄麽悉底哩也(四合),地尾(二合)迦(引)南(二),怛佗(引),孽哆南(二), (引二)阿(引)戌缚罗尾拟尔娑缚(二引合)诃(引四)。」         
    不仅如此,并且又在其後提出一个建议,劝勉行者每日诵《普贤菩萨行愿赞》後,加诵陀罗尼。        
    每日诵普贤菩萨行愿後,即诵此真言缓诵一遍,普贤行愿悉皆圆满,三摩地入速,得三昧现前,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获坚固法速疾成就。         
    从以上种种引述,可见不空三藏所译所持的华严法门已被有密教化。不空三藏以修普贤行愿作为其修持密教瑜伽的预备法门。不仅如此,还劝勉及教导弟子们等修普贤行愿。他在其所著《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中说:「此菩萨说三密门普贤行愿,一切诸佛若不修三密门,不行普贤行,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其弟子道颐亦可能受之影响,在其著作《显密成佛心集》卷上云:「应心造法界帝网等观,口诵密教真言,则华严五教之理全备,密法修持功德悉圆矣」。 
     在在显明不空三藏所弘扬的华严普贤行愿法门己被纳入密教的瑜伽修持中     
       
    伍、结论        
    如上所述,不空三藏一生中,不论是在译经上,或弘法上都有很大的贡献。他也颇获帝王、百官士民的厚待。不空三藏自幼来华,兼能够通晓各国语文及中国文化,此优越条件是历代来华译经师所少有。        
    又从其译著中,可明显地看出,不空三藏虽是密教大师,但他所专研的密教是结合显密部份。其译著、观门及仪轨中涉及华严思想的,有《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大方广佛华严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普贤菩萨行愿赞》等。从其译著、修持,可知他以华严思想配合其密教瑜伽的修持,如以普贤行愿为因,四十二字义门为观,诸佛尽虚空遍法界为境,以普济无量无边众生为愿,再以三密加持身心,证入毗卢遮那智身,於诸法中得无障碍。        
    中唐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密教大师前後译出不少重要的密教经典。这对其後密教在中国、日本的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从这些密教大师所译出的密教经典,也可以看出大乘佛教被密教化的痕迹吧!        
                                           
           
    附表二:        
    四十二字母所编成的圆明字轮,每观一字,现一佛世界,并融摄其他四十一字的深义,现无量诸佛世界。如是观四十二字各俱摄其他四十一字;观各字玄义互相融摄,由此互相融摄而观入《华严经》中重重无碍的华藏诸佛世界。        
             
    观圆明字轮                 入华藏诸佛世 
             
             
             
             
             
             
             
    参考书目       
    1.《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唐赵迁《大正藏》第五十册   
         
    2.《佛祖历代通载》元念常集《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3.《佛祖统纪》 宋志磐撰《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4.《贞元新定释录目录》 唐 圆照撰《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5.《释氏稽古略》明觉岸编《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6.《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唐 圆照集《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7.《新修大正藏总目录》         
    8.《 续藏经总目录索引》        
    9.《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著 姚秦 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1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念处品〉唐玄奘译《大正藏》第五册        
    11.《代宗朝赠司空大辨广正智三藏和上表制集》 唐圆照著《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12.《显密成佛心集》宋 道颐著《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13.《普贤菩萨行愿赞》 唐不空译《大正藏》第十册        
    14.《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唐不空译《大正藏》第十九册   
         
    15.《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 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唐 不空《大正  
          
      藏》第十九册        
    16.《续高僧传》 唐道宣撰《大正藏》第五十册        
    17.《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缘山三藏总目录》         
    18.《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唐不空译《大正藏》第十八册   
         
    19.《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 唐 般若译 《大正藏》 第十册       
     
    20 《仁王般若陀罗尼释》一卷 唐 不空释 《大正藏》 第十九册        
    21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唐不空译 《大正藏》 第十九册 
           
    22 《 卢遮那五字真言修习仪轨》 唐不空译 《大正藏》 第十八册       
     
    23.《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唐 实叉难陀译 大正第十册        
    24 《大 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唐  善无畏 一行译《大正藏》 第十八册  
          
    25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唐  金刚智译 《大正藏》 第十八册     
       
    26 《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智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
            
      摩地礼忏文》唐  不空译《大正藏》 第十八册        
    27 《宋高僧传》 宋 赞宁等撰《大正藏》第五十册         
    28 《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唐  金刚智译 《大正藏》 第十八册 
           
    29.《文殊师利发愿经》 佛陀跋陀罗译 《大正藏》第十册        
    30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印顺导师 台北 正闻出版社 民国七十年五月
    初        
      版,民国七十八年十月六版        
    31 《密教发达志》(上) 日大村西崖撰 蓝吉富编 世界佛教名著译丛七十二册 台
    北          
      华字出版社 民国七十五年六月初版        
    32 《密教发达志》(中) 日大村西崖撰 蓝吉富编 世界佛教名著译丛七十三册 台
    北          
        华字出版社 民国七十五年六月初版        
    33 《密教发达志》(下) 日大村西崖撰 蓝吉富编 世界佛教名著译丛七十四册 台
    北          
    华字出版社 民国七十五年六月初版        
    34 《中国佛教译经史论集》 曹仕邦著 东初出版社 民国七十九年六月初版 民国八
            
        十一年一月一版二刷        
    35 《密宗教史》密宗专集之二〈密教史〉 蒋维乔著 张曼涛编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
            
      七十二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祉,民国六十八年三月初版        
    36 《佛教思想(二) 在中国的开展》第二章〈密教思想的形成〉金冈秀友著 许洋
    主        
    译 玉城康四郎主编 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初版,民国八十  
          
    年十二月三印        
    37 《印度的佛教》第七章〈印度的密教〉 宫反宥胜著 许洋主译 水野弘元等著  
    法        
       尔出版社 民国七十七年十一月一日第一版一印         
    38 《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顺导师著 正闻出版社 民国七十七年四月初版 民国七十
            
      九年十二月四版        
    39 《密宗教史》密宗专集之二〈从东台两派密宗看婆罗门蜕变之痕迹〉蒋维乔著  
    张        
    曼涛编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七十二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三月初   
         
    版        
    40 《大兴善寺》 王亚荣编著 长安佛教研究丛书 中国 三秦出版社 西元一九八六
            
    年十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1 《佛教史地考论》妙云集第二十二册印顺导师著 台北 正闻出版社 民国六
    十二        
        年四月重版 民国七十七年六月九版        
    42 《人物与仪轨》(不空)中国佛教总论(二)郭元兴著 台北 木铎出版社 民
            
    国七十六年三月初版        
    43 《大日经》 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七十七 吕建福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台        
      北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印行 民国八十六年初版        
    44 (华严四十二陀罗尼之研究)《大专学生佛学论文集(七)》王法寿撰 台北 财
    团        
      法人华严莲社出版 民国八十六年十月十六日          
    45 《华严经疏钞》第八册 台北华严莲社印行 民国五十五年再版 民国八十一年三版
            
    46 《华严经疏钞》第十册 台北华严莲社印行 民国五十五年再版 民国八十一年三版   
     

     

     


    上一条:海月情牵——一段往事的回忆         下一条:暂无数据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