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7)

    时间:2014/9/1 浏览次数:1197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18


                                                       

    阴阳别论篇第七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译文:

    黄帝问:人体四经十二从,什么意思?


    岐 伯回答:四经顺应于四时节气,十二从顺应于十二个月,十二月顺应十二经脉。脉分阴阳,知晓阳脉可辨阴脉,知晓阴脉可辨阳脉。阳脉有五种象即大、浮、数、 动、滑,结合阳脉春季微弦,夏季微钩,长夏微缓,秋季微毛,冬季微石,则显为二十五阳脉象。阴脉五象即沉、涩、弱、弦、微,即真藏所谓无胃气、无神、无根 的脉象,若见如此脉象表明病邪深重,元气衰竭,胃气已败,必死无疑;所谓阳脉象即胃脘之阳气胃气。善于辨别阳脉之象,可判定病邪之灶;擅长辨别阴脉之象, 能知死亡之期。


    三阳脉在头部,三阴脉在手,这是其一。善于辨别阳脉能知道病邪时机禁忌,善于辨别阴脉,则知死亡之日。娴熟阴阳脉象,就不需要与人商量了。



    点评:

    在思考我们的先祖是“如何发现经络”这个问题时,苦思冥想不得而知,人体对应于四时节气十二月令三百六十五天,因此有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比较容易理 解,然经络是人体的物质、精神能量流动系统,看不见摸不着,在现今的解剖学上更是没有头绪,然而经络确实发挥着“不可思议”的调心养神强身健体作用。当抛 开我们现有的所谓“科学”知识,当抛开唯物实证主义的教条观,结合进精神因素似乎一切就显而易见了。“经络”是可以被“看见”的!正如神农氏尝百草而 “观”草药药性循经走穴,一切都明了了。现代人的这种精神感知力几乎已经丧失殆尽,且成为物质欲望的奴仆,自性不得自知,总是身心之外驰求,于是乎就不得而知。即使现在的中医人可以背诵中医经典甚或在身体上明确标示经络穴位,也几乎是脱离了精神感知力的表象化功夫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


      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隔。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支不举。

      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译文:

    所谓脉象阴阳,脉象衰减为阴,脉象有力为阳;脉象不动为阴,脉象搏动为阳;脉象迟缓为阴,脉象急速为阳。无胃气、无神、无根的脉象,来自肝,脉象虚悬或绝或 急,患者十八日当死;来自心,脉象虚悬或绝,九日当死;来自肺,脉象虚悬或绝,十二日当死;来自肾,脉象虚悬或绝,七日当死;来自脾,脉象虚悬或绝,四日当死。


    太阳、阳明二经之病候如果与心脏和脾脏关联,患者常有难言之隐,在女子月经不调或者闭经(怀孕);精血虚少,渐渐演变,日益消瘦,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即肺积,会不治而死。


    少阳经之病候,多发寒热咳嗽、泄泻,身体下部痈肿,下肢软弱无力或者腿肚子酸痛;渐渐演变为索泽即皮肤干燥不润泽,再演变为颓疝即睾丸肿大坚硬,重坠胀痛或麻木。

    少阳经之病征,气虚多咳嗽或泄泻;渐变为心悸掣动,再发展则成胃肠积久不化阻塞。

    阳明、厥阴之病候,虚惊、背痛、呵欠,名为风厥即因风导致身体脏腑出现气逆。


    少阴少阳之病候,腹胀胸闷、叹气。

    太阳太阴之病候,半身麻木或偏瘫,萎顿无力,四肢不灵便。

    脉搏搏动有力,叫作钩脉;搏动力弱,轻且虚浮,叫作毛脉;搏动有力,紧张如琴弦,叫作弦脉;搏动有力去时稳隐,叫作石脉;搏动和缓,叫作滑脉。


    体内阴气相斗,体外阳气纷扰,身体汗出不歇,四肢发冷,影响到肺脏而痰喘。阴气所生五味,顺应阴阳根本谓之阴阳平和。所以阴气刚与阳气刚相遇,结果阳气破散,阴气耗绝。阴气湿重致阴阳不和,终致精气枯竭经脉亦绝。

    阳气衰竭之阴病(死阴)三日必死,阴气衰竭之阳病(生阳)四日必死。所谓生阳、死阴,如肝脏属木,肝脏之疾患传于心脏,心脏属火,木生火,火势更盛,阳亢阴 绝即为生阳;心属火,心脏疾患传于肺脏,肺脏属金,火克金,阳绝阴淫即为死阴。肺脏疾患传于肾脏,肾脏属水,金生水,阴气更胜,即为重阴。肾脏之疾患传于 脾脏,脾脏属土,土克水,即为辟阴,必死无疑。


    热邪盛,阳气集聚于外(结阳),引起四肢肿胀。阴气集聚于内(结阴)大便出血一升,再集聚便血二升,复集聚便血三升。结阳、结阴同发,多阴少阳,叫作“石 水”即水肿,在小腹引起肿胀。二阳结(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多为消渴征候;三阳结(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多为上下不通的阻隔征候;三阴结(足太 阴脾、手太阴肺),多为水肿征候;一阴一阳结(厥阴和少阳)多为喉痹(咽部不适)征候。阴脉搏动强于阳脉,是妊娠。阴阳二脉俱虚弱伴以痢疾为死征。阴脉虚 阳脉有力为血崩。

    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都脉搏动有力,第二十日半夜死亡。二阴(手少阴心、足少阴肾)都脉搏动有力,第十三日旁晚死亡。一阴(手厥阴心胞络、足厥阴肝) 都脉搏动有力,第十日死亡。三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搏动有力且如敲鼓,第三日死亡。三阴三阳(手太阴肺、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脉都 搏动有力,胸闷腹胀,气机尽竭,大小便不通,第五日死亡。二阳(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脉都搏动有力,伴有温病征候,不过第十日死亡。




    点评:

    “结” 者,阴、阳二气凝聚不流动之谓,“斜”者倾斜、不均等义。阴阳在人体,是物质、精神的具体表现,但并非固定一尘不变,而是相对的,它超越了现代医学的血 液、神经和内分泌等概念,然又涵括它们。虽然先祖的智慧并无现在解剖学的名相,然就整体观和阴阳关系的分析辩证是现代西医所望尘莫及的。最为显著的差别是 现代医学将人体和精神割裂了开来,即便有所谓心理学,然所有的研究都是桥归桥路归路各管各,药物的临床试验几乎没有考虑到其药物对人体精神性的利害影响, 仅仅在生理学上认为有利的就以为正确,缺乏宏观系统的物质、精神辩证思维。任何物质都有其精神内涵,药物岂能例外?药物的精神因素也就无不作用到人体,结果消极抑或积极并没有人做过研究,从其理论系统的还原法之哲学逻辑的狭隘性上也不可能做此类研究。现代临床使用的西药没有一例考虑到精神因素,结果是疾患 越来越多,而且现代人对于西药的依赖性已经堪比毒品的成瘾性。然可悲的是中医研究居然走上了西医研究的路数,成药的成分作血液样本、组织样本研究,中草药 是“循经走穴”的不仅仅对血液和神经系统或者内分泌系统有影响,如果不能明白“循经走穴”其乃药草的精神信息能量在身体内运行的轨迹,那就完全背离了中医的哲学思想。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6)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