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21)

    时间:2014/9/2 浏览次数:1296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89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白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 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疾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 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腧。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腧。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腧。少阳独至 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腧,补阳泻阴。二阴独啸,少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腧。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译文:


    黄帝问道:脉象会否随人之所居、动静、勇敢胆怯等变化吗?


    岐伯回答:脉象会随着人的惊慌、恐惧、嗔恨、劳作、安静等状态也相应变化。晚间行路气喘缘于肾脏气血被扰动,损伤肺脏气血。如果堕落或者惊恐,扰动肝脏气 血,致使脾脏气血受损。如果有惊恐,扰动肺脏气血,则会损伤心脏气血。度水跌落,扰动肾脏与骨髓气血。这种时候,胆子大的人气血运行正常,而胆怯者就会生 病。所以说:诊治疾患之道,要善于观察就诊者之胆气大小、骨骼肌肉状态、皮肤腠理之变化,便能了解患情,从而做出正确诊断。


    饮食过饱,出汗因为胃腑食气;惊恐耗精,出汗因为心虚;负重远行,出汗因为肾亏;恐惧奔走,出汗因为伤肝;过度劳作,出汗因为脾虚。所以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当人体脏腑过劳,便会与四季节气阴阳失调而致病,这是基本常识。


    饮食水谷精气入于胃腑,疏散精气于肝脏,再运行气血滋养筋骨。饮食水谷精气入于胃腑,浊气纳归心脏,再运行精血滋养经脉;经脉气血流动贯布,终归于肺脏;肺脏则灌输精气于全部经脉,并通达于皮肤汗毛;皮肤汗毛之气血与体外之精气复合,复行气血于腑脏;腑脏之精气化合凝精成神明(滋养灵魂之精神信息能量),留住于心肝脾肾,气血再次于全身心取得均衡;气血阴阳平衡,根据气血在寸口的脉象就可以判断生死。


    水液进入胃腑,散布运输精气,至于脾脏;经过脾脏运化,疏散精气至于肺脏;水液通畅调节水谷之道,下至膀胱;水谷精气化为气血,与五脏经脉气血合并周身流布,与四时节气及五脏阴阳平衡和谐以便均衡而维护身心机能正常。


    太阳经脉(小肠、膀胱)独盛,则发生四肢逆冷、气短喘息、上逆等征候,为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两经都应该用泻法,针刺下部腧穴。阳明经脉(大肠、胃)独盛,属太阳、少阳经脉气血同盛,应该用泄 泻阳气滋补阴气之法,针刺下部腧穴。少阳经脉(三焦、胆)独盛,是厥气(血随气逆、脉道壅盛而致突然昏仆)上逆,足前脉象突然盛大,当针刺下部腧穴。少阳 经脉独盛,是少阳气血太过。太阴经脉搏动有力,当仔细审查是否真脏脉,五脏经脉气血弱少,且胃气不均衡,是三阴经脉(太、少、厥阴)盛,应针刺下部腧穴以 便滋补阳气宣泄阴气。如果二阴经脉独盛,是少阴热厥,虚阳上越于心脾肝肺的经脉致使气血争竞的缘故。病气是在肾脏,应该针刺经络的表里以宣泄阳气滋补阴气。一阴经脉独盛,是厥阴经脉气血所主,真气虚弱,心痛不适,阴气与阳气相搏出虚汗,应该注意饮食调养和药物的治疗,当针刺厥阴经下部腧穴。


    黄帝问道:太阳经脉象如何?


    岐伯回答:好似三个太阳阳气盛而外显,故凭触感觉浮。

    黄帝问道:


    少阳经脉象如何?


    岐伯回答:好似一个太阳,阳气脉象凭触滑且不实。


    黄帝问道:阳明经脉象如何?


    岐伯回答:脉象浮大。太阴经的脉象搏动,虽沉伏而凭触感觉有力。少阴经的脉象搏动,凭触沉而不浮。



    点评: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如果说文解字,似乎也可以讲 通道理。但如果以无脏五行生克制化来判断,说文解字可能未必详尽经文旨意。如果依据五行关系体解,似乎经文有错谬或者牵强,大约是2000多年来刊行所造 成的。如果修正为“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被扰动的脏器气血会处于躁动状态,五行所胜之脏器气血就会受到损害,当然五脏六腑是协同一致的,如果一脏器受损其与脏腑也会受到牵连。五行被扰动,其气机必然亢奋,其所克制之因素就受到损害,生其之因素也因此受累,制约其之因素也会被反侮。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因为人体是物质与精神一合相的可以实现物质、精神互相转化的真实临界系统,故而身体的皮肤毛发和九窍都能与外环境进行物质、精神信息能量交流,故而这段经文翻译为“皮肤汗毛之气血与体外之精气复合,复行气血于腑脏;腑脏之精气化合凝精成神明(滋养 灵魂之精神信息能量),留住于心肝脾肾,气血再次于全身心取得均衡”似乎更为妥帖。


    “象三阳而浮也”,此中“象”应该是比喻,“三阳”可以直观理解为三个太阳,比喻阳气炽盛。接下来的“一阳”同理为“一个太阳”。缘全息哲学观的人体与宇宙天地的对应比类。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于全息养生(20)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