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35)

    时间:2014/9/2 浏览次数:1357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275


     

    疟论篇第三十五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 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而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 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 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腑,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腑,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腑,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腑,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腑,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腑,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腑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 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腑,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腑也。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伤秋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 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 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 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译文:


    黄帝问道:疟疾发生都是因为感受风邪,但其发作却有时间规律,为什么?

    岐伯回答:疟疾开始发作先是汗毛竖立,继而四肢屈伸会打哈欠,身体畏寒战栗,下颌发抖,腰背疼痛;若不畏寒则身体内外发热,头痛欲裂,口渴喜冷饮。


    黄帝问道:什么气机会成为这样,我想听国师开释。


    岐伯回答:阴阳上下交战,气血时虚时实,阴经气血侵入阳经,阳经气血侵入阴经。阳经气血并入阴经使得阴盛阳虚,阳明经气血虚则患者身体畏寒战栗下颌发抖; 太阳经气血虚,则会腰背头部颈项疼痛;如果三阳经气血俱虚,阴气必盛,则会骨骼觉得寒冷疼痛;体内生寒,内外皆感发冷。阳盛则身体外感发热,阴虚则体内生热,内外俱热便会喘息且口渴,所以喜冷饮。这些征候都是因为夏季感受风邪,又受到暑气损伤而致,热气盛藏纳于皮肤内、胃肠外,本该荣气所居留处。这会令机 体汗出而腠理空疏打开,感得秋气之邪,如汗出遇风以及由沐浴感得,水湿之气便会滞留于皮肤内,与卫气相并。卫气白昼行于阳分,夜晚行于阴分,卫气遇到阳气 则会外出体表,遇到阴气则会纳于内脏,如此便会内外相争,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问道:疟疾隔一天发作又是为何?


    岐伯回答:邪气居留于体内深处,与阴分气血相战,阳气独行,阴邪滞留于内,阴阳相争邪气不能外发,故而间日发作。

    黄帝说道:很好。疟疾发作之日有早有晚,为何?  

     

    岐伯回答:外邪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柱下移,卫气每一昼夜会于风府,迫使邪气逐日下移一节,故疟疾发作日迟,缘邪气先侵袭于脊柱。卫气每会于风府,则皮肤 腠理打开,邪气易侵入,邪气侵入征候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第二 十六日,邪气入于脊柱内,侵入隐伏在脊背筋肉之间的经脉;再上行,至九日到达缺盆之中。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时间也日渐提早。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入内侵犯五脏,波及隔膜。邪气循行路径较远,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出表,故隔日发作。


    黄帝问道:国师讲到卫气每日到达风府,皮肤腠理打开,则易被邪气侵入,人会生病。现在卫气每日下移一椎节,邪气发作不在风府,为何每天还发作?


    岐伯回答:因为邪气留于头颈部,沿着脊椎下移,虚实有异,邪气所在部位可能不在风府。所以邪气侵入头颈,卫气到达头颈部则显征候;邪气侵入背部,卫气到达 背部显出征候;邪气侵入腰脊,卫气到达腰脊而显征候;邪气侵入手足,卫气到达手足而显征候。当卫气与邪气相逢,则发作征候。所以风邪在体内无定,卫气所 至,皮肤腠理打开,与邪气相遇处即是邪气发作处。


    黄帝说道:很好。风邪与疟疾,其致病机理类似,为何风邪征候一直存在而疟疾征候时发时休?


    岐伯回答:风邪驻留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话征候一直在;疟疾则随经络深入体内,至道与卫气相遇才发作。


    黄帝问道:为何疟疾先寒冷后发热?


    岐伯回答:夏季身体受到暑气侵害,汗大出,腠理打开,再遭遇湿凉水气侵袭,寒邪藏于皮肤腠理,秋季遭遇风邪就会发病。寒凉为阴气;风邪为阳气。身体先受寒凉侵袭再后遭遇风邪,所以会先寒冷后发热,征候发作有间歇,所以叫寒疟。


    黄帝问道:为何有些是先发热后寒冷?


    岐伯回答:这是因为先受风邪侵袭再感寒邪,所以先发热后寒冷,也是间歇发作故叫温疟。如果只发热不发冷,是因为阴气衰竭阳气独主,所以患者气短心烦不乐,手足发热想呕吐,叫瘅疟。


    黄帝问道:医经云有余则泄,不足则补。现在发热为热有余,寒不足。疟疾之寒热汤火烤不能驱,疟疾之热冰水不能降,这些要么有余要么不足。当这些征候出现良医也束手无策,只能等到寒热衰弱再针刺治疗,为何?请国师讲解。


    岐伯回答:医经明诫发热不刺,脉象浑浑纷乱然不刺,汗出时不刺,因为此时病邪逆于气血,不可针刺治疗。疟疾开始发作,阳气并入阴气,此时阳虚阴盛,外无卫 气,所以先感寒冷身体战栗;阴气逆行至极,阳气被抑制缓解,阳气与阴气并逢在表,此刻阴虚阳实,所以发热口渴。疟疾之邪气与阳气并逢则阳盛,与阴气并逢则 阴盛;阴盛则身体发冷,阳盛则发热。引发疟疾的风邪寒邪不定,症候至极反而会平复。到了疟疾征候发作,身热似火,凉风寒雨不可遏制。所以医经云:若是征候 正盛而刺必不可救,待到征候衰弱,行针可救,就是这个意思。疟疾尚未发作,因为阴气未升与阳气并争,阳气亦未沉与阴气相争,此时针刺调治,可保真气坚固, 邪气败亡。所以医者不能治疗正在发作的疟疾,缘阴阳气血逆行。


    黄帝问道:很好!该如何治疗?早晚时机如何把握?

    岐伯回答:疟疾即将发作,体内阴阳之气血开始游移之时,必然从四肢开始。阳气受伤,阴气乘机,所以必须于此刻紧紧束缚四肢末端,使邪气不能侵入机体,阴气亦不外泄,再审察络脉的情况,于孙络充盈有郁血的部分,针刺之,即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治法。


    黄帝问道:疟疾不发作,情形如何?


    岐伯回答:疟疾病气,使得机体之气血阴阳,时盛时衰。病气所在处,若在阳分,必然发热,脉象燥急;病气在阴分,必然身寒,脉象静默;病气至极,阴阳俱衰,卫气远去,征候得以停息;卫气复来,征候复发。


    黄帝问道:疟疾有时有间隔两日或者多日发作,有些患者口渴有些不渴,这是为何?


    岐伯回答:发作日期有间隔,因为邪气于卫气居留在六腑中,不能相遇相并,故会休歇数日才相并发作。疟疾,导致机体阴阳时盛时衰,或者剧烈或者不剧烈,所以患者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问道:医经论述到夏季伤于暑气,秋季必然发生疟疾。今疟疾未必应于秋季为何?


    岐伯回答:疟疾依然应于四季。疟疾的异常表现形态则与四季相违。如秋季发病者寒重,冬季发病者寒轻,春季发病者不喜风,夏季发病者多汗等。


    黄帝问道:温疟与寒疟,邪气都能留驻机体,其邪气驻留何处?

    岐伯回答:温疟,受感风寒邪于冬季,邪气藏纳于骨髓中,到了春季阳气升发,邪气不能泄出,遇到大热,则脑髓被烘,肌肉消瘦,通过皮肤腠理发泄,加之用力活 动,邪气随汗排出。病邪藏于肾脏,邪气会先由内向外排出。如果这样必然阴虚阳盛,阳盛则发热,阳气衰则邪气反侵入于内,入内阳气更虚,是以发冷,所以是先 热后冷,故名温疟。


    黄帝问道:瘅疟是什么?


    岐伯回答:瘅疟病,因为肺脏经常有热,肺气壅盛,气逆上冲,胸中气盛难以发泄,适因劳作之后,皮肤腠理打而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肌肉之间而发作,发作致使阳气盛,盛且不衰,于是出现瘅疟征候。寒邪不能及于阴气,所以只发热无冷感,邪气藏纳于心脏,外则驻留皮肤肌肉间,导致消瘦,故名瘅疟。

    黄帝说道:很好!



    点评:

    中医学上的疟疾与西医学上的疟疾有很大区别,中医的疟疾可以涵括西医的疟疾,涉及的范围更广,一切风邪——物质的、精神的“致病因素”都会导致疟 疾,全息体解乃是人体已经建立的物质、精神平衡体系由于遭受“外邪”而引起的紊乱,外邪对于气血、经脉、阴阳、营卫的不同侵损导致各种不同的征候,诊治的要点自然而然就是恢复物质、精神体系的平衡。


    西医的疟疾单纯指疟原虫引发的疾病。我们的先祖在没有显微镜等技术手段的2000多年前,已经对于疟疾做了完善的、广义的发病阐述,比之现代西医的疟疾病 理学早了十多个世纪。尽管从物质实证主义角度看现代西医的疟疾理论更让人们觉得通俗易懂,然人类机体的物质、精神一统性(灵肉一体性)却被现代医学理论割 裂,其治疗也就必然是针对一具物质肉体的物质治疗而已。



    先祖的智慧在“反伪科学斗士”们看来大约是“知识贫乏的先民天真的猜测”,因为这些有情脑 子已经被物质实证主义的教条形成的堰塞湖隔断了物质、精神辩证逻辑的思维程序,而且还一本正经地觉得唯有他们自己正确而对自己智慧的祖先指手画脚。更为可悲的是这些有情还具有很多拥趸并且掌握话语权,时不时还显摆一下不怎么高的智商忽悠很多单纯的有情,或许他们自以为在传递“正确”的“科普”知识,其实是自欺欺人罢了!


     

    附上一篇:“中医让你糊里糊涂活,西医让你明明白白死”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8aa9101008vsr.html

    上一条:《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34)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