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黄帝内经》简牍与全息养生(55)

    时间:2014/11/19 浏览次数:1267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30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唐密传灯真圆阿奢黎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


    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译文:

    医者在行针之前,先不诊断而是听取患者自诉,征候在头部且头痛剧烈,行针要保守(藏针)。针刺触及骨部,征候可痊愈,不得伤及骨肉与皮肤,头部皮肤乃经络气血运行之途径。


    阴刺,当中刺一针,旁边刺四针,以治疗寒热征候。


    病邪入里涉及脏腑,针刺五脏的腧穴,病邪迫逆五脏,则选择针刺背部腧穴。针刺背部腧穴,缘腧穴为五脏经脉汇集处,针刺易于祛除腹中寒热。针刺要点,行针浅、出血。


    诊治腐肿(痈肿),直接针刺痈肿部位,根据痈肿大小决定针刺的浅深。大的痈肿浅刺宜出血多,小的痈肿深刺行针端直达于病所。


    疾患在少腹且有郁积,针刺腹部皮肉厚处,到少腹为止。再针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腰部下面腹部两侧的骨,左右各一,下缘与耻骨、坐骨联成髋骨。亦称“肠骨”)两侧及季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则疾患可以痊愈。


    征候在少腹,腹痛且二便不通,是“疝”,寒邪所致。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及腰部和髁骨间穴位,多刺附近穴位,到少腹部发热,征候痊愈。


    疾患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行走不便,为筋痹。应针刺征候部位的筋上部,在分肉之间,不能刺及骨。待有征候的筋脉发热即痊愈。


    疾患在肌肤,肌肤疼痛,为肌痹,乃感受寒湿邪所致。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取穴多进针深,以局部发热为要,不能伤及筋骨,若伤及筋骨会引起痈肿或其他征候。待各肌肉会合之处都发热则痊愈。


    疾患在骨,肢体沉重举动不便,骨髓深处感到酸痛,寒邪所致,为骨痹。深度针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行针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发热即痊愈。


    疾患在手足三阳经脉,出现畏寒或者发热,各分肉之间或寒或热,为狂征。针刺用泻法,各处分肉发热即痊愈。


    有一种疾患,初起每年发作一次,一年后若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一次,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四、五次,为癫病。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若无畏寒征候,针刺可使痊愈。


    风邪导致畏寒发热征候,发热则出汗,一日发作数次,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出汗且依旧发冷发热,三天针刺一次,针刺一百天,可痊愈。


    风邪致骨节身体沉重,胡须眉毛脱落,为大风,针刺肌肉。使之发汗,连续针刺一百天,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发汗,继续针刺一百天,总计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即痊愈。

     

    点评:

    现 代人很多不愿意接受中医,缘中医的经络理论不可琢磨,不能用所谓现代科学手段测知经络于是便结论“中医是伪科学”。首先这些有情可能连什么是“科学”都 没搞明白却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科学”者一门之学说,此乃狭义之谓。今人言及科学已经超出了狭义所指,相对广义到必然是“能够物质实证的,由经验 所上升的理论”,不能实证的均“伪科学”一言以蔽之。广义的“科学”乃是一切“尝试探索生命与宇宙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在此意义上必然涉及到了各种 哲学范畴,而无论一元论抑或二元论的哲学观都有其严重瑕疵,唯有佛教、道教的哲学观彻底克服了其他哲学流派喋喋不休争论的问题,所以佛教和道教属于更广义 的“科学”,余谓之曰“全息哲学科学”。缘佛教和道教从哲学逻辑上彻底解决了“唯物、唯心”不能兼容所产生的诸多问题,然却更加清楚地确立了物质、精神在 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大系统中的各自作用,至此“伪科学”一词实际上是弱智的悖论!


    试设想:在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系统中会有无数因素,因为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中,任何信誓旦旦地确认“第一性”因素的结论是否都很荒谬?此时第一性,彼时大约第二性,如此等等。因此唯物、唯心的所谓“第一性”争论其实就非常儿戏了!


    如果有情有兴趣可以阅读余之“密教硕士论文:http://tmqxys.com/Details.asp?Id=4&Sid=18&Zid=151 ”或许对于“科学”之涵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上一条:全息养生——定力         下一条:佛子问答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