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19

    时间:2021/11/20 浏览次数:344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96



    、四无量心的全息哲学意义

     

    四无量心即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无量,将此大菩提心行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就是四无量行。在全息养生中四无量心行意义重大,不特自己身心会因为积累福德而适悦,同时也是积极协助其他有情培植福报的方式。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福德,言生活质量才有意义。如果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吃了上顿儿没下顿提生活质量就是痴人说梦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地发展了经济,很快一部人先富了起来,当时的口号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然而先富起来的人很多人并没有去帮助他人共同致富,一方面由于教育失败而形成的不能感恩、报恩社会的狭隘自私胸襟,另一方面是富裕之后的享乐和炫耀。同时在某一特定历史阶段滋生了各种贪官污吏,正如祖宗所言乍富不知新受用,富人不知道接济和帮助别人能够为自己和孩子培植福报,以为这一切是我该得的所以也就不顾他人了,于是乎不知不觉就在消耗着他们曾经积累的福报。如果说曾经高高在上拥有权力和资源,那是福报使然,然福报不继续积累总归有坐吃山空的一天,那个时候就是鬼神来算账的时候,此时便知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而全息养生的核心乃是通过各种可行途径不断培植福报,不仅为自己也为孩子、他人。


    释迦牟尼证悟佛法,并非释迦牟尼发明佛法。所谓佛法是释迦牟尼创造的,究其实质乃是将佛法视为教条,实质无异于诽谤佛法。


    佛法是指导实践的智慧,宇宙、生命的一切道理于佛法中昭然若揭,我们所做的只有依照佛法落实到脚下。那些试图不断研究佛法的,大多溺毙于佛法的文字相中。因为研究者行为上并没有落实六度万行,即便名相娴熟,也是纸上谈兵,成佛犹如画饼。在近代先祖接受西方现代科学观念以前,佛教中的大德善知识从未如此研究佛法。现代科学的哲学观毕竟是不完善的,用物质实证主义的教条规则研究佛法,只会加速佛法的灭亡。因为研究结论既无关乎智慧,亦不能积累福德。研究结论既然没有智慧,那就是文字垃圾;研究既然不能积累福德,充其量是无效劳动,是沽名钓誉。


    佛法的修行实践反复强调,实质就是修行者的行为规范。

    是行者对一切有情予以利益的誓愿,亦即菩提心之本;

    是超然物外的无欲清净,亦即菩提行;

    是无明转化而来的有情本具如来藏光明,亦即智慧成就。


    没有大慈悲的弘愿,没有利益一切有情的初心,换言之没有大菩提心,弘扬佛法充其量是人云亦云的现烧现卖;没有在生活中落实慈悲喜舍,没有真实利益周围的有情,试图弘扬佛法无异于贩卖假冒伪劣;贪嗔痴纠结缠缚,若言弘扬佛法,最多是痴人说慧


    戒定慧就是修行者慧命健全的标志。试设想一个肢体不健全的人,能高举旗帜吗?

    佛法的弘扬不是靠研讨会和研究论文,而是靠行者的六度万行实践!


    佛乘密法的修法简言之就是行者与法界本尊法身的对话交流、感应道交。概而言之行者与十法界一切物质、非物质形生命体进行信息能量交流。于是乎就有了息灾、增益、敬爱(涵钩招)和降服四种基本修法。


    这四种基本修法以菩提心的四种表现形式即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与大舍心为基础。


    降服法通常以愤怒明王本尊形象为之,虽显恶形然深怀大慈,并非简单如其字面意思以强横手段屈而伏之。由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设若简单使之屈服则失佛法之慈悲本旨流于外道,故降服法须以菩提心之大慈心为表法,降服有情之愚痴邪见。大慈之降服法正是大圆镜智逐渐完善的必须修法。


    息灾法以菩提心之大悲心为表法,诸佛菩萨于三世十方体察一切有情之苦难,予以大悲救度,使其免却灾难获得吉祥,故而成就妙观察智。


    敬爱法以菩提心之大喜心为表法,平等拯济、平等布施、平等供养,以无尽法财灌顶一切有情,故而成就平等性智。

    增益法以菩提心之大舍心为表法,诸佛如来于因地修布施供养法,难舍能舍乃至身家性命妻儿等施舍一切有情,故而成等正觉。是故由大舍而集积福德智慧资粮,能成办一切世间出世间事业,成就成所作智。


    如此四智具足,便圆满法界体性智,成就正觉。


    无论息灾法抑或增益法、敬爱法,在修法过程中,不仅要为有缘有情息灾祈福,同时还应该给其冤亲债主息灾祈福。疾病、遭遇挫折和磨难、感情失意、贫穷等等都与六道轮回中的各种恶因缘息息相关,因果不虚,所以今生有如此果报。设若为施主祈福就必须同时为与其相关的一切冤亲债主息灾祈福。道理非常简单,好比两个人吵架,不能只劝一个人而冷落另一个人,否则会被冷落者怨恨,应该本着化解纠纷的态度双劝,这样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因为佛法是平等利生的,所以就更应该为冤亲双方平等息灾祈福。


    息灾增益的效果取决于修法者的个人功德、智慧以及施主的善恶因缘、果报深浅。徒具形式的修法、修行只是作秀,不可能产生实质性利益。修法者的功德、智慧并不会因为位高权重、名声显赫而成正比例,而是与真正实际落实六度万行密不可分。纸上谈兵的研究、探讨并能不能产生法益,很多时候因为沽名钓誉的本然而出现谤佛谤法的言论。嘴巴上学佛,不能落实到生活细处,也是徒具形式,不可能产生法益。


    如果一个整日闭门打坐的行者可以成佛,那几乎是笑谈。缘何释迦牟尼佛要行世?因为佛法智慧必须在生活实践中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念念相续落实慈悲喜舍,就是最有效的行法。


    (一)的全息哲学意义

    四无量(慈舍)心、行,对于佛子耳熟能详,然要落实到行为上却难上之难。不能落实即便能滚瓜烂熟地背诵佛经,于成佛也是枉然。


    慈是大爱,是仁爱、和睦、和蔼、和善。慈心是菩提心的一个方面,对于父母有慈心就是孝,百事孝为先;对于长辈有慈心就是尊,尊老尚贤社会秩序才有规范;对于配偶有慈心就是关爱,夫妻和睦才能家庭和顺;对于孩子有慈心就是爱幼,爱幼保障我们之衰老;对于邻居有慈心就是睦邻,急难之中总会得到援手;对于同事有慈心就是友爱,朋友不嫌多冤家不嫌少。如此慈心才能真正获得三才之人和,所谋方能得道多助,不和则会失道寡助。慈心还应该普及于一切动物,此谓摄生。《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慈心,通俗理解即是恻隐之心,古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就是说每个世间有情都有善心,然不是一直持续有恻隐心而是时而有之。于养生中我们的恻隐心则要念念住于胸中,行行落于脚下。如果不能持之以恒,那就是恻隐心的瑕疵,比如对某甲慈善而对于某乙可能会缺乏慈善,这就是分别心了。恻隐心有了分别,会妨碍福德的积累,对于养生而言就会产生不完满。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他人会有好恶判断,也就是用自己以为正确的标尺去衡量别人,对欢喜的人会投其所好,对厌恶的人则会出言或者行为不屑。无论自己认为判断的原因如何正确,分别心产生必然会妨碍个体成长。至少从做人角度看每个人都有优点,如果忽略其缺点看其优点,就会发现对方是阳光灿烂的,这样就可以跟他人更能融洽相处,这就是最基础意义上的合气,也是三才之人和的要求,是以夫子言三人行必有吾师。没有分别的慈心才是世间功名利禄的前提和出世间悉地成就的必要条件。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同理没有瑕疵的慈心就会获取没有瑕疵的精神信息能量回馈,如果慈心有分别,回馈必然欠缺。


    是大爱,是仁爱、和睦、和蔼、和善。对于父母有慈心就是孝,父母之恩深重难报,故而有百事孝为先之教诫,于学佛修行之人更是要求孝敬父母放在要报恩的第一位。然社会现实呢?未必天下所有父母都生出的是孝子,忤逆不孝之子也数目不少,这虽然是孩子与父母的宿世恩怨纠结,然今生恰是化解宿世恶因的最佳时机,不该再将恶因缘带到来生来世,所以子女无论如何都必须孝敬父母。然道理很多人明白,临事却未必能做到,但是他们、她们可能对于所豢养的宠物投入的关怀胜过对于父母的关爱,这种行为无异于说父母连猫、狗都不如!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有很大世间成就估计很难,即便成功也是暂时的。全息养生中孝敬父母就是份内之事,连生养自己的恩人都不能利益谈利益他人那就是大妄语。比如有些佛子自己受了三皈五戒坚持吃素,一点荤腥也不沾,这点值得随喜赞叹。可是如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未必吃素。如果父母说孩子你给我买只鸡炖汤喝,那该如何?是给父母大讲特讲不杀生的道理(夹着报纸上坟给先人上政治课)还是委曲求全地顺从父母?真正的修行人会顺从父母的意愿,试想一个连父母的要求都不能满足的人能利益其他有情?先顺从父母然后慢慢感化父母才是养生的行为方式,如果一开始就严词拒绝必然使父母不愉快,同时自己也失去了之职责,就不养生了。


    对于长辈有慈心就是尊敬,尊老尚贤是维持社会秩序良好运行所必须的。有慈心,就会尊重领导,即使领导无能然能坐在此位必有福德,尊重的是其福德;尊重上师或许上师并未见性,然其表法,故尊重的是真如之法;尊重师傅,或许师傅并非博学多识,然师傅带进行内,尊重的是行规;尊重长辈,或许长辈只是年龄大而已,然长寿也是福报,尊重的是因果报应规律。尊老尊长乃是顺应本然规律,亦即顺应大道,惟有如此才会合气冥冥中注视着我们的鬼神,就是养生!


    对配偶有慈心就是关爱,夫妻和睦才能家庭和顺。百世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姻缘即因缘也,是以应该珍惜。在过去没有自由恋爱,父母仅仅将男女双方八字找人和一下,如果八字不冲克基本婚姻就定下来,在结婚前甚至面也没有见过,然从洞房开始,夫妻的关系才亲密起来,而且越过越密切,很多举案齐眉幸福到老。如今自由恋爱时爱的疯狂,可是结婚后一旦感情破裂也会恨得夸张。离婚是因为不合气,原因非一方之过。所以在婚姻存续期间就该感恩他、她陪着自己一起受苦受难,就该感恩。如果有孩子了,无论如何夫妻看见孩子都是喜欢的,正是他娶了你、她嫁了你才有眼前活奔乱跳的孩子,这点难道还不值得感恩?如果他娶了别人、她嫁了别人,眼前的孩子都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可能是另一个孩子,可能更完美也可能更差劲,一切都是未知的,因为是虚拟态的。那么为何不对现前的一切感恩呢?不能感恩而因为不合气如同仇人,那岂非忘恩负义!有些所谓佛子,智慧没有增加,教条倒是学了不少,因为要守戒,所以连自己的配偶也不同房了,这些糊涂虫以为自己在修行其实是造孽!佛法中讲不邪淫,没说夫妻不可以过性生活,一般学到这个程度的基本上都差不多走火入魔了,身心健康也就基本不可能了。


    对于孩子有慈心就是爱幼,爱幼保障我们之衰老。孩子是未来,而现行的教育却几乎将孩子们都废了,而且还是独生子女!对孩子有慈心尤其应该体现在教育上,不是培养他们的高分数能力,而是培养和完善他们的人格、品德,这样才在将来堪做栋梁。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课堂教育,真的关爱孩子希望他们将来能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益的人,就必须从品德教育抓起,让他们明白规矩、懂得关爱他人、懂得相互协助的意义,懂得感恩、懂得分享。溺爱、家暴都非良策,溺爱会培养孩子盲目地自信和自高自大,会毁了孩子的前途;家暴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亦会毁了孩子的未来。傻二代就是现行产业化教育和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孩子毁了,能谈父母身心愉悦?能言家庭幸福?能夸生活质量上乘?如果能,那才真是打肿脸充胖子了!


    对于邻居有慈心就是睦邻,急难之中总会得到援手。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个什么急难多数时候需要邻居帮忙来协助。然现在家具都是分隔起来的囚室,邻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本身就是社区不养生的的表现。而且绝大多数家庭是倾尽毕生积蓄还仅仅买了在实际上只有使用权的所谓产权房,实际就是用买房的钱租了一套房子,还不亦乐乎。以前生活不怎么宽裕的时候邻里关系都很亲密,而如今富裕了邻里关系却变成了空白,以至于人们渐渐衰老后变得孤单冷清,这便是老龄化的不养生了。或许这个问题需要社会活动专家们解决了,前提是专家们不再是胡说八道之人,别再是那些浅薄的开口起征点太高剥夺了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污染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造成的教育就像买衣服买不起就别买三峡工程将成为大空调,将让重庆人享受冬暖夏凉的美境房子不涨价对不起百姓的无知无耻之流。


    对于同事有慈心就是友爱,朋友不嫌多冤家不嫌少。然而社会现实是同行相轻,缘利益太过密切,贪嗔痴作怪。一个团队要有所作为就必须齐心协力,然今天社会,单独的个体会是条龙,可是一群人的时候就成了一帮虫,根深蒂固的原因是缺乏慈悲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你干得好他嫉妒你,你干的差他埋汰你。如果具备起码的慈悲心,对于有能力的同事就该多赞美,能力差的就该多鼓励。这样的团体才是健康的,有潜力的,也必然是养生的。


    如此慈心才能真正获得三才之人和,所谋方能得道多助,不得人和则会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云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慈心还应该普及于一切动物,我们与一切飞禽走兽都是地球的寄居者,生活在同一个大系统中,就应该互相关心,协同发展。所有动物被残杀时不可能带着喜悦、感恩,而必然是仇恨、恐惧和愤怒,在人类残忍地对待它们时,人类的灵魂正在获得残忍、愤怒、仇恨、恐惧的消极精神信息能量。这些消极精神信息能量或迟或早会反作用到人类的身心而引起疾病要么出现非横。


    《老子》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慈悲之人所具备的在犀牛和老虎看来是不可抗拒的、必须臣服的。缘仁爱既包含物质能量也涵纳精神信息能量。故而《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慈善,《魏书·崔光传》云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即仁慈而善良不仅利己也能利人。仁慈乃人和的基础,是一生世间成就与否的关键。

    水分子为祝福、赞美所感,结晶会很美丽,那么我们身体内外的水分子为慈心所感,理论上结构也会完美,同理身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结构也会更完美,机能会更高效率,如此便少发疾病,少出灾横,身心适悦。


    慈心于外,有形无形的生命体感受到慈心所释放的积极精神信息能量便会表现为气候调宜,四季和顺,农桑丰作。慈善的全息养生意义正在于此!

    全息体解,慈心的精神信息能量能使宇宙万象井然有序,亦即万象合气


    佛家有言嗔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此之谓也。故,慈悲是我们保护自身的最佳武器,慈悲就是如来加持我们的护身盔甲!慈心具足,会在我们的身心外形成一种光晕,它种生命体看见的将不再是而是令其臣服的势力或者令其安详的光明。


    爱既包含物质能量也涵纳精神信息能量。

    古代高僧大德路遇兕虎,兕虎臣服乃是慈心之感召也。故而慈心具足,在一切有情皆能


    慈善,《魏书·崔光传》云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即仁慈而善良不仅利己也能利人。仁慈乃人和的基础,是一生世间成就与否的关键。

    身体内外的水分子为慈心所感,结构会完美,同理身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结构也会更完美,机能会更高效率,如此便少发疾病,少出灾横。慈心于外,则气候调宜,四季和顺,农桑丰作。

    全息体解,慈心的精神信息能量能使宇宙万象井然有序,亦即万象


    有一个典故,古时候,一个非常有名的堪舆师暑天赶了好长的路,大汗淋漓,极度口渴。路过一家大户人家门口,欲讨水喝。适逢这户人家为老主人办丧事。堪舆师开口讨水喝,因为丧事忙碌大约过了一个时辰那家家丁才给堪舆师端出一碗水,而且上面撒了一层米糠。堪舆师一看,心中非常郁闷,因为实在口渴,只好慢慢一边吹米糠一边小口喝水,边喝水边生起嗔恨之心。喝完水,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的堪舆师心生一计,决定报复这户人家。


    俗话说水火不拒人,堪舆师心想我讨口水喝,你们还要作弄我,我要如此如此报复你们。于是假装好心,主动请缨为丧者选择墓穴作为报答。该户人家十分高兴,便礼请堪舆师选择墓穴。堪舆师选择了一块非常坏的地方对这户人家说:这里风水非常好,就将家尊葬在这里吧!那家人家相信而且就在这个最坏风水之地安葬了家父。堪舆师心中窃喜:哼,看过不了几年你们家人不死绝才怪!然后远远走避他乡。


    毕竟做贼心虚,以后很多年堪舆师不敢回来看。但是毕竟自己好奇,心念那家人家现在大约已经破败、沦落,体无完肤了,于是改装回去偷看。可是当他走近的时候看到的不是败落荒芜而是繁荣,过去的草房全部换成了红砖青瓦,十分气派。心想果不其然,这家人家已经易主了。于是忍不住从大门缝里往里瞧,结果被那户人家看门人一把抓住,抓他的人正是当年端水给他的家丁,因为心虚当下堪舆师便委顿了,几乎是被拖到了上房。结果家主人看见堪舆师跪地就拜大恩人啊,可算盼到您了!太感谢您给我们选择的坟地了,自从家尊埋葬后,家里好象撞了大运,生意和作物连年丰收,而且越来越兴旺。有风水师看后感叹说那个为你家选择墓地的人太厉害,居然选择了大富贵龙穴。于是我们后来到处打听寻找您老人家,想要好好报答您的大恩。所以家里人几乎都知道了您的长相,门人看到您很象恩人,就带您进来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堪舆师非常纳闷?我明明选择的是绝恶坟地呀?怎么会这样?于是便去看了坟墓,使堪舆师不解的是当年他所选择的青面獠牙的恶鬼本来是压制墓穴风水的,如今却全部在守护着墓地的风水。忍不住问当年你们为什么给我喝水还要撒米糠?主人回答门房看见您当时满头大汗,告诉了了我。我便吩咐他先打一桶新井水,再去碾米糠,然后用米糠烧水并放凉。一来二去让您等久了,因为家尊非常善良,且通医术,我也少有所学。堪舆师当时恨的就是撒了米糠,就问为什么要撒米糠?那家主人回答当时暑天您口渴难奈,面孔通红,知你口渴难忍而且已经中暑,如果立即大口喝水不小心会呛着,并可能因而丧命。米糠水一可以清火,二可以让您慢慢小口喝而不呛着。堪舆师心下顿明这家人家如此细小的枝节也注意行善,原来善心感动鬼神来护佑啊!


    堪舆师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术士,选择的死穴毫无疑问,可是为什么死穴不死?佛家有言嗔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此之谓也。故,慈悲是我们保护自身的最佳武器,慈悲就是如来加持我们的护身盔甲!


    慈心具足,会在我们的身心外形成一种光晕,它种生命体看见的将不再是而是令其臣服的势力或者令其安详的光明。


    《神僧传》卷二记载(昙无竭将至舍卫国,中野逢山象一群。无竭称名归命,即有师子从林中出,象惊惶奔走。后度恒河,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将欲害人。无竭归命如初,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遂得免之。此乃昙无竭慈心之感召,归命皈命,当知皈命三宝之大菩提慈心意义大矣。皈命梵文本义为怖魔,魔尚无惧,何惧猛兽?


    参考译文:昙无竭快到达舍卫国时,途中碰到一群野象,于是合掌默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便见山林中冲出一只猛狮,野象随即惊慌逃散。后来在渡恒河时,有遇到一群野牛,嘶吼着冲了过来。昙无竭再次合掌默诵皈命,便有雄鹰呼啸飞来,野牛受惊逃散而去,昙无竭因此毫发无损。

    《神僧传》卷三(僧亮)三日至庙,庙前有两镬容百余斛,中有巨蛇,长十余丈,出遮行路。亮乃执锡呪之,蛇即隐去。设僧亮无慈心,即便诵咒,其法力——精神信息能量也很微小,何足以惊走巨蛇?。


    参考译文:僧亮初三到了寺庙,发现寺前有两只可以容纳百余斛的鼎并排,里面盘着一条长约十余丈巨蛇,严重妨碍人们出入。于是,僧亮手执锡杖口诵真言,巨蛇随后退隐而去。


    《神僧传》卷五(昙询)又山行值二虎相斗累时不歇,询乃执锡分之以身为翳。语云:同居林薮计为大乖,幸各分路。虎低头受命,便饮气而散。屡逢虎交诤事略同此。试想两头争斗的老虎威猛之势多么令人惊恐,然则昙询高僧缘慈心故,令虎附耳听命。

    参考译文:昙询跋涉山野,遇到两只长时凶猛撕咬打斗的老虎,昙询于是执持锡杖将二虎分开,自身站在二虎中间,对两只老虎训道:两只虎处身同一片山野本来就怪事一桩,最好各自分路而去!两只老虎似乎听懂了昙询的话,便各自低头分散而去。每次昙询碰到的诸如此类的熊虎争斗,都是如此行事。


    《神僧传》卷五(僧智聪)住扬州白马寺专习三论。寻渡江住安乐寺,值隋国亡思归无计。隐江荻中诵法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驯绕。聪曰:吾已十日不食命在呼吸间,卿可食之。虎作人语曰:造立天地无有此理。忽见一老翁腋下挟一小船来,曰:师欲渡江即上船,其四虎见而泪出。聪曰:持危拔难正在今日,即同四虎利涉南岸。船及老人忽然不见,聪领四虎止栖霞塔西,径行禅诵誓不寝卧,安众八十余人。若有凶事虎来大吼,由此警觉。大德智聪之慈心能慑服兽中之王,诚非一日之功也。


    参考译文:智聪住持扬州白马寺学习三论(因据印度龙树菩萨《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三部论典创宗)。不久渡江住持安乐寺,正好赶上隋朝灭亡,想要归去寻路无门,只好藏身在江边的芦苇丛中默诵法华经。连续七天不知饥饿,期间有四只老虎周围环绕。智聪对老虎说道:我已经十多天没有吃东西了,可能很快就会死亡,你们可以分食我。却见老虎口出人声:自从开天辟地没有这种道理。此时忽然看见一个老翁走来,腋下夹着一只小船,对智聪说道:师父想要渡江请快上船来,而四只老虎见状悄然落泪。智聪对老翁和四只老虎言:脱离艰难就是今日。于是和四只老虎一同登船,到达南岸。下了船,老翁和船突然凭空消失。于是智聪领着四只老虎来到栖霞塔下,止住于塔的西面不眠不卧持诵佛经不止,并陆续安置八十多个难民。如果有危险发生,老虎便大吼大叫而警觉人们。


    《神僧传》卷六(法充)时逃难转多无处投止。山有虎穴,冲诣告曰:今穷客相投可见容否?虎乃相携而去。在老虎看来,法充大师并非猎物,因慈心使然,大约光明赫奕吧。修行之人身体外会有精神性的光晕,这也是佛菩萨皆有殊胜项光身光的缘故。一切有情遇此慈心光晕,便不复躁动狂暴。

    参考译文:法充曾经逃难四处无所止住,见山上有一老虎洞,便对洞言:今日有穷僧想止住于洞中,可否通融?言毕,洞中老虎们离穴别去。


    《神僧传》卷六(华严和尚)和尚于嵩山岳寺,与弟子百余人方讲华严经,沙弥亦在听位。忽闻寺外山谷中若风雨声,和尚遂招此沙弥,令于己背后立。须臾见一大蛇长七八丈,大四五围,直入寺来努目张口。左右皆欲奔走,和尚戒之不令动。蛇渐至讲堂升阶睥睨若有所求,和尚以锡杖止之云住。蛇欲至座遂俛首闭目,和尚戒之,以锡杖扣其首曰:既明所业,今当回向三宝。令诸僧齐声为之念佛,与受三归五戒。此蛇宛转而去。慈心所携带的精神信息能量之物化表现就是折服顽劣之大蛇。


    参考译文:华严和尚曾经在嵩山岳寺为门下弟子百余人开坛讲授华严经,寺中沙弥也在旁听。正在讲经中,忽然听到寺外山谷中风雨声大作,华严和尚便招呼沙弥站在自己身后。不一会,见一条长有七八长有四五人合抱粗的大蛇,冲进寺中呲牙咧嘴十分恐怖的样子。门下弟子受到惊吓都准备逃走,和尚让弟子们不要乱动。大蛇爬向讲堂左顾右盼似乎有什么需求,和尚以摇振锡杖对大蛇说道:停下!大蛇爬到禅坐上低头闭眼。华严和尚为之授戒,用锡杖轻敲蛇头说道:既然已经明白自己俗世之业报,今日便皈依并回向三宝吧!同时招呼所有僧人一起为大蛇念经,为之授三皈五戒,完毕,大蛇依依不舍地离去。


    《神僧传》卷七(真表)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表似惊忙之色,回避别行。女子怪其不平等。表曰:吾非无慈不均也,适观氎间皆是狶(猪)子,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原其女子本屠家,贩买得此布也。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表语之曰: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四望信士不劝自来,同造伽蓝号金山寺焉。若无大菩提之慈心,恐真表和尚早成虎口之美餐,遑论老虎跟随左右加以护持。勤行精进神通开发便能读懂衣食住行所用物件所携带的全部善恶精神信息。

    参考译文:有女子提了半匹白布铺在真表和尚即将走过的道路上,真表看见后似乎受惊连忙回避。女子就怪真表有性别歧视不能平等待她的供养。真表回答:不是我不慈悲不平等,刚才看到你铺在路上的白布上都是,我怕伤害它们才回避的。原来女子本家乃是屠户,杀猪贩卖而换得此白布。


    此后经常有两只老虎陪伴真表左右,并对老虎说:我不打算到城里去,你们可以带着我到能够修行之处。于是老虎笃悠悠地闲行,走了大约三十多里,见一山坡,老虎蹲踞其处,真表便将锡杖挂在树枝上,敷草而坐。四周的善男信女闻风而来,共同努力建造了一座伽蓝,这便是金山寺的来历。

    《神僧传》卷七(懒残)寺外虎豹忽尔成群,日有杀伤无由禁止。懒残曰:授我棰为尔尽驱除之。众皆曰:大石犹可推虎豹当易制。遂与之荆挺,皆蹑而观之,才出门见一虎嘟之而去。懒残既去虎亦绝踪。由此知之慈心可以慑服一切凶残之物。

    参考译文:懒残和尚所到的寺院最近忽然虎豹成群,且每日伤害僧俗,众僧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束手无策。懒残对寺院里的僧侣讲:给我一根大棒,我将它们赶走。寺僧言:大石头尚且可以推动,虎豹应该也可以制服。于是给了懒残一根刺棒,蹑手蹑脚跟在懒残后面围观,才出寺门,便见一只老虎咆哮而去。懒残于是离开了寺院,虎豹也随之绝迹。。


    《神僧传》卷七(释本净)净乃入山结茅为室,室侧有毒龙石穴,其龙夭矫而出,变现无恒,遂呼召之而驯扰焉。又诸猛虎横路为害,樵者不敢深入。净抚其头诫约丁宁,虎弭耳而去。以全息哲学观分析,则知慈心所表达的物质、精神力量可以驱使毒蛇猛兽。

    参考译文:本净和尚进了山中结一茅庐修行,其庐侧有一个毒龙穴。毒龙时不时出穴屈伸变化骚扰到了本净的修行,于是本净招呼毒龙加以训诫而得安宁。又有猛虎出没山中道路祸害路人,以至于樵夫不敢入山砍柴。本净摸着老虎头耐心训诫,于是老虎俯首听命地乖乖离去。

    《神僧传》卷七(释无相)新罗国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号无相。遂入深溪谷岩下坐禅,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氷。扪摸至腹,相殊不倾动,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忽雪深有二猛兽来,相自洗拭裸卧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佛一音声演说法,众生随类而得解,佛之说法乃宇宙精神信息能量之流布,六道有情感受虽异而利益各沾。无相禅师深悟施舍之慈,即便舍身喂兽,而兽视之乃光明赫奕之同类。

    参考译文:释无相是新罗国国王的第三子。受到过唐玄宗召见并住锡禅净寺。曾经在深溪的岩石下坐禅,碰到一只野牛伸着两只犄角迅速靠近其坐处,毛蹄子伸进无相的纳衣袖中,冰冷异常,蹄子触摸到无相腹部,而禅定的无相寂然不动。每次入定都是五个昼夜。到了冬天大雪厚积,无相在禅坐,忽然来了两只猛兽。无相洗漱干净躺在二猛兽前并说我愿意以身喂食。二只猛兽绕着无相不停嗅闻,最后居然扭头离去。


    《神僧传》卷八(释灵坦)又止润州金山,其山北面有一龙穴,常吐毒气如云,有近者多病或毙,坦居之毒云灭迹。故曰慈能摄生,摄生则毒害远离。

    参考译文:释灵坦曾静止住润州金山(镇江金山寺),金山北面有一龙穴,穴中毒龙经常吞吐毒雾,凡接近者不是生病就是死亡。释灵坦止住于此后毒龙绝迹。

    《神僧传》卷八(慧闻)时山路有虎豹,闻或逢之,将杖叩其脑曰:汝勿害人,吾造功德,何不入缘?明日虎衔野猪投闻前弭尾而去。于同类中理解万岁,异类中也气万岁,慈心之功德不言而喻。

    参考译文:当时山路中经常老虎出没,慧闻僧偶尔见到,便用锡杖敲击老虎脑袋说道:你别害人性命,我在积累功德,你干嘛不随缘我呢?第二天老虎叼来一只野猪放在慧闻面前,然后夹着尾巴离去。


    《神僧传》卷九(僧金刚仙)西域人也,居于清远峡山寺。能梵音弹舌摇锡而呪物,物无不应,善囚拘鬼魅束缚蚊螭,动锡杖一声,召雷立震。是日峡山寺有李朴者,持斧翦巨木,刳而为舟。忽登山见一盘石上有穴,覩一大蜘蛛足广丈余,四蛇啮卉窒其穴而去。俄闻林木有声暴猛吼骤,工人惧而缘木伺之,果覩枳首之虺长可数十丈,屈曲蹙怒环其蛛穴。东西其首,俄而跃西之首吸穴之卉团,而飞出颖脱俱尽。后回东之首大画其目大呀其口,吸其蜘蛛。蜘蛛驰出,以足擒穴之口,翘屈其毒,丹然若火,焌虺之咽喉去虺之目,虺懵然而复苏,举首又吸之。蛛不见更毒虺,虺遂倒于石而殒。蛛跃出缘虺之腹咀,内齿折二头俱出丝而囊之,跃出穴去。朴讶之返峡山寺语金刚仙,仙乃祈朴验穴振环杖而呪之,蛛即出于僧前俨若神听。及引锡触之,蛛乃殂于穴侧耳。及夜僧梦见老人捧匹帛而前曰:我即蛛也,复能织耳。礼僧曰:愿为福田之依,语毕遂亡。四只巨蟒奈何不了一只毒蛛,而金刚仙慈心之真言却能令毒蛛解脱,真言咒语之精神信息能量的物质化略见一斑。

    参考译文:金刚仙,西域人氏,曾住锡清远峡山寺。能弹舌诵梵语真言振锡杖而加持物品,无不有应。三场拘押鬼魂役使昆虫,摇动锡杖并持真言能立马招来雷霆。有一天峡山寺外面有一个叫李朴的樵夫用斧头砍伐大树想要做成木船。一爬上山,忽然看见一块巨大磐石上有一个洞穴,看到有只丈余长得巨大蜘蛛,四条大蛇叼来花卉堵住洞穴然后离开。一会儿听到树林中有猛烈的嘶嚎声,樵夫受惊躲在树后观察。原来离去的大蛇再次回到洞穴附近,为首的毒蛇长有数十丈,盘曲扭动环堵蜘蛛洞穴。巨毒蛇东西各有一头,先是西面的头吸掉堵在洞穴口的成团花卉,然后东面一头呲牙咧嘴试图从洞穴中吸出蜘蛛。蜘蛛蹦出,用脚足抓住洞穴口的巨蛇之头,然后喷出毒火烧巨蛇咽喉并挖掉巨蛇眼睛。巨蛇懵懂了一会再次苏醒,抬头再次猛吸。蜘蛛视而不见再次向巨蛇喷出毒火,不一会巨蛇死在岩石旁。蜘蛛继续啃咬巨蛇肚子,并用足支折断巨蛇二头吐丝将之缠裹成囊后,离开了洞穴。李朴非常吃惊看到这一幕,返回峡山寺将所见告诉了金刚仙。金刚仙随同李朴来到岩石洞穴口,摇振锡杖口诵真言,蜘蛛便从洞穴爬出卧在金刚仙面前俨然在听法。金刚仙用锡杖轻触蜘蛛,蜘蛛便死在洞穴口。到了晚间,寺中僧人梦见一个老人手捧白布跪在金刚仙前说:我就是那头蜘蛛,善于织布。并顶礼金刚仙说:愿依止福田!说完便逝去。


    《神僧传》卷九(释惟靖)吴门人也,年三十许入国宁寺巡僧房。唱曰:要人出家请留。下至经藏院,见二众阇黎大德慧政,便跪拜伸诚愿容执侍。政公允纳与翦饰,于天台受具。尝侵星赴禅林寺晨粥,而多虎豹随到寺门,虎踞地若伺候,靖出复随。菩提心之慈尚且能感召虎豹相应,更何况二足有情?

    参考译文:释惟靖是吴门人氏(苏州),年三十被许可进入国宁寺作为寺院巡院的。一天他边巡院边大声叫到:如果允许我出家就请留下我!来到藏经院,见到僧俗二众导师阿奢黎大德慧政和尚,便跪在其面前,虔诚叩拜请求纳为侍者。慧政和尚答应了他并为之剃度,后来在天台山受具足戒。释惟靖曾经披星戴月赶到禅林寺施粥,居然有数只虎豹随同而来,虎豹蹲在寺门外俨然侍候释惟靖的样子,和尚离开虎豹也随之而去。


    慈心以不杀为要,因为不杀生,所以行者的精神信息能量场不含残忍、恐惧的消极信息能量,在野兽观之则不以为危险之物,无有危险何来加害猎食?一切有情皆可成佛,是因为佛性平等,不杀之慈方才真是体现平等之旨。

    《神僧传》卷五(普安)甞于龛侧村中缚猪三头,将加烹宰。安闻往赎,社人恐不得杀增长索钱十千。安曰:贫道见有三千,已加本价十倍可以相与。众各不同更相忿竞,忽有小儿裹腹来至社会助安赎猪,既已诤竞。因从乞酒行饮行舞焜煌旋转,合社老少眼并失明,须臾自隐不知所在。安即引刀自割髀肉,曰:此彼俱肉耳,猪食粪秽尔噉之。况人食米理足贵也。社人闻见一时同放,猪既得脱,绕安三匝,以鼻喙触,若有爱敬。猪因普安法师的慈心放生而感恩何殊于明理之人类?不杀生,则一切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会知恩图报,这就是慈心和气一切有情的全息意义。

    参考译文:普安僧所住持的小寺庙临近一个村子,一天村里人绑了三头猪在神社侧准备宰杀祭祀。普安去了村子想要赎来,村里神社之担心杀不了猪,便狮子大开口索要十千文钱。普安说道:贫僧只有三千文,这已经是本来猪价的十倍,可以将猪卖给我了。村人七嘴八舌加以拒绝,忽然来了一个裹着肚兜的小孩人帮助普安赎猪,最后总算赎成。神社之人还是不依不饶要求普安满足他们饮酒吃肉跳舞唱歌。忽然三头猪不知被藏于何处而不见了,全村人大小都装作睁眼瞎。于是普安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说道:这也是肉,猪吃粪秽之物你们要吃猪。我吃的是米,肉应该更贵吧!村人一听,便放了三头猪,猪绕着普安转了三圈,用鼻子轻触普安鞋子,似乎爱戴有加。


    如果慈心及于植物,花儿会更灿烂芬芳,果儿会更丰汁甜美,庄稼会更丰作,草儿会更青碧。


    慈心不害,他种精神生命体也会与行者,和气则无害,何来噩梦”“灾眚?得道于合气,何愁世间利益出世间利益不成就?

     



    上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18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