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圆阿奢黎
  • 《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21

    时间:2021/11/20 浏览次数:311 作者:真圆阿奢黎 点赞:111




    (三)的全息哲学意义

    喜获敬爱。喜是高兴、快乐、适悦。人逢喜事精神爽,碰到值得庆贺的事情人们会兴高采烈,相反碰到挫折、失败便会郁闷、憋气。喜的情绪有极大的精神信息能量,而且具有很强感染性,分享到喜悦的人精神压力会顿然减轻。


    在喜悦状态,人类身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之机能全部处于小压力的放松状态,因此机能效率相对而言处于较高程度。这点不需要物质实证,因为精神爽本身就说明了机能的高效率。


    菩萨行之随喜众生就是让有情感觉适悦开心,更有让有情分享智慧、分享快乐的涵义。授人以兰,自手留香,是随喜众生的最好写照。为什么喜欣的人比忧郁的人更有人缘?更讨人喜欢?因为的精神信息能量可以使接受者感到压力的释放。压力释放深入体解,便是身心机能的提升,缘于压力的释放被制约的细胞、组织、器官机能得到解禁。


    有一则笑话,一个人因为嫖娼被治安拘留,其朋友打电话给嫖娼者妻子:嫂子,你说我哥这人傻不傻?昨晚我们哥几个喝酒,他喝高了,我们劝他晚上别回家,他嚷嚷着说不能让嫂子在家孤独一人,结果开车被查了醉驾,关了进去。醉驾那是要遭刑事处罚的,弄不好要坐个一年半载牢的。我们想方设法托人才弄了个嫖娼的行政处罚,也就缴点罚款拘留七天。女的听后连声道谢:谢谢你呀大兄弟,你们真是好人啊!这是个黑色幽默,嫖娼者所谓朋友尽管很狡黠,然是恶意随喜邪淫,还要冠冕堂皇说谎,似乎很幽默,孰不知却与邪淫、妄语沆瀣一气了,于己于人悉非养生之策。稍不注意我们就与十善道的全息养生背离了,所以心念就非常重要,每一丝念头,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会产生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


    喜欣的人比忧郁的人更有人缘,因为其带来的是轻松愉悦,所以就更讨人喜欢。的精神信息能量通过语言、身体的举动、面部表情等,被他人感知到,在瞬间会有压力释放的感觉。如果身心压力哪怕短暂释放,也会使身心机能得到缓和休息,其实也就是身心机能的变相提升,缘于压力的释放被制约的细胞、组织、器官机能得到休整,被绷紧的神经得到松弛,也就是养生了。


    随喜邻居生孩子,随喜街坊孩子上大学,随喜友人结婚,随喜他人升迁,随喜乔迁新居,随喜他人发财,随喜他人出名,如此等等都是一种快乐情感的体验分享。快乐只有在分享时才更有意义。一个人没事偷着乐,迟早会精神系统出问题,真的有开心事就让大家分享。然不是所有有情都能做到,羡慕嫉妒恨随时随地可见,这就要求我们谨慎言行思,如果开心的事情会引起别人嫉妒,就低调行事,一旦高打高举,可能适得其反不欢而散。快乐但不张扬,张扬就会神憎鬼厌。所以说养生是门毕生所修的艺术,诚不为过。


    他人言语真实有理就该随喜,他人戒杀食素就该随喜,他人洁身自好就该随喜,他人奉公守法就该随喜,他人不昧不义之财就该随喜,医生救死扶伤就该随喜,教师诲人不倦就该随喜,法官公正裁判就该随喜,警察奋不顾身就该随喜,士兵戎装庄严就该随喜,官员廉洁清正就该随喜,法师讲经说法就该随喜等等。


    在随喜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养生正是需要这种心态。见他人身口意行善道,佛子心生欢喜,赞叹随顺也是随喜。《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云听闻经典而随喜,次次累积,功德至大。《法华玄赞十》曰随者顺从之名,喜者欣悦之称,身心顺从,深生欣悦。《修忏要旨》云随他修善,喜他得成。《胜鬘经》云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摄受正法大精进力,起随喜心。因随喜有情而真实饶益有情。


    喜心不是强作欢颜,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实随喜。强作欢颜是虚伪,对于自己身心毫无益处。因为我们遭遇了尴尬唯恐别人知晓,所以就会掩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喜也就不自然了。尴尬是因为自己错了就发心忏悔,掩饰于事无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是善的言行思必然是养生的,虚伪就是对自己身心内外有情的欺骗,最后结果是骗子骗自己而遗祸自身甚至家人。


    随喜是对光明、智慧、功德的分享。最大的随喜莫过于种福田之随喜,即随喜法师说法、随喜法会讲经、随喜修建伽蓝、随喜印经等,故《法华经——随喜功德品》云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缘一切供养之中,法供养最高,故而随喜法喜之功德更大。


    然现代教育破坏了传统的师道尊严,时下的所谓佛子是否会真实随喜法师不得而知,很多大约自以为是,因为某种表象的不合理而对伽蓝丧失了信心。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法师不务正业忙于经营、赚钱、与官僚勾肩搭背,无德无能却因善于逢迎拍马而谋得住持之位,甚至更糟,那就是宗教的不养生了。干什么不吆喝什么那就真会骗子满街跑。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随喜袈裟之功德,随喜福田之庄严,随喜伽蓝之静谧。


    《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云菩萨见人愁忧时,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莫复愁忧。菩萨见人乐时,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乐喜深经。如此便是随喜,若能念念随喜功德,则渐渐得心清净。


    有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还有一个中国人走在大沙漠中,走着走着看到一个瓶子,打开瓶塞后飘出来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神仙,我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三个愿望!美国人第一个抢着说:我第一个愿望是要很多的钱。神仙说:这个简单,满足你!说说第二个愿望吧。美国人说:我还要很多的钱!神仙满足他的愿望后,美国人又说了他的第三个愿望:把我弄回家。神仙说:没问题。于是美国人带着很多的钱回了美国。神仙又问日本人。日本人说:我要美女。神仙给了他美女。日本人又说:我还要美女。神仙也满足了他,给了他美女。日本人最后说到:把我送回国。神仙问中国人要什么。中国人说:先来瓶二锅头吧。神仙给了他。问他第二个愿望是什么。中国人说:再来一瓶二锅头。神仙问他第三个愿望是什么。中国人说:我挺想日本人和美国人的,你把他们都弄回来吧。

    日本人和美国人气的不得了,但又无可奈何,三个人只好继续走。走着走着又看见一个瓶子,打开塞子后又冒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刚才那个神仙的徒弟,法力没他高强,所以只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两个愿望。日本人和美国人合计合计认为先让中国人说为好,免得一会又被他弄回来。于是中国人说:那就先来瓶二锅头吧。神仙满足了他的愿望。日本人和美国人催促中国人赶快把第二个愿望说出来。中国人喝完二锅头后不紧不慢地对神仙说。行了,没事了,你走吧。

    美国人和日本人气呼呼的跟着中国人继续跋涉,走着走着又看到一个瓶子,打开瓶塞后又飘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那个神仙的徒弟的徒弟,我只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一个愿望。美国人急忙抢着说:我再也不想见到那个中国人了。神仙说好的。然后转头问日本人:你的呢?日本人急忙说:我也不想见到那个中国人了。神仙说:好的。然后转头问中国人:你的呢?中国人说:他们说的都不算。

    于是乎美国人和日本人咬牙切齿的跟着中国人,走着走着又看到一个瓶子,打开瓶塞后又飘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那个神仙的徒弟的徒弟的徒弟,我只能满足你们三人一个愿望。美国人和日本人异口同声的喊道:那个中国人说的什么都不算。小神仙说:好的。于是乎转头问中国人:你想说什么?中国人说:让他们都回各自的国家吧,别跟着我受罪。


    抛开民族偏见、仇恨,从这个笑话中我们悟到了什么?这个笑话是在赞美中国人智慧呢,还是在埋汰中国人的自私狭隘?生活中很多时候,有情的心态就是如此,见不得别人开心快乐,你好了他就想方设法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仇官仇富心理也是如此,其实这种心态并不养生。


    《十住經卷第一歡喜地》云诸佛子。若众生厚集善根修诸善行善集助道法供养诸佛集诸清白法为善知识所护入深广心信乐大法心多向慈悲。好求佛智慧。如是众生。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得一切种智故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具足佛法故为救一切世间故为净大慈悲心故为向十方无余无阂智故为净一切佛国令无余故为于一念中知三世事故为自在转大法轮广示现佛神力故。诸菩萨摩诃萨生如是心。诸佛子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方便所护直心深心淳至量同佛力善筹量众生力佛力趣向无阂智随顺自然智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尽于后际。诸佛子菩萨生如是心实时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种姓无可讥嫌过一切世间道入出世间道住菩萨法中在诸菩萨数等入三世如来种中毕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欢喜地以不动法故。诸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是欢喜地多喜多信多清净多踊悦多调柔多堪受不好斗诤不好恼乱众生不好瞋恨。诸佛子诸菩萨住是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心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摩诃萨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所行故生欢喜心念诸波罗蜜清净相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与众殊胜故生欢喜心念诸菩萨力不可坏故生欢喜心念诸如来教化法故生欢喜心念能为利益众生故生欢喜心念一切佛一切菩萨所入智慧门方便故生欢喜心。诸佛子菩萨复作是念我转离一切世间界生欢喜心入一切佛平等中生欢喜心远离凡夫地生欢喜心近到智慧地生欢喜心断一切恶道生欢喜心与一切众生作依止生欢喜心近见一切诸佛生欢喜心生诸佛境界生欢喜心入一切诸菩萨数生欢喜心我离一切惊怖毛竖等生欢喜心。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得欢喜地所有诸怖畏即皆远离。


    对于有情而言,喜悦只有在利益均沾的情况下发生,利益不等必然产生诸多不平,表现在言行思就有怨气、嫉妒、嗔恨等等。养生者则努力使利益均沾,己人皆得满意。在行者,将体悟佛法的喜悦感染到有情就是修法利益的平等分配,不仅是物质有情也包括一切冥冥中的鬼神、神明等等,正是平等性智渐开渐圆的过程。行者身心住欢喜地,一切怨亲债主亦能体会到欢喜的光明智慧,怨结得以开释,皆大欢喜。不欢喜的根源是竞争,如果利益平等何来竞争?这就要求我们克己复,先天下之忧而忧了,至少我们努力使利益均衡,如此方是养生。

    欢喜心多,忧愁便少,烦恼亦少,烦恼少就是远离怖畏。娑婆世界名曰堪忍就是因为其中充满苦恼,学会忍耐,便可苦中作乐而得自在。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那么在当下就让自己用喜心面对一切人事物,至少先用喜心对待自己的亲人。


    行者坐禅三昧强调放松身心、调节呼吸平和匀称、澄心极虑住念一处,如此才能渐渐深入体悟宇宙色、空实相。既然能降低压力,自然有助于禅观。静谧中有法喜,相应中有法喜,光明中有法喜,当法喜归于寂静,澄空无念,三昧耶境便在当下。


    作为佛子,所言、所行、所思,当带给有情快乐,如果连快乐都不能布施,谈法施就是奢论了。每日三省,检查自己是否维护了身口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佛子的全息养生。


    喜必须是健康的喜,如果因为损人利己而喜,则去远矣。唐代僧人寒山有诗句顺情生喜悦,逆意多瞋恨。你顺着他的心思,他会喜悦,反之如果不顺他的心意,他就不悦了。又不能委曲求全怎么办?那就不违心、喜心对待。随喜有情,随是顺从之义,喜作动词使之欢悦义,心悦方能诚服。教化有情就是令其信而行,诚服就不可或缺了,否则就会变成教条,失去智慧的摄受意义。


    《大集经贤护分随喜功德品第十五》如是菩萨随法师时,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谨心承事不得违教,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于法师所发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贤护,彼菩萨于是法师阿阇梨所,能生如是敬爱心已,若当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乃至听闻是三昧者终无是事,唯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业时已熟定堕恶道业不净耳。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斯经典久住不没。在佛法修行,弟子对师之顺从就是随喜师父,如果连师父都不能随顺,也几乎不会随顺父母。父母生身,师父则开启以智慧。即使离开师父也应该感恩念恩并图报恩,这就是人性品德的基本要求,连这点也做不到,那就继续在泥淖里打滚吧!


    自己使有情是行者培植福德,反之自己则会使有情损减福德。要做到随喜有情,不行身口意十善道显然是不可能的。


    杀生不能随喜有情,在钓鱼、屠杀动物、捕猎等等获得满足的同时也种下了不合气的恶因,恶贯满盈的时候报应就来到眼前,要么老来浑身疾病痛苦难安;盗窃不随喜有情,无论公私财物,无论以非法或者貌似合法的手段攫取,都是侵夺有情养身护命之物,无异于杀生;邪淫不能随喜有情,只会缠缚于欲望消耗精气神,且对自他人际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在养生中都是应该戒止的不良行为。


    恶口不能使有情开怀,在恶狠狠地脏言脏语时,自己身心也被消极精神信息能量脏污;妄语不能使有情适悦,诳话、大话其实和骗子性质差不多;两舌不能使有情心安,破坏人际关系,黑白颠倒唯恐天下不乱;绮语不能使有情明理,近似于精神病患者的语言哪个乐意听闻?故而养生中口四恶业的戒止才是语言养生。


    愚痴不能让有情获得法喜,只会让有情更加糊涂。贪婪不能让有情获得利益,只会增加有情烦恼。嗔恨不能让有情和睦,只会更加不合气。要想获得身心健康、家庭、事业顺遂如意,就该不断转化贪嗔痴。


    落实喜无量心、喜无量行就必须行十善道,这才是真正的全息意义上的养生!因行十善道而喜,因喜而和睦,因和睦而获敬爱,因敬爱而长幼有序,因有序而大统有继!行者坐禅三昧强调放松身心、调节呼吸、澄心极虑,如此才能深入体悟宇宙色、空实相。既然能降低压力,自然有助于禅观。静谧是喜,相应是喜,光明是喜,当法喜归于寂静,三昧耶境便在当下。


    落实喜无量心、喜无量行就必须行十善道!

    因行十善道而喜,因喜而和睦,因和睦而获敬爱,因敬爱而长幼有序,因有序而大统有继!

    喜的全息哲学意义就是宇宙本然秩序的维护,此正大悲胎藏生曼陀罗之真实理趣!

     

    (四)的全息哲学意义

    舍方增益。增益就是福德智慧的积累。俗云吃亏是福,在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吃得了亏?在面临利益冲突竞争之时总会自问凭什么让我吃亏?他人占便宜?好逐功名利禄者为达目的不惜损人以利己,谈吃亏更勉为其难。


    菩萨行是利益众生,自己吃亏正是他人得利,名相上自己吃亏,实际上却利益了有情,故而是为自己培植了福德。古人吃亏是福诚不我欺。

    《法界次第》云舍无量心,若缘于他无憎无爱之心,名之为舍。行者于禅定中,念众生悉念同得无憎无爱如证涅盘,寂然清净。如是念时,心数法中生定,名为舍定,是舍相应心,无瞋无恨无怨无恼,善修得解,广大无量遍满十方,是为舍无量心。这是于禅定中观心的境界,舍心念念相续,成所作智渐渐开发光明。


    能舍杀心,则减少有情冤死,少招有情怨恨,是与有情合气

    能舍淫心,则令己人身获安稳,不招色欲之,便与人合气

    能舍窃心,则自他财物无损,人神无嫉身心多安;

    能舍恶口,则少招是非怨恨,正是断绝祸从口出而获安泰;

    能舍妄语,则增诚信互动,得人敬爱,得鬼神随喜;

    能舍两舌,则得无碍和睦,不离间有情岂非合气之道

    能舍绮语,则能正理思维,得恭敬爱戴,须知道法自然,理通天地,通达道理则可兼善天下苍生;

    能舍贪心,则易知足常乐,身心远离疾患,鬼神敬之;

    能舍嗔心,则得六亲和顺,神鬼相安;

    能舍痴心,则能智慧渐增,醉心知识更多时候只会增加人类的愚痴,舍痴心显慧性便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本能开发。


    人生箴言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就是让步、忍辱,是一种舍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世间的舍得。修行之旅难有坦途,清净梵行是出世间的舍得,能舍财色名食睡,便能得清净自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八》云尔时法慧菩萨答正念天子言正士!此菩萨摩诃萨一向专求无上菩提,先当分别十种之法。何等为十?所谓:身、身业、口、口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不清净当知梵行则为非法当知梵行则为浑浊当知梵行则为臭恶当知梵行则为秽污当知梵行则为尘垢当知梵行则为谄曲当知梵行则为八万户虫。若身业是梵行者,当知身四威仪则为梵行左右顾眄举足下足则为梵行。若口是梵行者,当知音声则为梵行当知语言则为梵行当知心触则为梵行当知舌动则为梵行当知唇齿和合则为梵行。若口业是梵行者,当知语言则为梵行当知所说作、无作、称讥、毁誉,则为梵行。若意是梵行者,当知觉、观、忆念、不忘、思惟、幻、梦等悉为梵行。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想是梵行施设是梵行寒、热、饥、渴、苦、乐、忧、喜等悉是梵行。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为受、想、行、识是佛耶?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耶?为一切神通、业报是佛耶?若法是梵行者,为正教是法耶?为寂灭、离涅盘是法耶?为生、非生是法耶?为实、非实是法耶?为虚妄是法耶?为合、散是法耶?若僧是梵行者,为向须陀洹果是僧耶?为得须陀洹果是僧耶?为向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是僧耶?为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是僧耶?为三明、六通是僧耶?为时解脱是僧耶?为非时解脱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为戒场是戒耶?为十众是戒耶?为问清净、不清净是戒耶?为戒师是戒耶?为三羯磨和尚是戒耶?为鬀发、法服、乞食是戒耶?菩萨摩诃萨当如是观察十种法……菩萨摩诃萨正念无障碍,观察、分别三世诸法平等,犹如虚空,无有二相。如是观者,智慧、方便无所罣碍。于一切法而不取相,一切诸法无自性故;于一切佛及诸佛法平等观察,犹如虚空;是名菩萨摩诃萨方便修习清净梵行。


    清净、平等、方便方是梵行。缘一切有情佛性平等,于染于净不起分别,一切住相,身心清净便是梵行。

    恋恋不舍指对所喜爱事物或者人物的眷恋,因为眷恋便生贪心和烦恼,心结难以打开则智慧不能开显。世间万物悉皆因缘聚会而成,因灭缘散则一切不复存在。明白此理,则不复贪着。

    锲而不舍是一种追求的执着,换言之亦是贪着。生命中不能放下的重负都会妨碍人们对于真理智慧的追求和体悟。

    舍己为人则是博爱平等,是舍小向大,是真实菩萨行。菩萨为利益众生身家性命无有不舍,慈航倒驾救度众生,以便有情脱离六道泥淖轮回。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道义而不惜牺牲性命,诚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最佳写照。人生的最大财富不是装在口袋里的金银而是脑子里的智慧和性命累积的福德,财富可以被剥夺而智慧福德则永伴生死,唯有智慧和福德才是全息养生的目标。


    舍命陪君子本来是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据说战国时有叫左伯桃与羊角哀的两人偶然相识,因互相欣赏对方的学识、人品而结为至交。于是二人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希望能得个一官半职,不料途中遇到了风雪严寒,由于所带干粮不足加之衣裳单薄。左伯桃觉得与其二人同冻饿而死不如就我赴死,将衣裳和干粮留给了羊角哀,自己则冻饿而死。羊角哀伤心欲绝,知道左伯桃舍身成全自己,只有自己努力不让其亡魂失望。羊角哀果不负左伯桃临终厚望,到达楚国得到元王赏识,拜为中大夫,赐给黄金百两,彩段百匹。羊角哀一面拜谢一面痛哭,元王不解而询问:爱卿为何如此伤心?羊角哀便将左伯桃脱衣并粮相赠而自己冻饿而死秉实相告。元王听后亦为之感伤。就问:爱卿打算怎么办羊角哀说道:我想告假,去安葬左伯桃后,再回来协助大王。元王随即赠左伯桃谥号为中大夫,厚赐葬资。羊角哀葬挚友之尸体于荆轲墓侧。左伯桃梦中告知羊角哀为荆轲亡魂所不许。羊角哀作法无济于事,于是修书元王并将实情告知,欲自杀殉葬以助左伯桃之亡魂。拔剑自刎后随从将羊角哀葬在左伯桃墓侧。当天晚上狂风惊雷,荆轲之墓被炸雷击开,尸骨抛洒四散,荆轲之庙也被天火焚毁。故而留下舍命陪君子的感人典故。现在这个典故人们不太熟悉了,然舍命陪君子却成了口头禅,其实是对这个成语的贬低。本来君子乃人格高超智慧上乘之人士,非狐朋狗友之谓,今日臭味相投便称知己君子,在现实中人们将轻浮虚妄作为时尚之时,也正是人们不断舍弃慧命的愚昧举动。当时代灰色流行,曾经积极的辞藻如今很多面目全非,如牛郎织女、先生小姐等等。这就是时代不养生的现状,所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精华重拾道德伦理之规范已经成为社会养生当务之急。


    在行者,全部身心会因而轻松自在,不复烦恼缠缚,易于心安理得。的精神信息能量由行者身心放射,可以及于内、外环境一切有情,于内八万户九亿虫能得济度,于外一切物质有情、精神生命无不获益。因合气,则易于六大和合,身心易安,道果易成。

    故而能增益!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人能做到吃亏,因为总是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吃亏,让他占便宜?想不明白,所以就会据理力争,于是乎便成为纠纷甚至战争。如果佛菩萨在人们面前,还会与之一争长短吗?显然不会。


    一切有情最终皆会成佛,那么为何不可以面对将来要成佛的有情吃点亏呢?菩萨行以利益一切有情誓愿,吃亏就意味着其他有情获益,这就是利益有情。当然如果崇尚丛林法则,大可不必勉强自己吃亏,因为丛林法则是动物世界的准则!

    吃亏能坦然大度面对,才是真正福气。如果因为吃亏而耿耿于怀,那么身体的细胞、组织器官机能必然处于瑕疵的效能状态,于自身心十分不利。更有甚者,因为吃亏而要找回来,那只能加速身心平衡状态的恶化,或许找回来了,但失去的更多。


    吃亏而隐忍乃至于息念,其实是增加自身心的福德资粮。一切神明、诸佛菩萨视娑婆世界众生犹如观掌中菴摩罗果。自己吃亏,佛菩萨则开怀。因为吃亏可以息却纷争而与有情和睦相处,实则亦是与有情的真实合气。父母会乐意自己的子女纷争不断吗?


    不能学会吃亏的人,世间能成就功名利禄简直是天方夜谭。对于修行人言,吃亏忍辱的变相精进,是开发智慧、积累福德资粮的必要途径;吃亏就是,亦是布施波罗蜜的增进;吃亏是利益众生的真实菩萨行,故而是持戒波罗蜜行,是以吃亏是福


    ,实质依然不脱离因果,吃亏也就是还债


    四梵行慈悲喜舍乃是与天地人合气的最佳途径,佛法的修证基础理趣便是与十法界有情的合气




    上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20         下一条:《天地至道-合气-全息哲学科学》39

    评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登录]

    全部评价

      尚无评价